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31|回复: 0

《四维奇藏——阴符经讲解录》第六讲 第一节 至乐性馀 至静性廉

[复制链接]
厚音 发表于 2008-5-4 08: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1、人身心“清静”的意义在现代人走向未来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意义重大。
沉醉在娱乐之中或追求欢乐的人,说明他的精神状态很松驰,对外在事物的要求使得他缺乏向内求真的敏感,他失去了很多东西,自己却感觉不到。这就是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所以性馀者为天道所损,并非天道损,而是其自损。
道是包容了万物内外的。保持清静无为的人,其性必然廉洁忘我。无为能忘我的人,他的主观意识一定活动降低,对潜在意识的约束就必然减少,所以此人一定神清智明。
廉者不贪,不贪则知足,知足者则能常保太虚心境。清虚不足,必然得天之补,不是天道在补助他,而是他自己在盗天补已。其盗机在廉,廉则能守内,守内故能归根,归根在于练神。神动则形静,形静就能做到复守其命,至此则常道明朗,修真无败事了。

2、人的主动性要用在静中才能发展,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这八个字中有四个定义,第一个是乐,第二个是馀,第三个是静,第四个是廉。这四个字都是相对于“性”而言的。首先要了解这个乐是什么意思?乐是现在所说的寻欢作乐的这样一种乐。现代人提倡享受生活,所以说各种艺术、文学啊,以及电影、电视啊都非常多,给人带来很多快乐。这个快乐一旦产生以后,就造成人在性方面有余。在性方面有余是说人的本性方面,性本身是先天的,先天的它有余是它没动,它很少动用。
既然先天的性没动,那么就动后天的了。所以人一般比较高兴的时候就特别能吃,能喝,也能活动,能运动。这些都是“乐”所造成的一些表面现象。说彻底一点,那是人在有乐可言的时候,那也是人在阳性一面的循环。相对性而言,当人寻欢作乐的时候,他本性就有馀。
当人至静的时候,那是人清静无为的时候,那么性就廉。廉是品行端方,有气节的一种意思,起码外在表现是这样的。
所以说,一个“静”一个“乐”,就表现出人存在的两个方面。东汉诸葛亮曾经就说过:“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要静,清静了人的思考或感觉才能有深远的意境存在。如果人很高兴了,或者说很兴奋,或者很激动,那么人所处的状态就是有余。按道性的法则:有余就要被天道所损。损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样的人有损失。损失在有余的这一面,天道就给拿过去了。所以寻欢作乐人的灵性它就不活跃。
不活跃是指人的先天灵性降低了,降低了以后在世界上生活有些什么特点呢?这种人对这个世界不会从本质上了解它了,他只能从表面上去了解。这样就造成对人生的一种不理解,或是对这个世界的不理解,容易产生一些情绪。这些情绪对人的生存是很不利的。
所以说,清静的意义在现代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其意义比较重大。在这个话中,馀则损,廉则补,这个概念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但是人被损的时候一般是感觉不到的。所以说,人被天道所损的时候是由于自己的行为造成,这是人的主动性,也是人的被动性。
因为他被损,他是被动地被损的,但是他有主动性。为什么有主动性?这个时候人只要明道,明心见道,对道的规律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有所观察就会发现,人要不是放纵自己就会留有余地,起码来说被天道所损也是一个不言之教被认识的过程。这是事物的主动性起作用所至。意思是说从吃亏的过程中获得教训和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前提下“乐”和“静”对于修炼之人来说至关重要。人的主动性也要用在静的方面,清静的方面。
人的主动性要用在清静的方面,它才能够发展。诸葛亮还说过一句话:“显躁则不能治性。”本性的治理,或者本性的陶冶,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对于修炼者来说更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很冒险,很想从冒险的行动中去寻求一些刺激,或者是在生活中浮躁地处理自己的生活,说通俗一点,是人的生活表现得很肤浅。人只是从外在的意识上去了解人生,不是从人的意识深层去明白人的灵性和天道间的联系,或者不是从人的反观内照中发现人和自然间的整体性的联系。
那么人在发展自己的文化,或者发展自己的事业的过程中,就离自然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了。人由于有主动性,有比较强的创造能力,或者有比较强的主观意识,所以这个世界因此造成了动态的破和立,因为道给了人们以主动性。然而,这个主动性被什么约束呢?被道性所约束。这个道性是说:当人主动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要损,它是按客观规律来损的。要是人不被天道所损的话,人的发展就非常危险了。

3、人生存的被动性要觉悟道性后才能得以超脱和超越。
所以说,人类往往是自己教育自己,历史也证明了就是这样的。刚才我们讲的是人的主动性。人的被动性就是要觉醒,只有觉醒道性才能得以超脱。也就是说,人在大的环境中受制于道性。受制于道性是说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活那么几十岁。几十岁的过程中,生命如果在阳性的一面发展,吃的也乐,玩的也乐,然后工作也有乐,这所有的乐趣给人的刺激和造就是什么?无非是满足了人阳性的需求而已。这种需求是不是能够造成人的长久性呢?人,特别是凡人不可能有长久性,这个长久性只存在于那种明心见性的人,这是人的被动性。
所谓被动性是指他没有长生久视之道。我们要想长生久视,或者你想好好的多看几年这个世界,多搞清楚人生的几个问题,那你就要从被动性中超脱出来。对道性要有所明白,你要超脱它,那你是说空话,说大话。人的被动性一定要被我们自己所看到,如果说人看不到这个被动性,对修炼就提不起兴趣来。因为你受制于主动性这种自由的刺激。
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当我们感觉到这个东西的味道很对自己胃口的时候,就想多吃一点,这个多吃是自己的主动性。这个主动性如果要再发展下去呢,你并不知道这个主动性中隐藏着杀机。为什么隐藏着杀机?因为这个食物对人身体的帮助,也属于阳性的。因为主动性是阳性的,那个食物也属于阳性的,吃进去以后,它只能够让你长肥,不能帮助去协调。这是人生存中最普遍的一种的道,我们中国人说 “民以食为天”,这个天,人们把这个食物当作是很天经地义的事。不知道这其中也有道性。
人的主动性是属于阳性的,被动性属于阴性。所以说人“负阴抱阳”,人只知道自己阳性一面的需求;阴性的一面,被动性的一面所需要发展、所需要超越的要求人并不明白。人自己在放纵,自己在推进自己的死亡,推进自己的消极发展,但人自己还不知道。现代人的生活、存在,推广到整个地球人类的状态,就知道现在的发展,我们有很多地方正处于自己教育自己的个阶段。并非天道所损,而是其自损。刚才讲的是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这两方面,人的被动性要靠觉醒才能够超脱,是觉醒道性。
道性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它的存在被人忽略了,它是最普通的存在,所以它比较容易让人忽略。万事万物也都是趋向阳性,就像现在看到的春天一样,万物生发,因为阳气上长,万物争春这就叫负阴抱阳。抱住了这个阳,才有可能生长。人在主动性中,他既可抱阳,他也可以抱阴。所以人要发挥主动性,然后消除自己的被动性,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道包容了万事万物阴阳的所有方面。清静无为的人,本性或其性质必然廉洁忘我;无为忘我人的主观意识一定会降低活动,对潜意识的约束必然减少。这样的人一定是神清智明的。所以说“廉能载道,奢能破真。”廉洁能载道,能够背负动道的存在;奢能够破除真性的种子,阻碍进步。人放纵了,享乐去了,对真实的一面根本就不会看到,人只是享受到了事物阳性的一面,对阴性的一面所能够产生的喜悦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体会,这是人很悲哀的一面。
另一方面,廉是不贪,不贪是知足,知足是保虚,保虚是人精神上的充足。精神上的充足是让阳性物质保持欠缺,这种欠缺称之为“俭”。这种“俭”能够被天道所补,因为阴阳是颠倒的。而常人是不追求精神上的充足和饱满,只是追求有形物质的获取,追求金钱和享受的饱满,这时天道就没办法补。精神上也追求金钱和名利去了,所以精神上同样有余,是“至乐性馀”的馀,人一乐性就有余了。天性就运用得少,天道属阴性,它只能从人的本性上感觉和交换“馀”和“不足”的一面。有馀的时候,天道就要损掉你了,支撑着阳性的方面就变少了,造成事物不平衡,阳性的存在就不会长久,这是天道的运动规律。我们如果知道廉、不贪、知足、保虚、保持自己的外在不足,必然会得天道所补,这个行为叫作盗取天地之精华。
这是《阴符经》所介绍的一个基本概念。天道所补,实际上不是它补,而是人在利用反向的存在盗取天地间的精华。盗取以后能够守内,而不是守外,内在的精神方面须臾不离的话,这个就叫归根。归根是说找到了道性的运转规律。

4、天道对人:馀则损之,廉则补之。人在世间:廉能载道,奢乃破真。
在《道德经》第十六章看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回头把十六章一看,才明白“静”是指的什么。归根就为静。既然是归根就为静,那么“根”是什么?是神之根,天地之根。所以说复命也称明道。
明道了,那么人在一生中,无论生存也好,修炼也好,绝无败事,为什么会绝无败事?因为任何存在人心都可以容纳下来。容纳下来人就能“全”,就能掌握生命全部的含义,“全”被掌握了,那么它就是天(“天性在人”),天是道,道是久。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感觉就不会离开它了,这是修炼的正当途径。
是不是明白了道理以后,从廉、不贪、知足、保虚、不足、天补、盗天,一直到没有败事,沿这条路走过来,就算得道了?不是这样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归根”。只有归根,才知“道性”是怎么回事。这时人才会不由自主地“炼神合虚”。这个炼神是归根的观念实践后造成的。回头再看一看什么叫归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很多很多的事物,“各复归其根”。原来它指的是万物都有其根。树有根,草有根,天上的鸟儿有根,地上跑的兽有根,人有没有根啊?人的根是什么啊?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明显是说在虚性的情况下,去观察万事万物的根。“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个n 了7不[ sb一怕死?是因为人从“复”的一面看不到生命的实质,看不到,所以害怕生命的结束,就害怕这个“死”的到来。如果在平常的修炼中经常的覆虚观复,即在虚性中观察运动的多了,人就会发现关注生命的另类形态也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人理解生死的规律了。“至乐性馀,至静性廉,”这句话的意义即在这儿。接下来,《阴符经》就告诉人们一个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3:39 , Processed in 0.0181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