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39|回复: 3

2007.10.27厚音老师在语聊室的讲话

[复制链接]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5-8 19: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友们上半场的提问:
1、“情为道根,魔为真种”,我理解是“情由神来修,魔由命来修”,这样对吗?
2、请老师讲一下虚空和实空的关系。
3、出版《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用意是什么?想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理解是这一切都是圣祖在背后支撑。
4、《玄功正治》第一期提出来做五种好人,这种提法是不是在尚贤,是不是在争先?
5、如何在生活中去体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们修炼人在修炼的时候很不容易守住这个中,守中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或者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去体现?
6、“执两用中”的中和“不如守中”的中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天水说中是空,可能是虚空。
7、在生活中被人欺骗了,或者遇到不讲诚信的事,说还是不说好呢?
8、“圣人无极,圣人无功,圣人无名”如何评价?
9、心性、人性和道性、灵性有什么区别?
10、阴神出在先,阳神出在后,元神再调出,但都不是自己,那修到最后什么是自己的呢?
11、化生和转世是什么关系?可否理解成两种境界,化生是菩萨境界,转世是罗汉境界。

厚音老师:我看了一下今天大家提的问题,问题的比较多,很难理出条理来,我就先讲,然后回答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吧。

我们对原著应当多看几遍,然后再从自己的生活中、或者修炼中去看这些问题怎么去理解(我想现在自然而然就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修炼中怎样去理解第五章,另一个呢,就是从生活中怎样去理解和对待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样去运用老子的这种智慧或者是看待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的处理问题。无非就是这两个方面,其他的问题也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延伸出来)。

对于第五章,首先要从道德经的整体一面进行了解。如果说单纯的看我们自己本身眼前的问题,那实际上就不是“中”了,而是实际的一面。意思就是说它回到了你现实中,然后你心又守不了虚。这个守不了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处理问题很容易落实到具体利益的选择中去。特别是解决一些社会性问题的时候,特别容易落到利益的选择中去,这样就造成自己的思想很可能就空不了。当然空和不空,表现在生活和修炼中,主要是一个特点,就是用感觉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用思想去处理问题。感觉和思想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想了以后再做,一个是做了以后再想,就是这个区别。大家习惯于这样去看问题以后呢,然后再回过头去看道德经的原文。“天地不仁”,天地对万事万物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对待的方式,它肯定没有什么仁心可言。是不是啊?仁心在我们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平等、公正、或是一种体恤,或是一种安抚。但是为什么说天地不仁呢?那就是说天地它对万事万物“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对它们没有有意的去操控。所以说仁心,就是所谓平等的这一面,就是感觉上平等的这一面它不存在。那么对待万事万物,既然这个状态不存在,那么作为圣人来说,他在观天之道的时候,他就要模仿这一点。所以说圣人他在模仿的时候,他也得出来一个结论,那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说圣人对待老百姓,因为圣人打交道最多的还是人,不是万事万物,所以他面对的对象是百姓。在跟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上,他要采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模仿天道的方式来进行的,那么这种方式意思就是说他不仁,他没有仁心,没有仁心就是不用仁心去对待社会性问题。不用仁心意思就是说在仁心的处理上,特别是我们人,自从有了人以后,产生了无论是宗教啊,文化啦,思想啊,是不是啊?以及情感,象这些具体的问题以后,作为人的思想里面肯定带有一种仁心。

打个简单的比方吧,在草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修炼的朋友向一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来,意思就是说他有位朋友修炼了多年,但是为什么身体老不好呢?后来还莫名其妙的就死了,问这位老师到底是什么原因。结果这个老师回答:“这个死的人早就该死了”。这个回答让提问的人和旁听的人都觉得情感上接受不了。意思就是说对这种结论觉得不近人情,是不是啊?不近人情意思就是说我们人啊,好死不如赖活,只觉得活在世界上,不论怎么样,总要有一个好的结果。那么求好,肯定就搞忘了应该守住坏的一面。当然我的话讲到这里,就比较难讲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情感毕竟是非常现实的。就是在福和祸之间、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选择,在幸福和痛苦之间的这种状态。人们往往肯定愿意选择好的一面,而不愿意选择坏的一面。所以当人们生病了以后,人们就拼命的想好。但想好这个处理问题,就是处理好的未来,就是我们怎样去对待“好”的选择。你说你想好,肯定有很多方法啦,有的人就选择了很多方法,比方说找医生,中医或者西医,或者找传统的理疗师也好,或者武术和气功的锻炼方法,以及修炼中的锻炼方法,包括刚才提到的事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意思就是说作为朋友修炼了很多年,为什么中途还是去世了呢?结果这个老师就回答他早就该死了,意思就是说这个事情本身在定数中他早就应该走了,但是由于他自己在生和死之间的选择,肯定是愿意选择生的,是不是啊?所以说就造成了他生命不是早死,而是迟死了。迟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最后延续了几年的寿命。如果要是他不练功,可能这个寿命早就结束了。这个意思从我们普遍人的理解中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但实际上这个意思里面还有另外一重含义。意思就是说我们人在求生和求死的选择中,往往很不容易把握怎样才能使自己健康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每个人都关心。怎样使自己健康呢?有很多人就以为,我自己往好的方面去想,就一定会非常健康,实际上单纯的这样,肯定是不行的。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你选择好的时候,坏的一面它就跟着你来了;那么你选择坏的一面呢,好的一面它往往要产生一些奇怪的效应。当然我说的这个效应,意思就是说福和祸之间是一个相伏和相倚的关系。“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个伏和倚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求福的时候,祸它就必然存在其中了,意思就是说它已经在酝酿这个祸事。但是呢,如果说你求祸的话,意思就是说你守住了这个祸,那么福它必然要相倚,意思就是说它必然要同时出现。所以这就是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理解,这比较辩证。意思就是说他对问题的观察,已经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字的抽象含义,把概念提炼得比较精辟。意思就是说我们人在选择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注意自己感觉上的守虚。守虚就是守空的意思,就是中空的意思我们没有能够理解。就是你要知道,你要取自于无穷,你才有无穷的未来。如果说你取自于有穷,那么你必然未来就是有穷的。所以刚才所说的那个例子,那位老师下的结论实际上是对的。意思就是说他早就该死了,既然多活了几年,他还是要死。那个意思不近人情,不近人情那就是圣人不仁啦,不仁就是他没有仁心,没有仁心,是不是就不好呢?对于我们人来说,从文化上、从宗教上,从社会的伦理和情感上,它都不接受这个说法。不接受这个说法,但是圣人他偏偏要这样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就是因为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说天地它本身就是这样的。那么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不是啊?他也要在自己的行为中对百姓的问题采取这种处理的方式。如果要是他带着情感去处理老百姓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越处理可能就越复杂了。那么老百姓他就不会民以自化,而会去按圣人的旨意去做。所以说真正在社会中,或者是在宗教中,我们特别能够看到这个现象。我们总觉得圣人所说的话呢,或者是道祖啊,或者是佛祖啊,或者是基督啊,是不是啊?他们所说的话都觉得是圣人所说的,应该照着去做。实际上这种想法在圣人的思想里面,他是不提倡的。这是超越社会现实,特别是超越我们思想情感,或者是超越人文的观念,或者是超越我们自己本身所具备的那种伦理意识。把这所有的东西,你都要超越掉。你超越了之后,你才知道什么叫天之道。天之道意思就是说它本身“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同时呢,它“为而不恃”。我老是把“为而不恃”作为重点提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作为人唯一能够引起警惕的地方。因为前面生而不有,后面长而不宰,都是天道作为所必然表现的一个方面。但是中间这一点,一个忄,然后一个寺,这个字(恃)本身就带有一种精神上依靠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在我们现实中,特别是在修炼的现实中不大容易做到,你在生活中更加不容易做到。为什么生活中更加不容易做到呢?因为生活,你只要睁开眼睛,你只要处理问题,你就必然有所依赖。有所依赖意思就是说你要依之于某某前人的经验、说法、伦理,或者其他一些经典,把这些东西全部拿过来作为自己的标准,然后再去判断,或者是用自己的情感再去判断。这样呢,就叫为而有恃。为而有恃到底好不好呢?它肯定不符合于天道。那么人不符合于天道,作为老子的思想来说,他肯定已经确定了,他说不道早就已经安排好了,它是一种运动规律。但是作为修道人来说,他明知道这个规律,但是他为什么又能够超越这个规律呢?就是因为他观天之道,他用天之道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去从现实中间看自己所得到的反馈,他就知道:天道的这种运动方式就是因为取之于虚性的那一面,然后才能够生出实性那一面的无穷变化。实性一面的无穷变化是来自于虚性那一面的无穷。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无论是从修炼上看,还是从生活的实践中看这个问题,我们都要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要支离破碎的去理解它,而要把它当作是一个整体来看。这个整体表现在老子的思想里面,实际上它就叫玄德。玄德的思想,在传统经典的解释中,有很多人对道德经进行了解释,但是我翻了很多的经典,对于玄德的这个意识来说,或者是这个状态,特别是这个状态它描写不清楚。为什么描写不清楚呢?就是因为对老子的天之道没有能够从修炼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今天,我看了现在中国比较走红的一位伦理学家讲的课,讲得很好,是关于《论语》的。但是讲得很好,是不是就符合于我们修炼上的要求呢?肯定它不符合。为什么不符合?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所依赖的、所依据的所有思维都是从人文伦理这个角度去展现的。就是因为儒家它本身也是一种道,就是儒道。它本身也是一种修炼方式。它既然作为一种修炼方式出现以后呢,那么它在社会中站到的主流,就影响到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几千年的形态了。这个形态既然已经定下来了,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要想进入到天道里面去,就有一定难度。这个难度就是我们修炼比较客观的地方。特别是我们要想把老子的思想拿到现实中来,然后用得比较活的话,实际上如果要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用孔子的思想用得比较活,而用老子的思想却用得比较呆板。为什么用得比较呆板呢?就是因为过去的时代信息不流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代人的记忆力下降,我指的是记忆能力在整体上它是下降的。但是呢,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上却在上升。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这个世界它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运动,所以它不需要人们去记忆。为什么不需要人们去记忆呢?就是因为记忆这个东西如果体现得非常强的话,那就证明我们人的主观意识就比较强烈。但实际上我们人的理解能力在上升以后,是不是这个主观就下降了呢?那也不一定。意思就是说这个中间还有一个虚和实的变化问题。这就造成了我们现代人对老子的思想比较容易理解了。比较理解就是说我们在信息量的摄取上,要远远的大于古人所摄取的那个信号量。所以现代人的理解跟过去人理解不一样。不一样就表现在我们对宗教啦、文化啦,是不是?以及我们的修炼啦,在这几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它是综合性的,它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怎么啊?你比方就象我们人现在信教一样,不是单纯的想菩萨保佑自己,而且也不单纯的是去求佛啦,求道啊,给自己一个开悟。他这个时候就已经明白了一个事,明白了什么事呢?就是知道天人合一的这种基本观念。基本观念就是最起码来说,从佛理上也明白了众生佛性平等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是不是?我从网上,以及我们这里聊天的情况,以及大家平常在文字上聊天的时候反应的情况也都能够看出来这一点,看大家的思想就明显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什么呢?就是大家都懂得很多了,看了很多的书,也接触了很多的说教,或者也接触到很多的修炼方式。这些东西大家在信息上都能够平衡的进行接受。但是不是能够用得很好呢?是不是能够比较活的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修炼实践中,把它用到比较恰当的地方呢?我想这个事就比较困难了。为什么比较困难呢?就是因为现代人的思维就象刚才说的那个意思一样,整体的记忆效率在下降,所以说他对古人的思想尽管记住了,但是他不一定能够用得非常的活。这个活意思就是说他不能够把古人的思想和自己的现状形成一个整体,超越时空的去发挥。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其他一些信号的调整问题,其中背景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所以说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很想讲一讲老子八十一化的问题,我为什么没有主动的提出来讲这个东西呢?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东西它只有到人们需要这个事的时候,是不是啊?需要这个事也就是说大家的思考已经比较成熟了,有一定基础了,然后再去讲,可能效果就比较好一些。这个比较好一些意思就是说取得大家自己的共振,或者是大家个人理解的深化。这一点来说,和古人说法,以及所谓宏法的观念,完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叫语音聊天,叫交流。意思就是说这是一种修德的经验交流,是修炼的一种感觉的交流,或者是叫修心的思想一种的交换。这个交换或者交流,对大家来说,它是一种互动性的,我记上个星期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尽量的唤起大家能够高度的互动性。意思就是说除了整体信息的存在以外,我们个体信息的互动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现在大家可能都能感觉到这一点,身体的反应比过去要来得明显一些了。来得明显一些意思就是说这个时代它也在产生一些必要的变化。变化意思就是说它由信号的一面,然后过渡到实践的那一面了。

实践的这一面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你性也好,命也好,你肯定要从命的角度去验证你性的正确性。我们在这个地方交流也是这样的。就是你先有信号的交流,然后你要看命功、或者是命体变化的一种交流情况,有很多人听了以后,或者是接触了以后,往往身体上有些反应,或者是感觉上有些反应,有时候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比方说有身体或者是思维,或者感觉上老是觉听不进去啊,或者是听了以后,老是容易忘记。听了以后,老是感觉打嗑睡啊。是不是啊?这就说明人们听的过程中,他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反应,也还有肉体上的一些反应。有的人听了以后,就觉得头啊,或者是腹部啊,有响应。有响应意思就是说有很多的反应它同步的出现了。是不是这些东西它都是消极的呢?我想这个东西,如果要是从第五章的角度上来说,你就应该体会到这一点,意思就是说不仁的这一面是恒定的,因为它是长久的。那么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应该理解天道,就是说观天之道嘛,意思就是说要向老子学习,老子是怎么观的呢?老子他首先观的一面,他就是说天之道其犹橐龠乎。意思就是说它就象个风箱一样,是不是啊?这个风箱就是说它里面本身是空的,大家现在可能见这种老式的风箱基本上就已经见不到了。如果自己周围还有打铁的铁匠,可能还看得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打铁的,基本上就看不到这种风箱了。这种风箱原理很简单,意思就是说它中间是空的,然后有一个手柄,拉出来,推进去,然后风箱的另一端就必然有风鼓出去,就吹到炉子里面去了,这就是老式的风箱。那么它为什么能够有风出去呢?那就是因为中间是空的。作为老子在这个地方阐述的这种想法,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些例子。你比方说三十辐,共一毂,其中有空,才能够有车用。是不是啊?然后呢,埏埴以为器,其中有空,才能造成用的那种效果。同样,你就是造一座房子,如果中间不空的话,那么也就没办法用了。所以他提到的这个概念,我们结合第五章来看,他就是在第四个例子上去阐述这个空的观念,空的观念意思就是说中间是空的,然后虚无才生有,虚无中间你运动的时候,它就必然能够生有,这就是老子的基本观念。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在修炼中,同样也要把握这种比较朴素的意识。意思就是说你在追求自己的生活,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你要想源源不断,你要想保持你自己很健康的这种状态,你怎么办呢?如果说你守住了有的话,拿风箱打个比方,无论你拿风箱门也好,或者享受这个风箱的另一端的炉子也好,我们人就象这样,过去有句话“人是一口气,树是一张皮”,意思就是说人往往有了呼吸以后,他才有生命。我们把这个思想再延续一下,我们过去研究气的运动,你比方说中国古人就把这个问题理解成为三个精华,精气神三宝,一个精、一个神、然后中间有气在连接,那么气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个气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橐龠乎,意思就是说你要守中间的这个空。有很多人喜欢讲信息,讲性功,他就守到神的那一面去了;讲命功呢,他就守到肉体的那一面去了,这样就把自己中间那个状态就搞忘了。所以说中间那个状态实际上就叫修炼。这个修炼的中间状态就象虚而不屈一样,虚而不屈意思就是说它不存在直和弯的问题,但是它却能够转变。这个转变意思就是说你只要哪个地方有空,它就必然要往那个地方钻,这是非常朴素的一种现实,也是非常朴素的一种自然。只要你哪个地方有空,气就必然要往哪个地方钻。所以俗话说“针尖大的窟窿能够透过豆大的风”。意思就是说针尖大的小窟窿它透出来的风却有豆子那么大了。这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老百姓对现实的问题观察得比较细。那么我们人在修炼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人也是这样,就是你既不能过于去守你的神,也不能过于去守你的形,意思就是说有很多人成天在那个地方舞枪弄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术、武术这一些锻炼方法,意思就是说他从练形上达到健康的目的。有一类人他专门在练神上下功夫,意思就是说他在修神上非常在意,成天就根据信息来,然后用信息来调控自己,是不是啊?总觉得这样也是一种修炼。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肯定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道理,而且都能够自成一家之说,或者多家之说。我们中国的修炼门派很多,但是都能够从这两个方面找到它的归宿。那么中间这种状态,就是说气的这种状态,它的归宿到底是什么呢?老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张扬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修炼观念呢?我想他是指的人,因为这个地方首先从天讲到圣人,然后再讲到我们应该在修炼中把握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看天道,可能没有圣人观察的那样仔细。那么我们可以看圣人,圣人他处理问题是什么样呢?噢,他是不仁的,意思就是说他没有爱好和鄙夷,在这种状态下,他对问题的处理是纯自然的,既然是纯自然的,那么就要守住中间的状态你才能够成自然。如果说你稍微有所偏倚,你要么就偏向于精神的一面去了,要么就偏向于肉体的那一面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都有一定的问题。当然我说的是问题,并不是说是消极。问题意思就是说有很多问题它必然要出现。出现呢,他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这就叫怎么?这过去就叫走火入魔。走火入魔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中间的那个状态没有守住。这个中间的状态意思就是说他用气来调控自己的精和神这两端的运动,他做不好。做不好主要是因为他思维的特点要么就偏向于虚性那一面的极端,要么就偏向于实性那一面的极端。这两个极端实际上对人来说,他没有注意观察中间那个气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老子也没有在这个地方提到气,他只说其犹橐龠乎。橐龠到底是什么呢?橐龠实际上就是风箱。风箱它起作用是什么呢?它就是为了调整这个气的,它要调整这个气意思就是说让它不断的生,不断的去变化,然后生生不已,你说它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所以说它必然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第五章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就能够理解到这样一个程度吧,就是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就是说你守虚的时候,你越是动,它越是有生生不已的效应。你守住虚的一面的时候,你越是动,你就越是有生生不已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存在你说有穷尽吗?你肯定就没有穷尽了。当然我说的这个地方没有穷尽意思就是说它还有另外一种背景在里面,就是老子的思想他并不是单纯的去谈什么气的问题,他从来也没有从这个地方去谈。他谈的什么呢?他谈的是德,意思就是说他要你明白他的德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要你守住这一点,是要你守住玄德,他不是说要你去守下德。当然玄德这个观念,你要想一蹴而就的就能够到位的话,肯定是做不到的。那么作为人们的认识能不能够直接去接近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这样说的,就是我们人要看到现实的这一面,意思就是说你在现实的一面,你不得不动。是不是啊?那么你在不得不动的情况下,你就不得不有思维,你在有思维的情况下,然后你再去动,动呢,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一个道理,这个动的时候,你要用气,既不是用神,也不是用形,你用形就必然要耗你的精,你用神呢就必然要消耗先天,这个道理我打个简单的比方。你比方说一个当老师的,他在讲课的时候,当他超过了两个小时以后,一般他的喉咙就会感觉到有压力了,为什么会有压力呢?就是因为第一,他讲课的时候,他的口水不断的被他的舌头、嘴唇、口腔运动给消耗掉了。无形中很多的水分就是因为张嘴,过去说张嘴神气散嘛,一张嘴,它就开始消耗了。那么消耗了以后,他怎么办呢?噢,消耗了以后,他要得到一种补充才行。要么就是不断的喝水,要么就采取另外一种方法,这个另外一种方法是不是守神能够达到呢?守神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守神,神如果要是直接跟你打交道的话,除非你的意识丧失了以后,它才能够直接供给你能量或者物质;如果你的意识还没有丧失,或者你还要说话,还要想自己的问题,然后你又要能够口水不干,是不是?你要做到这一点,你就比较困难。那怎么办呢?按我的经验,我的意思是说你要守住气的这一面。你就不能守住神的这一面。你不能老是想神啊,你帮我一把吧!你给我更多的口水吧。你如果这样想的话,你越是这样想,你的口水就会越是少,为什么呢?因为你对它的压力无形中就把它扯进来了。你扯进来,实际上它就没办法发挥作用。所以人的意识这个东西非常怪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思维要用到什么方面呢?你要用到气的那种动上,你象风箱一样,你不停的来回的动。你只是知道,你的嘴在动,但是你的心动没有呢?你的心没有动。你的心没有动,那么就象风箱一样,那个神自动的就把你风箱的手柄拉起来了。一拉起来,那么这个风箱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效应就必然要传到炉子里面去,就是我们所说的打铁的炉子,打铁的那个炉子叫什么呢?打铁的那个炉子就叫肾脏,就是我们所说的精气神的这个精,当我们中间守住了气的这一面呢,我们的精华它自动的就会调整这个水分的运作。这个水分的运作实际上在气的状态下比较容易调。而在神的状态下,它却很难以调。所以说我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我介绍的个人经验实际上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你既不能想你的神怎么样去运作,也不能想你的形怎么样去运动。这两点你都不能想,你只有想中间一点,就是你想自己的气怎样在动,就是你关注自己的气是不是能够沉到你的虚空之腔里面去。这个虚空之腔在哪个地方呢?就是我们所说的下丹田那个地方。过去就把那个地方叫丹田,为什么叫丹田呢?因为那里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也是人体的重心,是比较虚有的一个位置。这个虚有的位置意思就是说那个地方没有具体的脏器,只有小肠或者是大肠,但是肠又不属于脏器,它属于腑器,腑器意思就是说它是属于阳性的,但是呢,阳性的这一面正好能够产生虚性这一面的物质。这就是古人在研究导引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基本理念。当然今天讲的这个问题,讲了天之道,天地不仁这个道,然后圣人不仁这个道,然后再讲老子所阐述的橐龠,也就是风箱这个道,然后回过头来,我们再讲气的修炼这个道,也就是过去古人所说的导引这个道,到底是怎么样去深入的?当然这个里面深入以后,我刚才说了你要从整体上去看老子的思想,从老子的思想怎样去看他的整体性呢?老子思想的整体性意思就是说你有下德,你还要修上德;你修上德,你还要知道玄德,你一定要进入到玄德的这种修炼里面去。那么玄德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样呢?玄德的基本概念意思就是说你动,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是虚而不屈的动,你动是虚而不屈的动,这个虚而不屈意思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意思就是说你的心没有动,这个时候才称为如如不动。你心不动是不是你的形就没有动呢?形仍然在动,就象我现在的嘴巴正在动一样,实际上我的思维没有动,但是我的形在动。但是是不是有消耗呢?当然这个消耗它是由气来确定了,这个气意思就是说中间的这个XXX虚而不屈的守住了它,那么它就可以不停的产生。这个产生的来源就从天道那个地方来了。来的东西它是源源不断的,它是没有穷尽的。没有穷尽意思就是说它的方法没有穷尽,它的能量也没有穷尽。

从这种角度我们再去看大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一个一个的再去看大家提出来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很多的观念不一定要住守。因为很多观念你守住了以后,你就在自己思想中打乱仗了。你比方说,有一个朋友说中不是中立,不是中立那是什么呢?噢,这就叫观念,意思就是说中不是中立,那么它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的汉字,中是一个口,然后一竖,这个字它本身就代表着对这个事物的一种超越吧。意思就是说它中间里面是空的,口中间肯定是空的,然后我们从方位上去分析这个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竖通南北,就是你要用道去贯穿你的空,道去贯穿你的空就称为“中”。那么道的贯穿是个什么意思呢?道的贯穿意思就是说你时时刻刻的在颠倒中,意思就是说你时时刻刻的在反向的运动中,这个反向的运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产生了问题以后,然后你走向它的反面。这个就叫中。当然这个中是不是叫中立呢?当然这个中立就被你自己的这种反向运动就打破了。这个打破了,也就是说你对道性的理解呢,你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在这个地方谈到的这个概念,就是你有很多概念呢,特别是我们现在学的修炼的一些概念、导引的这些概念,实际上都有需要改变的地方。我说的需要改变意思就是说有很多人他的观念定死了,他定了很多年,他不是一天、两天,从小的时候就是接受这些观念过来的,然后形成这些观念,你要想一朝两夕把他引导到就象我刚才所说的对中的观念的变通或者变化或者变易中来,这个时候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说潘工对大家问的一个问题“守中是不是执两用中的中呢?”实际上这个执两用中的中这个时候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为什么打上一个问号?就是因为这个守中不是执两用中的中。这个两本身来说我可以把它用,也可以不用。两就是二的意思,就是说道生一,一生二的二,那么二是什么呢?二在我们的观念中实际上就是阴阳。既不能守阳,也不能守阴。那守住什么呢?要守住中。我所说的中就是中间那个气的那个状态的中。那么这个中是不是执两用中的中呢?这个时候人们的观念中就很容易把这些东西怎么啊?就是从文字上的位置上,就是观念上进行定位,在位置上定位,定位意思就是说你把它定死。定死以后,你对它的运用就靠主观意识去选择。这个主观意识的选择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种不科学的。就是从修炼上来说,它是非常不灵活的一种处理方式。所以你在守的时候是不是执两用中的中呢?我想它既是,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说没有否定的话,你肯定就出不来。没有否定,你肯定就出不来。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说重了,或者说确定了,那么你以后的变化就会被你的确定所牵制,就是被确定所影响。那么对人的发展来说,它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在对一个问题下结论的时候,就象佛祖一样,他到年老的时候,要涅磐了,他说自己什么东西都没有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实际上就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一种全盘否定,那么全盘的否定是个什么意思呢?全盘的否定意思就是说过去的肯定太多,现在要加以全盘的否定。意思就是说任何事情它必然要走向反面,它才符合于道,这也是中。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就要问了:这么做,符不符合我们所说的阴阳两者呢?实际上阴阳两者之间他都运动了。意思就是说他已经都涉及到了。既把阳性的这一面说了,阴性的这一面他也说了。那么他的否定实际上就是阴性的这一面,那么他讲了一生法,它就是阳性的这一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对古代圣人的理解就要达到这个程度,就是你最好是深入进去,你要体会一下他是怎样在说道,在讲道的。然后他自己又是怎样在修道的,不要把第三点给忽略了,就是他自己本身的修和自己的结论是同步的。所以最后,我们自己本身的修炼也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自己本身在这个地方的交流实际上也是虚而不屈的一种动。如果说你是实而有屈的话,意思就是说你有偏倚,你有实际的参考物、参照物,你一定要拿一个经典过来对比一个这个人的说法,然后看他说得对不对。你这样去听的话,你这样去用的话,你肯定会提出很多相反的观念来。当然这个观念提出来以后,有什么好处呢?我想没有什么好处,意思就是说对生的这一面我们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意思就是说你发挥不到极限。这个极限发挥不到,那么你要想生生不已的去变化,你就做不到了。所以说这个中在我们这个地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那么这个问题它实际上是处在我们自己的无为状态。所以老子的无为状态并没有说要你去守空,也没有说让你去守虚。他没有说,他只是要你去无为。为什么要无为呢?就是因为他考虑到了人们的现实中间,有很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多的思想问题,很多的现实问题你必然要去说,你说了以后,效果不一定好。

大家刚才提出来一个问题,意思是说有时候有些问题说了,说了以后结果遭到环境的一些反对。是这样问的“生活中有些被欺骗的事、不诚信的事,你遇到了,你是说还是不说?”象这样一些现实问题,你说还是不说呢?这个时候你首先就要观察一下自己,你的心是在哪种状态里面,哪种状态意思就是说你有没有选择性?你有没有原则性?你比方说你肯定有原则啦,这个人说错了,或者做错了,你觉得他不善,或者是他不对,然后呢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你再去说,你肯定就已经偏离了中的那一面。意思就是说你对你的性和命的那一面,你过于偏执。你过于偏执以后,那么你得出来的结论它肯定怎么啊?它肯定就不知道,不知道它的未来,它肯定要朝着一种被动性。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讨论无为的真正实际含义。意思就是说你要想真正的做好无为,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样一种状态叫无心,就是你的无心才是最高级的。意思就是说你首先不要想到说了以后会怎么样,不说又会怎么样。不要想这个问题,然后呢,你凭着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它在引导你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呢,它会按客观规律去还原。意思就是说它会还原成这个事情的本质,它会还原出这个事情的本质。当然人的思维在这个状态中,它不一定想得非常明白。而有的人他很聪明,他的先天灵气非常足,再就是他的实践经验他也非常的充裕。象这种人呢,他可以把问题想得非常清楚。同时呢他的灵性也可以非常的高。但是作为我们普通人在讨论和实践这个问题的时候呢,往往自己思想负担太重,意思就是说你有所偏倚。那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玄德概念的第二条“为而不恃”,意思就是说你在为而有恃的时候,你必然办不好这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做了,说了,我们自己就总结自己的经验吧。意思就是说你要看到这个事情的反馈,然后再去下结论。并不一定所有的坏事永远的是坏事。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比较辩证的思想。他最终引导人们,是说要人们功成身退。意思是说你在玄德这种修炼境界上的功成身退。意思就是说你对环境的作用实际上你在参与,而不是在决定。你在参与,但不是决定。但是不是能够决定呢?这个问题它由另外一重状态去解决。另外一重状态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存状态它可以分成立体状态。这个立体状态在古人的说法里面就分为三清。意思是说每一个生存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观察到而否定这种立体的存在。我们要习惯于自己现实的这一面用无心去处理,然后逐渐体会无为造成的反馈,这种体验实际上就叫修炼经验的一种积累。这种积累是潜意识的一种积累。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灵性要比普通人高很多了。意思就是说很多事情没有出现的时候,你就已经感觉到了这个事情它必然要朝这个地方发展。这证明你自己本身在虚而不屈的实践中间慢慢积累的就是对这个事物本质的把握。最后你就成了一个地道的真正修炼者了。这种修炼跟我们现实中间对命功,特别是对法术的一种把握,那要高明得多。这种高明不是我们用一、两句话就能够概括的。希望大家引起对这个问题的注意。我今天讲的这个问题也只是从个人经验的角度上给大家做一个交流。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同时在自己以后的实践中尽量的放松对一些问题的把握。当你不把握的时候,你实际上才把握得住这个事。这就是老子思想里面最难以去实践的地方。老子也说了他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但是就是没人理解,没人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是与事物的特性相反的。万事万物都是负阴抱阳的,人也不另外。所以说人的心,人的特性就是要这样。既然是这样,我们走向反面的时候,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代价,甚至心灵上的痛苦他必然要去承担它。这就是我们修炼很难的一个基本原因。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在这个地方首先提出来了,就要大家不去实践这个问题,我想实不实践是大家自己的选择问题。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要从现实的一面多和老子原始的思想加以比较。特别是要和他的原始整体思维加以比较。

至于说董兵给大家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说“圣人无极、圣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说法,实际上人的这一面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比方至人、神人、圣人这三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人。一个人意思就是说他只不过是在形态的体现上不一样。当你修到至人这个程度的时候呢,你没有自己的那种感觉了。神人意思是说,如果要是这个人他的神通非常广大的话,他绝对不会体现出他的功能来的,这就是这个问题的一种基本结论。那些有特异功能的或者体现出特异功能的这种人,他实际上没有明白功的根本含义。那么圣人无名,什么叫圣人无名呢?真正的圣人他是没有名的,没有名就是说首先他的思想当进入到圣人的这个境地以后,他没有名和无名的这种观念,这种观念意思就是说他不会为了这一切现实的利益再去伤脑筋了,就是说他的精神上是真正得到解脱了。这样评价只是我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原来评价过了,大家可以把原来的作品拿出来看一看。

泡泡糖提的第二个问题:心性、人性和道性、灵性有什么区别?
没有什么区别,那有什么区别呢?刚才讲有区别就是没区别,没区别就是有区别。如果说你把它区别得很清楚了,那么你的思想就乱套了。你乱套了以后,你实际上就没办法再去选择它了。我的意思是说,对于概念当你非常确定的时候,它就不确定了。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的特性所造成的,也就是造物的法则所决定的一个特性。就是当你很确定它的时候,它已经不确定了,这就是事物。就象我们现在,你比方说元素周期表,107种元素,各种元素是不是确定了呢?如果要是从物理的概念上或者是物质的概念上去决定,这些物质都是确定的。但实际上在高能物理里面,它确不确定呢?它不确定。那么我们有多少人能够进入到高能物理的研究中去呢?噢,又很少有人去接触它,或者去研究它,或者懂得它的观念。根本都不知道物质与物质之间它没有什么界限,它可以直接的超越它。那么这个超越靠什么东西超越呢?噢,靠能量,能量要非常大的时候,你才能够超越这个物质的界限,然后使这个物质直接产生变化。你比方说就象我们每天享受的太阳光,大家都知道是由于太阳的氢核的核聚变所造成的热量在不断的释放能量。那么一个氢元素当它要转变成一个氦元素的时候,就是转变成惰性气体氦的时候,它要花多长时间呢?核聚变花1亿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而且这个核聚变的控制非常有条不紊的。大家都知道,太阳不会一、二年就烧完了,它烧了几十亿年,还在烧。那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它中间物质的变化有它的特性。我们人类的物质观念实际上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状态里面。那怕是你有高能物理,但是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的精英。这些人对物质的观念之间是不是已经进入到非常灵活的变化中去了呢?同样没有进入到非常灵活的变化中。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专家们也好,学者们也好,他们尽管是研究这个专业的,但是他们同样会带着既定的思维去研究未来的发展问题。在这种前提下,人们的思维肯定要受约束,受自己意识形态的约束。我说的这个意识形态意思就是说人们的创造和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一种结果。意思是说他被自己所产生的一些观念所蒙蔽,所限制了。那么我们谈修炼,我们为什么要把过去的观念拿到我们自己的现实修炼中来限制自己呢?所以说没有观念的观念是最高的观念。至于说心性、人性、灵性、悟性这几性,都可以找得出具体的对应的解释对象来,就是心,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心是怎么在动的。人,我们可以看人,看人世,看人间的冷暖就知道人性是什么。那么灵性,看人间的聪明人和愚笨的人,就知道,原来人们是把那些聪明人当灵性足的人,而把那些愚笨的人当作是蠢的人,没有灵性的人。实际上这个结论对不对呢?肯定是错误的。那么悟性实际上也有这样一些特点。唯有一点是你没办法确定的,那就是道性。道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噢,道性就是说不清楚就为道性。既然说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去说它呢?连老子都不愿去说,我们何必要勉强自己去说圣人不想说的一件事呢?就是有很多事,对于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状态,我们只能够介入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去,你不可能去掌握诸多的方面。诸多的方面就是说人性、灵性、心性、悟性这个诸多的方面,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怎么啊?去把它摆平,你摆不平的。你想摆平,你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用道性的方法。那么道性的方法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方法呢?噢,天之道它不仁,意思就是说它没有分别心,它没有好坏的这种分别心,没有善恶的这种分别观念。它才成为道性,才成为天道。就把这一点首先要确定下来。当然我今天讲的方式,我是把大家的问题尽量从第五章的角度,全面的把它联系起来作一个整体去加以解释。那么既然道性它是个比较虚的概念,那么我们就首先守住这个空的没办法解释的概念。你想守住那些具体的概念,你要想变化自己,你就变化不了。就象贝壳提的那个问题一样,他说“情由神修,魔由命修,可以这样理解吗?”实际上这样分类,情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就是一种精神的流动,既然是精神的一种流动,那么它用神去修,他修什么呢?他到底怎么修?他修什么呢?所以他的分类本身就没有注意反者道之动的这种说法。那么魔,就是人有魔性一样,人他有表现,他就表现成为怎么啊?表现出他的那种神性来或者魔性来。就象我们平常看到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样,一看他们的动作就知道这个人魔里魔气的,或者是有魔的,或者是这个人已经神经了。就这样去下结论。就觉得这种状态是因为人的肉体他已经被一种状态所侵蚀了,或者是已经破坏了,这就称为一种命。按贝壳的说法就是由命来修。那么命它到底能不能独立的去修这个魔呢?它肯定独立的修不了这个魔。因为实际上这个魔是来自于什么东西呢?魔就来自于他本身信号的积累。魔来自于他信号的积累,它才破坏了这个命,所以说我们人,特别是我们修炼人在对待这个修炼问题上呢,也要注意什么?我们的概念就象刚才说的那个没有概念的概念一样,没有概念的概念,只有道性它才是没有概念的概念。所以说你要想进入到道性里面去,那就没有这种分类的方法问题。意思就是说你先没有把它搞明白的时候,你就不要去分类。你越是想分,你越是分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人的观念和人们的信息量是有关的。就象我刚才说那个问题一样,就是讲的人,我在这个地方先讲,呆会大家后讲,我现在先讲,我讲的意思是说我的思维里面是不是在想什么问题呢?我没有想问题,我才可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可以回答。如果说我想了问题,我就没有问题能够回答了。这就是没有概念的概念。这就是情由神修,魔由命修,不可以这样分类的一种解释和理解。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分,你不能分情应该由什么来修呢?应该由人来修,因为人他包括神和命的这两个方面,对于你性和命的这两个方面要由人来修,人的情要由人来修,那么人的魔也要由人来修。就是这两个合起来的基本观念。第五章的观念里面也是这样说的,他讲的是圣人,圣人他守什么呢?噢,他守的是不仁的那一面,就是没有分别的那一面。你首先已经有分了,你就没办法再往下修。这就是这个问题的一种基本的理解吧。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然后接着继续回答贝壳的提问,他提了一个虚空和实空的关系。虚空和实空的关系涉及到我们刚才所说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原理问题。这个物质的基本原理对大家来说,都很关心。但是就象我刚才所说的,专家们往往对这个问题都很难以全面的去看待它。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想全面的去看待它呢,除非你进入到玄道里面,进入得很深了。意思就是说你进入以后,你的信息量非常大,然后呢你一下打开了这个窍,然后呢你还要有固定的任务,意思是说天道它给你生命安排下来一个比较需要这个问题解答的背景的时候,它才提供给你这个信息,我说的这个意思啊,就是说就象过去很多圣人他在讲道一样,他们是因为自己的那种先天信号由于天道的无为而治,意思就是说天道它对圣人的产生和他们作用的发挥啊,它是淋漓尽致的,它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圣人的作用。那么这些圣人他在发挥自己特点的时候,他也有这样一些特征。意思就是说每一个圣人他所发展的这个方向,对社会都是一种比较固定的导向。这个导向就直接影响到后人的观念。这就是我们社会现有的这些观念,都是因为2000多年以前那些圣人们所传递下来的一些思维所造成的。就象我刚才讲的孔子作为圣人一样,他这个思维产生的思维导向,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影响了2000多年,到底是他个人的问题呢?还是天道的问题呢?我想这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或者听了我讲的这些观念以后,可能自己也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来。我的结论就是说任何圣人他的结果和他思想的导向都是因为天道所造成的。所以说我们自己要想超越自己,我们不但是要超越圣人,我们还要超越我们自身的一种思维限制。就是你没有把自己所有的观念溶入到这个中间去的时候,就是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这种状态中间去的时候,你就根本不知道圣人当时是怎样去传导他的思维的。你既然不能理解他这种传递,那么你要想说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个人所形成的,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想必然对你自己以后的修炼结果没有积极或者健康的影响了。它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因素。

贝壳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意思就是说八十一化图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我想这个版本传递的信息就是古人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对人们观念的一种引导,我想它是有一定作用的。意思就是说从宗教的角度它是有非常大的作用。那么就象我今天一开始谈到的这个问题一样,现代人的宗教观念呢,已经逐渐在和文化、科学融为一体了。就是人们的信息量逐渐增大了。过去单纯的从宗教角度去阐述这些圣人的来历和发展,以及他们的归宿。我想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去说,完全象古人那样去说就不科学了。那么现在要说,首先就要解释一个问题,就是说八十一化图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传递一个信号,这所有的问题都要归到道里面去,它就是这样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圣人也好,以及古人修炼的高功大德也好,他们所有的存在都是道所生,都是天道所生。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去理解宗教的积极作用,才有可能去理解修炼的真实意义。

贝壳提出来的第四个问题:《玄功正治》第一期提出来做五种好人,这种提法是不是在尚贤,是不是在争先?
答:不是五种好人,而是做五种人。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好丈夫啊,好儿子啊,好配偶,这样一些好是相对于他具体的社会位置而言的。至于说好人,这个位置就太大了。大了以后,就不大容易确定。什么样的人为好人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思维中就容易引起一些非常复杂的想象。所以说好人啊,按我们现在的观念就觉得做好人好事,就称为好人。然后他说尚贤和争先对以前提出来的说法现在如何对待。尚贤和争先与做好五种人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并不矛盾,尚贤是相对于客体而言,你把人家当你自己的榜样,这个才叫贤。就是争做贤人,争做好人,或者争做模范啦。但是这个地方,不是争做好人,也不是争做榜样,也不是去争先进。是争什么呢?争在你的现实中间,你体现出你本来的那一面。你比方说,你是一个丈夫,你就要体现出丈夫的这种责任。这种责任呢,就体现出他对家庭的一种关怀啊,关爱啊,然后对自己长辈的一种孝敬啊,对晚辈的一种慈爱啊,然后对同辈的一种关爱啊。对这些方面,就是说以非常平常人的那种状态去体现的。不是说要你一定做一个什么,好象模范丈夫,或者模范妻子,或者模范的儿子,或者一个模范的长辈,并不是这样一些概念。而是说做好你本人的一些基本工作吧,就是你已经做好了,基本工作你做好了,你就算是一个好的角色了。就是说五种角色,你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但是这个完成里面就体现出一个特点来,就是说你的平常心就体现得比较充分了。这和尚贤、争先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就是说五种人去体现一种平常心。而尚贤和争先体现的是一种非常的状态,意思就是说它已经超出了你平常的那种状态,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或者引起人的指责。就象现在人对过去那种英雄的褒贬或者指责一样。现在人啦,反正的思维,我觉得是很变形的一种思维了,是不是啊?当然这个现状,就是现在人的思维状态,其中有很多对过去的尚贤和争先状态的一种否定。但是否定得过头了以后呢,它就容易产生自己的那种反作用了。所以这个反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和平常人的那种心态是不同的。你比方说平常人他对于美好的一面,他肯定要去肯定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嘛,意思就是说什么样的事为美?什么样的事为丑?什么样的事为善?什么样的事为恶?我想这个东西都是由人们自己的观念中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但是现在人们的思维往往是基于什么啊?社会对我们的信息所产生的一种反向作用。意思就是说有逆向的思维产生了,对有些问题明明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很美的,但是他偏偏要去做它,这就是我们现在人类的思维在进化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逆向反应。包括现在人们对过去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论啊。是不是啊?或者是对过去文艺作品的一种重新审视。这就说明现在人的思维基本上有一点逆反心理了。这个逆反心理当然这也是一种进化的现象。

边城浪子说:阴神出在先,阳神出在后,元神再调出,但都不是自己,那修到最后什么是自己的呢?
答:这个自己,实际上自己关注就是自己。我说的关注意思就是说你要关注你自己的变化和存在。你比方说现在提的这个问题,什么阴神、阳神、元神,这些东西对人来说,它只是一种观念的不同,它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分类。这个分类,对于我们来说又看不到。就是常人当你眼功没开的时候,你根本都看不到。你根本都不知道这个背后的运动机制。你不知道的时候,你一定要说那个东西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呢?你肯定就分别不清楚了。所谓的我们自己说的是什么呢?所谓的我们现在这种自己就是我们的后天,就称为我们自己。我们这个我们本身它就是假的。而你只有无心的那一面你才可能有真的自我产生。那么真的自我里面到底有多少的分类呢?它有无穷无尽的分类。就象我们看西游记一样,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拔出一把毫毛,然后放到口里一嚼,然后吹上一口仙气,然后就变成了千万个孙悟空。你说哪一个是他,哪一个不是他呢?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我们就认为那个拔毛的是他,那个不拔毛的就不是他。那么什么为拔毛,什么为不拔毛呢?我想这个拔毛和不拔毛,那一点观念你就很难以从道性的角度去界定它。你只能说从人心的角度去确定它。因为你知道有一个前,有一个后,有一个先拔毛,然后才产生后来千万个孙悟空。你的观念是这样变化过来的。这样一种变化实际上就体现得出人的这种思维它是片断性的。他根本都不知道千千万万和那一个是并存的。他这个观念转换不过来。转换不过来,他只能说这个问题,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就是那一个是真的,其他的全部都是假的。实际上其他的是不是假的呢?如果要从作用上来说,他没有假的,他都是真的。所以我们往往,你比方就象回到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再讨论这个问题一样,我们人的思维往往就是这样的。我们思维老是要确定一个有利的一面,而不是去体现出它有用的那一面。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利啊?意思就是说它能不能被自己所把握,或被自己所掌握呢。噢,掌握不了的东西,他就认为这个东西没有利。实际上作为道来说,他只讲用。意思就是说你要讲用,你就不要去分别哪一个是他的真,哪一个是他的假。那么你不分别的时候,你这个思维你才能进入到道性里面去。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知道,噢,原来真和假之间,所谓的阴神、阳神、元神,这实际上说的都是共同并行存在的一种客观的东西。之所以取了这么多名字,只不过是方便的说法而已。就是它并不需要我们自己去怎样客观的把它搞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没办法搞清楚的,你主观意识本身就是片断的。你要想全然的去掌握它,你只有长期处在一种无我状态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看见到它。所以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长期的无我状态是怎么样一回事,长期的无我状态意思就是说人他要保持自己的一种心处在不动,就是你无论怎么样,他都如如不动。不动意思就是说他不产生对抗意识,特别是自己的观念的对抗他没有。既然没有观念的对抗,那你还需要什么阳神、元神这些观念呢?这些东西他都不需要了。当你有了这个观念以后,你的对抗自然的就成立了。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今天讲的一个内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观念的观念是我们未来的观念,我们没有观念的观念是我们未来的观念,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未来的存在中间,我们必然要产生一种道性的这种包容,我们在未来的修炼当中必然要产生观念上的一种无限的包容。当你要达到无限的包容,你只有没有观念的时候,你才能够达到包容。不知道对这个问题大家能不能够理解。要是不能理解,就尽量的能够提前把问题提出来,以便于我们再深化这个问题的解答。

再就是圣湖提出来一个问题,他说化生和转世是什么关系。
答:化生意思就是说它本身有信号上的化,有形体上的化。有很多人,就是你不能接触他,但是你能够看见他,就是能量的原因。但是转世就不同了。转世意思就是说他的信号被动的进入,被动的进入到后天就叫转世。化生是人的先天的一种作为,意思就是说它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运动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道、或者道性、或者元性这样一种运动状态。
深谷说:化生和转世的佛学名词可否理解成两种境界,化生是菩萨境界,转世是罗汉境界。
答:你比方说什么叫菩萨境界?什么叫罗汉境界?作为佛学来说,它就把所有的境地从具体的那一面有自己的一家之说,就是它能自圆其说。自圆其说以后呢,它就有很多概念给定死了,你从那里面想要跳出来,你就跳不出来啦。跳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跳不出来就是说你只能够在佛以下去修。你要么就去修菩萨,要么就去修罗汉。你不可能修到佛的那个境界。不知道我这个结论对不对。但是我敢下这个结论。就是当你在一家之说里面,你已经确定这些概念是正确的时候,你就已经限制了自己再往无限的方面去发展。因为实际上作为佛来说,我原来就解释过佛的一些道理。所谓的佛学它讲的是一种空明之学。意思就是说它要你去明白空的这一面的真实意义。它和道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人来说,最后就把这一家之说,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说理解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去接受了。就象我们学佛一样,如果要是把佛的道理全部都掌握下来的话,我可以这样说,这个人的思想基本上就已经佛化了。如果要是说简单一点,不叫佛化,就叫什么呢?就叫观念化了,就是佛学的观念化。就是你已经把那个东西固定成为你自己的那种思维的特性。象这种状态,是有发展还是没有发展呢?我想如果要是从刚才讲的那个佛的结论上来说,就是佛到了涅磐的时候,他要全盘否定。所谓的全盘否定意思就是说他所说的一切、一家之言,都将被他自己否定。为什么要否定?就是因为人们在修的时候,他需要这些东西。而修成功以后,他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了。但是作为我们人来说,肯定都需要修的,所以说最后呢,我想佛的弟子们在佛涅磐以前,曾经就问过佛祖,就问:佛祖啊,你走了以后,我们怎么办啊?佛祖就说了:以戒为师。意思就是说你最后还是要有一个戒,戒是戒律的戒,也是界线的界,就是你最后这种界把自己给定住了,要么就是菩萨,要么就是罗汉。你真正要超越佛祖的这个界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有很多人就说:佛学学出来的人基本上就是一个模样。就是他没有什么分别的,大家都是一模一样。但是一模一样是不是符合于自然之道呢?符不符合于自然之道,这个东西就由大家去下结论了,我不想下这个结论。我在这个地方谈到的是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谈到道学的一种基本观念,谈圣人的一种基本观念。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说它是没有分别心的。它没有分别心,它才能够生出万事万物来。如果说你按某一个角度,你已经分别出菩萨和罗汉来了,你说你能够超越菩萨和罗汉的这种境界吗?你老是在这种圈圈里面打转。所以说最后你就超越不了。超越不了,那么你就要被自己的观念所约束。你就不懂得佛祖最后全盘否定的那种积极含义。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对今天所讲的内容,作一个整体的俯看。就是从整体上俯看,你看自己学佛以后,或者修了道以后,你听了我的这种讲解,我的语聊交流以后,你能不能提得出相反的意见、相反的看法来,或者反驳的那种想法来。如果提得出来,我表示敬佩,表示欢迎,表示再三的等待。我希望大家能够提出这种相反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今天所学习的第五章的一个关键的关键。如果说你不能理解这一点,或者说你提不出相反的观念来,很可能你就掉到我的观念里面去了,或者掉到佛祖的观念里面去了。是不是啊?而进入不到老子所说的圣人的那种观念里面去。今天基本的问题我都涉及到了。但是有些问题由于以前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align=justify]
 楼主|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5-8 19: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10.27厚音老师在语聊室的讲话(续)

下半场:
我记得前一段时候有一位叫育真的在聊天室里面谈自己的功象,我就叫他不要说了。意思就是说在公开的环境中间不要去谈太虚性的东西。现实中人们的观念,你还要从现实中去引导大家。如果你说得多了,那么人的观念就自然而然的偏向于虚性的那一面,说通俗一点,就是偏向于神性的那一面。神性的那一面好不好呢?我想从刚才讲的道理来看,肯定神性的一面如果说你讲多了,它就会伤神。就是你对它是一种牵制吧。说通俗一点,就是你暴露了它。天下神器不可为嘛。就是这个东西本身是藏得很深的,但是你非要把它拿到桌面上跟大家说,让大家都知道了,这样对大家肯定是没利的,对大家的神肯定是没利的。所以这个东西它不能说。不能说意思就是说它自己修的时候呢,它本身有自己的规律。你跟那些经验过的人说呢,当然经验过的人可能提醒你啊,可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不是绝对的呢?也不一定是绝对的。当然我在这个地方作为一个主讲者,要是没人问我,那我岂不是没事干?实际上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什么意思呢?我说的大家以后问不问,就不要以这个人是不是老师为出发点,要以什么东西为出发点呢?就是要以自己想不想问这个感觉上去入手。意思就是说有很多事,那怕对老师也是这样。以后想问的时候就问,不想问的时候,就不要勉强的去问。但是现在的情况往往就不是这样的。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朋友们练功,包括我刚才所说的,就是在一开始讲的时候就说了,就是现在人们的命功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状态了,就是已经进入到启动阶段了。但是这个启动以后呢,有很多人,他往往自己身体有反应了,他也不想问,或者是不好意思问,或者是不敢问,是不是啊?包括飞龙在天提的这个问题也就属于不敢问的一种前兆。意思就是说了以后,担心是不是会失道而断缘呢?我想道如果这样容易失去的话,那就不叫道了。如果这个缘容易失去的话,这个就不叫玄德之缘。玄德之缘,过去写过一本小册子,叫《解缘道根》,玄德的缘是叫什么缘呢?玄德之缘不是单纯的停留在有缘之缘中的,它主要是在无缘之缘中间运动。这一点希望大家下去以后把有关资料找出来看一下。对自己的感受啊,或者是担心啊,或者害怕是一种比较好的改变吧。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回答的准确定义,那就是说隐态的事当你想跟别人说的时候,你就说,不想跟别人说的时候,不要勉强。当然想说和不想说,你必然有反馈,就是必然有结果,现实中间有结果,信号中间有反馈。信号中间,如果说反馈回来的信号对你自己是有促进的,说通俗一点,就是你在变易中间变得越来越容易了,那么你的选择就是对的。如果说在变易中间,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那么说明你自己的选择就不利于你自己的发展。这是我个人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在古书上可能是没有,或者其他的书上也没有人去谈自己的这种修炼经验。我今天把自己的观念介绍给大家,或者交流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特别是对大家自己的修炼有帮助。对于修炼的问题是这样说,说和不说直接关系到一个发展问题,是不是啊?关系到发展问题,就象上周有位朋友提出来一个问题,我本来今天是准备讲一讲这个问题的,但是这个问题题目太大,所以就不大好讲。就是讲起来以后,没完没了。他提出来一个什么问题呢?问题是这样的“创新和保守的辩证关系”。作为我们人来说,修炼肯定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如果说我们谈不上创新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系统存在它就没有发展了。肯定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说你要不断的交换自己的那种理解,如果说你太保守了,太担心了,那么你很可能就封闭了自己。所以说对飞龙在天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这样去理解吧,就是说比较辩证的去理解。要从自己的修炼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当你很胆小的时候,你就大胆的去表达。你不要担心这种表达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它会有积极的结果的。

泡泡糖:我以前有很多问题想问您,可是奇怪的是每次我想问的时候,比如说您讲课之前,我准备了很多问题,可是在这之前,我就突然慢慢好象就明白了。我感觉您的信息挺近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我拿起电话想打,想问这个问那个,结果电话没拿起来,好象很多问题您已经给我说了。您刚才说飞龙在天的事,我觉得对自己的启发也很大。我倒不是敢不敢问,而是每次问之前,好象心里就已经明白了。
答:他老是这样说,他要进入圣人的思想,他要进入释迦牟尼的思想,要进入老子的思想,当然他当初提出来的这种思想,说法里面有比较弱智的那一面。但是我觉得从观念上来说,他能够说明我们现在的这种修炼境界,就是说首先你从人的这种角度,你要知道圣人他也是人。圣人在修炼的过程中,他本身他的信号是首先在运动的,而往往我们普通人在自己的存在中间,往往在运动之前,总是自己的心先动,或者是自己的形体先动。就是说从有形的一面上来说,他就比较局限于自己的观念、意识、行为的这种存在,而对于无形的那种状态他就很难以直接切入到里面去。所以就对人家的智慧、人家的信号,很难去借用了。实际上你说的这个现象,就象他们所说的这也是一种妙,妙意思就是说没有心但是也能够明白,这本身就是一种妙。实际上有很多道理也是这样,当你不明白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你被自己的观念所限制住了,所以你才明白不了。那么你不去学、不去听、不去看,但是你明白了,那是什么道理呢?这个就叫妙。这就证明你已经从空间的角度可以切入到有些问题的中心了。就是你直接能够通过自己感性的那一面,或者是虚空的那一面,接受很多的信号了。所以这也是我们修炼的一种基本面貌。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修炼过程中,进入到这种状态中间去。当然要想进入之前,自己的观念上就一定要先有一个基础,就是说你没有观念的观念首先要建立,就是你要有同一性,就是你要知道万物同体,万物同在,那怕就是上帝,他也与我们同在,要有这样一种基本的观念,你要知道上帝实际上就体现在人的身上。然后我们人身上本身体现出无穷无尽的那一面,就是因为你守中而造成的,你虚而不屈造成的。就是你不动,不屈就是不动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变你的那个相,就是你这个相来说,你已经怎么啊?可以这样说,就是空的那个相,就是中空的那种相。象一座空房子一样,你无非就是说把自己的主人要选好,你要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主人这样一种角色去扮演。如果说你选择你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这个角色,实际你当不好你自己的主人。为什么当不好?因为你对主人是怎么样一种意思,你还没能够参透。在这种前提下,大家对今天讲的内容,我想应该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主和宾的这种关系。这一点在古人的思想里面比较重视。意思就是说比较重视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这种关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执左契,执左契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或者是他在用功的时候,他一直都是执左契,他不执右契,右在人的思想里面就属于强盛,强盛就是说比较具体的那一面就称为右。而左边它就属于比较虚、弱的那一面,就称为左。左契是什么意思呢?左契就是说它有一个本身的信号依据作为自己的把握,当有了这种思想以后,然后再去和周围环境打交道的时候,问题就越来越被你自己的那种契所参考吧,或者是这样说,实践检验真理一样,你掌握了这个真理,但是你这个真理最后还是要被实践所检验。意思就是说你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经历中间,慢慢的看自己的变化,你就知道你这个左契肯定是执得对的。

有道友代三鼎问:这几年去不去山里看师父?
答:我想这个问题刚才可能说过一下,这几年我丧失了自由,怎么去看?肯定是没有看。但是不是师父就不在?我想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当年为什么每年都要去看师父呢?就是因为当年是打基础的阶段,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有很多问题,我想大家也能够理解得过来。如果要是具体问这个问题的人,你比方说三鼎他本人肯定有很多想法,当然这些想法,我在这里也不便过深的进行分析。是不是啊?对于有形比较执着的那一面,应该可以放一放了。我说的比较执着的那一面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修炼的整个过程,它本身也是这样的,由无形到有形,然后由有形再回到无形中间。现在草庄有没有师父啊?我想草庄有师父,但是为什么说一定要把师父想到山里面呢?噢,草庄也是山里面,所以说也就有师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这种观念还停留在十年以前。就象有的人搞道学研究一样,一研究进去了以后,一定要讲传承,这个传承呢就是非常具体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师尊是谁,一定要讲得非常清楚,讲得清楚,才算靠得上道学的这个边。现在实际上人们的观念就是这样的。这种观念对我们修道来说,其真实的一面怎样去看待的问题,这和以前讲课的内容有关,就是说在将来讲课的时候,肯定要涉及到三元丹法的问题,到那个时候再跟大家慢慢仔细的分析。三元丹法里面有人元丹法、地元丹法和天元丹法。这三元丹法本身就暗示着一个事。暗示着一个什么事呢?就是三元丹法在人世间传承的体制,或者一种模式,或者是一种形态,它本身就不一样。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我刚才已经暗示了天元丹法的修法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意思就是说你要修,你肯定想修天元丹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地元丹法和人元丹法都比较有限制性。你要修天元丹法,那你怎么办呢?你首先观念上一定要先跨入到天道里面去,如果说连天道里面的观念你都进不去,你说怎么去修炼这个天元丹法呢?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观念,跟大家说白了,都来自于原来在传功过程中所说的一些观念的限制,这些限制呢,到现在为止,有些人还在用。用意思就是说你根本都没变化。你没有变化,你要想进入天道中间,那是难上加难。所以说以后有机会,我会和大家,包括三鼎本人,我都会有机会当面和他本人交换意见。当然,我到现在为止,没还见过三鼎,但是神交已久吧,可以这样说。希望能够有机会见面。

尼可说:梦见老师的脸特别黑,代表着什么?
答:黑代表什么?知白守黑嘛。就叫你守住黑的那一面,不就行了吗?不知道这种解释有没有道理。说通俗一点,老师的这个黑他是处在不显眼的那一面,因为一般人对光辉的形象比较在意,是不是啊?特别是脑后面有光圈的那种形象比较感兴趣。是不是?对于脸特别黑的那种形象可能就不大容易在意了。就象现在有人说农民一样,农民的脸都是黑的,而且还产生出来一种理论,当然这是有的人说的,不是我说的,就说农民啊,他们的上辈子怎么样怎么样,然后这辈子才投生农民。意思就是说好象农民的档次就特别低一样。实际上做个农民也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农民他直接和自然之物打交道,那么他相对说来获得的一种自然的信息比较多一点,但是作为人来说,他肉体上受的苦却要特别多一些,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到底那方面的积极性大呢?我想这个大家自己去选择啦。所以我想从观念上来说,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脱离平常心的那种角度的说法,要是那样说多了,对自己也是一种损功败德的行为吧。

飞龙在天:经常在梦中捡到硬币代表什么?
答:捡到硬币那就是说你的思维里面有很多习惯啦,比较喜欢现实的这一面。就是对现实的这些观念比较在意,或者现实的结果也比较在意。按过去解梦来说,一般捡到钱,特别是金银,一般都不是很好的一种代表,不是很好的一种代表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你捡到以后,它还要分季节的,晚上捡或白天捡,性质不一样,是不是啊?但总的说来,捡到钱它本身就不是好事。捡钱意思就是说它前面的那一面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意思就是说你在控制现有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对前途可塑性的那一面。当然可塑性的一面跟我们刚才所分析的比较抽象的观念的一面,就相关起来了,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观念,你首先要养成一种守虚的习惯。你没有观念,然后你最终就能够把握这个东西了。你一开始把握很多东西的时候,最终你就很难以逃脱它对你的约束。这就象那个硬币一样,硬币实际上就代表钱,钱代表过去所说的金银,金银实际上就代表着你对问题的一种执着。

快乐心灵:在梦里,有一个人对我说:“你要分清内外”,我问他是师父吗?他没有回答我。这里的分清内外怎么理解?
答:实际上在我们修道的朋友中间,有很多人在梦中碰到这种点化以后,特别习惯于去问,一定要问你是不是师父?甚至还要问一句“你是不是我的师父?”如果要不是我的师父,我还不一定听你的。实际上象这种意识,我记得前天有位朋友也是提的这样一个问题,意思就是问我,梦中的这个人是不是他师父。我想也是这样一个概念,梦中他问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师父,这本身就有分别心。本身就有分别心以后呢,他要你分清内外,意思就是说你本身就不要分清内外。本身不要分清内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是师父的话,我就当你是师父,你不是我师父的话,我就不当你是师父。他的原话“你要分清内外”,就是说你实际上不要分清内外,意思就是说这个事情本身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于分了,所以说我就这样提醒你。但是作为我们常人来说,都知道在梦境里面,你要走向梦的反面,这样你就比较容易获得自己的一种点化。也就算我们万事万物为师吧,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搞清楚了。理解自己修炼欠缺一些什么东西,有哪些观念需要改变。当然这个内外,肯定要先守内,然后再守外。但是内的一面实际上也有问题,你比方内的一面,就象我们刚才讲师父这个概念一样,你有自己的师父和别人的师父这种说法,这一点从草庄附近农民的思想中就体现出来人道的这种思维它本身就是这样的。在一个村庄里面,大家都姓熊,但是他却非要分成你屋里的、我屋里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出“五服”的,大家可能都知道在遗传体系里面“五服”是个什么概念,意思就是说自己祖辈的没有超过三代的亲属。可以这样说吧,堂兄或者堂弟的这种关系没有超过三代的时候呢,就称为自己屋里的;超过了以后,他就不是自己屋里的。所以这就说明人的观念他比较容易重视自己的现实,这就分成了内外。这种分实际上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不利的。那么如果要是不分的话,你怎么知道什么叫黑,什么叫白呢?所以说分和不分,就是刚才那个意思一样,没有观念的观念,就是分和不分不是由你的主观意识来分的。你主观意识只要着相,那么它最终就要被你的相所约束,你自己被自己的相所约束。然后你自己就破坏了自己的未来,这就是分的一种坏处。特别是用人心去分的一种坏处,要用人的神去分,用你的本来去分。

玄同问:修真人学习、修养《道德经》,是不是明白道理,升华玄德境界的首选课程?
答:我们大家都学《道德经》,主要是要明白《道德经》的整体含义。不是要大家去学以致用的,用在你的现实中间。意思就是说这个道德经的运作啊,我跟你说它是非常大的。现实中间,做生意人可以把它用在做生意上,去拓展自己的事业。意思就是说它作为一个品牌,可以做大做强。怎么样做呢?它里面也有指导。搞哲学的人,他可以从道德经中间找到自己的比较朴素的哲学的根源,这是很自然的。那么搞文学的人,他同样可以从道德经中间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使自己的创作更加符合于人性,或者更加符合于市场的一种需求。那么这所有的状态都可以借用道德经的意识或者思想去发展自己。但是不是说我们修道人也同样去修养道德经,就可以获得修道的一种境界呢?那倒不一定。就是因为我们人本身就有一种习惯,习惯于从学习上去把握。学嘛,肯定就要积累了,积累了就象我再讲道德经的时候,讲到这个例子一样。我曾经碰到过一个朋友,他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但是他解释的一些内容都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超越,我说的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超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解释的内容全部都是他背的那些版本中间,人家已经解释过的道理。这就证明,当你背得很熟的时候,实际上你从整体上超越它,就比较困难。当然我并不是说不提倡大家背。有条件、有能力的时候,当你记住了的时候,或者你在实践的时候,你把某些章节已经用得非常熟的时候,你自动就背下来了,这种状态是比较好的。当然我说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创造性。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意识的对它的一种理解、一种升华。当然玄德境界在修炼呢,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进入的。你最终还是要从先明白道理上,明白道理意思就是说你要从感觉上先进入,感觉上进入就是你要明白自己的缘分是可以拓展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进入到圣人的思想里面去,可以进入到他人的思想里面去,然后再看自己的变化,然后再去积累整个玄德需要的整体系统。我说的整体系统意思就是和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一样,天元丹法、地元丹法、人元丹法,如果要是谈这三元丹法的话,唯有天元丹法能够进入玄德里面去,否则的话,你练地元丹法、人元丹法,你根本都进入不了玄德。这是什么道理?其中他有他的系统说法的,就是从道德经里面它已经体现出他这种系统性。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章节中,慢慢的习惯于回过头来从整体上去看,不要从支离破碎的那种角度,不要从学以为利的这种角度,学以为利意思就是说你好象觉得正好对自己的点啦,然后我就把它记住了。实际上这种方法它是不足以去进入到道德的精神中。所以你一定要从整体上知道,老子的系统思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啊?当然我从再讲道德经中间,把老子的系统意识只是揭示了冰山的一角。就是慢慢的想让大家接受得更多。但是由于语言的片面性或者片断性,特别是在时空上的片断性,所以它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在一个内容里面全部囊括得非常干净。由于有了这种前提,所以说,它只能起到冰山一角的表达作用。

有的学友说:“修真什么都不用学”这种说法符合道性吗?
答:不用学和不学这两种说法本身是有区别的。你不学,你是有意的去拒绝。不用学意思是说你不用有意的去学。但是你有时候无形中掌握了呢?你觉得这种东西你一定要排斥掉吗?就象我们人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方法一样,你掌握了以后,从这一辈子中间你本身掌握了一些方法,你学会了写字,然后你把写字忘掉,你忘得掉吗?你忘不掉了。所以说不用学和不学完全是不同的说法和概念。但是这个过程中,是这样说,你不要勉强的去掌握那些在目前的情况下,你还没有信息支撑的那种方法。你要想去掌握那些方法,就象我们平常人,当你没有音乐天份的时候,要你去学会弹钢琴,就象我这个年纪一样,再去学弹钢琴,人家说你八十岁学吹鼓手,是不是啊?人家就会笑话你。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说有很多东西,你没有必要去学。这个就叫不用学了。不用学和不学是不同的境界。意思是说有些东西你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那么就体现出来你非常平常心的一种境界。回到现实中,它就是这样的。就是你有什么样的缘,你就去掌握什么样的缘分的这种技能。我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你有什么样的缘,你就全身心的去投入到这个缘中间,这样你就能够获得环境的基本支撑。这个环境的基本支撑意思是说环境中间所有的能量它就要向你这个方向来凝聚。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全神贯注了。全神贯注就是说你处在这个事物最能容纳的位置。

歧黄赤子说:有个道友几次从自己眼中看到自己当时的下半身的相,跟照镜子似的非常清楚,这是什么境界?
答: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照镜子的境界嘛。因为我想从玄德的理念中间如果要是找到这种词汇来说,可能没有这种解释。但总的说来,能够看得见自己,那无非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印象已经非常深了。说通俗一点,就是你信号的传递可以不受自己主观上的约束了。那这到底是什么境界呢?如果要是拿别的学说来讲一下的话,或者拿佛学来说,它肯定有佛学中的说法啦,是不是?勉强的去说,我想也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说,一般如果看得见自己的形象非常象自己,或者跟照镜子一模一样的话,说通俗一点,就是他的天眼已经开了。

把尼可提出来的问题解释一下,你的意思就是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所针对的对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是针对整体上来说,还是对局部。尼可说刍狗不是稻草人吧,实际上刍狗在古语里面的解释,它就是稻草扎的人,放在田地里用来赶鸟的。当然这个扎稻草人的目的是什么呢?扎稻草人的目的他不是为了稻草人的存在,而是为了整个事物的一种发展。你比方说稻草人它本身来自于稻子,稻子肯定是为了养育众生啦。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它是为了整个的作用,而不是为了局部的作用。那么从整体的作用来说,它不是为了局部的作用,好象把刍狗一定要当作是它的目的,它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是为了其他的一些存在,这个其他的存在我想大家如果要是理解的话,就是理解不仁的这一面,它才能够全面。实际上我对于你的问题没有听得很清楚。不知道你问题的核心到底在什么地方。看其他的道友能不能把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思表达一下。
溶于自然说:他问稻草人保护的是什么?实际上稻草人它保护的是一种整体的作为,稻草人本身也是他的一种作为,稻子也是他的一种作为。那么它防备的对象,就是那些鸟啊,是不是也是他的作为呢?我想也是他的作为。所以说他的作为里面,他既对鸟、对稻草人,以及他创造的植物,他本身来说都是一个无为的过程。我想这个无为的过程意思就是说,他对这所有的东西只是在用,而不是在意它。不在意它就是因为不仁。

泡泡糖:晚上似睡非睡的时候,闭着眼睛能够看见家里的东西,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答:你意思是说晚上似睡非睡的时候,闭着眼睛就能够看见家里的环境布局,是不是?泡泡糖:对。答:那也很正常啊,有什么问题吗?泡泡糖:这是不是天目要开启的先兆?
答:那肯定是你天目有天启的现象啦。就象刚才那个问题一样,就象看到镜子里面的自我一样。跟那个问题是一样的。人们能够看到自己,就证明已经超越了常态的视觉。这个超越了常态的视觉本身都是一种非常的状态。这个非常的状态关键是你要慢慢从理解上,你比方说,当你晚上似睡非睡的时候,你要知道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打开自己的那种视觉?这个视觉它是怎么样打开的。它的质量环境,特别是你的现状是怎么样一种现状,你自己要作一个你自己定义上的总结。总结了以后,你再去观察这个能量的流动。意思就是说你再去观察平常在哪一种状态下比较容易在清醒的状态下,你能够看到这些东西。就是说你有了这种感觉以后,你似睡非睡的看和你清醒时的看,然后你再把它融合起来运用到你的现实中间去的时候,就是你的修炼现实中,这个时候它才有具体的意义。如果你一定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眼,是肉眼?还是天眼?还是慧眼?如果要是这样去问的话,我跟你说,那肯定就容易把自己的观念停留在一个比较狭隘的状态里面了。

另外就是尼可说的那个问题,看来尼可是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的。尼可说按照有的说法,刍狗不是稻草人,而是稻草狗。
答:是这样说,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我们除了考究它的来源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它约定俗成的那一面。意思就是说现实中人们用习惯的东西,就象过去我们中国人念厦门,厦字的发音是大厦的厦,后来人们念夏字音,后来念习惯了,大家都把它念成厦(音夏)门。这就说明中国人的文化里面,有很多东西你不要把古人的一种说法、一家之言,然后拿过来去匡定所有的发展。你匡定了,你就把自己给限定了。你说有没有意义?实际上你一点意义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古人在发明这个字的时候,他本身有他自己的时空局限性。你要超越这种时空的局限性,然后你再去谈修炼,你才有可能把这个问题修炼好。要不然,你就做一个文字学家算了。你就专门去考证字源、词源,然后呢,可能你能够写出自己比较好的论文来。那不更好吗?所以说要谈修炼的话,对这些东西,最好还是放下来。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下一次交流的时候,我们再翻翻经典,然后再和尼可探讨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08-5-15 19: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不用学和不学有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8-5-15 2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心灵没问过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19:09 , Processed in 0.0212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