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0|回复: 2

道:对道路神的祭祀

[复制链接]
宫哲兵 发表于 2010-10-17 1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兼论道的世界性的返本开新
    宫哲兵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者们大多从哲学与伦理的角度解释它的内涵。1980年出版的《辞海•哲学分册》从三个方面释“道”:1、指法则、规律;2、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3、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1)应该承认,这个解释有代表性,直到现在还可以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但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有片面性,它没有说明“道”的宗教性或神性的一个内涵:道路神祭祀。古代对道路神的祭祀,有称“道”,有称“祖”,有称“祖道”,有称“軷”,有称“行神”等,它在先秦、两汉的史籍中比较多见。祭祀道路神的仪式,至今保存在民间习俗与道教科仪之中。对道路神的祭祀,还传入日本民俗,至今非常普遍,称为道祖神。
  “道”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目前出现了世界性的返本开新的趋势。道的原初含义是“道路”,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先生在挑战“西方中心论”时靠近了庄子与道家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行走”观念。海德格尔认为,人们或者只从空间的道路意义去理解道,或者只从理性、精神等引申意义去理解道,这都不准确。他主张从道的另一原初含义去理解道,那就是“开道”、“成道”。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49年因提出介子理论而获诺贝尔奖。他对于道的理解是“道路”,但不是“到达”之路,而是“通过”之路。他认为道路不是固定的,没有一个终点,可以一劳永逸地到达。相反,他坚信道路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不断地通过、再通过。在宗教学中,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例如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道教,就是以道名教。在道教中,道就是神,道就是太上老君。在基督教中,道也是神,道就是基督。当我们追溯道的源头时,发现了道具有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内容:对道路神的祭祀。
  道的世界性的返本开新的人物,还有一系列国际自然科学家(2)、心理学家(3)、管理学家(4),有学者称他们为当代道家(5)。

  一、古代的道路神:道、祖、祖道、軷

  1、道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据传由西汉戴圣编纂,故又称《小戴礼记》。该书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孙希旦《礼记集解》等权威注解。《礼记•曾子问》:“道而出。”郑玄注:“祖,道也。”孔颖达疏:“经言道而出,明诸侯将行,为祖祭道神而后出行。”孙希旦集释:“道,祭行道之神于国城之外也。”非常难得的是,孙先生在注释中还具体记录了古代祭道路神的仪式:“其礼,以菩刍棘柏为神主,对土为軷坛,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既祭,以车轹之,喻行道时无险难也。”以一种植物菩刍棘柏代表道路神,在菩刍棘柏旁堆一个土堆,驾一辆车轧过土堆,这就是“道”祭。
《荀子•礼论》:“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道用士大夫。”只有君王才可以祭天,只有诸侯才能祭地,士大夫以上都可以祭道,道即道路神。

  2、祖
  《左传》,旧传由春秋时左丘明编撰,故又称《左氏春秋》。近人认为是战国初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左传•昭公七年》:“梦襄公祖。”杜预注:“祖,祭道神。”孔颖达疏:“诗云:韩侯出祖,仲山甫出祖,是出行必为祖也。曾子问曰:诸侯适天子与诸侯相见,皆云道而出,是祖与道为一,知‘道’是祭道神也。”祖与道相同,都是对道路神“道”的祭祀。
  《诗‧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郑笺:“祖者,将行犯軷之祭。”《说文解字》:“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轹牲而行为范軷。”此处所言祭道,与《礼记》所述大同小异,区别在于驾车轧过一个牺牲。
  祖腊也是中国古代对道路神的一种祭仪。腊指岁终之腊月,腊祭之日称之腊日。在腊月腊日祭道路神“祖”的仪式称为祖腊,汉代比较流行。《后汉书》由南朝范晔所撰,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后汉书•献帝纪》:“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后汉书•陈宠传》:“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注称:“应邵《风俗通》曰:共工之子好远游,死为祖神。”应劭在东汉末著《风俗通》,此书所言祖神与《后汉书》所称祖腊,皆为道路神。

  3、祖道
  祖,原指祖宗,祖祭一般是指对祖先的崇拜仪式。后以祖为道路神,祖祭成为对道路神的祭祀。汉以前,道路神有称祖,也称道。到西汉时,对道路神的祭祀,有时就合称“祖道”。《史记•滑稽列传》汉褚少孙补:“(东郭先生)出门前,行谢主人,故所以同官待诏者,等比祖道于都门外。”《汉书•刘屈牦传》:“式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祖为道路神,古代送人远行,往往在城外路边行祭祖之仪,称祖送。唐初诗人杨烔《送并州旻眩人诗序》:“麟阁良朋,祖送于青门之外。”祭祖时在城外路边而设立一个帷帐,称祖帐。唐诗人王维《齐州送祖三》:“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人。”《聊斋志异•聂小倩》:“ 燕生设祖帐,情义殷渥。”祭祖神时在城外设宴,称祖饯。《宋史•胡瑗传》:“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祖饯又称饯行,饯行之俗,在今日社会还相当普遍。

  4、軷(ba拔)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大约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其中已记载了对道路神的祭祀。道路神称軷,祭祀仪式的重要内容是以车轮辗过牲口,取行道顺利、无危险之意。《诗经•大雅•生民》:“取羝以軷。”毛传:“羝羊,牡羊也。軷,道祭也。”牡羊即公羊,道祭就是对道路神的祭祀。郑玄笺曰:“軷,道祭也。”“至其时,取萧草与祭牲之脂,蓺之于行神之位,馨香既闻,取羝羊之体以祭神。”
  《周礼》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是周王室与战国时各国礼制的汇编。该书记载了軷祭之礼,后人注疏时又详细地叙述了軷祭之俗。《周礼•夏官•大驭》:“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郑玄注:“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据孔颖达疏:封土者,軷祭时为軷坛厚三寸,广五尺,神主者,于三者之中用其一。《周礼•秋官•犬人》:“凡祭祀共犬牲。”孔颖达疏:“伏谓伏犬,以王车轹之者,此谓王将祭而出国軷道之祭时,即《大驭》所云者是也。”
  軷祭在汉代与南朝仍有实行。《史记•五宗世家》有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聘礼云‘出祖释軷,祭酒脯’”。梁朝简文帝《和武帝宴》诗:“軷祭逐前师。”

  二、古人对五祀之一“行神”的祭祀

  1、《礼记》中的行神
  在古代的道路神中,除道、祖、祖道、軷以外,还有行。行是古代五祀中的一种,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的记载。五祀是古代周人祭祀礼仪中的五种神灵:户、灶、中霤、门、行。户为内室的单扇房门,灶指做饭之炉灶,中霤指室的中央,门是外室的门,行指行路。《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祭祀有等级,大夫不能祭天地、山川,可以祭五祠。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孔颖达疏:“祭五祀者,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霤,秋祭门,冬祭行也。” 行,指道路神。“冬祭行”就是在冬天祭祀道路神。
  《礼记•月令》:“其祀行。”行是五祀之一。郑玄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北面设主于軷上,乃制肾及脾为俎,奠于主南。”祀行的目的,是求道路神的保佑,保证远出之人的安全。

  2、楚简中的行神
  楚人对五祀之祭与周人基本上一致,称谓上略有区别。包山2号楚墓西室出土了5块木签牌,每块长6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这5块牌上分别写着五个字:室、门、户、行、灶。据专家考证,这5块牌是墓主生前祭祀“五祀”神的神位。与周人的五祀相比,四位神相同,只是周人的“中霤”,楚人称为“室”。中霤也就是室神,所以周人的五祀与楚人的五祀基本相同。
  对于五祀中的五种神灵,楚人祭行神最多,这反映在包山楚简的占祷记录中。如包山楚简第233简:“举祷行一白犬、酒食。”包山楚简第219简:“赛祷行一白犬”;包山楚简第211简:“举祷室、行一白犬、酒食。”包山楚简第208简:“赛于行一白犬、酒食。”(6)从以上四种简文看,楚人祭行神的祭品主要用白犬与酒食。

  3、秦简中的行神
  古人将占候卜筮者称之为“日者”。日者选择時日吉凶所依据的术数著作,称之为“日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保存了大量的祭祀行神的资料。据陈文豪先生整理,与行神崇拜有关的内容有:
  “《日书》甲种《祠良日》章为:
  祠良日,庚申是天昌,不出三岁必有大得(九七正贰)。
  《日书》乙种提到的有:
  祠良日,甲申,丙申,戊(三七贰)。
  申,壬申,乙亥,吉。龙,戊、己(三八贰)。
  祠五祀日,丙丁灶,戊己内中土,乙户,壬癸行、庚辛□(四○贰)。
  《行忌》章云:
  ‧行龙戊、己,行忌(一四二)。
  凡行,祠常行道右,左□(一四三)。
  《行祠》章云:
  祠常行,甲辰、甲申、庚申、壬辰、壬申,吉。毋以丙、丁、戊、壬□(一四四)。
  《行行祠》章云:
  行祠,东行南(南行),祠道左;西北行,祠道右。其謞(号)曰大常行,合三土皇,耐为四席。席鰶(餟)其后,亦席三鰶(餟)。其祝(一四五)曰:毋(无)王事,唯福是司,多投福(一四六)。”(7)
《行忌》、《行祠》及《行行祠》所提到被祭祀的行神,称为“常行”或“大常行”。“常行”“大常行”是出行时所祭之神,是日常生活中较常祭祀的对象,与“五祀”中的行神性质大略相同。《山海经•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把戈。”有学者考证,《日书》的“大常行”与《山海经》的“大行伯”可能有关。

  4、《史记》中的行神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宗世家第二十九》:“荣行,祖于江陵北门。”唐司马贞《索隐》按:“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曰祖也。” 从这段文字看,在汉代时,行与祖相同,都是道路神。关于祖祭的仪式,《索隐》:聘礼云“出祖释軷,祭酒脯”而已。按:“今祭礼,以軷壤土为坛于道,则用黄羝或用狗,以其血衅左轮也。” 《索隐》: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故祀为祖神”。又崔浩云“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因以为行神”,亦不知其何据。盖见其谓之祖,因以为累祖,非也。据帝系及本纪皆言累祖黄帝妃,无为行神之由也。
  中国古代的道路神是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民月令》:“(嫘)祖,道神也。黄帝之妃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黄帝之妻嫘祖曾被封为道路神,后又成为蚕神。此外还有两个说法。颜师古注《汉书》说道路神是黄帝之子。《风俗通》却认为道路神是共工氏之子修。

  5、汉以后的行神
  汉代,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在道教中,道就是神,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创造神,其化身为太上老君。汉代以后,由于道教的影响大,故而“道”较少作为道路神,而更多地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创造神。道路神多称为祖或行神,对祖或行神的祭祀比较多的见于史籍。《三國志•田疇傳》:“虞自出祖而遗之。” 劉虞親自祭祀路神。《朱子语类》卷90礼7:“古者人有远行者,就路间祭所谓行神者。用牲为两断,车过其中,祭了却将吃,谓之饯礼。”


  三、现代人对道路神的祭祀

  1、路神
  古人出远门,要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无险,此俗一直保留至现代。山东东部古齐国之地,亲朋远行时常有饯行之礼,祭祀路神,以示祝福与送行。内蒙的敖包,又称“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别道路和交界的标志。敖包始见于清代,后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西藏马帮有路神信仰,因为马帮离不开道路,故崇敬路神。其标志物是草鞋,凡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 
  路神原是主管行旅的神,叫做行神。后来,人们认为道路通向四面八方,处处有神灵,想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都有路神,路神叫成了“五路神”。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 “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古人认为,路神既主商旅,又主财运。行神便由此衍化成了路神,路神又衍化成了财神。正月“初五”是新年的第一个“五”,与“五路”财神的“五”在数字上吻合,人们便附会出这一天是“五路财神”的生日,纷纷争抢迎接。路神也称“路头”,江苏一带有抢路头之俗。迎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在元月初四便开始“抢路头”了。

  2、行神
  行神,即道路神,五祀之一。至今在一些地方,还在民间保留着祭行神的习俗。佛山市高明区塘肚村的元宵节,其主要活动就是祭行神。这一天上午9时许,在鼓钹声和鞭炮声中,四只醒狮舞到了岑圣王庙前。一座精美的“行神”被四名年轻人抬了出来,沿着村道浩荡而行,“行神”所到之处,家家放炮迎接,男女笑脸相迎。跟在“行神”后、抱着一捆红丝带的一位村民尤其受到欢迎,人们纷纷向他送利钱,要红丝带。红丝带是沾了神气的吉祥物,缠绕红丝带,能祛祸辟邪。游完后回到岑圣王庙前集中,狮子表演“采青”,习武者表演武术。这一天是塘肚人的“狂欢节”,约有上万群众参与。
  塘肚人“行神”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该村先人严学思在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赴京应试,过河遭遇狂风暴雨,幸得“岑圣王”现身,保佑他平安无事并考中进士。严学思先是殿前钦点光禄寺工卿大夫,后又受职兵部武选司、郎中提督、武举主考政等职。后来严学思告假回乡,建庙供奉岑圣王,并年年祭拜,后来又立下乡规,每年元月十五元宵节为“行神”节日,将岑圣王的神位抬到村中游走。从此,“行神”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3、五祀与嫘祖
古代道教融汇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体系,其神系包括昊天上帝、日月之神、社稷山川、五祀等等,而五祀中就包括了道路之神——行神。古代对道路神的祭祀仪式,有不少保留在道教的典籍中。如《列子•说符》:“齐田氏祖于庭。”祖:祭名,即祭祀道路神,古人出行之前先祭道路神。直到今天,道教仍然有对五祀的祭祀仪式,尤其在正一道的祭祀活动中。在五祀中,以对灶神、门神、土神的祭祀最多,群众喜闻乐见。对行神、道路神的祭祀也并非没有,据武汉大道观住持任宗权道长说:近年来他做过多次道路神的祭祀。
道教典籍中有关于道路神嫘祖的记载。《云笈七签》卷100《轩辕本纪》:“(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今天,在湖北宜昌与四川盐亭等地,仍保持着对嫘祖的祭祀。宜昌在1994年重建了嫘祖庙,用地1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96平方米,主庙建筑面积1408平方米。2001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了公祭嫘祖的活动,宜昌市人民政府宣读了《祭嫘祖文》。活动中举办了嫘祖生平业绩展览,表演了大型歌舞《嫘祖颂》。盐亭县修建了八卦形的嫘祖陵与嫘祖文化旅游风景区,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嫘祖既是蚕神又是道路神,所谓道路神就保佑人们出行出游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嫘祖也是当今的旅游神。

  4、道祖神
  现代中国人对道路神的祭祀,已较少用古代的“道”“祖”称谓了。他们看见道字,多联想到道德、道教。他们看见祖字,多联想到祖先、祖国。他们看见“道祖”,多联想到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但是在今天的日本,还到处可以看见以道、祖命名的神,并且道、祖联用,称为“道祖神”。在日本的山腰、村头、路边常可见到道祖神。道祖神原为中国的行路神,后传入日本,多立于道路旁。据说道祖神可防恶魔瘟神进入村子,是村庄的守护神。此外,道祖神还时常祭在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成了儿童守护神。道祖神的形象很特别,它是男女合体神。道祖神体往往由阴阳石刻成男女合体形象。中国古人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本的道祖神以它的神体形象表现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日本的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又称正月。而在1月15日小正月这天,各地都会举行火祭,火祭祭祀的对象就是道祖神。这其中又以野泽温泉区大规模的道祖神祭最为有名:包括建造雄伟的社殿、华丽的初灯笼、结合竞技与美的比赛、精致的木造道祖神等等。木造道祖神像由男的“八衢比古神”和女的“八衢比卖神”所组成。相传这两个神明因为长得都很丑,所以男的娶不到老婆,女的也嫁不出去,最后两神结合在一起却生出了个很吉祥的男孩。
  日本穗高的道祖神也是男女合体,男神和女神同时浮雕在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它们揽肩握手,共持酒器,嘴角微笑,神态可爱,横看竖看都不像威严的守护神,可是穗高人极重视这文化遗产,还出版了道祖神游览路线的专书。

  四、道的世界性的返本开新

  1、德里达的“行走”
  “道”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目前出现了世界性的返本开新的趋势。传统的理解,道的原初含义是“道路”。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先生在挑战“西方中心论”时靠近了庄子与道家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行走”观念。(8)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传统都是在“在场”的静态观念的支配下,而从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家们正在走向“行走”的动态世界观。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其原初含义不仅是名词格的“道路”,而包含动词格的“行走”。《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大家不敢说话,行走时以目示意。道就是道、道路、行走,当我们回到道的源头,反而与德里达的距离近了。

  2、海德格尔的“成道”
  1946年,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与中国学者肖师毅合作,试图将《道德经》翻译成德文。在那前后,海德格尔多次在公开讲演与出版著作中论及“道”。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它(道)的真正的含义就是道路。但是,因为人们将这道路轻率和浮浅地说成是连接两个地点的路径,他们就仓促地认为我们讲的道路不适合于道的含义。于是道就被翻译成理性、精神、理智、意义、或逻各斯。”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或者只从空间的道路意义去理解道,或者从理性、精神等引申意义去理解道,这都不准确。他主张从道的另一原初含义去理解道,那就是“开道”、“成道”。他说:“此道能够是那移动一切而成道之道路。••••••此湍流驱动和造成一切,并作为此湍急之道为一切开出它们的路径。一切都是道。”(9)道是原始的创造湍流,开出一切创造物的路径。它的创造物就是世界的全体,这个世界全体本身就是道或道路,而不是在世界全体上面两个点的连接才是道或道路。

  3、汤川秀树的“通过”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49年因提出介子理论而获诺贝尔奖。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和其他物理学家不同,对我来说,长年累月吸引我,给我最深刻影响的是老、庄等人的思想。它虽是一种东方思想,但在我思考有关物理学问题时,它仍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10)他承认道家智慧对于他的物理学成就起了重要的作用。老子说:“道常无名”(11),他认为是道家关于概念和真理的相对性思想,启发他获得了现代物理学的非凡新意。庄子与惠子关于“知鱼乐”的对话,他认为是道家的直觉思维,贯穿着现代物理学的精神。
  汤川秀树对于道的理解是“道路”,但不是“到达”之路,而是“通过”之路。他说:“老庄的思想,既不是宗教,又不是伦理。其特点可用不同于‘到达’的‘通过’或‘一时停止’来表达。所谓‘到达’与目标、终点相联系。相对来说,‘通过’有通过某点,在某点停止一时之意,有不是终点而是中间站的细微差别。”(12)他说的“到达”可理解为“常道”,而“通过”可理解为“非常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13)他说:“20世纪的物理学是从超越‘常道’,发现新道开始的。在今天,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形式的新道已成了常道,••••••2000多年前的老子话使人能获得非凡的新意。”(14)汤川秀树对于道家返本开新,他回到了道的原初含义“道路”,但他认为道路不是固定的,没有一个终点,可以一劳永逸地到达。相反,他坚信道路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道、常道、非常道、新道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不断地通过、再通过,这就是他返本开新的道。

  4、道与道路神祭祀
  在宗教学中,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例如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道教,就是以道名教。在道教中,道就是神,道就是太上老君。在基督教中,道也是神,道就是基督。《圣经•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基督教中还有“道成肉身” “传道士”“布道”等概念。如果我们从宗教学的角度去研究“道”,就会追问“道”何时具有了神性。
  很多学者认为,道在汉代以前是一个哲学概念,尤其在道家那里,是一个无神的概念,表示规律、法则、世界本原等意义;汉代道教使“道”从无神的概念变成有神的概念,从哲学概念变成了宗教的概念。为了澄清这一片面认识,我们首先要返本,回到“道”的原初含义“道路”。继而我们发现,在先秦两汉的史籍中,“道”还具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内涵:对道路神的祭祀。这一祭祀称为道,或称祖,或称祖道,或称軷。古代士大夫普遍地祭祀“五祀”,五祀中包括行神,行神就是道路神。汉代出现“道家”的称谓与“道教”的组织之后,“道”作为道路神的称谓在汉以后的典籍中就少了,而“行”作为道路神的称谓就越来越多了。
  *                  *                  *                 *
  上个世纪中期,中国哲学界激烈争论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笔者当时认为老子哲学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老子的道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所以主张返回到道的原初本义上去。1980年曾在《光明日报》上著文,喊出了“道就是道”(15)的返本呼唤。在阅读先秦两汉关于“道”的资料时,发现“道”的原初含义中竟有祭祀道路神的内涵。2004年我出版了自己《唯道论的创立》(16)这一“开新”的著作,书中提出中国古代哲学不是唯物论与唯心论,而是唯道论的观点。书中提到,“道”具有祭祀道路神的原初含义。有的学者表示极有兴趣,有的学者表示不同意,引起相当的关注。为了感谢和回答这些学者,笔者又进一步收集了资料,反复地思索,写出这篇论文,求教于方家。

注释:
(1)《辞海•哲学分册》第1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2)董光璧先生称英国李约瑟、美国卡普拉、日本汤川秀树等为当代新道家。参看董光璧著《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
(3)李绍昆先生称美国马思乐、玻琳、沈娥等为当代的道家心理学家。参看李绍昆著《美国的道家心理学》,刊载宫哲兵主编《当代道家与道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例如美国管理学家约翰•海德就在他所著的《领导之道——新时代的领导战略》一书中,引用了不少《老子》的警句箴言。他十分推崇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书中还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种思想做出了自己全新的诠释。
(5)关于当代道家或当代新道家的定义与理论,可参看董光璧著《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1991年;笔者著《当代道家的兴起》,刊载于宫哲兵主编《当代道家与道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第16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7)陈文豪《〈日书〉与战国秦汉社会(《日书专题研究》)》(初稿)。
(8)刘鑫《德里达与道家之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8辑,第3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张祥龙《海德格理解的“道”》,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8辑,第3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汤川秀树著作集》第7卷,第20—21页,日本岩波书店1985年。转引徐水生《古代道家与当代物理学》,刊载宫哲兵主编《当代道家与道教》第15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道德经•第32章》。
(12)《汤川秀树著作集》第4卷,第318--319页,日本岩波书店,1985年。
(13)《道德经•第1章》
(14)《汤川秀树自选集》第3卷,第375页,日本朝日新闻社,1971年。
(15)宫哲兵《要注意中外哲学史的特殊性》《光明日报》1980年10月1日。
(16)宫哲兵《唯道论的创立》,武汉出版社,2004年。
道友 发表于 2010-10-19 14: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宫老加盟草庄,对草庄人来说是种鼓励,更是品味的升华。感恩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10-19 14: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德格尔:
……道是原始的创造湍流,开出一切创造物的路径。它的创造物就是世界的全体,这个世界全体本身就是道或道路,而不是在世界全体上面两个点的连接才是道或道路。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推而道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你是我的道路,我是你的道路,任何存在是任何存在的道路,彼此互为道路,从无限通向无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4:46 , Processed in 0.0203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