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35|回复: 2

何谓禅-----张庆祥

[复制链接]
灵通 发表于 2010-11-7 2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谓禅?
老祖宗造字费了多少心血:例如
一、「贫」:
二、「痴」:
三、「禅」:
先说「示」字。
「示」即启示,也是神的代名词。这个字是祭坛的形状,字形也有从天上下降来的启示之意。
将供品摆在祭坛上叫「祭」。
人跪在祭坛前叫「祀」。
人跪在祭坛前代表众生开口说话的叫「祝」。
双手合揖在祭坛前叫「神」。(天人之精神得以伸展开来)
总之这个「示」字是神的代名词。(神明、自性真神)
再说「单」字。
「单」:单纯、纯粹、清真无染、信实。
「单」也有合一之意,修到天人合一,无一毫人欲之私就是单。

因此「禅」的造字是一个人毫无污染的亲近自性真神的字形,单独参悟寻求自我神性,让神性真神单独的存在,叫做「禅」。
(这字早在仓圣造字时就有了,到东汉时才被佛教给引用。但禅字意义与达摩「见本性为禅」完全一致。)

.而自性是什么呢?显然能深入其境的人非常有限,因此禅这个字无乍看之下,虽如诗画般的令人神往,但当你开始研究它,却有如风云般的诡谲莫测。而当你深入其境,又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苍茫天地之中,感叹一个人孤独觉醒的感觉。

禅是什么?
禅的定义与特质:
.在佛家来说,禅是梵音「禅那」翻译而来(而中国字刚好有禅符合此意)。禅是静虑之意(从心上来说的),亦即其心体虽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等持曰禅。
.达摩: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禅的目标是在认识自己的本性)
.六祖:内见自性不动(人心不动),名为禅。
.在儒家来说,禅即正心,礼记大学篇的「定静安虑得」即是禅的步骤及效验。
.从道家的角度来说,禅学的作用是在于能使人们达到「泰然」的状态。泰然状态是「让人们以其本身的样子」而存在,并由此而掌握真理(气、能量的真相)。泰然状态意谓放下自我,放弃我的贪婪执着,变成人所应当有的样子;它也意谓着具有充份的喜悦与悲伤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从一般人所处的半睡眠状态中觉醒过来。
.从生活上来说,禅是发于本心本性以应万事万物的一种智慧,(即是和谐、平衡、安定、清净、无染、智慧、慈悲的总合。)也可以说是无住心、禅即平常心。(没有是非、成败、善恶、得失等分别心。)它可以存在于任何事物发生之间,但大多数的时候,它常是被扭曲变形的。这其间,常有着莫大的「愚痴」伪饰于其间。

.禅的教育是要把心永远保持「流动」、「无执」的状态(任气机感受去流动变化,如天上的白云,任运逍遥,不滞不碍,毫无执着。)因为当心贪执在任何感受或气血上,就意谓着这个流动被打断,而正是这种打断(被气血所捆绑),对于身心灵的健康有害。
.禅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并把储藏于我们之内的所有精力(精气神),做了适当而自然的解放,让那能量自由去流动,这些精力在分裂的知见下是被挤压扭曲的,只有在身心泰然的状态下才自在的解放开来。因此禅的目标乃是使得我们得以用快乐和爱,圆满我们的精力,使我们免于种种的制约和残废,以便获得身心的自由。

.禅与烦恼、散乱相反,是放松身心、获得快乐自在的良药。禅的目标是要脱离枷锁走上自由,达到完全的安全感和无畏。禅从来又是活泼自然、毫不勉强的,禅并不是想使人因压抑恶欲而过美德的生活,而是想使人的恶欲在观照实相的光与热里,得以融化为正见。
.禅可以说它一个发掘自我真相的过程,即「开悟」的过程。这是指对于真实自我的开悟,找到真实的自我,对于自我的体验真实毫无偏曲,这种开悟是一种直接的体验,而非反省性的领会,非思辨的对心性的直观把握,也没有情感的污染与繁复的理智思维作用。这过程不用嘴,不用脑,不用心,不用身体,而是用感觉,感觉到真实的自己来(气、能量),并清楚地了解自我与万物的关系。!
.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欣赏自己生命律动的美好)。它同时具有感性及理性的一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结晶,也是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它始终不渝追求的是完整的人格。
.禅能让人得到很好的心理矫治,养成自然的、活泼的、适应的人格。它是一门心理分析和治疗的终极学问,也是一种拯救心灵的世界观。
.禅不是一种玄妙的哲理,它讲究的是对自己「彻底的直观和真实」。
.禅是一种内观的工夫,是从吾人自家宝藏中涌现的智慧妙药,也就是向自己的内心看,直接进入内心的本身,从里面来看自己,而不向外求,也不是站在外面看自己。因为「要解决自己的心理危机,首先要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去!」
.弗罗伊德说:「何处有本能冲动(内心气机的涌动),何处就要有自我的真相。」把本能冲动变为自我实相,也就是禅的境界。
.禅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你了解「什么是父母生你以前的本来面目?」「在烧成灰烬之后你是什么?」「听到一掌之声」,并且「不用体、口、心」而表现出真我。
.禅是关乎什么?它关乎真实的自己。禅学认为,人类精神危机的解脱,关键在于自身的认知和醒悟。然而认识真实的自己是何其难哉!圣哲整日教人「认识自己」就是最深的佛法,但学者们似乎根本不加留心,何其千万次,他们把它踩于脚下,不断的往外追逐!

如何感觉「禅」
.只在旁边看是不够的,禅是直接进入心性本身,从里面来感觉它。意即我感受到了在心性之内脉动着的全部生命,并按它所生活的原样来感受它。
.我们每个人,当静坐而观照他生命之最内在的深处时,都会有的一种感觉,“有某种东西在那里跃动着(气)“!当一个人真真实实的向内察看到,他会发现他并不是孤独的、不是被遗弃的;在他之内有某种跃动,全然尊贵独立的站在那儿,然则它并不是同其它一切存在分离,而是一体的。听法者与默会此法者,既不是你的肉体,也不是你们的肚子、或肝脏、或肾脏,也不是空虚的空间。如此是谁默会这一切的呢?那就是在当下充分觉醒的感觉,没有可分别之相,而历历孤明者。(感受变化的本身即是气的变化,亦是本我的变化。)
.当万有俱寂之时观照自己,却依然有些事情发生了,一个个浪花出现了。那总是和「感觉」世界有关,而非关于其它。
.想要感觉禅,你要找对工具。当我们说:「我觉得这张桌子硬」或「我觉得冷」,这类感觉是属于感官领域的,这些感觉全身都可能发生,但这感觉和「听」或「看」之类的感觉有所分别,因为「听」的感觉只能发生在耳朵,而「看」只能发生在眼睛。但若当我们说:「我觉得寂寞」或「我觉得很高兴」时,这类感觉指的是「内心」的领域,内心的感觉与听、看不同,也与思维不同(六根各管一个不同领域),内心的感觉只属于内心,你必需先找到你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受,否则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内心。然而寂寞或高兴的感觉,仍旧属于相对的意识领域,但“无意识”的本能知觉则是远比这个更为基本、更初始的感受,它指向「无名」、「无分别」的领域,这隐藏着解脱的一切秘密。
.弗罗伊德曾说:「何处有本能冲动,何处就会有自我的真相。」人若想让“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变成自我(纯然的物理现象),就须先对这些力量有所认知。无意识的涌动力量,是一种得去感觉的东西,它是人身中最原始的感觉,也是真我的所在。使无意识的力量被人意识到,然后把本能冲动变为自我实相,这就是禅在寻找自我的开悟境界。
.十八世纪日本的禅师白隐把「听一只手掌的声音!」当做公案,这无非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
.禅的基本理念是针对一个人内在的运作力量,并且用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去感觉它,而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或人为的力量。这种对自我本质的洞察,不是一种智性的察觉,不是站在外面来做的洞察,而是进入内在去感觉它。
.禅是直指人心的(第七意识),它不用意识去思索(不是第六意识),而且强调在自身中直觉亲证。

.举一则被吓到的公案。

用感觉而非思维:
.禅是不立文字、不可思议的。它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以思维逻辑来思考的,佛家说“拟思即差”(一用第六意识便差了),当你一开始用脑袋去思考它,想要用你的推理去认识它,已经离开它的本体了,你必须启动内心的感觉才能接近它。
.禅体验的基本因素,乃是不能想要藉由头脑作用来认识自我,这就像不能用眼睛来听声音、不能用耳朵来看颜色是一样的道理。想要了解你的内心,只有一条路,就必需进入你的内心,去感觉你的内心。佛家说“以心传心”,换的是用你的内心去感觉内心,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别人心中的感觉是没法传给你的)
.我们由于好恶情绪的阻碍,真觉才被蒙遮,由于我们思维想象的阻隔,实相才无以显现。如此我们才受尽一切痛苦,转生三界。因此禅宗有很多公案,其用意就是要阻止每一个想用理智及外求的方式来找到解答的尝试…
有一次赵州被一个和尚问道:「我的自我是什么?」赵州说:「你吃过早粥没有?」「吃过了。」赵州又说:「那么,去洗碗吧!」吃是一个动作,洗是一个动作,但禅宗所要求的却是动作者自己,注意每个动作间,身体里面正有着什么在跃动着。
另一个和尚问赵州:「我的自我是什么?」赵州说:「你看到庭前的柏树吗?」赵州禅师所要指的不是看这个动作,而是要注意正在看的这个人,身体内有什么感受在跃动着。(一般人以为佛陀见辰星而悟道,而有很多公案则是听到敲门的声音,或者破瓦打到了翠竹而悟道,或是被吓到而悟道,其实使他悟道的是体会到组成内在感受的那股能量的实相。)
.对于有意识的思想体系之高度估价,这在现代西方人是典型的态度,但弗罗伊德并不赞同,他认为我们的意识思想,只不过是内在心理程序的一小部份,与我们内在巨大的无意识力量相比,它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脑中的知识只是一种理解,但却无法让你感受到。就像你用思维去理解别人的痛,但却未曾感受他的痛一般的无用。头脑化作用虽不致导致偏曲,但它却使体验变成不真的体验。我以为我感受到了,但实际上我只是在想那感受,受制于脑化作用的人是疏离感觉的人。好比当我把某些感觉用语文表达,与感觉的疏离将立即发生,而原先真实的体验现在已被虚假的语文所替代,执着语文及思想的人,势必无法再找到真实的感受了。
.生命最本质的实相是不可能用思想来提供的,当事物依通常的顺序进行时,智性上的对、不对可以说是十分方便的,但生命本质实相的问题一旦出现,智性的思维就无法给予满意的解答,所以禅悟的体验永不用智性思维的方式来达到的。
.若开悟可经由分析而使另一个从未开悟的人完全了解它,那开悟就不是开悟了。并且为了达到开悟,我们还得把许多的心智思维排开,因为这些思维阻碍了真正的洞察。
.教育使逻辑思考日益精微,但禅对于洞察则有不同的态度,它的教育方法常常要把弟子逼入困境让它无所逃,而要想解脱这个困境,不是靠逻辑思考,而是经由更高层次的心灵实相,而这实相必需藉由“内心感受”而得。

开悟:
.「悟」与「无明」相对。「禅」与「烦恼」相对。进入禅,亲近自己的本质,进而解脱所有的烦恼无明叫「悟」!
.「悟」的体验是一种感觉。那是感觉每一件事吗?不是每一件事,这种感觉是某种更根本的体会,那是一个意识到「自我真相」的感觉,这个感觉贯穿在每一件事情里面,但却可以与任何一件事无关。
.开悟的意思是“对于自我实相的完全觉醒”。开悟的人是感受到内在自我的真相,而不是他的头脑理解而已,也绝非在自己沉睡之际自以为觉醒。
.真悟所感受到的自我观点,可贯穿在分分秒秒的自在解脱里面,而假悟则是在逻辑上的想通,或一时的感动,或是精神病态的自我膨胀。学生常会自以为他得到第几次的开悟,而禅师则要让他弄清楚他没有开悟,不让学生把假悟当成真悟,这是禅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悟」的目的在于获得洞悉自我心性本质的观点,那是悟透心性的真实,而真实、本质就是在每一分每一刻间,以它本来的样子来看它,而不是以我所希望或不希望的样子来看它,更不是以我扭曲的价值观来看它。
.慧能的「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决定了「悟」必需是对自我心性本质的顿悟,而顿悟就在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所谓「迷即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也就是说,佛与众生的差别,只是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在内心对于真相的一个感觉间。
.慧能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他提倡「悟」是发生在一念之间的,因此如果采取传统的「渐修」方法,那就意味着对此「心性本体」必须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认识拼凑,或是一段时间以后才存在,这就不能称为本质了。不论你渐修多久,没有发现本质之前,都不是真正有所收获,因为再多不正确的部分相加,也不能构成正确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渐修」的方法,最后若不能聚焦在「顿见真如本性」上,永远不能达到对「心性本质」的整体把握。慧能的顿悟说,烦恼只在一念之间就可以解脱,那只是对「自有本性」的直觉体悟,这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道,大大缩短了此岸与彼岸的距离。
.传统宗教重视诵经,而慧能认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传统宗教提倡布施、造寺等功德行为,慧能却视之为「修福」而非「功德」;传统宗教主张念佛往生西天,慧能则指出,「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传统宗教鼓励人出家修行,慧能却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这一切的差别,全在「内外」之别。
.什么是六祖所谓的「顿悟」呢?如果我把无明比喻为黑暗,要拿什么东西到山洞里才能赶走黑暗呢?拿石头再多不能赶走黑暗、拿木头再多不能赶走黑暗、拿水再多也不能赶走黑暗,拿黄金再多也不能赶走黑暗,但在这一剎那间,只要拿出小小一根点燃的任何东西,当下就能放出光明、赶走黑暗。因此赶走黑暗不在努力多久,也不是在拿过多少东西,而是在于要拿到对的东西,用到对的方法,当下剎那间便能赶走黑暗,见到光明,这就是六祖「顿悟」的意义。
(这个光,就是对内心本质的反观觉照,除此别无它法。八万四千法门若不指向这里,都将徒劳无功。)
.禅的「悟」虽然有许多的阶段,譬如将一枝蜡烛拿到一间完全漆黑的屋子里,黑暗就会顿时消失,那里就有了光亮。如果再增加十枝百枝,或者上千枝蜡烛,屋子里就变得越来越明亮。然而决定性的变化实际上是来自第一次正确的使用「光」所带来的,只有方正确向,才有机会冲破黑暗。这就是禅的「开悟」。

科学能不能完整检验?
.我们试图用科学解释一切,但在大自然的领域里面,永远有着一种科学的网所不能打尽的东西。禅学也是如此,它是人们内在的一种大自然的重现,因此在禅领域中的无意识,无疑是超前科学的,因此给人有一种神秘的、未知的感觉。
.我们是永远不能预期科学家们可以达到自我,因为科学的方式是站在外面看。如果想真正得识自我,必须反转科学所追寻的方向。人类所应当关心研究自我,并且从里面去感觉自我,而不是站在外面看。
.而科学终要有一日承认,要掌握全部的实体,然而它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家们所能做的一切,乃是指出这一个小小领域的部份存在而已,而这也足够科学去忙碌了。
.具有高度文明的西方人眼中的「事实」,也许只是指与数量或统计数字相关的东西,因而它们有时是一种缺乏生命和血肉的抽象事理。而禅所关注的是真实活泼的自己(气机感受)。
.禅并不曾反对科学对实体的趋近法,禅只是想告诉科学家们,他们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还有另一种方法是禅认为更直接、更内在、更真实、而更合乎人的。
淡泊悠然 发表于 2010-11-8 09: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光,就是对内心本质的反观觉照,除此别无它法。
------------------------

我的视点是:这个光,就是内心本质对后天意识心的反观觉照,除此别无它法。
            
换句话说,不能动手将浓厚的后天实气转变为内心本质之虚气,那再怎样着也难拒渐行渐远的惯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灵通 发表于 2010-11-8 18: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决定了「悟」必需是对自我心性本质的顿悟,不是靠逻辑思考,是感觉每一件事吗?这个感觉贯穿在每一件事情里面,但却可以与任何一件事无关。”

这个光,就是内心本质对后天意识心的反观觉照=====已二分,这就像以善救恶,以好带次,以清参浊-----好像是挺好,却原来还是在枝节上做功夫,不是本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4:51 , Processed in 0.0239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