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49|回复: 1

[第五十八章] 意识对身体的干扰——民之迷,其日固久——祸福相依

[复制链接]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11-9 17: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章从文字上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闷闷、醇醇、察察、缺缺,这些都是单字连用,那肯定是为了强调这个话的重要性了。

什么叫闷呢?那肯定是烦闷、不爽。其政闷闷,总觉得不爽,好像欠缺那么一点,让人总感觉到不是很圆满的。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意思一样,上一章和这一章就联系起来了。

当初我们国家的宪法并不是很完整的,看起来好像它老闷在那个地方,但是人们自觉地去遵守它。为什么呢?因为其民醇醇。民,老百姓很纯朴。很纯粹的这种朴素。就是你不需要那样去张扬它,那样去宣传它。我记得那个时候,连宪法到底有那些条款根本都搞不清楚。但是老百姓从来不敢以身试法。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老百姓很纯!

其政察察,政策,或者是政治,对问题的考察,或者是察见,处理问题肯定有个察见的过程。或者是观察。整个你的政见或者是政治,或者是政局,你考察的越细,其民就越缺缺。缺,残破不全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思维越受到干扰。受到干扰,那么民以自化的这一面就很难以做全。就是他不敢按自己的意思去办。因为你政策的实施太细了。就是上一章提到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越是多,钻空子的人就越多,犯法的人就越多。其民,他不纯朴了,盗贼就越来越多了。这不就是缺缺吗?所以当大家强调一件事的时候,实际上就滋彰了另一件事。当然他这个地方都是用的比较意识。把政策和老百姓做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这样说,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有的人想颠覆它,但是颠覆不了。这话用了几千年,人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是福和祸的这种转换和相依的关系,你不得不信。你不信,它偏偏要让你信。你即使年轻的时候不信,到了年老的时候,你自动的就掉到那个圈子里面去了。我想到了年老不得不说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的。倚和伏,一个是依靠,一个是潜伏。你有祸的时候呢?福之所倚,福正在处于相互依靠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借用祸事的这种机缘,去发展一种比较好的前景。

福兮祸之所伏。就是你有福的时候,那个祸就潜伏在福里面,也在发展。我想这个相互之间的隐含关系,作为常人他很难在这中间得到一种很主动的处理态度。就是主动地去处理这些事。然后很高兴的守住那些自己应该守住的不足的一面,欠缺的那一面,放弃自己欲望的那一面。他肯定老是去求福。求福以后,那个潜伏的祸事就越来越多了。

在这一点上,孰知其极,其无正。福和祸的极点是什么东西?它没有极。其无正,就是它没有什么原则可依赖的。他根本就不跟你讲原则,它也无所谓原则。它就是福和祸之间在不断的循环,一个阴一个阳。

正复为奇,正的,那么这个原则也就变为一种非常奇巧的状态。这个奇巧的状态就是你防不胜防。你根本就没有办法用你主观上的东西去推敲它。

善复为妖。就是说好像是很善的那种行为,最后往往伏含着一种妖气在里面。这个妖气,就像那天讲到这个问题一样,很多人都以上帝的名义,都以神的名义去杀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多的。同时呢?正复为奇,就是很多人以正人、正见、正法自居,然后去伤害人的事也是很多的。善复为妖,我想这个事在我们的修炼中间也是存在的,以前就讲过很多了。

其无正,就是福和祸之间的转换是因为没有原则造成的。这个正变成为奇,善变成为妖,它都是人的心念所致。当然他这个地方没有谈心念,但是下面的一句话就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民之谜,其日故久。迷到底是迷在什么地方啊?老百姓迷在什么地方?迷在观念上面。迷在自己的心念。这个东西它已经很久很久了。并不是哪一个时代单独的一种积累。而是万事万物负阴抱阳的这种习性,慢慢的积累起来的。既然这个积累其日故久,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其极的时候,孰知其极,其无正。就是它没有什么原则去释放福和祸的这种信号。它靠的是什么东西呢?它靠的就是正变为奇,善变为妖的这种变化。来给与你福和祸的这种转化。这个转化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的心情不同而造成的。

所以最后老百姓这种其日故久的心态,就对福和祸的这种状态他就非常的不能理解了。他对这句话不敢否定,最终,你求福的时候,祸就跟着来了。你想避祸的时候呢?你的福它却久久的不到来。这都是因为人的心迷恋在福和祸的单纯的一个避,一个求上面。你为什么要避呢?为什么要求呢?实际上没有必要去追求它。这个追求是你把它的某一个方面想得太圆满了不行,没有什么原则去支撑它的,都是因为你的心态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过程中,不断地在震荡和变换。你要明白自己。你不明白,比方说,在人的生存中,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念头,这个念头难道都是正的么?当然大家在公共场合,一说起这些问题来,总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确的。想的问题都是正念。实际上人的正念到底有多少?微乎其微。如果要是按老子的思想去树立这个正念的话,这个正的念头少之又少。为什么少之又少呢?就是因为人他自私的这一面,非常强大。并不是说你能够否定得掉的。

现在发展经济也好,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好,这个问题一直都很突出。利用人的自私的这一面,去发展经济,然后促进人的整个思维的上升。就像我那天讲那个上公共汽车一样,人们行为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由于人的文明程度增高了,并不单纯的是这个原因,而是因为它有很多的相关制度约束了自私的发展。这个自私的发展被慢慢的约束了,或者被慢慢地认识了。然后人们就自觉的知道,从后门上,非常不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还不如采取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文明的做法。这样产生的这种念头还不能算正念。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自发的、自觉的、自省的去改变。我想无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真正的正念,只有这样一种概念,才能够完整地说明它。你自己的生存状态,要靠你自发、自觉、自省的改变。你自身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你身体的健康,你思想的那种自在,这两点你都想追求。有很多人就说我要追求自由,你心情不自在,你怎么自由呢?你自身的这一面,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你自觉地转变上。如果你有了这种改变,你这个正念才能算是你自己的思想。

所以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注意,他在第五十七章和第五十八章,都是这样一种语言结构。先说国和民这种关系,然后前一章是说圣人怎么说,后一章是说圣人怎么做。圣人怎么说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那么第五十八章是这样说的,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一个是圣人自己在说,一个是圣人在说我做的这种范围和表现。我想这个是非常明显的。非常明显的四点是:第一不割,第二不害,第三不肆,第四不耀。

方而不割。就是说圣人的行为,它不割节民众的心态。就是它不勉强让民众去接受他的思想。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又方正无私。他的思想,可以这样说,拿到什么地方去说,都说得过去的。你比方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他这个话说出来就代表他这个做法。他这个做法老百姓理不理解呢?不理解。但是他从来没有说去割节老百姓的这种不理解,而非要老百姓去接受它。他不一定要这样做。他做什么呢?他说他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老百姓自动的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对太上,你非得去信他,你非得去感戴他,你非得去听从他的那种道理,然后你才有可能进化。这是未来的人,现代人还做不到这一点。现在没有人去信太上,也不勉强他信,这个就叫不割。

廉而不害。是说圣人本身廉洁朴素,勤俭不争,同时他又不去害,不去害什么呢?不去害老百姓所有的作为和存在。就是他不会用老百姓的利益去弥补自己的存在。但是对于他前面说的那两个对象,一个是政,一个是民。就是你如果要是清廉的话,你就是一个很好的政府了。但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清廉的这一面就很少。它实际上是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政府才能获得一种比较好的现状。那么廉而不害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圣人如果要是治国的话,他一定会首先要求自己,而不会首先要求老百姓。

第三点,直而不肆。直,就是这个事物的表达,他很开明,他很公正,他也很公平。现在我们也都是追求这样的一种自由状态。都希望政策开明,这个叫直。直,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直而不肆,就是说他有忌讳,但是他却不取巧利的那一面。直而不肆,就是他很追求表达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不会去超越自然的限制。当然这个超越自然的限制,很难以用一个范围来框定它。那么说明一种现象那就是不放肆。意思是他不放纵自己的思维,他很谨慎。很谨慎的去处理。但是他说出来的话又是非常公正的,又是非常公开的,或者是非常让人容易接受的这样一些观念。大家都能够公认的这样一种存在,这就叫直。

那么光而不耀。意思是他有那种生存的一种光芒,就像太阳一样。他去照耀老百姓。老百姓也感觉到这个温暖了。但是他不耀。不耀的意思是他的作为让人们感觉到他这种存在的温暖,但他是隐含的。他没有在表面上让你感觉到这个温暖的现实像太阳一样。不耀的意思是说,他让你的潜在的一面,一直受到他的感化。我想这一点,老百姓很难以理解,很难以理解潜在的一面是怎样受到感化的。但实际上他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就像我们所说的,太阳的光芒让我们感觉到很温暖。但是对于佛光普照来说,我们是不是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呢?谁都没感觉到佛光的存在。那为什么要提佛光普照呢?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话和我们现实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去想。你不联系起来想,有些话你单纯的从文字上去理解,你只能够流于俗套的那一面。就是人家怎么说,你也跟着怎么说。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人潜在的一面,它每时每刻都像来自于天地一样,受到天地的孕育、培养,但是人没有从主观意识上去想,他这种光你是看不到的。你看不到,你主观意识上就不能确定它。但是人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感觉呢?不是的。他每时每刻都有这种感觉,知道这个事的发展,还有另外一重信号在左右着自己的存在。

治国者如果无为无事,如果其政治看起来平常而不明朗的话,老百姓就会安定自由,民风反而醇厚自然。治国者如果有事、有为,法律看起来很严明的话,这都是上一章里面说过的一些问题,民众却没有自理自化的朴素了。民风就日趋的硗薄,灾祸和福气总是相伴而行的,当你遇到灾祸时,幸福就紧靠着它。当你得到幸福的时候,灾祸就隐藏在其中。谁如果想从两者当中找到确定的结果,实在是没有这个正道!

没有这条道可以走。因为人心好变,都是因为人心好变造成的,不能清静抱一。所以正常的可以变为反常,善良的可以变为邪恶。人们单纯的想追求幸福而逃避灾祸,却又不肯在自身的君主,你的心中去寻找祸福的根源。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所以圣人的行为方正而从不强人所难。与世推移却从不割伐,律己廉洁却与世无伤。正直处事却肆有忌惮,不露技巧。光明无量却隐含锋芒,智慧却不显聪明。人心糊涂,却能聪明应世,那是因为本性自省。人心聪明,却终有算计之失,那是因为无德以应天道,故不会长久。修炼的人,入魔,如果能够自省,则是天大的福份,学法,能够自净,则是求真的根本。我想这句话也算是对当时很多现象的一种总结吧。有很多人入魔了,入魔的人如果他能够自省的话,这个人那真是不得了。因为实际上入魔就是他得道的一种开端。学法的人,如果说能够自净,就是自己清静自己,这是求真的根本。有很多人学到了法,但是他自己的心不清静,最后他可能离真就越来越远。

这就是上几节课谈到的这个问题,就是原来那些早期的气功师,后来他们自己都后果不妙。那就是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到现在,尽管十多年过去了,生活不但是没有变好,相反地越变越糟。同时人的修炼状态,包括身体在内,也都越来越糟。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说明,不自净,你求真,它就越来越远。

人老是希望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去完成修真的大业,就像我们一样,我们既要想生活好,同时也要想在修炼上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却又不知道福缘总是为自己的孽障所蔽。要善于反省!总的说来,要善于反省!其他的话,大家自己看一看也就知道了。

那么这一章讲了些什么东西呢?总结一下。

1 难得糊涂。

2 自净为本,宠辱不惊。

3 反思、反观、反省、功不可没。

4 传法可能传祸。

5 立言、立功、不如立德。

第一,难得糊涂,这是郑板桥的一句话,我们借过来,就概括一下我们人所应该表达的意思。人生在世,难得糊涂,糊涂并不一定是坏事,糊涂可能是一件好事。

第二,自净为本,就是你自己清静自己为本,宠辱不惊。如果你自己能够随时清理掉你自己的浊气,那么你即使在受宠的时候,或者是遭到侮辱的时候,你都不会有情绪上的变化。那个东西它很正常了。你就知道福和祸之间的转换关系,对于你来说实际上这是一种昭示。对道,也是一种新的理解吧。

第三,反思、反观、反省,功不可没。功不可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只要做到这三点了,你即使没练功,可以这样说,你的功,已经确定了。抹不去的。

那么反思,你经常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现状,你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样在进行的。就是你的念头里面有多少是属于杂念。多少是属于一种自在的念头。多少是能够促进自己进化或者是帮助别人的那些念头。最起码你要知道自己的思维状态,你就像给自己安了一个监控器一样,你随时地能够反思自己,那么你自己的状态随时的就能够注意到了。你注意到自己的状态,实际上有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就是你不但在精神上,你能够帮助自己,随时地清理那种不符合于道性的状态。第二点就是你能够在身体上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老在自己虚的这一面反思自己,当你反思多了之后,那么在阳性的这一面,就是实性的这一面,它会长。长,就是成长的意思。

反观,也是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观察自己的思维状态,第二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思维状态和身体状态实际上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既然有思维,那么身体的状态,比方说我牙疼,我就想我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是和天地有关?还是和我的思想有关?肯定有一个让我的火上来的状态。想通了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地方。那么能不能改变它呢?你既然能反观到一定程度,那你就一定能改变到一定程度。

到底是什么原因?那就要你自己反反复复的去反省。就是你要知道,人的醒悟,实际上是在找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你在找,这个就叫醒悟。有很多人并不一定要读书,或并不一定要看报,并不一定要学很多的经典。他就能够觉悟。这个觉悟靠什么东西呢?就是因为他找到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他在不断的醒悟自身。这就是反省的积极性。反省和前面的反思、反观,它在程度上不同。然后我们再运作的时候,就把这三点全部都模糊起来,并不是很清晰的,你模糊的去看待它。你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无论是你自己的哪一方面被你观注到了,比方我说话说得嘴都麻木了,但是我心里清楚的知道当我说不清楚有关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的主观意识在干扰自己。当我的主观意识不干扰自己的时候,思维这个时候就越来越流畅。我就知道这个话是因为信息在不断的传递。这个传递为什么要被自己阻挠呢?不阻挠自己,那么这个问题它就越来越接近于道性。我是以我自己的状态来告诉大家,你的这个功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你的积累实际上是积累在非常客观的这一面。你的身体呀,你的思想啊,都在齐头并进。你不是单纯的积累功,或者是单纯的积累什么你让人家惊诧的那些东西。你不积累那些东西,那么你同样功不可没。因为那个东西是你自己的。最后你就知道,你自己从实际的一面所生长的这些东西,它最终会让你感觉到喜悦。这是不可否定的一个事实。

第四,传法可能传祸。很多人求师傅传很多方法。身体可能调整好了,觉得也有福气了。有福气为什么是祸呢?从辩证的角度上来说,就是这样的。给了你好处之后,对主体,对传的人不一定是好事。这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把病人的病治好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人心机的这一面,他一直都在起作用。这个东西决定了这个人善复为妖的过程。就是人如果要是不善,他的心变善了,他自动的就会走向健康。那人如果要是善复为妖呢? 这个时候他就体现出了心机的那一面来。这时如果你给他一个非常健康的方法,用心机去操作这一切的时候,你这个法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祸事。祸事就是你破坏了整体的平衡。整体平衡的观念是,在大气候上,在整体上,它本来是统一在运动的。本来应该按自己的定数去走的。但是你告诉他一种可以回避问题的方法,它就给整体一个反馈,这个反馈实际上它是有影响的。当然你不可能去超越这个整体。你只能说在这个整体内去影响这个整体。这个影响实际上就是祸事的开始。因为整体的信号能量要大于你个体的,所以当它反馈回来的时候,你个人这个时候心不正的时候,它反馈回来的力量要造成这种祸事的产生。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在阴阳两者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阴阳两个方面,当你在阴性的这一面,想积累的时候,你阳性的这一面才能够站得住脚。当你从阳性的一面想积累的时候,你阴性的这一面不足的时候,那么阳性的这一面对你这种心机的反馈,它就从道的角度给与这个能量,给与到你的心机方面去了。心机是阳性那一面有为的表现。这个表现它不会按道性的规律自发的运作。不自发的运作,是这个事物走到某一点上,需要转换的时候,它转换不过来。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老在干扰。该转弯的时候你不会转弯,还逼着往前走,结果前面是一个悬崖,你就掉下去了。你还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个信号的平衡,到底是由什么东西来平衡的。

老子的思想为什么提倡让你去无为呢?其目的无非就是说要你知道,学道性的这种作为。他什么东西都没做,人的身体也是这样,你虽然什么东西都没做,但是有一个东西他在做,就是你的神在做。他希望你的神去做,而不是希望你的人去做。但是如果你只是告诉了这个人,以心机去运用这个法的话,那么心机所吸收过来的道的这种力量最后就破坏这个心机的存在。这个就是传法可能传祸的缘由。这个道理我讲去讲来,大家可能听得还不是很明白。不要紧,待会儿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再谈。

第五,立言、立功,不如立德。就是你说也好,你做也好,不如去修德。你说了很多的好话,做了很多的好事,哪怕你写了很多的好书,或者是立了无穷的功德,几千也好,几万也好,你莫如立德。立德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立起德性的那种真正的意义来,或者真正的作为来。作为就是无为。无为之德才是最高的德。然后这个无为之德里面还有一种德,那既是玄德。这个玄德是很难以让人们接受的一个观念。实际上这个地方说的立德讲的就是玄德。

就是除了你的上德以外,你还要进入玄德,怎样进入呢?那就是由道经里面的这个东西决定的。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德经。德经实际上是讲的人心的这一面。道经里面讲的是什么东西呢?道经里面讲的是人的神的那一面。神的那一面,它和整体的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当你个体明白了这个关系以后,个体就能够得到整体最大的帮助。当你不明白的时候呢?这个道你就不明白了。

当你只是在修德的时候,你的心就有很多有为的东西了。修起来有下德和上德的区别。他要你修的是一种上德。所以他要你对人心这个东西一定要搞明白。对人的神,它也需要你搞明白。就是因为它是虚的,它是道性的这一面。所以道经讲的是人的神的那一面,而后面的德经讲的是人心的那一面。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概念记下来。

第五十九章,我提出一个问题来,修炼中应该降低什么?

第六十章,我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信息?

答疑:怎样处理既要关心环境,又要保持清静的矛盾?

你说的是从个人的角度,既要保持清静,同时又要关心环境。这个矛盾怎么去处理?我原来提过这样一个方法,最起码你热爱生命,热爱环境,热爱自然。这三点你要热爱。你抱一种满腔的热情去生活,当然这个热爱自身肯定是基础。但是往往我们人对自身的热爱达不到一定的状态。因为他对于什么叫热爱所定的标准,往往偏向于阳性化、传统化。就像养生这个问题一样,总以为养生就是热爱自己,不养生就不爱自己,实际上你观注自己,你反观、反思、反省,你才是真正的热爱自己。平常老是注意自己,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自己在干什么。往往自己有时候做的事自己不一定明白。往往错过了明白人性的机会,放弃了这种机会。

人性这个东西也不是很复杂。人所想的所有的事都有一个根源。无非就是把这个根源找到了,这个问题也就好办了。找不到,这个问题就不好办。问题无非就是人的欲望。你降低欲望。但是这个欲望从什么地方降低呀?老子就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什么意思?不是需要的少,而是相反,它释放的少。吝啬,吝是抠的意思。啬,是苛俭。就是苛下来,俭下来。这两重意思就把人向外释放的过程减少到了非常低的程度。夫唯啬,是谓早服。就是你早早的就知道了去制服你心理活动的状态。我想他这个说法是一气呵成的。

他要求你静,但是你又不得不兼顾环境。你怎么兼顾呢?无非就是你把这个环境当作是你自己整体的一部分。你溶化进去。你对什么事都有一个高昂的UU1001词语替换去处理它。不是冷冰冰的,不是那种照章办事的。而是非常有生气的那种参与。你参与到环境中去之后,环境中的信息才有可能对你进行帮助。如果你把这一切帮助当作是条件,或者交换,那么你又错了。你只能说在和这个环境打交道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你去热爱它。你在这中间把自己的心情全方位的调整到自己的感悟中间去。客体和主体相互之间有一种呼应。这个呼应无非就是道性的一种再现了。所以当你越工作、越生活的时候,你就不感觉到事情很多,相反地你感觉到这个事情对你来说,越做心情就越好。为什么呢?因为你越做,你接触的环境就越广,你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处在自然的状态里面。那么你的无为也就更体现出那种比较高的境界了。

如果你把它当作是一种矛盾,你说我要清静,我什么也不想做,我单纯的在静中间上涨功力,你恰恰说错了。他往往就得不到这个信息。这种清静就叫死寂一般的静,没有生气了。

实际上过去禅宗就是这样,管他吃喝拉撒,这实际上都是在修道。就是你任何的作为都是在修道。你做好它本身就是在修你自己自身的那种和谐性。你自己又觉悟了,就是你平常注意它了。就是你不断地按这个过程反思、反观、反省的进行,你就从中间每时每刻的找到那种很高兴的出发点了。

不要把它当矛盾,把它当矛盾,那以后的事就不大好办了。也就是时间过得越长,你的浪费就越大。我也老在想这个问题,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实际上无非就是一点,就是工作的驱动。就是有一个工作做,就很高兴,觉得有事做就行了。至于怎么做能做得好,全身心的处理它就行了。那不一定要把它想得非常清楚,那就破坏了自己自在的状态。不一定非要要求自己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没有那些过程。时间长了以后,人慢慢的就适应了这种节奏。

总的说来人不要给自己增加矛盾。特别是有问题的时候,当然说说说,说到后来,说得大家没有问题了。也不一定是坏事。说得大家有问题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有问题,说明大家思想中有很多矛盾。没有问题,说明大家思想现在模糊了。这个界限分不清楚了。这个矛盾就慢慢的湮没了。你要看世界上阴阳的变化,他无非就是这样。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这种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以做得全面。这个全面就是,你和你自己身体之间的这种呼应,因为人他明显的就有这种感觉,一个星期他有周期。一个月,那个周期更加明显。一个月肯定有那么几天非常兴奋,身体也非常好,人也非常有活力。但是过了那几天以后,人慢慢的就降低了。工作效力也降低了。人思维反应的速度也降低了。

听我讲课也都是这样的。在讲的过程中,有几天是非常兴奋的,讲出来的话非常有生气。有的时候讲的就非常僵瑟。这个道理是,人的状态是客观的,你不可能违反这个客观的状态,勉强的去做为。你该是怎样的状态,表达出来就行了。表达出来,这个就叫行教重于言教。因为你表达的东西被人家看见了。人家要是明白了,就知道,天道无亲,唯与善人。就是他给与那个善于思考的人和善于对待的人或者是有善心去处理的这样的人,他给这样的人一种机会。你观察到了,你就知道,这个事物它就是这样。

那么身体也是这样。当你有高潮的时候,你就用高潮的心态去处理。当你处在很低潮的时候呢?你就要知道你这个低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时间原因哪?还是营养原因哪?还是气候原因哪?还是自己心情的原因哪?你最起码你自己的心里要清楚了?你不要说,这些东西我都不清楚。我东想一下,西想一下。然后我给自己下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家下过的结论。这个东西需要自己给自己下结论。因为你没观察到自己的那种整体状态,整个的过程,你根本就没有去反思过。或者是你这种反思不连贯,今天你就某个问题反思了一下自己,到明天你又搞忘了。我说的这个反思是你一年三百六十天,过去有一句话,叫做雾蒙蒙,常悬灯。人生就像在雾里面行走一样,自己的头上一定要常常悬着一盏灯。你千万不能让它灭了。常悟则醒。你经常的反悟,总有一天会醒过来的。你就明白了,哦,原来我这个人的这种变化都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潜在运动造成的。我在早年为什么没有抓住它呢?

所以这个反观、反思、反省,尽量地从自己内在的深层次的角度上,抓紧对人生的认识。这个人生实际上又代表着众生。以为你这个人生就是众生之一。他有你个人的样子,体现在你身上有你个人的特点。然后你从找个性的开始,一直找到共性里面去。从共性你又返回到个性的修炼中来。相互之间它就产生共振了。你的能量在这个地方,天下的人都是你的整体。这个时候你说你没有进步,那老天爷就太不公平了。

所以说人一个是对自己的状态的观察,一个是对自己健康的促进。一个观察,一个促进。观察什么?观察自己身心和谐的那一面。不和谐,你一定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能老是找客观原因。你要找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也可以找,比方说是不是天气的影响。但主要是主观的原因。要想通,要从是否和谐的角度去找原因。

人生活在世界上,他必然还是要和自然打交道。你考虑到环境的和谐的时候,你的心情也就和谐。你心情和谐了,你看到什么事都和谐。最起码在程度上你是能够接受的。无论外在环境怎么变化,你都能够接受。这个接受的程度,实际上就是你在不断地用你自己的能量去融化你的小环境。

我们修炼也就是这样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又返回到量变这种不断升级的过程。修到后来,你这个量就越来越大了,你这个质也越来越高了。你就靠这样反反复复的循环、。这个反反复复的循环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对自己的观察上面。不是建立在对外在盲目的去热爱、去观察上。你肯定是建立在你对自己的那种热爱,对自己的那种观察中间。

有时候,接受文化,接受宗教,接受政治,接受各个面的影响吧,你都要从人自身的那种角度去反思他。你千万不能带着那种情绪,你要知道你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情绪,人的情绪他也是有存在量的,因为你能够容纳它,你才能够承受它。你不能容纳它,你就想排斥它。一有排斥,你就有斗争的这种意念。就有对抗的想法。你一对抗,人的能量就往外释放了。往外释放了以后,就影响了你身体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在这个周期性的运动中就很难以平衡。一旦进入低潮的时候,你人的能量再往外泄,这个时候人就掐不住了。

总的说来,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个阴阳之道。你要利用阴阳相胜的这种方法,是阴胜过阳,不是阳胜过阴。千千万万要记住这一点。阴阳相胜,就是阴他是胜过阳的。它永远的是基础。向内永远的是基础。你积累自身的那种感觉永远的是基础。你改变自己,然后再去改变环境。改变自己永远的是基础。只有这个原则,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则。你也可以不把它当原则,它实际上也不是原则。它无非就是一个观念。就看你能不能听进去了?听不进去,你说你到了一个月中不舒服的日子,或者到了一年中不舒服的日子,你以为都是外界原因造成的。实际上都是因为自己的思想造成的。这个时候只能找思想问题了?

这个问题是非常微妙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事物的结构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原来讲的时候,从生理学上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人的大脑皮层形成了之后,它成了一个非常禁锢的套子。它是个樊笼,古人就把它当樊笼。它是个笼子,这个笼子已经把大脑固死了。把你的大脑固死了,也就把你的心神罩定了。就是把它罩在里面不准活动。潜意识不能活动。你大脑的主观意识越强,潜意识活动的范围就越低。

你看那个孩子他为什么没有过多的约束啊?就是因为它没有后天意识。他的后天意识正在生长的过程中,所以它的幻想就特别多。像我们年纪大的人,你叫他幻想一下,他就幻想不了了。人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他就只会回忆,回忆自己美好的那一面,回忆自己一生高兴的那一面。但是大部分人他回忆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回忆自己仇恨的那一面,抱怨的那一面。很少有人去回忆美妙啊?高兴啊?让自己兴奋或者让自己喜悦的那一面。为什么?因为人负阴而抱阳嘛。他到阳气不足的时候,自动的就返回来了。朝着阴气那个地方凝聚。什么叫阴气?仇恨、抱怨、不满、不舒服、不高兴,就是这些情绪。他围绕这些情绪不断的回忆。

因为我跟我母亲打交道这么多年,非常有这个感触。她有时候有偶然的高兴的那一面,当然这个高兴的一面无非是你对她很孝顺哪?给她很多高兴的机会的时候,她就高兴了。特别是看到孙子来到自己跟前的时候,特别高兴。但是一离开,她马上就想了,过去怎么样怎么样。谁对她怎么样,她一五一十的就开始念叨。这就说明人思维的惯性这一面也是属于阴阳之道。但是你为什么不打破这个阴阳之道呢?就在我们有生之年,很高兴的时候,或者是很平和的时候,特别是很平和的时候,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朝哪个方向想,它有一种趋势。它准备往哪个地方想。然后你把它抓住。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去转化它,你自己就能够找出方法来。

实际上我这次回去以后,我特别找了很多资料,也看了很多电影。我连续两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电影。我想看看西方人和东方人在生活的观念上有哪些需要比较的东西。看看人家的文学艺术创造里面,有哪些东西已经暴露出来人性,它要朝什么地方发展。当然我知道这个根子在什么地方。但是我还不知道这个变化过程啊?这个过程,借鉴一下人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这样说,借鉴一下人家思维中的幻想。创作就是幻想嘛。就像我们小玉喜欢看动画片一样,知道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中间还有一分道理的。

(主体意识很强,个性很强,个性不强的人,他的依附性就很强。她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殷老师。她就是因为个性意识很强,她从来不说认错的。她也不会拐弯儿,她不可能拐弯儿。她始终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想这一点,是人性的一个特征。我当初不是说嘛,我父亲一看到她的样子,就跟我说,他也没说反对我谈恋爱,他说古人有话,抬头女,低头男,只可看,不可缠。他告诫我。并不是说这个话没有道理的。它就是阴阳之道。简单得很。望着天走路的人,她以后的想法能够拐弯儿吗?她乖拐不了弯儿的。我从小的时候就很注意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年轻,就很谨慎,走路的时候不敢看着地。那就是挺胸拔背,眼睛平视,最起码你要保证自己眼睛平视,既不往高看,也不往低看。以很平静的心态。但是你走到武汉市街头,你碰到任何一个生人,你就会发现,武汉的人看人是怎么样看的?发现这个问题没有?

那天我不是讲这个例子吗?武汉人他一旦吵起架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呢?他观察机会,想趁机打你一下。他有那种很凶的想法。随时准备攻击的想法。湖南人边吵边打。不是往死里打。有程度范围限制的。武汉人打你,则往你容易受暗伤的地方打。上海人吵到后来就握手言和了……)

个性很强的人,一般不大好调教!当初师傅为什么给她跪着,这都是有道理的。你以为师傅那样做是一种简单的表达,处下不争?那几句话既是对大家的宣教,也是对一个人的宣教!世上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很多的,没有了结的那一天。修炼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普渡众生,功成身退。这一句话很难做到的。怕就怕功成身不退。功成身不退,师父他就不好处理了。他的工作也不好做。因为你的主观意识老是搅和在里面搞不清楚。所以《道德经》里面最后的一句话就管了总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他作为,但是他从来不跟你争。他不会说,徒弟呀,你听我的吧。他都给你跪下了,他还说什么哪?已经到头了,这种教育已经做绝了。

殷老师当初来讲,也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周围其他不熟悉的人肯定以为这是圣人的一种谦下不争这种表现。这也是不言之教了,这是从整体来讲。从个体来讲,他也肯定也有所指了。道了,他肯定把阴的阳的,个体和整体全部都要囊括进去。他这个行为才能够说明他的全部!

(那么是不是应给树立主体意识呢?)

主体意识肯定要树立起来。你不树立主体意识,你自觉的那一面根本就做不全。什么都听人家的,那你这个自觉怎么能做的全呢?主体意识树立起来以后,又要处下不争,就是你不跟自己争,你自己就把自己的分配意识做好。所谓分配意识就是你自己的主导意识和你自己的潜在意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你观察多了之后,你才知道它是怎么变化的。练功的时候也是这样,练功的时候这两者也在变化。

(怎么能够做到?)

怎么能够?没有怎么能够,多观察自己,多反省、反思嘛。实际上人的经验就是这样的,您的经验,这是我分析您思维的发展的话,你本身作为知识分子,肯定有一技之长。到了年老的时候,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想。这个时候他的思维里面有许多东西呀,它在这种依靠的基础上,很难以否定过去所有的消极思维。为什么难以否定呢?因为它的现状已经决定了,他要保留这种现状。然后再去谈自己的未来问题。是不是这个道理?就像我一样,当我有恐惧意识的时候,我肯定往恐惧意识的反面去努力。当我没有恐惧意识的时候,没有任何担心的时候,我就在没有担心的这一面去思考问题。这两者之间明显的是矛盾的。什么原因呢?就像有的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样。压力多了,你的动力就强了。没有压力,你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你自己对自己的反省。只有这一点。所以说最终,我们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都有依靠了,都有未来了,都过得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你靠什么做动力呀?你只有靠反省作动力。

(老子的精神真的不大好学,不要以为老子的精神很好学的。要不信的话,我现在就现翻,看殷老师在翻译老子精神的过程中,她是怎么在想的。我为什么要把她写的话讲在前面呢?其目的就是进行一下比较。看她的思维当初在有功的情况下,和在无功的情况下,是怎么样进行比较的。你比方说:事物的精减,有利而作,无利而免。这话本身和老子前面的话明显就冲突了。就是在做的时候,她就考虑到利,她不考虑用。如果你只考虑用,不考虑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用的过程中你就不断地在进行积累。考虑利的时候,有利你就做了?无利的时候你就不做了?那你这不是有为么?这是她当时有功的时候是这种心态。在没功的时候她会怎么想呢?那问题它自动的就会有很多痕迹。

我刚才不是告诫过你吗,你不要把我说的话都搞忘了。判断一个人你不能从功的角度去判断。你说她有功,我说她没有功。那你怎么看呢?我不是说了吗?什么叫功?你熬得住时间考验的这个东西才叫功。你熬不住,你就没有功可言。这个时间才是功夫。而且这个话我十年以前就说了。并不是现在说的。因为老子说的,你阳性的一面有了以后,你肯定要失去。他要你守住无的那一面,那就看你守不守了?你如果担心这个东西也失去了,那个东西也失去了,你都想守住,你说你守得住吗?守不住的。)

影响非常大,非常大又怎么样呢?非常小又怎么样?不就像长江里面的水一样吗?它总在流动。大又怎么样呢?中流砥柱,不动则静,不动就是静。我那天说的已经非常明确。你就作中流砥柱,人家流,你不动。你本身就在前进。为什么?因为你看得太多了。长年累月的流水,它经过你身边,该有多少信息呀?你保持这种清静不动的状态,你本身就在不断的前进!

至于这些人对社会的影响,影响又怎么样呢?影响,社会还是要前进。有多少人知道修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本就不关心修炼。修炼人他又怎么样呢?有名的人和没名的人,他又怎么样呢?他能够影响什么东西?这个影响它只不过是潜在的那一面,潜在的那一面,看你是怎么去看的啦?有的人说潜在的那一面,他会做坏事。有的人说潜在的那一面他会做好事。实际上做坏事也好,做好事也好,都是道在做事。那就看你人怎么做了?实际上事情没有对和错的区别,无非你人的行为是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行为的时候,那么你就应该自己心里清楚了。它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无非你的行为的不言之教,要影响别人了?你这种不言之教到底是在做什么?所以我在讲《道德经》的时候,首先有一点是要申明的,就是你不要带着双重人格去表达这个思维,或者表达你的状态。这就是在五十八章里面所说的,直而不肆,就是你这个人的行为是非常耿直的,但是他不放肆。什么叫耿直,就是你的内外是很纯的。不是非常复杂的,不是那种只有表象的那一面。但是现在我看到的人不是这样的。我总觉得人们的思维中,有很多东西他要掩饰,没有必要去掩饰,你该怎么说,怎么做,去说,去做就行了。

比方说当我发现了问题以后,给某个人提出来了,他不接受我的意见。那是他自己不直爽。最后只有当我把话逼得没办法的时候,他才说那么一句话。到那个程度,那个话就没意思了。我对整个过程心里明不明白呢?我也明白。对未来怎么样我也明白。但这个话非得说了?说的意思就是你直,但是你不要放肆。就是你不能说过头了。很多人考虑这个问题老是从利益上考虑。考虑到男方的利益,或者考虑到女方的利益,然后再考虑到环境的利益。然后就说这个不利,那个不利。我也考虑过了。但是我觉得那个东西没有必要去考虑。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在世一回,有很多事情你如果单纯的从利益上考虑,相反的还容易失去它。不从利益上考虑。

他这个说法,最起码你要让他举一些实例,他说道家人物就要出现这不叫道家人物,真正的道家人物他肯定是不会出现的。他说的都是那些修道教的。因为当时的五斗米教本身就是^造**起家的。《三国演义》中的张角,他们就是这样的。只要社会上有动荡,他们就想捞一把。

这些事,你就不能单纯的从道家和佛家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老子的思想是一种避世的思想,回避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他在朝廷里面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官,他当了以后也没起什么很大的作用。他没有说一定要扭转这个社会的什么东西。他知道这个东西的发展肯定是客观的。那么他就知道,另外一种思想他可以左右这个社会,我想他体现出来的是这样一个过程。

你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很多道家人物,他的确参加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就像唐朝时期的袁天罡,他们公开的就在朝廷里面共事。刚才你说的刘伯温,这都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的变革。像元朝时期的邱处机,他跟成吉思汗之间的对话,可以这样说,也是属于千古流芳的。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为什么?因为他推行的是三教合一嘛。也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思维。像这些人,你说它到底是属于道教,还是道家呢?但他们实际上都属于道教的思想。还没有从道家老子所展示的思想中间去修无为之道。他们为什么要有作为呢?是因为他们应世而生。就是肯定他们有被动的这一面。并不是说他们时时刻刻都是主动的。你如果说他是主动的,那只能说在他非常强的主导意识里面,越是强,他被操控的意识就越多。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因为实际上作为一个修道的人,他道性非常强的话,他一定会退呀退呀退,最后你不知道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一定会这样。

实际上这是我对当初意思的一种了解。就是文成公主在去西藏之前,她实际上就搜罗了大量的人才。包括三百六十行里面各种各样的工匠。再就是道家里面比较突出的、有能力的人,她把他们都带过去了。带过去的目的是什么呢?她实际上是想把一种文化带过去。藏密原来的发展并不是那样的。不是像人们想象的,这个密宗莫名其妙的就产生了。后来就传说有了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是怎么回事呢?历史的记载并不清晰。不清晰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道家在这个问题参与了。他就把道家思想和佛家的理念融合在一块儿。然后产生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个只有玄态的东西才能看得见。你从显态的这一面找证据,你找不到。

我们现在再去翻历史,很多东西都找不到。就像我常说的,有人说张伯端是提倡命功修炼的。是刘海蟾传授的。这个话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他找不到根源的。张伯端本人修得怎么样呢?他本人也不是修到非常高的境界了。他只不过是得到了这个东西,然后他不停的在传授给人家。这个道理和我们的现状相比较,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他只是知道一种方法,然后教授别人修炼。但是这个教的人是不是一定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呢?

我再举个例子,在美国有个游泳教练,他曾经培养出三个世界冠军。但你知道他怎么样?不会游泳。听说过这个事没有?…我说的这个例子的确是历史上非常真实的。他不会游泳居然能够教出会游泳的世界冠军。他怎么教呢?

把所有的变化都看成是调整,这一点肯定是积极的。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对生活的一种UU1001词语替换,他肯定是自己更新的源泉。如果说没有UU1001词语替换了,你只是单纯的想依赖调整,它调不好的。它需要一种生活的UU1001词语替换。这个UU1001词语替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活力。活力到底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思想的一种解放。解放不了,那么你的UU1001词语替换就产生不了,因为你老是有一种思维在前面当着路的话,你说那个UU1001词语替换它怎么能上得去呢?

反观、反思、反省,你没做到一定深度。你说你没东西挡住,你怎么知道你没东西挡住呢?那是因为你看不到这个东西。你没有障碍性?是的,你很清静。我知道你很清静,因为您的问题太多。就是清静不下来。

实际上修炼这个事,搞简单一点,也没有那么复杂。你说你清静,到底是真清静还是假清静你心里有数的很。

/xin莲花童子 发表于 2013-10-29 15: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UU1001词语替换 是什么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5:26 , Processed in 0.0252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