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7|回复: 2

《論德》章学习体会之二

[复制链接]
空行 发表于 2012-11-7 17: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看这一章的重点。
它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概念,并表述了不完全相同的形态。
“上德”、“上仁”、“上義”、“上禮”,这四个概念。
并在这一章中重点的讲“无为”、“为之”、“无以为”、“有以为”,并且它有“无为”和“无以为”与“有以为”的分别结合,有“为之”和“有以为”的结合。
可以说老子在这一章中表述的这个概念,它却是是不少的。
其实沿着这一条主线来看,也就是“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这样一条老子所描述的主线来看,实际上他描述的是”道“的逐步缺失后,应该如何在这个缺失点上去”回归“或者”对治“的这样一种具体的过程,因此涉及到了这几个重要的名词概念。
也就是说有概念的名词的产生,它正是伴随着”道“的缺失而产生的。
它必须要从这些概念上去实现”复返“这么样一种过程。
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必须要在相上破相。
你不从相上破相,这个”相“它已经产生出来了,因为”道“性的逐步缺失,它已经被产生出来了,当然它是这个”失道“之后的这个人心的分别念产生的,它立很多的名相,这个名相已经给立出来了,你要想”返道“的话,必须要立在相上破相,什么叫”立在相上破相“?你不立在相上破相,它没有对象你破什么呢?第二个是你根本就没有破它。破相就不执相了,就是你”作“你的,我知道这个无实义,实义就是生你出来的这个同一本性,由此而”返“,也就是又相上返了,当你心相非常辽阔没有障碍的时候就”返“了,也就是所谓的”归道“了。

所以这一章里边讲”为之“、”无为“、”无以为“、”有以为“,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无相之时即”无为“,有相之时即”为之“,比如说这个”德“,它没有相,因为它只是”道“的作用体现而已,概念都还没有生出来,完全是”道“的体现的,有你什么事、有你生什么概念呢?所以它肯定是”无为“的,你本性使然就行了,不要去分别它。而到了”仁“的时候,你分别念开始产生了,事物之间已经有高低差异长短不同了,在你心相中已经开始显现了,这个时候要让你破,所以告诉你,这个”上仁“啊,它是事物之间的平等无高低上下分别,它都是外在无常的假象而已,所以告诉你要打消分别念,就是”上仁为之“的这种意义,这就是立在相上破相。
有人说你怎么还有相呢?不是我有相,而是你有相,我让你拿这个来破它。这个”我“即是老子。

注意啊,因为这个老子讲的整篇,它并不是单单只是对”道“的一种描述,并不是单单告诉你”道“是什么,而是实质上最重要的是要告诉你是怎么从这个状态下”返“的这么样一种过程,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知“而”不证“没有用啊。所以这里边讲的它是这样一种”动“的过程,”反也者道之动“的这种”动“的过程,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才是他最重要的立义。
否则他只告诉你,”道“是什么,但你不知从何而”返“,这有用吗?你虽知”道“而未证”道“,就像你知道山顶在哪儿但还是在山下一样,有用吗?还是没用。
所以这是他整个所有篇章的立义,非常重要。你就知道要学什么。

当然接着上述的,接下来之后又由这种分别念的坚固,”義“的出现,为什么这个时候”義“的出现呢?因为它已经矛盾对立了,事物和事物之间已经对立矛盾了,也就是出现冲突了,所以这时必须要有”義“出现啊,因为它是借相破相的,必须顺着这样一种表象的出现来破它,所以讲魔相啊,它也只是成道的工具,是什么意思呢?因你心中有魔识,外在必有魔相出现,其实是这种反复的斗争,看你如何转它、看你破不破它,所以说它是立相破相的。所以说这个”上義“,这个”道“之”義“啊,其实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要你转它,转什么呢?就是来转这个因分别念的进一步坚固、作用,所形成的这种事物间的矛盾对立,借这个”道“之”義“让你”反转“它,”反转“什么呢?”反转“这个事物间的矛盾对立所变现出来的这种斗争性。所以说它完全是因相所生的工具,立在相上破相的工具。
这时这个”反转“就出现了。
所以老子讲很多对立统一的概念,其实是让你”反转“自心对事物矛盾之认识,来破这种坚固而作用的、着眼于”華“而非着眼于”实“的这种已经从”道“性动摇而出的这种分别心。因为这种”立在相上破相“的这种体现,因为矛盾的对立性已经开始作用,那相应的,它的这种破相的作用肯定也是要通过行为的调整要体现出来的,所以说它是一种”反向性“行为、”反向性“运动。因为你要”消除“吗?它的作用肯定也要通过外在体现出来的。
比如你这”不道“的”消除“,它肯定是要通过”道“的”治理“的,比如”重积德“啊、”上善治水“啊,所以它肯定是要”为之“、而且“有以为”的,只不过这个“有以为”,它是通过“反转”来调整到“无为”的状态,它“反转”的是这种“不道”的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矛盾对立的当下你要立起用事物的本性观照哦,然后它的“道用”就转过来体现了。

等到要“上禮爲之”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已经非常注重形式了,非常注重从有形的形式上去追求,也就是说,这时人们很希望通过一种形式上的比如说虔诚,想要去达到一种与“道”相应,但是因为它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容易忽视本性,这样的话,也是很难与“道”性响应了,好像越是这样人们就越执着于形式上的虔诚,内心的迷惘无法打开,外在的企图无法消除。如果不破处这种形式上的执着的话,如何明白“本性即道”的实质。

这样一种“道”性失落的过程,忠信之泊,人们既不从本心求道,又缺乏对“道”的这种正信,迷信丛生,执妄为实,祸乱始矣。
这正是由强烈的识心形成的识障而造成的,因为它始终只是在外表显现上分辨、判断、找究竟、作文章,始终缠绕在这些上面,不肯用“本心”去觉悟。

因此求道之人应居身如山,不随物象而动摇漂泊;应立于“道”之实相,不离于物之表象。必须要破相而求证。



云雾山猪八界 发表于 2012-11-7 18: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舅子看得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玉酷无泪 发表于 2012-11-7 20: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皆无生,和气生财。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7:26 , Processed in 0.0158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