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7|回复: 1

[第六十三章] 为社会多做好事——报怨以德——好事情要让人们自己去认、知、行

[复制链接]
网上人 发表于 2008-12-15 17: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这一章,我提的问题:修炼的态度是什么?大概有哪几点?不知道谁能够总结一下?
从字面上来说,这一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从字面上看,一般人都能够看得懂。为无为,就是你作为,你无为为基本的准则;事无事,就是你做事,但是你心里没有事,要保持这种状态。味无味,就是你吃东西,你每天都吃,但是呢,你不要以它为追求,你不要老是觉得这个味道要做得更好,或者是追求更新鲜的味道。大小多少,大和小,多和少,这个东西它实际上都是一种比较,是阴阳两个方面的比较。既然是比较,它肯定有怨、有恨,有怨就有恩,所以说,恩和怨之间以及大和小之间,多和少之间,有味和无味之间,有事和无事之间,有为和无为之间,象这样的一些概念,他无非都是在比较。那么最后,他就说你这多多少少的那种感受,你无为的那种感受,无事的那种感受,无味的那种感受以及大小和多少的话,这所有的感受,你都不是单纯地用恩怨这个角度去判定它,而是从什么角度呢?而是从德的角度,就是说你报怨以德,就是最后你以你的德性,去回答这种怨气、不满的这一面。因为人他有时候心里就象那天我们提到的这个概念一样,武汉的那个姜石信老人,他自杀了,但是我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自杀?不能理解,然后就有很多猜测;那个猜测实际上就是说在我们的心里面肯定还有一种怨气,这个怨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不理解,总觉得好人不长久。象这种想法实际上都是因为什么?不能用德性去对待这些问题。
德性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地方德性是什么意思呢?德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包容的意识。如果说没有包容,那么你始终都站在一个问题的一个角上,比如说站在大的角上,或者说站在小的角上,或者站在多的角度上,或者站在少的角度上,这样你就会很容易掉在那个矛盾的圈子里面,很难以摆脱出来。这个矛盾的圈子之所以没有矛盾,那么也就是说你处理问题只是根据下意识的。这个下意识它的准则不清晰,它是模糊的,模糊的自然准则是模糊的,所以说你抱怨以德的话,那么你处理问题,一般就不会夹杂进个人的一些情绪,也不会附带有个人的一种态度。既然没有这种态度,也就是说没有这种个性的话,那么你这个行为和思想就趋向于有德了。
趋向于有德是什么意思?就是从大的角度你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小的角度考虑。从大的角度也就是你把矛盾的双方你都囊括进去了,即使你在生活中找到有矛盾的对立面,就是说某个人和你有矛盾的话,如果你处理问题同样能够站在道性的角度,你下意识地去处理问题,那么,人家的角度可能被你包容了,那么你做出来的事说不定正是他往往最不相信你能够做出来的事。你做了以后呢,他就觉得你这个人,有德性,值得交往。这就叫平衡。所讲的平衡就是从内在的精神上进行平衡。怨吗,肯定是带有心情的,所以说你抱怨以德,无非就是说你能够平衡对方的心情,能够平衡自己的心情,然后呢,达到整体的和谐。这个整体的和谐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就叫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就是说你跟他没有什么差别,他甚至也找不出你跟他之间的差别来。这个差别到底有没有呢?肯定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同尘的那一面把它遮住啦。就象昨天谈的这个问题一样,闫工一说中功那个人,光多大,多强,把灯一关,贼亮贼亮的。(笑)贼亮贼亮的行不行?那个就叫不和光同尘,首先这个光不能和。不能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太突出了,他不能处下。所谓处下是什么意思?处下就是说让人家看不见你,让人家觉得你还比他差。你觉得人家比你强的时候,你的眼光以及你的感觉就会自动地向那个强的方向凝聚;凝聚呢,说通俗点,就有怨,就有怨气可生,那肯定就要以德性来回报。这个德回报是怎么的回报?如果要是从大的角度去回报的话,那么,你本来给人家的意识就很强,结果你回报出来的德,还是很强的话,这是不行的。要是你越来越强,那么这个越来越强,它就慢慢地走向衰弱啦。
所以最后,老子的思想就是叫你守弱、守下,守小、守不争,意思就是说你不要过度地去表现自己,象这种精神,就是这种运动的方式,在常人眼里是很难以做到的,特别是修炼者,它很难以做到。该不该这样做呢?很难做到的事,该不该这样做?那肯定要按老子的思想去做啦。你不这样去做,你说起来在修炼,实际上你离修炼甚远,而且会越来越远,即使你的功越来越强,你也会越来越远。这什么道理?你慢慢地往后面看,你就会发现,他讲的这个辨证道理的确是比较出来的。
图难于其易,就是你准备克服困难,但是你在容易的时候,你就要做好准备,你要知道,容易的背后肯定就是困难即将要出现了。如果说没有困难的事,老是容易,那个事它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上它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事,让你去创造、让你去把握。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就从容易的开始;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做好思想准备,就是在你这个打算里面,你要准备,要有心理意识,去准备迎接这个困难。这个迎接困难也就是说后面这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就是必做于容易,就是它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容易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请大家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噢,道性决定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可不一定是道性这个问题单纯能够解决的,当然道性这个回答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说的是人们在对简单的事和容易的事,他为什么说必作于易呢?他说多易必多难,你看,难,图难于其易,必作于易,然后多易必多难,他这个三句话都涉及到难和易的问题,可想而知,在这一章里面,首先谈到的就是最后一个概念“圣人犹难之”,因为它这个讲客观规律,说通俗点就是讲道性。道性是这样做的,但是你想一想,必作于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天下难事,实际上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无论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开始的,他绝对不会首先从难的角度去下手,因为从难的角度下手,他甚至一步都走不出去,走不出去的事,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走呢。所以说,一般人处理事情都先找简单的去学着做,学着理解,然后再慢慢地接触,慢慢地深化,然后进入到困难的里面去,进入到那种高深的研究里面去,或者进入到那种高深的创造里面去。我想这个创造的话它就很困难啦。所以如果要是没有学会做一个普通的事、容易做的事,那么高深的事、难的事、带创造性的事,他就很难以坚持或者很难以开始;他既然开始都很难以开始的话,那么以后的持续的过程他就不存在啦。所以,老子在这个地方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从容易的时候开始,然后最后去克服困难的事,那么图难于其易啊,意思就说我们要有这种态度,如果你准备克服困难,你从容易的这个时候就要做好准备。你这个思想如果说这个时候没有思想准备,那么到难的时候,你根本都适应不了。所以人的思维往往就是说由阴的一面过度到阳的一面来了,它同样这理也是这样的,容易肯定就是阴的,难的就是阳的,所以说它需要你付出很大的精力来的这一种事物,这就为阳性的东西。
为大于其细,就是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就是从细小的事开始,做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样的过程我想也是这样的。你就是一个英雄也好,一个枭雄也好,他往往要在社会上出名的话,肯定是有点点滴滴的为人,慢慢地形成了他的这个大名,或者是臭名。
总的说来,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这就是自然的一些现象。这个自然的现象你比方说第三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它用了这个“必”,意思就说,容易的事,肯定首先被人掌握的。那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的事情,必定要从细小的事开始积累。实际上这个和前面所说的圣人处事,歙歙焉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你不断地收敛,不断地收敛,治人事天莫若啬,也是不断地收敛,不断地收敛。就从小事开始做起,你不要一开始就做什么大事,一开始就把自己想得非常有能力,或者是有那个雄心壮志,然后,你在具体的一面,你过于肯定自己,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我就说你立志啊,一定要大,同时要虚,其道理就是为了调节细和易的角度问题,就是你这个角度你又要易,又要细,这个时候你就不能从大的角度入手啦,但是那怎么办呢?人的志向它又要大,这个大那就要从虚的角度立啦,所以你立得具体了,那么你离志向的实现你就非常困难啦,就太遥远啦,它就非常困难,你看起来很近,但实际上它会越来越远。
世界上的事它往往就是在难和易之间、大和细之间这样在变化的,我们一开始做事就要掌握这个特点,就是不从复杂的事入手,然后,不从难以理解的角度入手,而是从自己能够理解的、能够熟悉的、能够进入的角度入手。就象严新老师所说的练功八十字里面,第一句话就是这样的:志趣苦益业。它的意思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说,必做于易,为什么必做于易呢?就是你有兴趣你才必做于易,就是你对这个问题,觉得自己能够接受,能够取吗,就是走的过程中能够取,就是我随便顺手拈来,都能够把握的事,这个就叫趣,这个有趣味。志就是志向,志向是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就是你建立在容易办的这种事情上,容易积累细小的这个工作上,它才能够去巩固这个志。然后经过你苦心孤诣的这样一种努力,然后达到怎么啊?有益于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那肯定是你的修炼大业啦。
这个修炼大业,当然这个志、趣、苦,它是个顺序的,就是你先立志,立志要大,同时要虚,同时你从你的兴趣开始,这个兴趣实际就是说你熟悉的、你容易把握的这个角度开始,然后呢,你经过艰苦地奋斗,这个艰苦的奋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难,实际上就是难,这个事太难啦,就是太难过啦,甚至它有很多的痛苦在等待着你去接受。所以说慢慢突破这个难的时候。实际上这个难关它是一关接一关的,就是圣人,他也常难之,他才能够不难。所以你根本都没有把它当难的事的时候,那么它就不难啦。所以这个苦,你如果不把它当苦的话,那么它就有益啦,你即使每天在受苦,但是你如果不把它当苦,它也是有益的,那么这个益就是对业的一种益。
所以我们平常有时候对自己的修炼,往往很难以把握它的积极性。这个积极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这个顺序的发展过程中,老是在这个问题上(趣苦)不好办。为什么不好办呢?因为一到了有趣味的时候,大家实际上都是因为有趣味才进入这个气功修炼的,但是一到了要吃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它就有味,为什么要味呢?味,就是因为有吃才有味,这实际上就是说你这个志向不大,不虚,就是因为你有了私的这一面,你这个私要进入到大里面去,你根本都进入不了,因为你这个身体太小了,充其量也就一百来斤,一百来斤的东西能够成大吗?它成不了大。你跟地球比起来,它是个微不足道的东西。然后,你这个私你要进入到这个大志里面去就非常困难。那么,你要进入到虚里面去,你又很难以理解。当你很难以理解的时候,但你如果说进入现实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很畏惧,畏惧什么东西呢?畏惧痛苦、畏惧烦恼,畏惧苦恼。你畏惧苦恼,那么你要想再发展你这个事,你发展这个业,这个修炼的这个业,那不是一般的业,我给你说,过去就说万两黄金不买道!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你就是拿一万两黄金来也买不了这个道的。为什么买不到呢?就是说他的的确确是靠自己,就是说那种无穷无尽地努力,他才能够得到的。
这实际上他讲了一些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实际上是在培养我们修炼者自身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实际上作为我们个人来说,这往往在行为上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个样。就是说,你有所作为,但是你又无为;你在不停地工作,但是你心中又没有这个事;你在尝山珍海味,同时你又象没有滋味一样去对待它;然后,大小多少你都能够抱怨以德,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事,来到你心里以后,最起码来说你不会以怨对怨,不会以怨对恨,而是以德心、德性的那个态度去包容的话,我想象这样的情况,他本身来说这个人的品行以及德行他就非常高啦,他不是一般的人。
那么接下来如果再看的话,他讲的是一种道理,这个道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实际上就是说你在处理事情的一种基本态度和立场。你处理事情的态度和立场,如果说没有这种态度、没有这种立场的话,你一开始好大喜功,然后急功近利,你练功的话,你好大喜功,你急功近利,你好不容易认识了气功,或者是跟这个道接了一点缘;然后,你努力的时候,你又不是从平常的事开始做起,你心里总觉得尽快地在若干年内或者说是若干个月内就能够达到一定境界,跟自己定一个任务,你说那样行吗?它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实际上他说的这个易和细就在于我们普通的生活的这一面,就是说我们平常修炼也谈平常心就是道,这个平常心也就是说任何事情你没有基础,你就盖不起高楼;如果说你没有从脚下开始做起的话,你何能谈起有长征的那个意志呢?所以说你从你自己的角度、生活经验的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一种态度和立场。这个态度和立场作为我们自己平常往往想得少,想得少就是在理论上总结得少,总结少了以后有什么缺点呢?就是说,你不能把它当成一种非常平常的理念建立在你自己的头脑中的话,你往往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还是有急功近利的时候,也还是有急于求成的时候。象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修炼中间是比较多的。你比方说,在修炼中间,有很多人一炼气功,他就出了功能,象这种人,大家说正不正常?本身就不正常。那么不正常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从人文的角度,也不从社会的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就从自然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他一练功他就出了特异功能,那么这个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就分析这个问题的一种基本因素。也就是这一章、六十三章里面所说的容易和困难的一种基本意思。如果这个事情来的太容易的话,天下的事——说通俗点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这个馅饼掉到自己身上来,而且打了自己一个趔趄,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实际上它相对说来有好事也有坏事。如果你想把这个好事永远当个好事的话,那么你就回过头来你把老子的思想你再看一看,你就知道,天下的好事落到我一个人头上来了,然后我就谨慎从之。为什么说你要慎?他要你学圣人,你要慎重其事,要谨慎地去对待这个问题。就象前面章节里面说的这个意思一样。如果说你什么东西到了头上以后,你不注意那个俭啬,不注意节俭,什么东西都瞎浪费,瞎用,你觉得这还是做好事,能够做多长时间呢?实际上这个生命就很短暂。因为来得容易的事,去得也容易,也就是古人所告诉我们的一种简单结果。
那么你用血汗换来的东西怎么样呢?它永远都是你的东西,是不是这个道理?它就不会离去,我想这个道理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是这样去理解的。但是说到现实的时候,往往不是这样,特别是特异功能,在气功中出现的特异功能这个现象,更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出了特异功能以后,他就急功近利,就想利用这个东西,要么去谋取私利,要么表现自己。他从来没有想想,这个东西来得这么容易,对不对?正不正常?我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我给你说很少有人去想的。最起码来说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它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没有考虑,最后把自己搞得非常难看,也非常难以下台。为什么?因为当你有了那个能力的时候,你总有一天会没有,你没有的时候怎么办?这就不好办啦,是不是?这个不好办实际上说就是这个事它最后不能成为个人的所有。既然不能成为个人的所有,那么一开始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啦。你不能一开始没有,到后来有了,有了以后到最后还是会没有的,那怎么办?对任何事情,它就要在动态中、在变异中间去考虑这个问题,这和易经的思想也比较吻合。既然是动态的,那就是变异的;既然是容易的,那就是简单的。简易吗,所以说当你很容易、很简易的时候,你开始积累,你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你比方说,你炼特异功能也是这样,炼特异功能,它实际上也是这样。那当你没有特异功能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平常的一种方法来培养你这种功能。
依照什么样的方法,你比如说,你平常有感觉,你不戴手表,你不戴手表,你又不听收音机,你不看电视,那你就准备一下,你说人家问你的时候几点钟,你一口能够答得出来,那么感觉不就会越来越敏感吗?你说你每天一定要拿个手表,或者是拿个收音机去听,看现在几点啦,那也可以,因为那你有个依赖了。我想这个细小的这一面,也就说明作为细,也就是你每天都这样做,每天都这样做,你就试一下,你过了几个月以后,你看你的准确度是不是越来越高啦。它肯定会越来越高。这就象那个老农民一样,他每天,就是他每天要劳作,每天早上早出晚归,你说他若干年下来,他对这个天到底几点钟啊,他难道真的没有感觉啊?没有感觉他也有感觉啦。为什么呢?你说他这个东西叫不叫功能呢?这也叫功能,这就是一种感觉上的功能。同样,你从听觉也好、从视觉也好,你都是这样的,如果你从视觉上,你比方说,你平常根本都没有说对你自己做的梦都没有引起注意的话,那么你要想出特异功能,我给你说,那你是见鬼,不可能出那个眼功上的特异功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每天做的梦,实际上都是因为你的眼功它在尝试,它在发出一种信号,但是你平常对你做的梦想都不想,做了以后马上搞忘了,做了以后马上就丢到旁边去啦。时间长了以后,你这个信息的积累,它怎么,它从细小的一面,它就缺乏那个基础。你开始做梦的时候,或者你开始幻想的时候,就是有一天,你坐在这个地方休息,忽然一下出现图象,结果你又放弃了,你放弃一次,那么第二次它可能怎么就越来越薄,第三次它可能就没有啦,那只有你的感觉啦。所以你从感觉上一直到视觉上,一直到听觉上,然后最后慢慢地上升到你其他的特异功能,我想这都是人他可以慢慢地从这个角度上,就是从某一个身体的反应的角度上,他可以积累的一些东西。
就象我建议闫工每天晒太阳、每天打赤脚走路一样,那是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的,那并不是说它是很舒服的一件事。因为它要花时间,那东西要花精力,它违背你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很多习惯的那一面,你要违背,违背了,人心理上他就不一定习惯去做,如果说你心里稍微有一点那个想法,人他就有一种自然而然他就不愿意去做的那个准备啦。你有这种想法以后呢,那么你要想做好那就很困难。所以说最后你就要训炼,一般这个意识上的训炼或者是特异功能的训炼,它实际上都是从细小的一面、很容易的一面,然后开始训练的。
从容易的一面开始训练,一般容易的是什么东西呢?你比如说象我们人思考问题,容易的是什么东西呢?最容易的就是说这个东西你不想它就来了,那是最容易的。不想它就来了,这个事情它很多。就象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钟点一样,人一问,几点啦,哎,你马上那个脑袋瓜子念头一闪,你就知道几点啦,尽管你不说,但是人家后来报回来的时间和你报的时间非常准确的话,你就知道,噢,这就是你自己感觉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说虚无缥缈的,它是非常实际的,你就象训练一样,你比方说是一把糖,我没看,我这一抓,然后我就想,几颗,把手打开一看,就几颗,非常准确,是不是。你比如说就象他们研究那个白痴学者。白痴学者这个名词就是由一位教授提出来的,这个教授他养个儿子是个白痴,先天性的智力障碍。他有一天就是因为偶然的一盒火柴,放在地上了,放在地上以后,这个教授就去拣呢,那个傻儿子一看:38根。那个教授就不相信呢。你怎么知道38根?我非要数清楚看到底多少根,一数正好38根。他就问他儿子,你怎么知道38根?你说清楚你怎么知道38根?38根就是38根,没有什么知道不知道的问题,就是38根。(笑)当然,他不是象我这样说的。38根,教授就不理解啦。他这个38根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他没有数,他一看,他就知道38根。
这实际上就是在他那个大脑空闲的情况下,他很空闲,什么叫空闲呢?就是他主观意识这个时候很空闲,什么叫主观意识?因为他主观意识不象我们常人那样非常复杂,非常那样有情感,非常那样会动脑筋,绞尽脑汁地去想吃的、想穿的,然后去想玩的,他什么都不会,他象白痴一样,所以说他那一种大脑很空闲。他另外一面就自然而然打开了,这就是什么?这就是阴符经里面所说的,也就是《阴符经》里面所说的,也就是《阴符经》下篇所说的“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就是你把身体中的有一部分你不用的话,你另一部分它肯定怎么,就要变成更有力的东西,要发挥它的长处。
那么这个道理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说,就是从细小的、从容易的角度,你开始慢慢地积累的话,我想,人,他只要在这个前提之下,在什么样的前提呢?就是你为,你有作为,但是你心里一定要知道,你采取心里没这个事的这种情况下,你才叫无为。你在为无为的情况下,事无事的情况下,那么你办的事,你所有积累的过程,实际你都在积累潜意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如果说你按这三点去做的话,你积累的都是你的潜意识。如果说你有为的过程你还要想办法把你这个有为想得更清楚的话,或者做的更清楚,那么你这个作为,实际上你就积累在你阳性的表层意识上,就你的大脑皮层上。
事无事,如果说你心里有事,同时你又去做这些事的话,那么你做这个事的整个过程你积累的也是在你的大脑皮层,而不在你的潜意识。吃东西也是这样,你比方说你吃一个好的东西,觉得这个味道好,你记下来啦,就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这一次是吃得最好的,然后这个味道它就要影响你以后的味道。如果说有一个新鲜的、更好的味道,来到你面前来的时候,你甚至替代不了它。为什么替代不了呢?就是因为你原来的味道它已经形成了你的主观意念。但如果说你味无味的话,就是你尝一个好东西,但是你抱着无所其味的这种思维的话,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都在尝新鲜的东西。是不是一个道理?你每天都在尝新鲜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你把过去的味道你根本都搞忘了,然后你每天都在高高兴兴地在吃,哎呀,今天又吃一顿新鲜的东西啦。
这并不是人们的努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的心态,就是你抱这种心态你就会发现,你的积累啊,你这个时候无形地就翻新了,那么你翻新的,实际上积累在什么方面?积累在你的潜意识上面。这个潜意识它很高兴的时候,它给你一个信号,那么你的喜悦那就永远相伴;如果说你老放在主观意识上面,你老记得那个味道,老记得那个事,老记得那个作为,实际上你积累来积累去你非常有限,因为你的范围啊、你的感受啊你打不开,你没办法进入到无形的那个状态里面去。所以说最后他就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呢故能成其大。
从小的地方开始做起,他永远的不会站在大的方面,所以说故能成其大,他最后他就有大成。后面一句话,那就明显地涉及到品行呢,夫轻诺必寡信,轻易地做出诺言来的人,这种人一定是寡信、无厌的,就是说他这种人他不会誓言自己的诺言的。那这样的人,在我们社会中,他肯定是很多的啊,这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特别是那些骗子们,是不是,他给你说得天花乱坠,他把你钱骗跑啦。你说你那是到底谁错呢,你说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你啦,是不是。轻易的诺言它毕竟是寡信的。那这个人如果说他从来不说诺言的话,他根本都不拍胸,是不是,也不答应你什么东西,但是呢,象这样的人他是非常实在的。我想判断一个人,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是品行的一种鉴别标准。
“多易必多难”。接下来他就把前面所推论的这个事呢,和这种品行的这种定义噢,就放在这个地方来一起说,就是多易啊,容易的事越多困难的事肯定也就越多啦。就说你不要小看那个,是不是,小看那个容易的事,你小看那个容易的事呢,你这个困难的事你就应付不了啦。所以说你要很注意的去重视那个容易的事的积累,积累到后来呢,尽管困难也来到啦,但是这个时候,困难由于有了一种认真、专注的这种精神,啊,那么你对困难也就不会太在意啦。因为同样是这样一件事,既然是容易的事能够做的话,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种志向指导下的那种趣味,这种志向指导下的那种趣味,就象那种专家研究某一项课题一样,除了他的知识以外,除了他的学问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东西啊,他就是因为对这个事充满了追求感。就象我们对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样,他把这种好奇呢就转移到对学问的研究中去了,你看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人创造的一种基本思路,基本思路就说我们自身也就在这种对比中间慢慢地积累,这个对比实际就是难和容易之间的积累,从易的一面你开始积累起,你到困难的一面呢,你自动地就会度过去。这个度过去靠什么东西度呢?这实际上就是自然之间的比较普遍的这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呢就是说你容易的度得过去的话,难得它肯定也能够度的过去,只不过它时间长短,和那种克服困难的意志而已。
象这样的情况噢,圣人呢他犹难之。他也这样,他也是这样的,就是即使他是圣人,他也是这样去对待事物,也是这样去对待难题,也是这样去对待困难,也是这样对待艰难,所以说他故终无难呢。因为他在对待困难之前,他从容易的角度他已经经历过很多很多的环节啦。那么很多的环节再加上他的为无为、事无事,啊,这样一种境界,就造成他对这个事物啦,最起码来说,不会因为这个事物对自己的主观意识呢产生厌倦呢、烦躁啊或者说烦恼啊,或者是痛苦啊,不会产生这样的一些想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个前提,他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呢,他是无为去做的,他是看下意识去做的,同时呢,他做这个事情呢,他心中是没有这个事的。他没有这个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把这个事当作是一种目标啦、欲望啊或者是目的啊去处理,而只是把这个事当一个过程,当一个过程,当一个经验在积累。当经验在积累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人很高兴的一个过程。就象我们在工厂里面做工一样,是不是,你想搞一项技术革新,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工厂里面大家都知道,是不是,机器设备那都是已经固定了的,它多大的功率、多大的转数,然后呢,它的加工范围它都是限制死了的,同时你要在这个前提下,你要搞出一种新名堂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办法研究所有的事,去摸索所有的机器设备的性能啊、数据啊,然后呢再对你研究的对象,就是你准备革新的、创造的对象进行研究,看那些方面可以借用,这不就是我们革新的一种思路啦。革新的这种思路拿到现实中是这样,拿到我们修炼的现实中它实际上也是这样。它有很多问题,比方说,人家有的功能,我们自己没有,同时呢,我们又非得具备这个功能的时候,那我们怎么办啦?我们自己不也可以积累吗,为什么要等人家,非要人家给你加功以后你才觉得这个合乎道理,非要天上掉个馅饼下来才觉得自己有功能啦,属于师父加功的,自己应该有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这个东西本身自己就应该有,本来就有,有几个人想呢,人家有功能,我也一样有功能,有几个人这样想,我看没人这样想。(笑)
你比方说,噢,你炼丹,是不是,你炼丹如果说你没有看见,就你眼睛你看不见任何东西的话,就看不见象,你说你炼什么丹?你炼什么丹? 那你不是开玩笑吗,你不是自己跟自己画饼充饥吗,是不是,你非的自己看,那么你非的自己看你靠什么东西看呢?靠什么东西看?闫工,是不是,我上次不是跟你大家写了吗,是不是,看这样四个字,它是慢慢地变化过来的,就是你先有假的,然后有幻觉,然后有空,然后进入到真实的状态里面去,是不是,假、幻、空、真它这个变化过程呢它是符合辨证规律的。就是你任何事情你从假的一面开始积累起,你不要以为你假想的不存在,就象我假想我自己身体很健康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假想呢?就象闫工一样,能不能假想自己走路走快一点呢,不敢假想。每天就趿拉着一双鞋,趿拉趿拉(笑),是不是,那就象个老头子一样,是不是,但是你可以假想啊,你说我健步如飞,是不是,大步流星,是不是,为什么不行呢?不一样吗,你看那郑强走路,是不是,一步三跳,笑什么呀,就一步三跳吗,他咚咚咚走路又响,是不是,他一步跨老远还不说,他还跳上两跳,真的,这不就是假想。因为他这个人呢就是这样,就象闫工说的那个问题一样,他说啊,年轻人,身体好啊,你看这么冷的天只穿一件衣服,是不是,这实际上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想,他在想我现在很年轻,是不是,我身强力壮,我抗的住。除了想以外,他身体的确还有这个基础,因为他毕竟没有结婚,是不是,那不都是想的这一面吗。为什么没有假想呢?假想以后,然后进入幻觉,幻觉是什么?幻觉就是你没有想,但这个东西突然出现啦,这个东西出现啦,这个东西出现了以后,实际上也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一种变化,这个量变到质变实际这个东西啊,它本身你没有想它出现,那你肯定你潜意识对这个问题有反应啦,潜意识一旦反应以后,幻觉它实际上它慢慢地就变真实啦。因为它这个一阴一阳吗。原来是你阳性的想你阴性的多些,因为阳性的想阴性的东西,因为幻想吗,那个东西它不存在,它是阴性的,但是你想啊,然后阴性的要变成阳性的,那是你的幻觉,阴性的信号发出来一种物质的反射的时候,它这个时候就是你的幻觉,实际上现代人研究这个幻觉根本都没有研究啊,没有研究好,他以为这个幻觉就是空幻的,不存在的,实际这个东西它是自己身体中物质的一种反应,它跟你做梦是一样的道理,一点都没有区别。可以这样说跟你做梦是一样的道理,你说你做梦从什么地方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我晚上梦一个我自己没有碰到过的事,那我怎么说啦,它有解说不清楚啦,他瞎说一气。
这实际上说的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就是说,阴性的东西发出的一种阳性的信号,是不是,阳性的信号。什么叫阳性的信号呢?就是你无意识中间这个东西出现啦,是不是,这个就叫阳性的信号,这个就叫幻觉。幻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实际上就是阴阳一种交换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它实际上就是阳中想阴的,另一个过程呢就是阴中想阳的,阴中出现阳的,这样一种交换。这种交换一旦达成共识以后,啊,这个循环一旦经过几次循环以后,噢,它就会进入空的这种状态里面去。空是什么意思呢?空这种时候就两者之间平衡啦,你根本都分不清楚那是真的、那是假的。这时候你只要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无为。
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无为就无事;无事是什么意思呢?无事就是无是,就是你不判定它,你不判定它,啊,你也不把它放心里,你让它自由地发展。发展呢还是从细开始,还是从小开始,他还是从你细小的积累开始,慢慢地前进,慢慢地前进,慢慢地前进,慢慢地前进,然后这个空的状态呢总在大大平衡着这种状态,你心里根本都没有事,啊,没事,同时也没有明显地去判定他,你不否定他,也不肯定他,你就知道,噢,这个自然的事物他就是这样的,他无非就是阴阳两界的这种交换。这个交换呢何必要那么在意他呢,是不是,甚至我吃饭都不在意吗,我别的自然还在意他干什么,根本都不用在意。既然不在意,噢,最后一点,突然有一天,嘭——他就来啦,那不是假的嘭,那是真的嘭,(笑)那就是什么,那就是你的性光,这个时候,那就轰一下真的来啦。真的来了以后,那你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你想个什么东西,他就变成什么东西,真的变,他不是假的变。
象这个橘子啊,我想它到这边来它就到这边来啦,但是现在是我拿不来的。但是意思呢就是这个意思,想一想,它就变成现实啦。
这一章呢讲的基本就是这样一些过程,当然这是从修炼的实际上讲得比较多一点噢,讲得比较多一点呢,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就是说实际上呢修炼并不难,它容易,它简易,它简易就是怎么呢,就是它是拿我们自己的身体啊做实验样品。你看我们的身体,最容易了解、最容易理解的,为什么最容易了解、最容易理解呢?就是因为它离你最近,离你的感觉、你的思想最近,你要研究外在的东西,你说你研究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你很难以全面地去把握它。在这种情况下呢,我想研究自身,它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既然最快乐,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同时呢把这些事做好。得道虽难呢,这就是我《双经合一》里面曾经说的一句话,得道虽难呢,因为道至简至易啊,至简至易啊,得道又很难,你看那它这个矛盾就不好说了,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哦,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是什么原因呢?它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心向外造成的。你把人心向外这一点你克服掉了以后,你人心向内,你从平常的心开始修起,平常的事、平常的事,这两个方面你都开始修,你修到你吃任何东西都感到很高兴的时候,哎呀,这东西好吃,你就知道你有进步啦。
不过我看闫工也是吃肉高兴,吃素菜的时候就不高兴啦,(笑)我没观察错吧,闫工?是不是,吃肉的时候他反复地赞扬,哦,这好吃,味道好,真的。(笑)实际上人要想老吃好东西,你只有开始从内在下工夫,是不是,你修到内在,真正你吃什么东西,是不是,都很高兴的时候,实际你的境界就很高啦。你如果说你老是食不甘味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你这个人身体可能已经不行啦,啊,绝对要出问题啦,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人的口味它也随着人的精神面貌在变。你一旦口味变的不好的时候,你就一定要小心自己的思维可能已经开叉子啦。
所以说这一章你别看它写得非常简单呢,但是呢,它的确对我们的现实啊具备指导意义,这就是我所说这一章,六十三章啊,这个修炼态度,是不是,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基础由经验奠定,素质因觉醒提升;
第二点:人格纯朴修道天助,性格复杂成就无期;
第三点:得道虽难,以易为终;
第四点:以小见大,在无知有;
第五点:以德抱怨,有容乃大。
这一章说的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吧,那我刚才讲的那些问题以外,啊,把它有些简单的话总结起来就这五点噢。第一点呢基础由经验奠定,素质因觉醒提升。基础啊,你这个修炼的基础啊,实际上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你要有经验。就象大家今天做菜一样,中午做的菜呢跟晚上做的菜呢它可能九迥然不同,晚上做的菜样子做得好看,也好吃;中午做的菜呢好吃但是不好看,这说明他有进步,这个进步呢就是基础,是由经验奠定,因为他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以后,第二次做的时候他就知道,噢问题那一个环节他可以处理,是不是,所以说这个经验呢它的确,在生活上是这样,在修炼上它也是这样。当你经验很多以后,你注意吸收人家的经验,实际上你也可以奠定自己的基础,你不要小看人家的经验。
那么人家的经验怎么去变为自己的经验呢?这个过程,哦,不过,怎么样变为自己的经验,大家想,想通这个问题没有?……(笑)这是态度问题,我问的实际上是方法问题。谦虚、谦下,是不是,谦下,还有个同想,同想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同一性的幻想。同一性的幻想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人家在讲自己的经验的时候,你有个感觉,听见没有,你在摹拟它,这就象我们上课的时候听课一样,老师他在上面讲啊,我们在下面怎么,跟着自己的思路去翻译,实际上这个翻译的过程它不一定准确,不一定能够还原,这个就关键你这个同一的积累,就你对这个同一的积累啊,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有的人呢他的积累比较快,他很快就能够感觉到对方在说它的完整性,他能够还原出来。很多人他还原不出来,象这样的人呢他当然就比较迟钝,这就是说就人他还有先天的、在先天的根上面还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个差异呢你不要担心。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素质的问题。
就是这个素质啊你老是提不上去,人家是不是,在同一性的想法里面,他能够把人家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但是我看了一下,有很多人他就是听很长时间他也不知道这个姓熊的到底在讲什么东西,要不信的话,我同样把以往讲过的问题我再拿出来提问给大家回答的话,很多人还是回答不上来。为什么答不上来呢?实际上那些问题我都全都讲过啦,讲过了以后为什么还是回答不上来呢?就是因为素质,是不是,它没有变为自己的素质,你自己的素质,你要积累成为自己的素质,你就不能说你永远地把人家的知识当自己的素质,人家的知识根本都不是自己的素质。这个问题千万千万要把它搞清楚,噢,人家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素质。那么自己的素质到底什么东西呢?自己的素质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种感觉,这个感觉呢你根本不是说用一二三四五能够界定它的。
实际上我之所以每天都用五条,是不是,这个上次把这个道理讲过啦,这个讲过了就是我随便拼凑一下就是五条,拼七条八条拼不出来啊,你不要说七条八条,七十条八十条我都拼得出来,那我没有必要那样去做,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东西一旦搞复杂了以后啊,相反的有很多人还不容易接受,是不是,但这说明什么道理呢?这说明一个人的素质,是不是,它往往不是知识的表现,它根本都不是表现在知识上面的,而是表现在他的感觉上。感觉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啊?就是由下意识的怎么,下意识那个无中间反射出来的一种有。所以说,你说这个东西它有穷尽呢,它怎么会有穷尽呢,它只要说,它可以永远说下去。你说个几个小时,因为这个东西它没有规范性的要求,没有教学大纲。
闫工,是不是没有教学大纲啊?哎,九九八十一,九九八十一,八十一章,(笑)这个八十一章可以由你,是不是,信马由缰地瞎跑,哎,想跑到什么时候就跑到什么时候,你一章讲两天也可以,是不是,一章讲十天也可以,或者十天讲一章,是不是,或者一天讲十章,也可以。那是无所谓的,因为它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呢可以这样说,就是你觉醒了以后啊,你自己也可以讲,你觉醒了以后你自己也可以讲。什么叫觉醒呢?就是你知道老子的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啦,是不是,老子的思想到底怎么回事,你看懂。看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从修炼的角度,实际从道的角度啊,还是要从无的角度看懂,而不是从有的角度看懂。因为从有的角度看懂,你再怎么看,你总是有限的,总是有限的,因为你自己的思想在被你自己的大脑皮层所限制,你自己的大脑皮层它有记忆,它的记忆呢它每时每刻在发布一个信号,它有一个信号场,这是我们对物质的研究最起码这个概念,就象如果我在门口放一张网,或者放个布帘子,这算一个物质吧,你出去的时候你不动手你感觉着舒服吗?你最起码你要扬手把那个帘子要掀起来一下,这是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吧。它就这个动作,最起码来说已经表示了你这个事物的存在它对你的干扰。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大脑的皮层对你主观意识的这种无限的发挥噢,这种无限的发挥它有没有限制?肯定有限制的。所以说它不可能完全达到那种自由啊、通畅啊,是不是,豁达的思维状态,要想达到那个状态,只有一种,你首先要觉,要从本身的角度去觉它,这个觉它呢对你素质的积累肯定是有好处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就是说要下在潜在的那一面。
第二点,人格淳朴修道呢他就天助。什么叫人格淳朴呢?就是我平常所说的,你修炼中你千万不要保留双重人格,是不是,你双重人格我给你说,你以为你自己反正今天过得去,明天混得不错,但是你后天不一定混得下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道啊,天道这个东西它很怪的,它也很怪,它怪在什么地方呢?就说它希望你和光同尘,啊,希望你在老百姓中不表现,但是呢,它也希望,是不是它也希望,它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你清的一面噢,肯定是升的;你浊的一面你肯定是降的。清的一面是什么东西呢?清的一面实际上就是纯的一面,是不是,就是你纯的这一面,朴的这一面就是你非常简单,就是你不是复杂,你这个人格你不复杂,你不复杂你就容易切入这个事物的本质,就是这个本质你就很容易切入进去。如果说你很复杂,并不是说老天爷不让你进去,而是你自己本身就阻碍了你难以进入这个状态里面去。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大脑皮层的问题。
你脑袋瓜子很复杂,你保留一部分然后再怎么发挥另一部分,这样不行的。掩盖,啊就是你有意地掩盖自己的潜在的那一面,实际上对人来说他没有好处。所以我就提倡一个方法吗,就是你经常地,噢你经常地反省,在这一点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孔圣人学习,是不是,日三省吾身,是不是,日三省吾身呢,日三省呢,日三省啊,日三省吾身,是不是,这样对自己还是有好处。这样呢你修起道来呢你就象有天在帮助你一样。为什么呢?实际上是你自己在帮助自己,因为你这个纯朴的这一面呢,你想想,连老子他都说,啊我要镇之以无名之朴,是不是,他无名之朴就是说他都自己讲不清楚,那个东西到底什么东西。
总的说来,啊是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一种状态和存在,那么性格复杂的人,我们在社会上碰到的性格复杂的人也不少,就是我们草庄,实际上也有很多这样的缘分,但这种缘分也是很正常的,说通俗点就是性格复杂呢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存在。但是呢,如果说太过复杂了,那谈修炼呢成功起来他就遥遥无期,也就是走一步你可能要退两步,但是你自己还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呢?就是因为你自己把问题想得复杂啦,自己把问题想得复杂啦。而简单人,就是人格非常纯朴的这样的人,他头脑非常简单,他不是说很复杂,但是他走过去走一步他就是一步。这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他简单的积累啊,简单的积累是细而条理清晰,细而条理清晰。如果说复杂的人的话,他一复杂,是不是,他尽管也很细是不是但是他那个条理非常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这样呢他要想解开这个结他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就是他自己的思想疙瘩,他要想解开的话,他要花很长时间;有时这些疙瘩,在人的这种觉上噢,它起到了很大的障碍。
什么叫觉啦?觉这个东西就是你无形中就得到了一些东西,说通俗点就是你的灵感随时随地都能够和你自己潜在的这一面,或者是那个同一的、那个大的潜在的那一面,你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它的信号;你即使你感觉不到,但是你偏偏地有很多的这个缘噢,偏偏有很多这个缘,是不是,它给你提供。它给你提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很纯朴啦,你对事物的观察是不是,人家给你打个电话、人家给你发个短信,然后人家给你说一句话,然后人家突然地、莫名其妙地举手投足之间一个动作,哎你就知道他在提醒你。为什么提醒你呢?就是因为你很纯,很纯的这一面就是说你在清的这一面,你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你在保持一种虚的状态,虚的这一种状态。一虚,是不是,它实际发现的那一面、发生的那一面、发展的那一面,它只要产生了,那么它反射过来它就很容易被虚的这一面所接受。
但如果说你本身就不是很清,你很复杂,说通俗点就是你浊气重重,这个时候你要想接受人家的信号,是不是,就象小贾刚才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你这个时候要想谦虚、要想处下,做不做得到?这个时候心情复杂的人他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即使做到了这一点,他也违背他双重人格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不舒服,他心里不舒服又产生了一个附加的心理干扰。
实际上人练功,炼去炼来炼的是什么东西呢?炼去炼来炼的是什么东西?大家不敢回答?炼去炼来炼的是心,是不是,所以你的心情千万千万不要太复杂,你太复杂了,我给你说你搞不好的。所以说得道虽难呢,以易为终啊!我心里想它容易它就容易,我心里想它困难它就困难。但是我在易以为首,就是一开始我就以易为首,但是我以易为终。易为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容易为终止,然后呢我把所有的难事都当成容易去对待的话,这个就叫终。都当成容易去对待,但实际上这个困难肯定是存在的,是不是,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你心里呢你不能把难当难,而应该把难作为易,大作为细,就是你从细小的一面,就象战争中的打仗一样,战略问题啊,你在战略上你面对千军万马的时候,如果说你什么东西你都以硬碰硬,是不是,这个时候你打仗就不好打。按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的话,他就是什么,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不是,他说他把你化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再分头去处理它,是不是,这样打起仗来在战略上就有优势。这个道理呢也是一样的,也是一样的就是说,有很多处理事情它无非就是说你这个心态啊、以及那个原则啊,你最起码来说要有你自己的一种独到的见解。你有独到见解呢,你在用到实际中的时候你要变化,就是你经常地变换它的角度。这个变换角度是什么意思啊?说通俗点实际就是与时俱行,就是时间不同,然后呢它的角度就变换。为什么呢?因为现状他不一样啊,所以说你要与时俱行。
然后第四点,以小见大,都小肯定就能见到大。如果你本身就大啦,你见小人物都很困难,就象中央领导一样,见老百姓很困难,是不是。但是我们要见中央领导很容易,电视上经常能见到他,是不是,他要见我们就非常困难,因为他不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这个道理看起来好象是这样的,但是其他的意思呢,还有其他的意思噢,就说你有小的积累,然后是不是,实现大的那种未来,我想这是符合于道性的。在这个道性的这一面它是符合的,万事万物它都是这样的,下面这一章他肯定还要谈这个问题吧,是不是,还要谈这个问题。你看,下面这一章你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看那就是这样说,连用这样的三个对子噢,来说明这个以小见大的基础的这一面呢一定不能放松,一定不能放松小的积累。
在无知有。在无知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无为的那种状态、无心的状态、无事的状态,是不是,你就知道那个有的变化无常的所有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你只要在那个三无的状态,啊无为、无心、无事那种状态的话,你只要在三无的状态,那么你的潜意识我给你说他就非常地活跃。你所有的有的方面,他都能够感觉出八谱来——八谱呢就是百分之八十,(笑)是不是这样我也搞不清楚,就瞎说。总的说来八谱就是百分之八十的意思啊。
当然,这个最后一点,第五点呢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是涉及人的那种心态问题,以德抱怨,有容为真,就是你最后啊你再怎么说,上面说的好象是很具体的那一面噢,但是回到人的存在里面来,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人的心情问题。就是你的心态你有怨气,这个时候你处理任何问题你都处理不好,你上面所有的事情你都处理不好。你有怨气啊,你上面的什么基础啊、素质啊、是不是,人格啊、性格啊,你没有那一点你能够处理好的,是不是,你有怨气的话,你肯定就处理不好啦,你老是在斗争中间,是不是,在矛盾中间,或者在对抗中间,啊,度过自己的一天又一天,你说那样下去人的一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知道,以德抱怨呢。所以说这个精神境界问题一定要首先处理,就什么事啊以宽广的胸怀噢,有容乃大吗,过去就说有容乃大,是不是。有容吗,同样为真,就是你追求品德,如果说他是容纳不下去的这种人,他心态老是在矛盾,他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的话,那你就要小心他,这种人呢他一定容不下去,他说是说容,但实际上他没有容。这时间一定要小心,为什么呢?因为象这种人,那一番真心呢就不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判断真人呢,就是这个人是真功夫还是假功夫啊,是不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无非就是这一点噢,也可以作为鉴别的标准。这一章基本上就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
小潘 发表于 2008-12-16 09: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诗信

前不久,武昌殡仪馆,肃穆的松柏树挂满白花,人们送别一位71岁的老人——江诗信。14年来,他奔走鄂豫陕三省贫困山区,寻找并资助失学孩子重返课堂,被人誉为“希望老人”;然而,就在24日傍晚,老人突然从十楼的女儿家窗口跳下,自杀身亡。

14年来,他耗尽7万元家财,引资数百万元建立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在他的努力下,184个单位、2000多名“爱心使者”自愿加入到爱心助学的行列,2164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其中39人跨进大学校门,300多人参加了工作。在湖北多个学校里,受到“爱心老人”江诗信直接或间接捐资助学的学生就有数千名。

10月27日,江家来了个50多岁的男子。来人自称姓张,亮出的身份是“武昌区纪委书记...被骗7000元爱心款
  
“老江当时气得一边撞墙一边哭,从来没有见到他这样哭过”。

老人在电话里哭着问宋功友如何弥补亏空,“钱在家里都被骗了,别人会不会说我老糊涂了?我一心做好事,为什么偏偏要来骗我?我是个名人,被骗了,别人会怎么看我?……”

今年6月,江诗信老人觉得力不从心,曾向主管部门提出辞职。但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接班,主管部门并没有同意他的辞职。

“他有爱心,有恒心,但是他最大的弱点是不会沟通,酸甜苦辣都闷在心里”,何线说。她和江诗信相识10多年,在她的心目中,江诗信恒心极强,但是“性格很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7:12 , Processed in 0.0225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