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31|回复: 0

[第六十七章] 处世的大智慧——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修炼有三宝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9-1-11 23: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天应该讲第六十八章吧,六十七?对六十七。六十七主要是讲我有三宝啦。所以说三宝在过去很多版本里面都把它当作是一种简单的标题。

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作为他自己就是说师父他自己提出来的一个自我的生存原则,这个生存原则呢也就是慈爱啊、俭啬啦,不要跟天下去争先后啊。这三点,这三点我们要是从人的生存状态来看噢,他也就是讲的一种思想境界。慈吗,那就是爱,你平常,你经常想到的是百姓呢,想到的是众生呢,然后这个慈爱的这一面就把这个个体和整体的这一面,从精神上就沟通起来啦。所以说这种沟通呢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建立在俭啬的基础上。就自己的消耗很低很低,自己的积累呢又很广很广。第三点呢那就是说积累了以后,他很广啦;慈爱了以后呢,他心胸怎么更大啦,更大就是他的包容心更大。那么这个大和这个广他本身来说,他已经足以让这个人立于天地之间他不败。但是立于天地之间他不败呢,他又接着又说了第三个噢,存在的原则的第三个呢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就是说你本身已经是先,已经在先,但是为什么又不敢为天下先呢?那就是说这个人他是很谨慎的。很谨慎就是他愿意用这种方法把自己摆在,摆在众生之下,摆在百姓之下,然后呢不断地后退,不断地怎么,做一些潜在的工作。这个潜在的工作噢,实际上是他这三句话的潜台词。潜台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没有说出来的。就是说因为他大了、他广了,他肯定有所作为。这个作为到底什么样的一种作为呢,这个作为就是无不为。就是你天下事噢,你天下事大部分都是他做的。

所以那一年师父碰到我以后,哦是我碰到师父以后(笑),师父就问我啊:陈世美和包公哪个好?那我肯定说包公好陈世美不好啦。错。为什么错呢?那是因为陈世美和包公都是我一个人演的。那一个人为什么演两个人的角色呢,这就是他的广的那一面噢。因为他知道人们的情感里面呢需要维持正义,然后呢去惩罚那些邪恶的东西。但是这个惩罚它不一定就是他的全部,他不是单纯的为了惩罚,他是为了什么呢,他是为了伸张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说人类在某个阶段的时候,你比如说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可以这样说是妇女受压迫的时代,是欺侮的时代。那个时代有包公这个人出面仗义执言,把那个陈世美是不是鞭笞一顿,我想对这个社会呢他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个积极意义为什么又由一个人来表演两个人的心态和角色呢,这就说明道中间的这种心态和角色他是包容性的,就是他能够兼容两个方面的活动。这两个方面的活动无非就是一点噢,就是老百姓的这种情爱和关爱以及热爱,他实际上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爱也是一种待于发展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来说噢,你比如说那个时代人们的一夫一妻制这种观念啊,过度到现在还很牢固。这种很牢固呢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实际上是建立在男权的基础上的。特别宋朝那个时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程朱理学产生了之后,三从四德,是不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那是非常严谨的。严谨是什么意思啊?严谨就是说那个女的她肯定不能再嫁,再嫁就称为失节;但是男的呢,他能不能讨小啦,他是绝对可以讨小的。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有个榜样,就是皇帝有个榜样树在那个地方。所以说底下的大臣们呢、有钱的人呢都学,都照着皇帝的学。学什么呢,学那个欺凌妇女,然后呢不允许她们再嫁,但是却允许那些皇帝啊、士大夫啊一娶再娶,是不是。这什么道理呢,这就说明那个时代对女性它的欺侮和压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呢又正好出了陈世美这个事,是不是,这个事呢可以这样说本身来说,在现时代来说是无所谓的一件事,是不是,现时代来说是无所谓的一件事,因为它很轻很轻呢,因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都看得到。但是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它就非常严重,为什么呢,因为女性那个时候是不是,她除了哭以外她没有别的办法,也找不到其他出路,既不能离婚呢也不能再嫁,她再有什么办法呢。哦她只有寻找出一个什么,青天大老爷然后主持这个公道,把这个事了结一下,实际上这个了结的过程就表明了老天爷的慈爱他就在这个地方。

就在那个地方呢?就偏向于弱势群体,偏向于弱势群体,这也是一种知荣守辱的一种方式,一种结果。最起码来说噢,被侮辱的他肯定要守住他,被凌辱的他肯定要守住他。弱势群体被凌辱、被压榨是不是、被破坏,他肯定要支持这个事。支持这个事呢,那么演义出来这个故事,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什么意思呢?哦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是什么意思啊?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圣人的心态。圣人无心嘛以百姓心为心。所以说老百姓想什么的时候,在圣人的眼里他实际上就是一种什么,集约意识,这是老百姓整个的思维趋势啊,就是前面的章节里面说的意思一样: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这好的话呢我给你说,那可以公开地在社会上推广呢;好的事呢也可以怎么,予以表彰的,把他树立成榜样。那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而且希望的那一个方面。为什么需要。为什么需要呢,就是因为老百姓的内在心理世界里面,他还是有他自己的一杆秤,这就象《刘罗锅》里面唱的那一首歌一样:老百姓心中他有一杆秤,他对什么东西呢他都秤的斤是斤、两是两,他分得很清楚的,他绝对不会马虎。

这不会马虎就说明了人这个体系里面,人的思维体系里面他的确存在有两个思维,就自己追求的一面是不是他是因为人的那种特性符合于万事万物的这种特性,负阴抱阳,他也趋向于阳是不是,趋向于阳,他内在的一面呢他又想趋向于统一的那一面。统一的那一面就是在阴性的那一面呢他实际上盼望大家有一种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思维,然后共同的存在是不是。要说这个中国人的思维里面呢有很多这样的一种积极因素,他表露在社会的状态中间。那么作为师父他当年这样说是不是,他说他一个人演了这样两个人噢,我想这个话已经说得够明白了,意思就是说你修真的人噢你无非就是说你用你的真心在社会的假象中啊,去扮演双重的角色。这双重的角色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教育人,教育人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并不是说单纯地为了怎么,单纯地为了惩罚。惩罚呢只是一种方法,只是一种方法就是说他惩罚来惩罚去,其实他惩罚的还是他自己,因为他以百姓心为心吗。这个人他就是在坏是不是,但从圣人的角度来说他也不会抛弃他。既然不会抛弃他,那么他实际上就是圣人的一种演化啦,这个演化实际上就说明圣人的心态里面他是一种道,这种道呢兼容了两个方面。兼容了两个方面就是:一个就是善的一面,一个就是恶的一面。但是呢他终究还是守住了善的一面,然后呢再摈弃恶的一面,那个恶的一面因为是老百姓不喜欢的,在世上就不能推广的一个东西。他为什么要去坚持那个东西呢,所以说作为道这种人,得道的这种人,也就是圣人吧,他们的表现里面他肯定是兼有这两种特性,然后再去作为,而不是说以单独一种特性去作为。

在我们的现代世界上呢,就是社会中,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呢,往往用一种思维心态去考虑神仙、考虑佛,所以他就考虑不到,考虑不到他的存在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人就说佛又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啦,神仙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啦,他实际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平常人的身上。这个平常人的身上就是说,你平常人都有两种心态,这两种心态就是最起码来说,就是你的善良和你的丑恶,这两种心态它都是并存的,它既然并存,那么这个并存的一面实际上作为仙、佛他们表现的都是代表这个人的发展的积极性的这一面,这个积极性的这一面就是你明白多了,道理明白多了,那么你的修炼呢,自动地这个清气就上扬啦,上扬啦那么你就偏向于佛和道的那一面。

所以有很多人呢他就是不练功,他不练功他也不谈修炼,但是呢他有一腔正气,是不是,最起码来说,他对这个人生有一种慈悲、怜爱的这种心态就足以,就是这个人呢最起码来说首先符合一条,就是他象个人啦。因为他的情感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时务,或者为了追求生命的那个暂时的状态而生存的,他是为了什么呢,他是为了那个情感。这个情感是什么呢,这个情感实际上就是慈爱的那一面,这个慈爱的那一面实际上很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这个道性。这个道性呢,实际上这个道性呢就是他偏向于爱,但他没有分别心,他爱但是他没有分别,就是他对万事万物都是均衡的,他不会选择小草给它少一点,人呢他就给他多一点,是不是,他不会这样的。他要洒一片阳光的话,我给你说那基本上就是每个他所创造的事物他都要怎么,沾他的光,这种状态在我们的现实中我想大家见得多,见得多呢理解也就容易一些。

但是不过回头来说,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对老子所说的这个道,往往理解他不一定就是说从他的那个角度去考虑,一直都站在人的角度然后去考虑道的那个包容性的那一面,你说他能够考虑清楚吗,他肯定就考虑不清楚。那么我们人实际上是站在一个方面去考虑他两个方面的事,站在阳性的一面,或者站在阴性的一面去考虑道的事。就象我们现代人一样噢,你比方说站在人的角度上我们想神仙,神仙是怎么回事啊?哦神仙就是那个太上老君一类;佛是什么啦,哦佛就是西方的那个如来佛那一类;然后呢你如果回过头来再问他噢,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一种存在啊,不就是虚无的吗,那肯定他不现实。为什么不现实呢,因为现实中看不到他们,那是文学创造,他离我们的现实还很远。但实际上呢作为老百姓来说噢,他只能从这个角度考虑,那么换个角度,换个角度就是换到阴性的一面去啦,有很多人他就练功呢。一练功以后他也是这样,也是知道有太上老君,也是知道有如来佛啦,然后他怎么想呢:哦太上老君吗那就是神仙里面的老祖啦,老大,神仙里面的老大;那个佛吗,释加牟尼啊那就是佛里面的老大。就这样想。

为什么呢,因为自从文化这个传承以来啊,人们的观念他就是这样建立的,然后呢所以说这个佛也好,道也好,和我们人自身的内在联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他就分不清楚啦。为什么分不清楚啦,因为他只能够分阴性的和阳性的,把它分开来去看,然后呢合起来看呢他就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呢?因为实际上他想不通的就是人这个东西,人这个东西啊他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

人这个东西他实际上就是一种双重的状态。这个双重的状态那就是说,他有动物性的那一面,他有神性的那一面。动物性的那一面是什么东西呢?动物性的那一面就象生物的进化一样噢,人他再怎么进化他毕竟还是怎么,还是动物(笑),是不是,还是一种活动的动物,这个物体啊万事万物,人是万事万物之一吗,他毕竟还是处于怎么,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这种动物,我想这个概念是局限在怎么,是局限在人这个状态这样说的。但实际上呢,作为人他潜在的那一面来说,潜在的那一面来说,由于我们自身本身在文化上的认识是不是,以及宗教的影响,再就是其他的遗传的效益,都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呢实际上很难以去把握怎么,潜在的那一面它的全貌。但那一面呢,作为人来说他也不能够把握它的全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能量和那个所占的比例,就是在那个阴性的那一面所占的比例他非常微小。尽管微小,但是他起的作用呢却非常大。所以说起的作用呢就使这个人他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啦,这就是他特殊的那一面。

但尽管这个小他就能够区别。那么他大的一面呢,在阴性的大的一面呢,就造成人和这个自然界这种关系啊他已经独立于怎么,独立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之外去了。这个万事万物之外是什么意思呢?说通俗点就是人他在这个地球上啊,自从有了人以后,那么这个人他就可以去左右这个自然界。这个左右自然界那就不是说单纯地去被自然界啊所蹂躏呢,而是说他跟自然界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识,甚至还要怎么,甚至还要掠夺自然,啊去占有这个自然,甚至要改造这个自然。你想这种状态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可以这样说,已经非常明显啦。这个明显也就说明了老子在这个《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人为四大之一,他是有道理的。这个有道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这个特征性的东西啊,他毕竟不同于其他的动物。啊你比方说噢,我再打个不应该打的比方,你看我们的大花,在那个地方冷不冷呢,肯定很冷。很冷,它提不提意见呢,它也提意见。这意见无非就是哼两下,是不是,然后呢再就是什么,无穷地忍受。这对我们人来说,我们就用情感的这种知会,我们就说这是忍受,实际对它来说叫什么呢?哎,它就是平平常常在过,是不是,你冷它就收缩一下自己的皮肤是不是,啊然后攥得紧一点,它实际上它很好过。不是象我们所想的那样,把那个事件想得非常复杂有情感。

但是人呢他偏偏有情感,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所说的噢,一曰慈的这种重要性。就是人他有了这种情感,有了这种慈爱,他就能够左右很多的事物的运动,最起码来说他可以左右人的生命呢他向着另外一个方向活动。那一个方向呢?那就是我刚才说的两个方向,一个就从阳性的方向你去考虑,你一考虑呢,你就考虑到怎么,就考虑物性的那一面去啦,就是普通物体的性质噢,就象人现在怎么,就象人过去吃鸡、吃鸭然后怎么,再吃猪肉,是不是。而现在呢吃猫、吃狗,连猴子都吃,是不是,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吃也就说他已经打破了那个禁忌,就是自己原来所创造的一些禁忌或者宗教中创造的一些禁忌,他已经打破了。打破了为什么要打破啦?因为他要尝试,他尝试实际上就是放弃对神仙的那一面的感受。对神仙的那一面的感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事物啊,你比方说人,过去就有一种说法,只吃背朝天,啊不是,只吃朝天长啊,不吃背朝天,对不对,背朝着天的东西他一般都不吃,只吃朝天长的东西,说通俗点只吃植物,然后不吃生物,不吃那个动物。所以说过去人呢一般就比较讲究的时候就是这样讲究的。

这样呢就是说他把那个动的那一面噢,他就理解成为神性的那一面,就是说一旦吃了那个动的那一面,那么你人就要受到干扰,这人他肯定是没有好处的。那么你吃那个不动的那一面呢,就是你人是动的,你吃静的那一面是不是,这正好阴阳互补,这是比较符合那个阴阳之道的。作为古人来说他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就把它表达成这样简单的一个话啊,只吃朝天长的不吃背朝天。

我想对于现代人呢由于他的思想上慢慢地就怎么,慢慢地就丢掉了这些约束噢,这个丢掉这些约束也是一种好事,就是他最起码来说他是一种解放,思想上的解放。但是思想上解放以后呢,它又把人拉向了远离神性的那一面。远离神性的那一面到底是那一面呢?实际上就是说缺乏那个慈爱的那一面。慈爱的那一面是什么东西啊?慈爱的那一面就是你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感应。你比方说那个植物噢,你跟它感应的时候,你的感觉和你跟动物相互之间噢打交道的时候那种感觉,那是绝对不同的。你比方说啊,我们走进这个院子,这树有没有反应呢,那肯定没有反应,是不是,但实际上它知不知道你来啦,它也知道。你不要说那个树知道,就是这个房子,你别看它是个死的,连这个房子它都知道你来啦。为什么知道呢?这就是过去所说的噢,这个房子如果长期没人住的话,真的,你只要把它放着,你一年下来没有人进去,那个房子就残败了。这什么道理啊?这就说明它能够接收你人的信息。那么这个植物和这个动物它也是这样啦,你人一进来啊,它就知道,动物它就要叫,但是植物呢它叫不了,但它能不能知道你来啦。

所以人有时候跟万事万物打交道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万事万物的身上怎么,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实际上也是一种静动的互补,阴阳的互长。就是你在借用对方的一种信号和能量来提高自身。你为什么不借呢?你比方说就象我们人一样,有时候呢我们静不下来,但是我们偏偏要努力地静。这个静,你努力地去静有时候达不到目的,你为什么不换一下这个角色呢。说通俗点就是你换一下这个意识。这个换一下意识就是你把你的意识是不是,跟你所接触的这些事物中间交换一下,这交换实际就是说你把你自己大部分的浊气你就带走啦,然后呢你把人家的精华是不是,采到你自己身上来啦。你这样一种调整,实际上就是最好的一种调整。

那么最好的一种调整呢就要满足第二个条件那就是二曰俭。就是你的俭啬,就是你不要盲目地去用,你用啦,哟它就越来越少。然后呢你再不去争先,那么你跟社会上的这种交道就会越来越少,那么你的潜在的运动呢你就越来越强。你这种大、你这种广对于人来说,他实际上是很有必要去积累的。你要修道,你就要修这两个方面的完整性。这个完整性无非就是一点噢,知白守黑。这种天下的楷式你最起码来说你要把他记牢,你不能把他搞颠倒了,你不能说我分不清楚什么叫黑白。你要使分不清楚,你先把它分清楚,然后呢你再去做,你就知道,你以后的路呢是怎么才有利于你自己的存在。

那么他这个前面的这一句话,“天下皆谓我道大”,他这个地方用了一个我,啊我的这个道啊很大的,好象不是那么回事吧,啊,为什么不是那么回事呢,就是因为这个大啊,它太大啦,所以它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不是那么回事呢?如果要是那么回事的话,那么普通的老百姓他就会象如数家珍一样,把我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数得非常清楚啦。这句话的意思可能就是这么说的噢。他这个说的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他的行为和意识,他和老百姓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这个地方呢就是他已经,他已经进入到无穷的那里面去了。这个无穷说通俗点,在我们的理解里面,我们以为是一种大啊,他实际上他不是一种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前面里面说啦,大、逝、远、返。逝是什么意思啊,逝就是这个东西啊大大,大到后来很大啦,它就消失啦,看不到边际啦,它这个就叫逝。远,就是这个东西啊太远了,你怎么可望而不可及,的确是可望而不可及。返,什么叫返呢?哗一下,他又来到你的现实中来啦,这个就叫返。所以这个现实和无穷远的可望不可及的存在,你说他是有多大的反差呢,你说作为老百姓他能够说得清楚吗。

所以说,天下说我道大呢,这好象没有说清楚。似不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夫唯大”呢,就是因为他太大啦,大、逝、远、返吗。但在这个地方他不好把这四个字再重新复述一遍。所以说,就是因为这个大呢、逝呢、远呢、返呢,最后回到现实中来啦。啊所以说他不肖,根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如果要是象那么回事的话,就象老百姓说的我这个道很大的那么回事的话,那老百姓岂不是要把我骨头渣子都数得清楚吗。那可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道他毕竟是至尊至贵的噢,所以他不可能让普通的人了解得非常清楚,他只可能,说通俗点吧,就象一个孩子跟自己的父母打交道一样,父母老这样跟孩子们说,啊孩子,你别在我面前耍这一套小玩意,啊你那肚子里面几条虫那我都是数过的(笑)。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感觉,这个小孩子有时候无形中说一些谎话,在大人面前说一些谎话,被大人抓住啦,抓住了以后呢大人就批评孩子啦,是不是,这个孩子呢肯定怎么,他就不理解呢,哎这个大人为什么知道我的想法,然后问题就这样,实际上小孩呢他也没有打算去骗大人,他只不过是一种什么,就象游戏一样。

但是这个游戏呢,体现在大人的思维里面,它就有单向性啦,就是在这个模糊和明确之间、具体和抽象之间,他就展示了这样一些矛盾。这个矛盾呢实际上就是说你个大,就容易被人观察得到,但是他这个大呢,是不是大呢?他不是大呢。为什么呢?因为他最后返回来啦,返到现实中来啦,返到老百姓自己身上去啦。你说这个现象啊,他老百姓他能够想得通吗,所以说他不肖。不肖,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要是象老百姓理解的那样大的话,他看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大的东西吗肯定看得清清楚楚啦,那么他就会怎么,一五一十的数个清楚。所以说久矣,早就宝数得细致入微啦。但是这一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当然这个地方就转折一下噢,突然提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慈、俭呢、不敢为天下先。那么说的这个转折,他为什么这样转折呢,大家再往下看噢,你看,他就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一个勇、一个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什么意思啊?慈,他所以说他心里就有那种无穷的正气上扬。这个无穷的正气说通俗点说,他实际上是取之于老百姓、取之于万事万物的。这个取之于然后还之于,无非就是一个阴、一个阳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呢就使的圣人他的存在,他有长生久视、根深蒂固的这样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实际上就是因为慈所带来的这种正气的勇。

俭故能广。俭啬,他俭啬到一定程度以后呢,实际上他的消耗非常低,但是呢,他的作为却非常广大。这个作为非常广大就是因为他的积累啦,他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在时间上他是这样的,那么在空间上呢,他空间上也是这样。有很多信息,他吸收进来以后呢,他是没有穷尽的。大家可能怎么,没有这样的体会噢,如果说以后有这样的体会或者谁有这样的体会可以讲出来大家听听。实际上人在练功的时候,一旦人的神,神性一旦启动以后噢,那么他要采集外面的信息,我给你说,可以这样说噢,他可以达到那个摧枯拉朽的境地。什么叫摧枯拉朽啊?就是说他象暴风雨一样,他一出去以后呢,我给你说,他很多事物都要受他影响,很多的精华怎么,都要被他攫取,他是没有怎么,说通俗点,就是他没有那个,没有那个程度上的限制,他那个采气啊,可以采到这个程度。

那么这个广,他自动就能够做到怎么,做到很完美,就是他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各类的信息呢他也怎么,拉合在一块,他都能够吸纳进来,但是这个俭呢,它往往满足了一个要求,就是他吸进来,但是他不用,他不用,他慧而不用,他也慎用,这样呢就造成他这个事物呢越来越广泛。他越来越广泛是为了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就是为了先知,是不是。欲先民呢必身后之,啊这是上面的章节里面谈到的问题,啊不敢为天下先呢,就是这个时候圣人来说他也永远地处在天下的后面。天下的后面那就是在做什么呢?实际上按我们的说法,他无为,没有做,但是他在无不为,他在做大为的事情。这个大为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他都在参与,这个参与呢实际上是因为道性的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他有这个道性呢?那就是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的原理。道的原理是什么一个原理?我打个简单的比方噢如果要是一个人他只有一个脑袋,没有手、没有脚的话,他能走路吗,他能干活吗,他能吃饭吗,什么事都办不了,为什么办不了啦,他会饿死,因为他连吃东西他都没有,最起码来说没有一个生命的肢体与他合作,你说那这个生命他有什么意义呢。他既然是一个生命,就跟这个道他是一个整体,这一个同一的整体。那么他这个整体中间他也分出很多的怎么,很多的功能态来。这个功能态实际上他就象一个体系一样,这个体系他该做什么事他就自动地会做什么事,他没有作为,没有人发号施令,但是呢他却井井有条。这个井井有条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井井有条就是道法自然。自然中间的很多万事万物噢,为什么说他们有自动的那种运转模式啊,就象我上几个章节里面谈到的这个问题,就是那个蚂蚁、蜜蜂,象这样就是群体性组织的这样一种生物噢,它们非常严谨,但实际上它们需不需要发号施令呢,那根本都不需要发号施令,你比方象那些工蚁,是不是,就是专门用来做工作的工蚁,或者专门用来做工作的公蜂,象这些生命,它们有时候到了身老力衰的时候怎么样,大家可能在自己小时侯可能观察到这个问题,经常的观察到一些蜜蜂怎么就死在路上啦,怏怏待毙的时候,是不是,走也走不动啦,飞也飞不起来了,是不是,这个时候它还在挣扎。他为什么要挣扎,他为什么不提前回家去,它难道真的不知道自己要死了吗?它实际上知道自己要死了,但是它为什么不回去呢,因为它不愿意给自己这个整体啊增添麻烦。这就是它道性的那一面有很多生物啊你别看它这一个非常微小的动作啊,它一辈子都在辛辛苦苦地在劳作。在劳作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在做奉献,但是呢,它不讲究获取。

它在这个体系中间呢这种自觉化,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难道它真的没有智慧吗,没有智慧,你看那个蜜蜂它会飞出来,你看我们平常观察这个问题啊,赶蜂的人都知道,是不是,有时候一个据点,他真的要想采到蜜的话,最起码要飞十里路,有的甚至更远,二十里,三十里,那都说不定。那么远的距离,而且他那个担子,就说那个挑蜜蜂的人的担子啊,我给你说他是随时随地到处挑着走的,是不是,那他熟悉个环境他并不是说,是不是他并不是说你今天熟悉这个环境可以用上他十年,或者二十年。你今年有蜜,你就在这个地方采,明天换一个地方,你有得重新熟悉,但是他为什么知道他的窝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吧,这就说明蜜蜂,实际上每个蜜蜂它都有自己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到后来噢它发展到后来它自己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它为什么不回去呢,那就是它知道自己的生命它只能够还原于自然,这是最高境界,这是最高境界实际上也体现它那种对这个整体慈爱的那一面。

实际上我们人呢也是这样噢,我们如果说懂得我们这个整体的这一面的话,可慈爱性的那一面,知道怎么样去慈爱这个整体,然后呢我们就能够回到那个整体中间去。什么叫圣人呢?圣人他就是回到那个整体中间去啦;然后呢,他又返回来啦。为什么返回来啦,因为他要返回到现实中来,要怎么,要替天行道。什么叫替天行道啊?替天行道就是说要替天去做具体的工作。这个道他不可能自己去做,但是道的手脚啦就可以做。道也是有手脚的。不敢为天下先呢,你才能够做好这个工作。你做好这个工作以后呢,正因为你是在支助啊,支助天下的那种器在成长,你只有在他的后面你才能扶助他成长,如果你在他的前面做他的老师的话,是不是,他怎么成长啊。他这个成长是符合于自然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啊,不敢为天下先,你自己也可以成长,你辅助的对象也可以成长,你控制的对象你也可以成长。在这样两种情况下你都在成长。

那么今天这个世界呢,到底怎么样呢?“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现代人有勇敢,但是他没有同情心,是不是。昨天我看了个报道,那个有勇敢的男人把另外一个男人肢解啦,肢解啦,头是头,躯干是躯干,四肢是四肢,然后打成几个纸箱包,然后放在人家物流中心的纸盒子里面,发到全国各地去啦。你说这种人他有慈吗,他不可能有慈的;但是他勇吗,啊慈故能勇吗(笑)他光勇舍慈,是不是,他不讲慈,然后他光讲勇,是不是。结果怎么样,结果两天就破案啦,两天就破案啦。这也就是说舍慈且勇死矣,是不是。他死了,那肯定跑不了一死。所以说这句话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舍俭且广。现代人呢,说通俗点,你看那个,我最不理解的就是那个所谓的那个广,表现在那个服装设计上,那也叫广吗?是不是,就是把各种信息都收集拢来啦,然后呢,凭着自己的想象啊设计各种各样的衣服,是的,那也算是一种创造。但实际上那个广消耗了多少资源呢,造成社会上的人是不是,他对自己穿的衣服他根本都不珍重,不象过去人一件衣服穿几十年,是不是,他还自己即使破了他自己还补一补,他舍不得丢,为什么呢,因为他保持了第一个原则,他慈爱的那一面。他舍不得,是不是,他有情感一样,这是我穿过的衣服,你看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一直陪伴着我,把它当成有生命的状态一样去对待。实际上这种状态对人来说,的确是个非常优良的那种修炼意识。但是呢很多人他现在已经做不到啦。穿了就丢,穿了就丢,这样自己的信息啊,现在的农民也学会这样啦,没有富得怎么样吗,你看他们成包成包的衣服往外丢,你不是说富到那个程度啦,为什么不节俭一点呢。

所以说舍俭且广这也是什么,这也是属于败家。败家同时呢也败了另外一个事,那就是你败了自己的信息。你以为你把身上的信息啊好象可以带出去噢,啊但实际上你把你的精华也带出去啦。你丢啊,你丢啊,你刚刚还没有穿两天的衣服,你洗都不愿意洗,就象我们楼下的那位也是这样,他买的新衣服他不洗呀,穿了以后他不洗,结果往塑料袋子里一揣,往门口一挂,人家看得见人家拣去啦,人家看不见那就等于没丢,就这样,你说这个世界噢。舍俭且广这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我想这肯定是一种坏现象。为什么是坏现象呢?作为人来说噢,从物质上你浪费了自然之间的资源,你从心理上你浪费了你自己的那个信号。

要说起来,《封神榜》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就说那个,那个叫什么,那个申公豹,他为了报复姜子牙,是不是,把姜子牙的衣服偷过去啦,然后呢挂在那个地方,念念有词,他要置姜子牙于死地,这说明那个衣服上的确,人穿过的衣服上的确有信息。一有信息而且你通过一定的途径你就可以把这个信息给提出来,然后呢使这个人噢,发出信息的这个人他受到影响。既然是这样,那么人为什么不尊重自己曾经穿过的东西、用过的东西呢!实际丢多了,那么实际你就丢掉了自己很宝贵的一种什么存在。这个宝贵的存在实际就是说你不断地要吸纳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呢并不是说你在阳性的物质上吸纳,而是你在信号上吸纳。当你这个现有的物质噢当你用得越久的时候,实际上你的能量就越大,越久的物质用得越久的时候你能量就越大,而不是说你这个东西越新你能量越大。

当然这些事噢,这只有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吧也反过来看,你才能看得清楚,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他一般都是心向外的,他追求时髦,是不是,他什么东西都要用新的,你就是房子他也是这样,住不了两年,他就要整一下,能住人它就行啦是不是,一整呢要花好几万,要花好几万,也就人无非说住得舒服一点,感觉好象新鲜一点,但实际上对人它有没有好处呢,它不一定有好处。这个简单的一些道理啊在我们的现实中间,越来越我们就看得清楚啦,就是他偏向于阳性化,对阴性的一面的积累呢他放松啦。这样呢,“舍俭且广”,是不是,然后呢“舍后且先”这更加是不是,更加是这个社会的一种写照啦。现代人为了竞争,公平社会吧,不竞争行吗,不竞争你连饭都没吃的,你是不是得竞争呢,这个时候拼命地去争先,越争然后人怎么他就越来越暴力啦,啊就是戾气十足吧,就是说通俗点就是那个暴戾的那一面啊,他就越来越强,那个谦卑的那一面他就越来越弱,然后呢谨慎的那一面呢越来越不足,然后呢这只是说主体上说啦。从客体上说呢,那么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啦,众矢之的,是不是,你在一个单位也好,你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角色也好,你在自然中间是不是做一个普通的万事万物的成员也好,实际你都怎么成了众矢之的,众矢之的,你最后怎么,终究要被人家的信号给吃掉。就人家的信号他时刻在盯着你,你强大啊,他就非要惹你,啊他非要削弱你。

原来不是说过这个问题吗,其鬼不神,为什么其鬼不神呢?因为神不伤人。为什么神不伤呢?因为圣人也不伤人。这个圣人为什么不伤人呢?那是不是因为圣人很慈悲呢、很慈爱呢,回到这个章节里面他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圣人很慈爱,但是呢那个鬼啊他就不慈爱,为什么呢?鬼他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说怎么,你是阳的我就是阴的,你是阳的我就是阴的,你阳气十足的时候我就非要沾染你。沾染是什么意思呢?沾染就是他要符合于道性,这就是大逝远返的返。返远返的返是什么意思呢?远返的返就是说你强了他就给你多拿过去,你弱了他就补给你。所以说圣人呢经常守弱、守俭。为什么呢,你比如说象刚才说的衣服一样,你长期的你不换自己的是不是衣服,然后呢你舍不得丢弃自己的旧的东西啦,这个东西他就偏于阴性,偏于阴性呢说通俗点那么你这个阳性的那一面你就要得到补助。补助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这个平衡呢自动地就要完成,这就是他广的一种根源。

那么现代人呢,他往往不是这样呢,他把所有的阳性的一面都抱得紧紧的,然后阴性的一面全部都丢了。丢了以后怎么,死期快到啦,死期快到啦。它并不是不到噢,而是快到啦,快到啦就是说这个积累他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状态。这个积累到了一定状态以后呢,那么这些人,他有这样一些生活方式的人,或者有这样一些思想的人,我给你说那的确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原来曾经分析过一个道理,听见没有,就是这个世界噢,他既然在潜在的信息上是同一的噢,那么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那么你一旦浪费这个信息浪费多了的时候,说通俗点你就是阳多阴少,阳多阴少,那么天地之间的这个道啊他就是这样一个特点噢,就是你多了他就损它,你少了他就补你。那补和损他无非就是说从你的主体上这个状态去考虑的,就是你自己在损自己,自己在补自己。你怎么样补呢,就是你俭你才能补,你处后你才能补。如果说你老冲在前面噢,你老在奢侈,你老在怎么,领受新鲜的东西,你说那你怎么能够补得进来。

那么这个社会他一旦到一定状态的时候,说通俗点吧,简单地说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分久必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在分析人们的思维状态的时候我就说,现代人呢就是个人意识呢越来越强,因为他总从整体意识中间分出来,分出来以后呢,脱离了整体意识,然后呢他个人意识,就是个性他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呢证明这个世界是不是,他整体的一面,他正在凝聚阴性的信息,在阳性里面他就释放啦,他就释放让你每个人越来越强。那么越来越强他们是不是,他没有极点呢,他不是没有极点的,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他就要返回去,他正走向他的反面。反面实际上就是说他要把这个信息重新糅合起来,又要统一。就是分的目的是为了合。合是什么意思呢?合实际上就是让人类他整个地觉悟。因为你人他不分到一定程度他根本都领会不到合的一种好处。

人文,就是现代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也好、哲学也好、政治也好,他整个的思维状态可以这样说,都已经在分的这个基础上是不是,在竞争。为什么在竞争呢?因为大家都眼睛都盯着钱去啦,不是盯住人他自身的阴阳两个方面的整体的存在。如果要是人知道自己生命的存在阴性一面的统一性的话,我给你说,他人就不会这样盲目地去向外去掠夺、去争执、去争斗,他就会怎么,自动地回到自己的本原中来,获得一种永久性的喜悦。我想这个永久性的喜悦实际上就是长生久视之道的一种基础啦。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合它肯定有一个时间性呢。如果它要合的时候,它会怎么样呢?难道在圣人的手里或者圣人的眼里,或者天地的手里或者天地的眼里,难道他真的还有弃物或者弃人吗。没有!他不会放弃任何一点,也不会浪费任何一点所有的资源,就是这个人他也是这样,他把你的肉体他还之于自然,但他把你的精神提出来。他提出来干什么呢?他提出来干什么呢?他提出来补给那些怎么,补给那些是不是,俭故能广的那些人,补给那些后故能先的那些人,他无非就是这样,补给那些慈故能勇的那些人,他只有这一条。他这样一补,哟这个世界他就怎么,他就自动地又回到统一中来。因为只有懂这个道的人,他才会得到这种补助。不懂的,是不是,他在这个生前他就已经放弃啦,可以这样说他已经彻底地放弃啦,因为他积累他不是一年两年的这一种放弃,他是很多年的放弃,很多年放弃。

这个道,可以这样说,道他也并不是说他没有噢,他没有告戒过大家,是不是。为什么说告戒过呢?因为实际上这个历史上发展呢,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中他是体现得非常明确的。你比如说象我们这个年纪噢,我们都知道是不是,按过去是不是说要节约用水,每一滴水都要珍惜。我记得每一个公共场合的水龙头的上方,都贴着一个招贴画啊,那画就是画清楚呢,每一吨水可以炼多少钢,是不是,可以加工多少布(笑),可以做多少工作,它就是它的代换率噢它可以代换多少,过去人就做到这个程度。可是现代人就没有这个想法啦,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呢?只要有钱,我尽管地用,啊我有钱,为什么不让我用。哦,你有钱,你有钱你就能够浪费吗?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是毛主席说的——闫工,是毛主席说的吗——这个话有没有真理呢(笑)?我想啊,你从善的一面去看他老人家也好,你从恶的一面看他老人家也好,实际上他就是个道,他的的确确是个道。他就实际上就是在我们这个中国,这个长期以来受君主集中制这种制度下控制的这种国度做的一种怎么,最鲜明的表现,而且他是产生于共产主义运动之后的这种集中制,他并不是封建制度下的那种集中制。但是他的精神境界怎么样呢?说实话,有很多方面的的确确从他的境界上来说,他一直在释放一种什么,比较高的理念。这个理念呢,你比方说,他最起码来说噢,他人生有一点是可以值得我们效仿的,那就是知白守黑,偏向于弱势群体,他对所有的强势群体我给你说他都打击,就是这个特点。你无非就是他一辈子就是对那些怎么,说通俗点你比方,旧社会过来的有钱的是不是、有知识的怎么,他一看让你靠边站。那他这一面就是在五十年代,进入到六十年代以后呢,一进入六十年代,然后他做另外一件事,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呢,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那个把干部怎么卡的紧紧的,是不是,他只要有机会,他就整干部。啊非要整得你怎么,没有办法,哎老百姓就高兴呢。所以老百姓他没有怨言,对他来说,老百姓他没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的方法里面实际上他在运用一种道性。可以这样说,他对中国人比较了解。

过去有人说,过去不知道是谁说的,就说中国人呢,就说了解中国人呢只有两个半,UU1001词语替换还只算是半个。一个就是孙中山,一个就是蒋介石。啊他们俩为什么了解呢?因为孙中山可以这样说噢,他是把西方革命——可以这样说革命的先驱吗,他知道中国人的特性是什么,是不是,然后呢在中国,在那种非常强权的清朝统治下,他居然辛亥革命搞成啦,那证明他对中国还是很了解的。蒋介石他其实也是这样,在清末以后,军阀割据,你说那天下大乱吗,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宁的那个状态的时候,蒋介石他居然把这个烂摊子他可以怎么,把它收拢来,你说他不是个能人。

所以有很多事,你比方说噢,你不说别的,你就说UU1001词语替换这个人上台,是不是从头到尾,他左膀右臂,那么多人给他帮忙,是不是,难道真的是他一个人生出来的,是不是,他又不是妈,他只是个当爹的,是不是,他又没有那个权利。他为什么有那么多左膀右臂呢,你看UU1001词语替换的麾下那么多,可以这样说,也都是出身于豪门世家的这些人都帮他。为什么帮啊,这就是天意。天意在左右人思维的时候,我给你说,他是处在你的后面去控制你的,你根本都看不到,你根本都不知道你当时的思维冲动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再打个简单的比方。文化大革命啊,你说那么多的人,你打我、我打你,你杀我、我杀你,你批评我、我批评你,是不是,啊你斗争我、我斗争你,为了什么?为了所有的真理。实际上谁又懂得这个真理呢,根本都没有人懂得这个真理,是不是这个道理。说通俗点就是说,实际上就象老子,也就是师父所说的那个话,我老是用我的左手打我的右手,而且时常用右手打左手,是不是,他这个道理他已经说得非常明白。

就是说,你自己懂得修道的人呢,你以静为上,你处下为上,你退后为上,你并不是说你非要参与进去为上,你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才为上。我给你说,你越争,你失去的就越多。他无非就讲的这样一个道理,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实际在这个地方啊,接下来他就有后面几句话: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他把最终的道理又用这几句话归纳了一下噢。你只要以慈,就是你以慈爱对天下,是不是,你战无不胜。可以这样说,UU1001词语替换当时是这样说的噢,战无不胜的UU1001词语替换思想万岁(笑),是不是这样提的当时?是不是,他的思想实际上他当时就是这样提的。战无不胜,为什么战无不胜呢,就是因为他偏向于怎么,偏向于人民民主这个概念。他的人民民主这个概念实际上他并不是说有权利的这个概念,因为他懂得这个权利一旦交给那个领导以后,啊就是你一旦交给那个领导以后,我给你说,这个摊子就烂啦,它表面上烂,但骨子里面我给你说那它非常安定。老百姓可以这样说,中国这片天下,没有那一个敢生事的。你看现在噢,表面上好象都已经怎么,啊四平八稳呢,经济发达,是不是,我们的生活都好起来啦但实际上内在呢,已经朽啦。

不知道我这个分析闫工有没有同感?有同感吧。所以你要从大的一面去看这个问题,不能从小的一面看,听见没有。就是他这个战无不胜呢,他始终保持一点,实际就和他这个原则有关,就是他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这三点,他和这个三点呢肯定联系在一块的。因为他知道要慈爱啊,就是你要爱,爱什么东西啊?你不能鼓励老百姓去爱钱,是不是,他鼓励老百姓爱什么?UU1001词语替换那个时代,鼓励人们爱什么?哎,爱祖国、爱人民,是不是。最起码那个时候,你无论是年轻人也好,年老人也好,提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觉得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是不是,有一种自豪感、自信感。你看现在,现在一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回去,我不回去。真的,很多留学的,他都不愿意回来啦。是不是。我有好几个同学的孩子,都是出去以后都不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个状态,是不是,他是比较出来的。那个时候呢它不是这样的。这什么道理啊?这就说以守则固啊,就是你守功也好,你守也好你都会怎么,战无不胜。

天将救之。天为什么救之,因为天的性质也是怎么慈爱,他没有分别的,他就是以慈爱来对天下万事万物。你有了这个本质,那么你的慈爱终究会换来天道的这种支持。所以最后孟子就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想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然后“以慈卫之”。为什么要以慈卫之呢,我想这个慈它本身来说,实际上是它的共性的这一面。为什么不用共性的这一面呢。实际上在前面所说的这个章节里面,前面的这个章节里面,美言和尊行实际上也是属于我们人的潜在的共性的那一面,它肯定要被怎么样,张扬起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引起注意呢。就是在这个之前,就是你平常生活上,就是你没有削弱的时候,你如果说有这种精神,你终究会走出这个修炼的道路。

……你那个责任呢,你始终都把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啊都搞忘了,师父他亲自说啦,包公和陈世美都是他一个人在演,那么你刘少奇和这个UU1001词语替换实际上也是他一个人在演。为什么想不通呢?非要把他想成一个个体,是不是,你认为他是个个体,实际上他是个整体,是不是。这个整体的这一面,我给你说你要怎么,要了然于胸,是不是,始终如一,是不是。要做到这一点。要不然的话,你这个想问题啊你以后真的不好办,你想去想来,哟又回到自己那个怎么恩恩怨怨里面去了。实际上恩和怨它都是个整体,听见没有,它不能分割开来。它分割开来以后,这个问题他就不好理解啦。你想天地之间啊他都这样的。刚才还说到这个问题,到天热的时候好过一些,天热实际上也不好过,他没有地方去,屋里也热屋外也热是不是(笑),你衣服扒光了还是热。你这个冷的时候想到热方便,你热的时候想到,啊天冷的时候多舒服啊,实际上你不知道,是因为人的心他不舒服。

……呆会,呆会我再给你说,这个问题你不要先瞎说一气,你瞎说一气,我给你说,口业也难报,我给你说,真的,你推不掉的。真的不能瞎说,因为你对他根本都不了解,听见没有。

那么这一章,六十七章吧。道大心要小,握机退能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情因慈爱升华,欲为不争转化;

第三点:真常生平常,无欲配所欲;

第四点:百姓本来全,我心爱周全;

第五点:爱在非常中,道觉应无名。

第一点道大心要小,握机退能进。道肯定是很大的呢,你即使得了道啊,你心还是要守住小的这一面,就是你经常你没有得道,心小噢,你心小你实际上你道得的比人家大。这什么道理啊,因为你心小,实际你的欲望就小,那么欲望小噢,你就会学会谨慎。这个谨慎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基本的那种感受。这个感受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天生的就知道噢,学会保护自己。这个保护自己实际上就是退后啊就等于前进。就这个机实际上就对修道人来说,在这个地方表现的就是你有很好的情感因素噢,就是你有很好的这个爱,这个慈爱,同时呢你的心又很小的话,实际上你这个慈就是你的机啦。在这个时候你的感觉你就非常敏感,非常敏感,就是你即使在退,你即使在退,你谨慎地在退,但是你感觉到的事情呢你却越来越广。那么实际上呢作为你的潜在的一面实际上在进,就是他在不断地生长,然后呢你潜在的一面呢你就不断地退,这种结果噢实际上就是无为到无不为,是不是这样一个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作为我们每个人到将来如果要是想修下去的话,他都要体验这个过程。

世界上都知道,情这个东西呢比较害人。情,为什么比较害人呢?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情造成的麻烦,这个情呢同时呢也是这个世界之根,万物之根,所以说特别是人的修炼之根,和这个东西呢他肯定怎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的面前它是根,在道的面前它是根。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是我们人提出来去认识它,那么他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的是不是难以处理的问题,那就是情的问题。那么情它因为什么而转化呢,它就要因为慈爱而转化。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没有提过一个情字,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啊,没有一个情字。他为什么不提情字。为什么只提慈和爱字,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后人这个情欲、情感是不是,这一切,你怎么向这个方向转化,这实际上是人修的一个怎么,根本问题,这是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问题你都将付之流水。那么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个问题啦,就是你要想,你要想你人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你人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你人和大的生命之间的这种关系,把他想清楚。想清楚以后,然后你再想,所以的事情,你动不动情感?你不动情感,这叫什么,枯朽,是不是,枯朽,枯朽就是朽木不可雕也,你没有情感你修不了。你有情感呢,是不是,但是呢你一动呢这个东西它就耗散了。耗散了以后怎么办呢?耗散了以后它就凝聚起来非常困难。人一旦散了之后啊你再想凝聚,就说你有时候一辈子就那么一次机会。但是呢你一次机会呢你又丢了。丢了以后你怎么办呢,那那个东西呢它还是要枯,但是枯了,它只是在阳性的那一面枯了,那么阴性的一面它还有积累,还有积累。所以这是个前提噢。

所以说情因慈爱升华,欲为不争转化。如果说你有欲望噢,不论你是对金钱的欲望也好,是对名利的欲望也好以及对荣誉的欲望也好,噢实际上这个都是非常客观的,也不是说这个东西是坏的。但是坏呢谈不上,因为它有时候它能够激发是不是,激发人向上,激发人向上。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个想法啦,把它转变成一种志向,他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这个转变也就是什么,也就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呢比较恰当一些,就是你向不争的方向转化。这个不争呢,你就要知道,就象那天我讲那个胯下之辱一样,就是韩信。那个市井无赖是不是,把两腿一叉,啊你要有能耐的话,你就把我杀了;你没有这个能耐,你佩着那把剑是不是,你摆那个样子,你根本都不能算这个佩剑之人,是不是,你就从我的裤裆里面钻过去。这两条路,你选那一条?结果他想去想来,他还是不争,他钻过去啦。钻过去了以后,他实际上到是什么呢,就是说他这个欲望,作为他来说,实际上在一开始没有得志的时候他因为这个欲望是不是,也是驱动他吗,因为他想做一个士大夫,是不是,可以这样吗,最起码来说这是一种时髦,士大夫的一种时髦,他认为佩剑象那么回事,是不是。但是呢,因为这样的事正好又受到一段侮辱,这个侮辱呢最后就转变成一种志向的动力,是不是。这个志向的动力,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噢,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就是他的欲望被人家侮辱以后,是不是,转变成为一种志向呢。这种志向实际上是他不争的这种行为转化过来的,你不争,哟你就转化成为你的志向。你志向你最终要推动你怎么,走向成功。

人无非就是说你在主观上你主动一点,就是把这些事啊在没有发生的时候你就先想好,是不是,先想好就是没有人去侮辱你,你也照样会产生这些志向。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啊,知道情和欲都是不值得保留在自己的那个,那个阳性的世界里面的。情,你就用慈爱去怎么,还给众生;欲呢,你就用你的志向,是不是,志向还给现实。我想这两个环节噢,对大家来说,修炼上是绝对有帮助的。

那么真常生平常噢,第三点真常生平常,无欲配所欲。真常啊就是说隐态的那一面,是不是他是真常的,但是生平常就是平常的事物啊是隐态的那一面生出来的,没有隐态的那一面,你显态的一面根本都站不住脚。你没有显态的那一面呢,隐态的那一面他还要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他移动,移动比阳性的那一面移动的慢一些,他时空要长一些。所以有时候一个阴性的事物,他转化了几多辈子他还存在。但是你阳性的,你阳性的这个事物的话,谁都不知道下一辈子变成个什么模样,听见没有,所以真常这一面你生出了平常的那一面。所以你从平常的那一面呢你就可以反射出你的真常的那一面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呢,你就要从你平常的生活角度去积累你真常所保留的阴性信息。千千万万要记住这一点。

所以说圣人的方法他无非就是俭啬,就是说他平常注意“歙歙焉”,然后不断地怎么,俭啬,然后积累,积累什么呢,积累实际就是平常中的一种信息。这个信息你不要小看它,稍纵即逝的信息就象做梦一样,他给你这个信息,然后给你这个信息要你,你心里如果没有想通,把他放过去啦,你就错啦,你就错过了这个机会。错过这个机会就是你下一次再碰到这样类似的或者是与这个事物相联系的事的时候呢,你的灵感这个时候就出不来。灵是什么呢?灵就是你的神的表现,神的一种表现,所以说你这个时候出不来。出不来你说你怎么去修啊,你怎么去炼呢!你根本都没有那个种子,没有这个种子。什么叫种啊?就是神灵的那一面做种。

所以说真常生平常啊,无欲配所欲,就这两个事物啊,真常和平常之间,是不是,相互之间他肯定是一个长、一个短,是不是。然后呢欲望来说,也是这样的,无欲呢肯定是一种高境界呢,但这种高境界是靠什么呢,靠你的所欲噢,你所要达到的这个目标来推动的,你只有想到你那个所欲望的那一面噢,你才知道,噢你的无欲的珍贵性。珍贵性他是比较啦。如果你老在欲望中打滚,你根本都搞忘了你自己的这种追求噢,是在拉你自己走向死亡的话,你怎么知道你所欲的那一面是应该的还是不应该的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啦,是推动你升华还是推动你死亡呢,你根本都没有办法看清楚。所以你的所欲并不是说完全是消极的,他实际上也有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个字啊(爱),他肯定有积极的这一面。那么你用这个无欲去配这个所欲的时候,是不是,你就会发现噢,你的进步,特别是你在修炼上的进步,你就怎么,也就非常稳健,最起码来说你不会波动啦。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无欲啊。

无欲则刚啊,过去有一句成语噢。无欲则刚,就是这个人没有欲望的时候,我给你说,他的志向啊非常刚强。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潜在的一面是强大的,这是自己的一种真实感觉。这就是真的这一面,是不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两者对比起来说噢,真常生平常,无欲配所欲呢,其目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就是你的欲望实际上放到无欲的角度去处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啊,你的志向,你特别远大,同时呢,你特别容易感觉你真常方面的一种积累和大、和广的这一面怎么,就形成一个整体啦。

再就是涉及到百姓的问题。百姓呢他各种各样的性格他是具备的,是不是,人生一百,形形色色,所以他什么样的人他都有。百姓呢他本身是全面性的一种表现,他也是属于道性的一种表现。就象我们看万事万物一样啊,你看植物也好,看事物也好,他都是一样的啊,他都是每一种存在都有每一种存在的特性,也就是他个性的那一面,个性的那一面和起来就是共性的那一面。既然是这样的话,我如果我的心情爱这个百姓的话,啊我的心以众生啊,以众生啊为所向。众生为所向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你不一定要去救众生,你要去度众生,就是你心去爱众生,仅仅就这一点啊,就足以让你怎么,获得全。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容,公,全,天,道,的那个全,是不是。你做到这个全啦,那么其他的容和公没有问题,天和道也没有问题。他就象中间的一个怎么,一个杠杆支点一样,啊,他随时能够调节这个存在的怎么,这个不平衡。这个不平衡实际就是你心里有老百姓、有众生,然后呢你把这个感觉用到现实中间去,那么你前面这个情,是不是,你就向慈爱的方向就发展啦,那你看人世间的所有的事的时候。如果说你没有情感,你这个时候就枯啦。你有情感,你带着慈爱的这种情感你看的时候,你又会发现,你每一个思维你发出去的时候都是一种积极的信念。积极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我一分子,是不是,这个世界他就会越来越美好。会不会越来越美好?我想,啊大家如果没有这个信心的话,对老子就太不了解啦。

爱在非常中。在平常中啊,我们的爱心,这个爱心肯定是说无论是爱什么噢,总的说来,他是泛爱、博爱,是不是。爱在平常中啊,道觉应无名。道啊,觉在什么呢,就是对平常事物的一种什么,反应上面。当你觉,是放在爱的这种基础上进行的,有了爱以后,你的觉就有了基础。你没有爱,你的觉没有基础。墨子,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墨子,他提倡兼爱,他提倡兼爱,他不是博爱,他只是兼爱。兼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矛盾的双方我全爱他——实际上我根本都没有看过《墨子》,我瞎解释一顿,墨子肯定老人家要找我扯皮的,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是说到爱,他老人家会高兴的。

这一章的内容基本上就讲这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5:16 , Processed in 0.0217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