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58|回复: 3

厚音老师讲解《道德经》、《阴符经》语聊答疑佳句

[复制链接]
箭凌 发表于 2015-9-14 2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发帖,感谢!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5-9-15 10: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中国的学问里才有名实之争,西方,由于他们文字的字符没有形象性,所以他们没有名实之争。中国的文字带有形象性,所以相对说来,可以把形象概括在文字当中去进行表达。

全面性是说你怎样从阳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意思,然后从阴性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修炼。从这两个角度你都要去想一下。

意识这个阳性的东西如果被虚性的目标所吸引的话,虚性的目标就将凝聚阳性的能量,最后将变成你自己的具体行为。这个就叫修真。有意的修真最后需要归入到虚无的道里面去。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立志。

无心求证,有意归真。

常道对于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像,相当于道的虚幻一样。

可容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我们修道的一种核心。

中国字和中国的语音虽然只是一种符号,但这种符号是全方位的,它一旦发出信号以后,这个东西它有相通、相连的一面。

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部分,又是两个阴阳鱼。每个鱼眼都是玄之又玄的内容。

无欲和有欲。这个无和有,实际上也是我们生存的共有状态。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一点。无欲,肯定是你努力的那一部分,有欲,是你平常所具备的那一部分。我们常态是有欲的,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无欲你能达到了,那么你就展现了它玄相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道,首先要夸到玄相里面去。

人不至虚,就难窥其性,就是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你很难以看得见事物的性质。物不至虚,就是物质这个东西,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就难以被造化。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百姓。你不能单纯的考虑你个人的问题。你即使想考虑个人的问题,也要把这些想法和百姓的存在考虑在一块儿。         

                                            【摘于厚音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一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5-9-15 1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自己的修炼观念里面,这么长时间了,有没有自己的见地,把这个问题想清楚。第一个问题,如果说一个人带着欲望,他能够修道么?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一个人对周围的事情没有感觉的时候,他能不能进入到道德的状态里面?这两个问题希望大家思考一下。


就像刚才说的玄之又玄一样,它一层包裹一层。有进入到无,无又进入到有,如果两个有相处到一块,肯定不行,相冲突。但是有和无相处到一块儿的时候,它就可以生化。无可以生化出有来,有也可以进入到无的一面去。这就是它的作用,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基本模式。比方你在打坐,要想有效应的打坐,你在无里面就一定要有“有”。

但是对于有灵气的人来说,人们千百次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只要听到一次,就会想,这个事肯定和自己有关,这个就叫灵性。

这个东西需要火候的积累,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积累,就是你的相对概念一定要积累的丰厚。

人一旦认识到自身这个阴阳互相推动的道理以后,整个人类集体的成功,集体的升华,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了。

个性,它指万事万物的个性,也指每个人的个性,他的共容性,共存性, 你首先要习惯它,习惯以后你再去修,就会觉得自己的路非常宽广。

声和音其实是两方面的。

当你有了一点成就以后,马上把这个成就归纳到师父那里去,归纳到众生的帮助中去。

就是当你和人相处在一块儿的时候,你有分别心,就说明你的境界还处在相对性里面。如果你很博大宽容了,你对什么人都能看得惯、都能接近他、都能跟他谈上话、都能和他共处、都能和他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的话,可以这样说,你的境界就相当于道了。

什么叫内在机制?就是你的精神系统。你的精神系统还没有达到阴性的那一面,你只是在思想上想,追求,最后就是有为主宰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灵气是什么?灵气是指导人走向玄相一面的基本条件。

人的人格有二十几种。我想不用说那么多,就两类吧,一类真的,一类假的,一类虚的,一类实的就行了。

“一”就是你单纯的那一面。如果你老是坚持两面性的那一面,善和恶并举,坚持这样做下去,那你永远只是个人,你永远得不了道,你得不了道是因为你这个人保持了双重性的那一面。所谓真人,是因为他能守一,他才能成为真人。所以我们的思想从相对性的一面就要跨入到统一性的那一面去。

我们需要认清这些相对的概念。引导人们向得一的方向走。就是你最终要进入到道的方面去。

因为你不懂道,你不懂得阴阳是并存的。那么在炼阳的过程中你就把阴的压抑在你的内部了。最后自己炼的不知所终。把自己的小命都练掉了,你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不知道世界上的事物的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婴儿的心比所有的成年人的心都善,都纯。不善的一面长大以后慢慢的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事物矛盾的一面。

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只能被外表的阴阳性所左右,而分别出一些相对性的概念来。如美和丑、善和恶,这一切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将其剖判出来的。这也证明人的主观意识总是将纯朴的道华凿碎,而又去追求事物阳性完美的一面。

                                                         【摘于厚音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二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5-9-15 1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德就心无事存,无德万事促心生

                                      2009年2月21日《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第七十二章] 答  箭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3:50 , Processed in 0.0163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