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念存恶念之根也不会就死 西游记在讲人生命进化的基本矛盾和条件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语聊汇总 西游记 第11讲
《西游记》第11讲前请大家预习的问题:
1、《西游记》讲过十讲了,金丹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什么? (《西游记》中天地人的全息相应性是修炼的基础。天生灵猴就是一条主线。“天有好生之德”是基础,物种不灭,生存环境只要适合某生物的生长条件了它就会产生。同理,保护好人的内部环境条件,人的发展就有了物质基础,所以人丹道基础的精神条件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世为人是最好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生就没有丹道,人的主观上的“我执”是成道得丹的最直接最天然的障碍,所以“忘我无为”是最好的精神基础。 人有意志并能够创造也是个很难理喻的物质基础,有此基础才能突破人生的被动性而升华生命。所以说参破生死还需放弃人心的执着,人的既定观念不去宇宙之究竟就不来,因此“修心修德”是人进化的精神基础。)
2、十三章中是如何描述人心和道心的区别? (人心的善念存在恶念之根也不会就死,道无善恶地伴随人的存在,所以修炼也好生存也好都要时时提防。故《西游记》中种种磨难看似都是外境,实质上都是人的内境,这一点与我们在此解梦的立足点并无二致,都是依于“同一性法则”产生。所以此章中的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三怪,寅将军喻虎驻于心,熊山君喻熊生于心,特处士喻野牛精常处于脾土而主意识,因而人的心意之间难免有很多不善之信息。金星代表了生命中的原始引导信号,是垂危之中善的引导,也是道心的显现。古人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于人生命升华来说“人心”是个再危险不过的存在,而“道心”又是一个“搏之不得”的微妙事物,除了精诚守一还要将一切的执着都放下,特别是文字相与语言相越损越有利于道心的显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是此意。)
3、第七讲中曾引用“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太白金星说:“你本性元明,所以吃你不得”,谁在吃掉我们自己?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人的主观之心中的不良信息发展下去就是人“吃掉自己”的基础。人要“尊道贵德”这是生存的一项义务,然而要完成这个义务首先就要珍重生命中的客观意识的引导,让其作为灵性来引领自己的生命进化进程,这是人长生久视的基本保障。“本性元明”讲的是生命中要让本来智慧的“客观生命”主事,要让“客观生命”这个身天下“民以自化”,而主观生命则要做到“无为而治”,这样做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储藏在生命中与天地相接的无穷智慧信息,才有可能最大化地开发出人生命的潜能,才符合人类存在与进化的客观需求。)
4、“前行自有神徒助”,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性质是什么? (孙悟空要比唐僧的本领大得多,唐僧的心中要比孙悟空懂规矩得多,一者为能,一者为德,所以德能一体是取经团队之福,德能一体自然是身天下之福。德能分离是身天下的灾难。故修炼要以德为主体,让“能”归于“德”内才能有助于身天下的完善。孙悟空与唐僧两者所代表的德能合于“淳一”之中了,身天下中的魑魅魍魉就不复为妖而呈现天下太平之象。《西游记》从整体上看也是在暗示修炼者不能茫目追求个人能力的提高,功夫要下在觉悟的深化中。人生命结构是多方位的立体形态,单一强调“主观能控态”的积累并不是开发潜能安全而科学的做法,觉悟生命形态中各种角色的关系,用道德思维来摆正自己的心态才是最难做到的生命升华出路。)
道友提问:
一、将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共享一下——水儿的问题:
熊老师好,麻烦老师什么时侯合适讲一下鸡足山华首门吧。谢谢。 (我没有去过鸡足山。如果想问关于鸡足山的问题可以将你自己游鸡足山的感受让大家共享一下,那样我们就可以互动了。)
二、只要初衷还在,天地之精神永远与之相随——无法的问题:
关于梦到草庄的梦
敬爱的熊老师你好: 自从接触你的文章与讲解的经典就开始了与你的神交,虽然没有见过老师的面,但是我从中受益很多。 曾经两次梦到自己到草庄,第一次梦到去草庄,草庄是很古老的那种窑洞式的房子,树长的也不茂盛,周围有条河,河里的水也不怎么清澈。也没有见到熊老师。后来又有一次梦到去草庄,这次与上次大不相同,草庄的树也旺盛了,花草很美,还梦到与熊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梦里熊老师和蔼可亲的对我讲,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悟到道的存在,然后还指着身后的一个大红门,说这就是草庄的大门,我说想进去看看,后来感觉是进去了,看到了是有条大河,再以后的梦就不记得了。 希望老师在有时间时讲解一下,在此祝老师一切顺意! (神交:大家在网络平台上的交往也属于神交,没有神的影响,大家的缘份也可能就是擦肩而过。缘份稀少也彰显着弥足珍贵。 两次梦到草庄:在时间顺序上来说前后形成了一对阴阳。 草庄是古老窑洞式,树不茂盛,周围有条河不怎么清澈,没见到老师:房子象征着整体,古老象征着执古之道,而洞状一般是依山而成故深不可测。树不茂盛象征着修仙的人才还不广大。有河但不清:有道但并没有清晰地展现出来。没见老师:师不为师众人为师是最好的不言之教。 第二次梦中草庄的树旺盛,花草美:事物在变化,阴阳各不同,人才可以培养,环境可以更新,只要初衷还在,天地之精神永远与之相随。 与老师交流曰生活中悟道,从草庄的大红门进去了,里面有条大河:生存中有道,这是草庄传播和交流的宗旨。进门与门外观尝不同,从生活中进入修炼更能见到殊胜之境,庄里有条大河说明草庄的一切包括说教确实有大道在其中流淌。)
三、强大的“主观”参不透本来就是杀机,成功的美好融不进天下如同跳梁——鸥鹭忘机的问题:
从魏延政到五行山下
厚音老师,您好!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是有关魏延政的故事,很有所感悟并请老师点化。 魏延政,从北大骄子到英国博士,从海外经验到华为的中高层工作。在一路拼搏,到35岁踌躇满志的时候,发现右脚趾上长了少见的骨肉瘤,抗病几年还是于近日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文章《人生若如几回忆》,http://chuansong.me/n/371621247521 其中的感受跟《西游记》悟空在五行山下的处境颇有共鸣,最后也留下了他对人生的一些总结和感慨。现摘录部分: “朋友,你可曾想过,假如某一刻你的生命突然倏忽而去,你该给你最挚爱的人留下些什么?几年前化疗的时候我想过这个问题,后来又活过来几年,这个思考又抛诸脑后。这段时间病魔肆虐,我犹如孙猴子被压五行山,躺了半年动弹不得,这个问题又盘绕在脑海里。人一生究竟活了些什么?大多数人都懒得去考虑这样的问题,或者想不清楚,赶到真能想明白点什么的时候,往往是隐退江湖多年,要么是病到离死不远的时候。” “今年年初,一节腰椎被癌细胞侵蚀坏了,没想到腰椎术后躺了近半年,动弹不得,犹如孙悟空被压五行山。阎肃给西游记这一节写的歌词俨然就是我当下的写照,五百年,沧海都变成了桑田,也只是毫无意义的一瞬间,五百年,蹉跎了岁月,激荡(伤透)了情怀。有一天偶尔听到这首歌,不禁一夜无眠。这段时间因为动弹不得,全身肌肉萎缩得厉害,也常常疼得生不如死,如果生命仅仅剩下疼痛,又有什么意义?找不到解脱!坐起站起的恢复进展非常缓慢,犹如愚公移山,箕畚(ben3)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看不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只盼王屋太行每日少了一角,望眼欲穿。无数个夜晚,空悲叹,小重山,更哪堪无人知断弦!五百年,只一颗心儿未死,依然是志向不改心念不衰。功夫不负有心人,某日终于站了起来,自拍一张留念,作几行《五行山下》,纪念这段艰辛又无奈的时光。 “五行山下五百年,奈何沧海只等闲,蹉跎岁月千秋苦,血洒雁门独空眠。 夸娥亦赴愚公山,功夫从来不唐捐,把酒挥髯王屋顶,笑傲江湖醉九天”
问题一 :魏延政即使在临去世之前,也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坚持到最后豪情万丈。按照他的人生经验,给孩子留了三句话。人生做事第一要靠‘智力和毅力’;第二要靠“朋友和助力”;第三天的四个字是“眼界、定力”。魏延政的过往,应该属于现在社会上较成功的典型,他的观念、才华和价值观都是指向成功的铺垫,看起来都没有错,但是结果仍是耗尽了健康和人生。 恳请老师对比讲一讲魏延政的故事中主流观念和自然观念的不同,在看似正确的主流价值观面前,如何调整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如何立足? (“在看似正确的主流价值观面前,如何调整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如何立足?”这是个非常平常又非常不为人熟悉的问题。说它平常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活着,活着就要考虑生死的问题,但是人不到要死的时候是不会将其当作必须完成的人生课题,因为人活着的时候是在被动的基础上进行着貌似主动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很精彩,但最终却很无奈。在这精彩的生存中人们有了与时代相应的成功标准,这就是大部分人所形成的主流价值观的由来。 在魏延政的遗言中有四力:“智力、毅力、助力、定力”,很明显其中找不到“回天之力”,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正是因为强大所以人成为 “域中四大”之一。老子的自然意识与社会主流意识最大的不同处在“柔弱胜刚强”这个论点的实践上。所以强大的“主观”参不透本来就是杀机,成功的美好融不进天下如同跳梁。 父母生我养我不能忘恩,天地覆我载我自有更大的道生德蓄的本来何认“唐捐”?所以天地不予则吾无以言智,天地无捶则吾无以言毅,天地失和则吾何处得助力?天地不转吾何以证真定?故夸人力不若证天心,寻助力不如修道果。人生于天下而后立于天下,首先还是要解决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因此人的“眼界”的高低来自于“心界”的大小,老子所说的德在“身、家、乡、邦、天下”这些个范畴的变化就是人心量之德的扩展,将人们从功德利益化的圈子里唤醒过来不但是文明社会的宿愿,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不让之责。)
问题二:这次借老师远游路过北京的机遇,也有缘认识了其它朋友。自己也颇为感慨,无论是看似光鲜的职位也好,成功的履历也罢,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自己的人生的障碍。正如光姐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一部《西游记》。每个人都被自己的五行山障碍着,或是疾病的困扰、或是理想的破灭、或是孩子的困苦、或是情感的纠结。即使是像魏延政这样,有所谓的格局和志向,但是也抵不过生死大事。或许是阳性的志向损耗了他的人生,那么该如何从大而虚的志向上调整定位呢? (能寄托出自己还需首先忘掉自己,自己成功务必化小我而入大天下。 人生的最大障碍无非阴阳,生命的沉重桎梏难辞五行。《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就是个好的比喻。那五行山是佛祖所化,在生命中就是人的佛性所为,万法止于觉悟,至慧得于无为,因此大志不虚位则不足以破阴阳,宏愿不虚己则难以涉造化。格局也好志向也好,沾上了“功利”人就忘记了更大爱的存在,觉悟了“同一性”人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故人的小天下的志向调整决定了人的情感流向的问题,情感流向决定了与“大天下”的人格化意志是不是能够趋同,人的“心境”与天地同一安有小天下生死之虞?)
问题三:跟老师也曾汇报过近况,最近觉得困在一个壳里,身体有气无力、人生也无意义。老师的答复是“春蚕自缚为升华,混沌自然造化弄”,开始不甚明白,日子也豪无感觉。昨天突然想起老师讲过的故事,师傅曾经给大家说过这样的话“人世间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得了,菩提树下,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修成正果,)功成身退”。奇怪的是,想到这个话之后,头脑开始嗡嗡作响,感觉自己以前的是非观念开始震荡,就像电流经过互感线圈,这句话也不断的在我脑海里回响。身体紧张的筋骨变的放松,内心变得平静和开阔。 师父的话放在十年前听到,我会觉得仅仅是电视剧中不抢眼的台词罢了,太普通了。但今天,突然觉得,这几句话真的是把人生说尽了,智慧到极点的语言。有是非就有我执,有恩怨就有情绪。做为人,如何从五行山下解脱?“菩提树下,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修成正果,),功成身退”是西游记的必经之路么?我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敬请老师进一步讲解。 (“菩提树下,普渡众生,人世间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得了,菩提树下,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功成身退”,这几句话把人生说尽了,有是非就有我执,有恩怨就有情绪,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这些个认识是从平常生活的修炼中从性命两个方面得出的,所以弥足珍贵和价值可参。人生的大格局从道德意识上构建,智慧的大收获从天地炉捶中产生,这是一定。)
四、关注他人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提高修炼者的灵性和敏感——非我非非我的问题:
请教老师蒸馒头时发现的问题
到草庄蒸馒头,有二次都是身体状态不佳,这二次馒头都没蒸好,浪费较大,内心不安。 说实在的,我是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不佳,蒸馒头会有些勉强,但是,我还是在既定的思维中,面粉用量很大,还没有考虑到温差的变化,沿用过去的方式,结果面发过劲了,自己的安排节奏被打乱,手忙脚乱起来,把自己累坏了,结果还造成了浪费。 我想问老师的是: 1、在知道自己身体状态不佳时应该如何做事? (知道自己身体状态不佳应该注意休息,特别是修炼者身体调整的特殊阶段如辟谷期间,人尽量要避免强体力的付出,避免用世间的生存态度处理,“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人的生存一般停留在自我状态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都是自己的问题,所以自己的问题和要求要及时直接的提出来更加有利于调整。同样,没有调整过的人或许感觉不到他人的变化和要求,将关注用在他人需要帮助的地方也可以提高修炼者的灵性和敏感,这两点实在是个必修的课题。) 2、自我反思,有种懵懵懂懂的感觉,在这种强而为之的状态中,内心可能有某种自我需求需要满足,这种很难体会到的内在需求,有很强的障蔽性,如果不能突破,修行就会原地打转,很难提升。我自己只是有这样的感觉,但又说不清楚,恳请老师把这种情形讲详细一些,也许会在实践中对突破自我局限有很大的帮助。 谢谢老师! (“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何必要别人去证明呢?”这是师父当年教训我的一句话。的确,自觉、自修、自证这是修炼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人具备的共性问题更难体察到,此点需要人反复观察与比较个性与共性的差异点,从他人的表现中,从传统的文化观中,从芸芸众生的生存态中,从百姓万物的不言之教中都可以收获认识自己的教益。)
五、和于天地万物之律动,契于造化细致之微德——清荷之美的问题:
两个梦境望老师开示!
梦境一、梦见在老家一片空旷的田地上由南向北走(家就在靠北的方向),展现在眼前的全是开放的桃花,好像把天地连成一片而且还特别清晰的看到地上落下的一层花瓣,看到眼前的景象就如同身处在花海中一样,内心很愉悦。还记得在梦中说了句“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边走还边往右转头看了一下(也就是东南方,也是我外婆家的方向)也是同样的粉红色花海,当时我的手中好像推了一个汽车上的座椅架,说是有点问题要去修理,梦醒。 (梦中在老家由南向北走:在潜在性的领域对生命的由来重新体悟与修炼的过程。老家和姥姥家天地之间全是开放的桃花:男梦桃花色空旺,女梦桃花展华年,人的色身与人的精神之间可以相辅相成,所以要修就一定要性命双修,这样才和于天地万物之律动,契于造化细致之微德。)
梦境二、梦见我们公司的老板娘(黄月英)说要对公司(是销售药品的)进行整改,二楼要腾出来专门进行网络销售,药品被一层层放到楼梯上销售,梦中心想,在楼梯上怎么给人家卖?更何况这样顾客看起来也不太方便。有几个人站在那,一楼要租给别人开百货店,后边的记不清了。 望老师解析并与大家共参 谢谢老师! (公司老板娘要对公司的销售进行整改:生命的内在主人要对与外界的交换层面进行调整。老板黄月英:人身内在有英才,太阴之中存大化,修来无我真性在,中黄无为任驰骋。 二楼要腾出作网络销售,一楼要租出开百货店:网络销售象征着人与外在的交换进入了虚拟空间,百货店譬喻生命基础的一面要和光同尘。 药品被一层层放楼梯上销售:人身百节皆有神,这种“神”修炼者更加重视的是“民以自化”的一面,医人之药就是成己之丹,频繁交换身天下可换新颜,所以要将显态与隐态的交换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存在连接起来。)
六、既要有“和光同尘”的修为同时也要保留“独异于人”的个性气质——箭凌的问题:
宇宙中智慧生物的形态问题
厚音老师您曾在道德经的讲解中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层次,人的生命也分很多层的。人处在智慧生物的最底层。但是他又处在生物圈的最高层。这就是他矛盾的地方。这就是他为中心的地方。” 由此我有几个问题: 人与宇宙的基本形态密切相关,比如人肢体末端有五个指头/脚趾,还有人的整体形态同于宇宙之大象,这点老师在讲哈勃望远镜的时候说过。那么其它高于人类的智慧生物是否也和宇宙的基本形态有关呢?如果有关,则即便是外星人也是否应和人类的形态大同小异?地球上的高于人类的智慧生物也和人类的形态大同小异?另一方面,没有人的形态(比如龙之类)的智慧生命或者想要进化的其它生物是否也要经过人的这种形态然后转变? 还请老师释疑。感谢老师! (“其它高于人类的智慧生物是否也和宇宙的基本形态有关呢?”相关但不相同,这是自然的差异性原理所决定的,人与宇宙相似但并不能说人就是宇宙的主人只能说人的智慧在内省全然的条件下能与宇宙相通。其他高于人类的智慧生物尽管与宇宙不那么神似但是他们的作用却有独到之处。原子核中有质子与电子相对应,也有中子表现了该原子的不确定性,所以修炼者既要有“和光同尘”的修为同时也要保留“独异于人”的个性气质。 “如果(智慧生物都与宇宙的基本形态)有关,则即便是外星人也是否应和人类的形态大同小异?”:“宇宙的基本形态”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命题,因为这是一个尚未定论的科学研究结果,我们借此来表述它的重要性是因为它与古人“天性在人”的论点有关,所以“不确定性法则”它体现了看问题时应该一体两面,所以宇宙的“另一种基本形态”是可以存在的。因此,外星人的形态可能不止一种,因为浩瀚的太空肯定不止一种有智慧而能超越时空的生命存在。 “没有人的形态(比如龙之类)的智慧生命或者想要进化的其它生物是否也要经过人的这种形态然后转变?”先于我们人类的智慧生命不知有几许,他们既定的形态是丰富的,如果他们早早就进入了高于人类所处的时空就不会恋于人形而反堕于低维时空,他们只需保留其“个性”而“抱元守一”就足以长久,这个“元”或“一”就是上面所说的“宇宙的另一种基本形态”。当然,低级的生命要想升华通过与人信息的直接交换是一条捷径,这一点造成了人修炼之中的“假象多于真实”,“客慧多于开悟”的客观面貌。)
下次交流(9月10日)所预置的问题: 1、 修炼经典中有“心猿意马”之说,孙悟空是心猿吗? 2、 伯钦之力可以伏虎与孙悟空的伏虎有何区别? 3、 第十四回中何处情节与“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向西邻寄体生”《悟真篇》句相关? 4、 对待“六贼”的态度唐僧与孙悟空为何不同?性命如何过这“六贼”之关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