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胜宏

你心里的“天下”还完整吗?

[复制链接]
青松 发表于 2017-7-29 12: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天下,混其心。

圣人为天下浑其心。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出来的,道所生来的东西不需要你去分别它的种类或者好和坏,
特别是不能分别它的好和坏、正确和错误、善和不善,
千万不能分别的太清楚,如果你分别的太清楚,你这个天下就不存在了,
不是客体的天下不存在了,而是你心里这个天下不存在了。


你心里的天下,如果你包容这个事物,你就能够理解它。
如果你不能理解它,你这个天下只能算天下的一半,就象毛主席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只占了一半。
天下的全部是什么呢?天下的全部要混起来看,它才能成为整体,
如果你有分别心,这个整体就不存在了,你只能占到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浑其心。


我们要学会模糊的思考问题,不要坚持观念的绝对化。你想把问题搞得很清楚,但实际上最后你错了,
因为你没有容纳它的心,道性就不能帮你去了解或者理解更深更广的生生之道。
(我的理解,道包含阴阳,如果非要把阴阳分开、分清楚,还怎么合道呢?)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百姓所想的事情,你不要勉强去干扰。
对老百姓的这种想法你也要浑,就是你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朝他意思相反的方向去做,这就是浑。
这个浑有反的一面,你明白了这个浑,你才能够反,
如果不明白那个浑,你认为他做得不对,而你做得又不是最好最科学的,也不能帮助你,那你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修炼之道,一个浑字,一个浸字,就把你的行为化得比较有利于自己的进化。
模糊一点,有利于去掉你的分别心,混沌一点,有利于你个人的成长,
有时候需要不明白才能成长,什么东西都明白了,你的成长就到头了,


给小孩买一屋子玩具他都不嫌多,一个小时之内他可以换多种玩具玩,就是因为他在变,
他模糊的去认识这些东西的区别,而不是很确定的去认识这些区别,所以他在生长,这就是混沌的意思。
成年人就要模仿小孩的这种思维方式,你要浑,你要随时变化,
你要随时把别人的经验容到自己的思维里面来,然后变成一种自己特定的行为,适应于自己的那种行为。


谨慎收敛为的是取得信息的支持。要想取得对性命的双重成就,首先就要先浑朴自己的心。
百姓对天下事物的态度是,想用眼睛和耳朵把接到的信息去判断清楚,分析分明,
而圣人却象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抱元和己,无是无事,纯任天然,这一点是老子在五千言中反复提到过的修真心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青蓝天 发表于 2017-7-29 21:1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青蓝天 于 2017-7-29 21:44 编辑
青松 发表于 2017-7-29 12:06
为天下,混其心。

圣人为天下浑其心。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出来的,道所生来的东西不需要你去分别 ...


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啊!为天下清其心,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个体是小,而天下广大,以小之个体去适应或者交融广大之"天下″,个体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有必要为打破这些局限性而努力,清除一些心灵上的狭碍面,去"私″而适应这个"天下公″,这个应该和为天下混其心的本质是一样的,并不矛盾的,为天下混其心,应该也是为了打破自身之狭碍而去适应这个"天下公″,混并不是心中不明白不清晰,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清其心″也不是要把"天下"用阴阳来割裂开来认识…还有关于小孩子的状态,我认为"小孩子″的状态也不是完美的,他只是代表了″老子″状态中的一个"子″的状态,还缺一个"老"的状态和他结合起来才够完美…各位老师道友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松 发表于 2017-7-30 1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归于婴儿

1、修炼之人首先不要去追求一种目的,而要象出世的婴儿的感觉一样,无知无识的去练功。一定能够内观到各种别人内观不到的妙境。有意的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有意的去看,即使看到了,它也变成了虚的,这是因为你有欲了。

2、人之初,性本善,婴儿的心比成年人的心都善、都纯,不善的一面在长大以后慢慢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事物矛盾的一面。

4、人的婴儿状态不可能有思维,他只有反映,只有条件反射。先有身体,后有思维,婴儿就是这样,这是先天状态。后天状态是,人生下来以后,慢慢有了思想,思想慢慢占到了主导地位,意识控制你的身体,意识在前面运动了,这就叫后天的运动方式,这也是人生存中普遍的模式,你忽略了它,你没有观察到还有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这就是老子伟大的地方,他观察到了这个问题,他就以婴儿为比喻,他观察问题就从人的生命开始,或者在没有开始之前去研究它,研究以后知道了这个叫先天。

5、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炼气打坐,你的气很专一,但是你能像婴儿那样吗?婴儿是什么样啊?我们肯定不记得自己婴儿状态是怎么呼吸的。为什么用婴儿当作比喻?就是你的气很柔和的时候,就像婴儿整日的哭他的喉咙不沙哑,就是因为他气和之至,他的气很柔和,不会把自己的嗓子哭坏。

6、结聚精气,柔和呼吸,能够做到象婴儿那样无思无虑,柔和自然吗?无心,这是练功者与婴儿间的专气致柔的区别,如果修行中无心而作,就很容易进入虚静的状态。

7、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就像还没有说话的小孩一样,没有什么需要,他在不停的积累,积累他的感觉。我们希望他早一点说话,早一点说话靠积累,他慢慢从你的语音中间、行动中间,自动就掌握了一门语言。

8、师父反复说婴儿,婴儿会知道他长大能干什么事业吗?他没有事业的目的。没有这个心,也就没有目的,他自然的就长大了,他的生命就充满了生机,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状态。如果你带着目的,想要健康、想要长寿,然后每天去练,以为这样能够健康,是做不到的。

9、恬静淡泊,心胸纯朴,摒弃情欲,就象还不会笑的婴儿,外表看来是那样的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11、神一开始在哺育时他很小,你可以把他想成一个婴儿,为什么要从婴儿开始练起?是因为他要培养一个新生命,这个新生命的来源是道。道之为物,它造物是有规律性的,你要想修道,就要根据道造物的规律再去造化一遍。

13、想要得道,就要从婴儿时期开始培炼起,培炼自己的婴儿,每一个人的神都是这样生长过来的。你一开始看到他的时候,他一定是个婴儿,但是过不了两天他就变成一个大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长了,因为他吃的不是食物,他吃的是气。

14、婴儿在娘肚子里时,他不需要什么东西,不需要氧气、不需要食物,所以道之为物,为恍为惚,一定要从这个地方想起,你肚子里面的婴儿是怎么产生的?是你的父母产生的,你肚子里面的父母:自身阴阳。

16、道德经的体系和人的常道息息相关,他把婴儿和生命的过程拿来做比喻,他要你学作婴儿,别的不用学,你了解得越多可能越糊涂。

17、婴儿是扩散形的,他从来没有守在一点上,不会说我要把这件事做完。你以为他会在这个地方玩,可是他跑不见了,他玩别的去了,这说明他的思维是扩散形的,他一会一变,是灵动性的,灵动性是他的恒定性,扩散的那一面是不可避免的。人一开始是扩散的,到后来就开始收敛了,到年老时思维就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固定,越来越僵化。

19、守雌能复归于婴儿,知道雄飞的好处,却又能守弱处下,安于雌伏,就可以作为天下的溪壑,使众心如流水归来,而静者则无不能受,这样与无所不在的德就不会分离,其精神境界就象纯朴的婴儿一样。

20、把枯坐的感觉变活就是转移,转移到水里面去,水和血液是相通的,你的思维切换一定要非常快,也要非常活跃,这个活跃就是复归于婴儿。小孩在生长的时候,他对很多事情都不明白,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根本都没见过,但是他可以瞎想,想乌龟在天上飞,飞机在水里游,他没有错,这就叫转移。你的思维首先有一个转移,你的形体才能转移。

21、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对婴儿的状态讲得比较多,而且最推崇婴儿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最安全的最圆满的,只有婴儿状态才可以圆融。婴儿状态的圆融和人性有什么关系?婴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谈到人性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心、没有思维,他有心脏、有元神,是元神在支配着他的生命,是上将军在主导生命的运动,所以婴儿的状态是最和谐的。

22、婴儿刚生下来,他即使有元神,由于它没有阳性思维,他也表达不出来,他不会通过肉体来表达元神的意思。有的婴儿生下来不会哭,这种孩子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把很多问题处理好了。

23、如果保持自己不产生任何欲望和目的,就象婴儿的生存一样没有欲望,那么清静灵动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人的身心清静了,全身心的修炼调整过程也就自然依天理由先天系统自动完成。

24、虚无的那一面能够溶化现实的那一面,溶化了以后,很多东西自然就进入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模糊状态,一进入模糊状态,德的这一面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孩子的成长不会完全按母的要求去做,也不会很关注自己的成长,这时他的成长才会存在,他无形中就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意识,这就是孩子的特点。

25、长生含德厚,长生就是因为他含的德很厚。德厚只有一种状态,就是婴儿的状态,这个状态常人做不到,所以你求长生就比较困难,这就是矛盾的一面,矛盾怎样去统一?无心真行全,你无心的时候,你的行为才是真的,这时才能求得这个统一,

26、婴儿的成长,心智荫生而形体日益强壮,看起来表面强盛,却是由强壮走向衰老,这一点不合于弱柔之道,由于不合所以人才免不了死亡。

27、婴儿的无心和柔弱是修真人难以做到的,但是修真人也正是将此作为目标并反向运动,返朴归真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28、老子总是用成年人和婴儿的比较来打比方,来说明婴儿的状态是比较符合于道的这种治理,把他作为一种目标或一种治理的原则确定下来,这是一种发挥人天性最好的途径。

29、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你炼气要专气致柔,柔就是柔到无所谓的存在,你说那个婴儿他能够知道吗,你把他的衣服脱光了他还高兴死了,因为他一点挂碍都没有,他当然高兴啦。但是成年人不是这样想问题,成年人的意识有羞耻观,这个羞耻观应不应该改变呢?在修炼中千万要记住,有时候的确需要改变,本来这个很难做到,很难以作到就慢慢修吧,不要急于求成。

31、我们看到婴儿都不会产生反感,因为婴儿就是柔弱的那一面,他老是在接受信号,而不是在释放信号。人为什么容易产生让人回避、让人讨厌、让人感觉到不舒服的那种状态?就是因为人的心灵里面的信号表现在人的脸上,或者表现在人的形体语言中,这样就显得这个人有点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这一面是柔弱还是刚强,就体现了他在修的时候,是争还是不争的一种状态。

32、心态要处在一种非常柔和的状态中,就象婴儿一样,这种婴儿的心态,就是你跟自己内部没有争论,你跟外部也没有争论,这个状态能促进你的健康和生长不受干扰,

33、老子的思想是崇尚于婴儿状态,他想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状态的好处,但是有谁能听得懂他说的呢?都听懂了,但是都做不到,因为你以为不可能再回到婴儿的状态,在思想上首先有一个反对,老百姓即使知道了他也做不到,我们修炼人可以做得到。

34、如果你求生之厚,你太过于强大,你就成了死亡的根源;你太过于表现自己,你就走上衰亡。这个死,你明明知道生存是有好处的,但是你不知道死心、不知道无心的好处,你就学不会婴儿状态,你总有一天会衰老,会走向死亡。

35、修炼怕干扰,因为人的体系在形成的时候就象个婴儿一样,生命非常嫩稚,如果你老是干扰他,他就长不好。你对他过度地指挥、过度地调教,你以为是在帮助他,实际上这样对他的生命不好,他不好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7-31 06:1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5条,服了。
这种态度应用在工作上,那就是精英阶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7-7-31 1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青蓝天 发表于 2017-7-29 21:14
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啊!为天下清其心,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个体是小,而天下广大,以小之个体去适应或者 ...

把道德经里面的某句话的某个字反过来一下,比如浑其心改成清其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考虑可操作性。

为天下浑其心很容易理解为对外要难得糊涂的意思,这个比较具有可操作性。把浑改成清就不很容易操作了,当然你可以理论上解释这么一大篇来自圆其说,搞成理论自洽也无不可,但可操作性呢?

而像鸥鹭忘机引用的熊老师赠言:“模糊看世界,清晰鉴己心”,同样有浑和清,但这么一组合,却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1 07:3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天下浑其心。
对修炼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不要把生存和修炼分得太清楚。
生存的时候不要被修炼的观念给束缚了。
忘记修炼,做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忘记生存,做一个没有障碍的自在的修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青蓝天 发表于 2017-8-1 08: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青蓝天 于 2017-8-1 08:58 编辑

可能是我和潘师兄性格上有很多的相近之处吧,您的观点我常常会很认同,其他师兄的观点,在内心的共鸣上会相对少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1 09: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谢谢你。难得啊,我也有知音了。
是的,我看他们都不顺眼,估计他们看我也不顺眼。
不过什么事情都不确定的
为天下混其心,慢慢的包容了,跟谁都聊得来,我也慢慢理解他们这些执着的修炼者了。
谁都会变的,子君不是变了吗?从一个全职太太到商场卖鞋到精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1:27 , Processed in 0.0159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