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8|回复: 0

西游记第39讲—客观世界只有忘记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清楚 《西游记》在揭示天下自化的

[复制链接]
厚音 发表于 2017-11-16 14: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观世界只有忘记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清楚 《西游记》在揭示天下自化的恢宏背景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语聊汇总 西游记 第39讲


2017年10月21日语聊交流建议大家预习的问题:
1、“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这一节故事描述了修炼中何种缘法?
(张伯端先生说:“一粒金丹呑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所以这粒丹还是人身上炼出来的,这“天”也不是远在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宫而是人生觉悟之至境。这一点即使没有逊位的“真国王”也是无可奈何想有就有的,还得靠生命中的一点元始之气在人觉悟下被唤醒了才能在无为中获得。同时,孙悟空也交待得清楚:“如今去寻太上老君,求他一粒九转还魂丹来,管取救活他”,老君妙道即在世间,人人皆备无需上天去求,所以老子说“其德之厚比如赤子”,得天独厚莫如人。“四大之一”人寻种,这粒道德的种子在生命未始之初就已经具备。世人无功德而欲想受度,少诚信而优游自弃,蹉跎岁月而不知死之将近,纵有真人降临又有何德能把持缘份?兴言及此每每总是悲从中来。所以书中假托悟空之嘴要八戒守尸而哭,那八戒之哭自然与悟空之意相通,哭到伤情之处连唐僧也滴泪心酸。)

2、乌鸡国王将文殊菩萨浸水三天换来三年的生死魔难说明了何种道理?
(乌鸡国王有分别心而少慈悲之怀,所以他暂且容纳不下与自己观念不相同的存在,按兴趣选取机缘,害得他铸下大错,所以修炼之士按兴趣入门没错,但修真还得学会及时转身,要从“知常容”开始,不能将我们的“常识”当作老子所说的常,而要将不变的真常为常。)

3、妖怪变成唐僧的模样是如何被识别的?其中的修炼之理有几何?
(真师嘀嘀咕咕徒弟满地打滚,假师哼哼哈哈徒弟依言附念,前者痛苦无限后者兴奋无比,这真假之别也是现代修炼界的真实写照。还是古人说的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所幸者隐师在侧忠良为多。)


道友提问:


一、不觉悟的生存形态只不过是换着场所和时间承载着天地的作为——一花一世界的问题:

    两个恐怖的梦

    梦境1,梦的内容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知道在梦中我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停的说不停的唱我又想摆脱这样的状态,我不停地忏悔,忏悔一下就停止一下,然后又换一个场景又不停地说不停地唱,接连换了两三个吧,最后一个场景是我妈叫了我,我就醒了。在醒的同时我感觉有一只手放开了我的脉搏,我有点害怕,闭着眼又睡,看见一个拿着桃木剑的道士不停的在比划,在心里有一个人他又开始唱开始说,说一个人不准确,还有其他人,说很多,我忘了,记得两句天:有三层,地有四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我只要一闭上眼就这样,我都不敢闭眼睡觉了,持续了十多分钟吧,我看了下手机,手机正在充电,已经充满了,平常时候充满了就出现100%,可这次出现的是OK,我下意识就知道好了,我闭眼睡觉就没有出现刚才那种现象了。
(“梦中我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停说唱,想摆脱这状态,不停地忏悔,忏悔一下停止一下,又换一个场景不停地说唱,接连换了两三个场景,我妈叫醒了我”:人很难做到想自己的说自己的做自己的,因为人通过学习得到的东西又通过生存转移出去,这是普遍的生存模式,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鲜有人顾及觉悟根本之事,寻求大道之源。但是人的潜意识明白的很,想通过梦境点化自己摆脱这种“替人作嫁”的不良局面。光忏悔也不易找到出路,就象面对错误人如果不知道正确为何的话就会以为错误即是正确一样。此时不说彼时说,此地不唱彼地唱,不觉悟的生存形态只不过是换着场所和时间承载着天地的作为罢了。
“醒时感觉有一只手放开了我的脉搏,有点害怕又睡,看见一个拿桃木剑的道士在比划,心里有一个人又开始唱开始说,说一个人不准确,还有其他很多人,记得两句:天有三层,地有四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人处在智慧生命的最低层。天地的不言之教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呈现在人的梦境中,“一只手放开了我的脉搏”:人习惯了思维的被动性却不一定习惯得了感觉的被动性。能让你说让你唱也能让你跳,为何就不能让你不发现“他”的存在?所以这不是害而是益。“他”是在通过不言之教的方式引导人正确地看待人生。拿桃木剑的道士:道教的形象化代表,道教善驱鬼,人心有鬼需要驱,所以是个需求关系,人认识到何种程度梦中的形象就演化到这个程度,此之为方便教化。道士比划很多人说唱,道生德蓄,人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分辨真假,总是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奉为至宝,而将自己无比珍贵的东西弃如敝履,故有德之人方能不失己。
天有三层,地有四层。是以圣人去奢,去甚,去泰:三属木,所以天有好生之德,四属金,因此地有不变之爱,人生存在如此大的德与爱中而不自知的话就太可惜了太可悲了也太不知天德地慈的高与厚了,故圣人戒之“去甚去奢去泰”。)

梦境2,我只记得一个场景,有两个穿着古代的衣服,脸色惨白的人,他们走了,我是怎样招惹他们了,他们回过头来看着我不走,我对他们好像说了什么。场景一转,我和厚音老师在讨论附体的问题,我说“明镜亦非台,连这个台子都没有,又何来附体之说呢”,厚音老师笑了笑,比了个赞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就没说了。请老师讲解一下,感恩!
(“两个穿古代衣服脸色惨白的人,我招惹他们,他们回过头来看着我不走,我对他们说了什么”:招惹了两个古装人,现代人沉溺于旧文化观中不能自拨,他们盯着自己,不是他们不去而是人心太守旧观念。
“我和厚音老师在讨论附体的问题”附体就是个旧观念,现代人好多的病症如同附体,但是他们通过现代的医疗照样康复,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有附体之说。所以人的思想纠缠比生理纠缠更加难缠。
自己假设人没有灵台不会招惹附体,老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六祖的“明镜亦非台”,不是说人没有灵台,没有灵台何处安灵?无处安灵何以有身?所以这个“明镜”说的是人能照见自己内心的觉察。不能觉察即若身处黑暗而不觉,反怨拉自己走向光明的人说外面太刺眼。“内行一动手便知有没有”,有时候修炼者的基本功真的要从自省自知自觉开始,梦中的老师可不是现实中的老师哦,那只是自己灵台上的那个自己在未来明镜上的一个投射而已,故人都需要自重而不是自悲。)



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必将给整个世界带来无限美好的信念与未来——恒无心的问题:

    菜市口建城市森林+遇见老师的梦境

    《西游记》第37讲时,老师在解析天堂兄的梦境时,提到了北京的“菜市口”。之后几日,出现了关于北京菜市口建“城市森林的新闻报道——《繁华菜市口“长”出一片小森林》:
    “日前,菜市口地铁站西北角,占地3.44万平方米的广阳谷城市森林,静悄悄地对市民开放了。两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闲置地块,经过绿化改造,摇身一变,成为闹市里的幽静港湾。
    走进正门,浓浓秋意扑面而来。高大的槭树叶子已经变红,毛茸茸的狼尾草泛着金黄,粉色、紫色、白色的醉蝶草,依偎着丛生元宝枫、蒙古栎,蛇莓、委陵菜等山中野草随意地匍匐在树荫底下。
  绕园一周,没有水泥路,清一色的小石子步道蜿蜒林间,走起来沙沙作响;没有整齐划一的树阵,树木花草,高的高,矮的矮,老幼相携,参差映照;没有人工铺装的广场,也没有寻常公园标配的休闲廊亭,只安放了几组朴素的木质座椅。
  “这恰恰是城市森林的特征所在。”西城区园林绿化局局长高俊宏说,作为城市绿地的升级版,城市森林把森林生态系统的营造,放在了满足人为观赏需求的前面。从植物配置到游憩设施建设,都力求近自然化,让森林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消减噪声、减少污染等方面发挥最大作用。
  仿佛把大山里的某个森林群落打了个包,直接抖落在了菜市口,这片不太大的林地自成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竹类、苔藓、地衣,各种类型的植物应有尽有。抬头看,有搭窝的喜鹊,扒开泥土,还能看到活动的蚯蚓。仿照山间谷地,森林里还营建了一个遍地鹅卵石的水塘,收蓄天上来水。
  除了小石子步道和几组座椅,林子里什么休闲设施也没有,但三三两两走进林子遛弯的人却挺享受。“幽幽静静的,转会儿,坐会儿,晒晒太阳,挺好。”初次进园的魏欣贵老人面带喜色。
  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不少乐趣。“比如说,这林子里的树,80%都是城里人不常见的北京乡土树种,都挂着铭牌,认一认很有意思。”负责设计的北京创新景观园林公司负责人李战修说。很多树光听名字就很稀罕,像糯米条、山茱萸、灯台树、接骨木、车梁木、丝绵木等。
  园子里有几处园林小品,虽说是雕塑,用的全是废弃钢丝、铁片、废旧轮胎等回收材料,搭配形态各异的石头,塑造成鸟儿造型、马儿造型、恐龙造型,趣味盎然,也暗合了城市森林的生态主题。
  在人流、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核心区里建森林,对于西城区来说是首次尝试。“这也是用绿化手段实现城市‘双修’的探索。”高俊宏说。所谓“双修”,一是指增强城市“绿肺”功能,开展生态修复;二是指对建设闲散用地实现高效利用,破除城市乱象,促进城市街区的修补更新。” 
  名词解释:
  城市森林是一种新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它分布于人口高度密集、人工景观高度集中的地带。城市森林关键在于营造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以森林空间为主体,突出近自然森林的构建,满足市民自然休闲、日常散步等功能。
清代菜市口是违法者秋后问斩的刑场,可谓“杀”;如今建设了“城市森林”,生机再现。请老师点评一下这杀生先后同处一地的修炼启示。
(两百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更加重视生命,重视文明,重视进化,重视环境,重视人与物的和谐,所以发展下去人类也一定会重视起对自身的改变与进化,这个启迪的重担落在了中华民族的身上其意义重大。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必将给整个世界带来无限美好的信念与未来。)

另外,学生在10月18日寅时和卯时分别做了两个梦:
    梦境一:
我和妻子来到了云雾草庄(现实中并未去过),梦里草庄不在山水融合的自然环境,而是两栋对立而居的木制二层阁楼,所在地不是农村,类似于古代城镇中的沿街两侧。老师与现实中长相无二,与几个常住的年轻人同住略低矮老旧的一栋阁楼的一层,几个年轻人合住在类似于学生集体宿舍上下铺的一间屋子里(居于阁楼一层左侧);老师在阁楼一层的大厅中来回忙碌着,几个年轻人皆貌不惊人,经常出入帮老师干活。我和妻子住在对面的略高较新的阁楼中,门前有一片水泥空地和石阶,很有人气,当地人都在那里生活着,和老师同住的几个年轻人经常做些助人为乐的事情,当地人对他们都赞不绝口。我也亲见了他们其中一人所做的看似平凡但令人非常感动的行为(具体记不清了)。期间,还看到了一个中年女性出现,据说是熊老师的夫人,熊老师比较听夫人的话,我还感慨到:“熊老师也会结婚啊!”
(梦中去了现实中未去过的草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按道的形态演绎。
草庄不在山水融合的自然环境而是两栋古镇沿街两侧相对而立的木楼:反者道之动,法于古道的意境具备勃勃生机的阴阳形态。
老师在梦中与平常同:生存不需要修饰更不需要装扮,阴阳如一。
老师与年轻人同住低矮老旧一楼:屋旧可以翻新,与少同住可谓心比少年,“陋室不封俭广”。
老师在忙,年轻人貌不惊人:心在流动的事情上,不在存心想年轻装帅的奢望中。
我和妻居对面:有种意境可以向往,相近却也难。
在当地人中的人气不错:草庄人为环境做了点实事好事。
“熊老师也会结婚啊”:阴阳合而万物生,天地合而甘露降,雌雄合而生命成,其中的造化之理也是需要忘我才能见真的。)

    梦境二:
    我在一个狭窄的小胡同里行走,好像下雨了,熊老师骑着自行车打着一把雨伞(双手握住车把,头偏向左侧夹着伞棒)从后面向我骑来,我转过头去见到老师后,熊老师下车对我说了一句话(具体记不清了),当时很震撼,感觉非常有道理。紧接着和老师拐进了一间老旧平房,老师在低矮的堂屋内在修补着旧鞋,同时与我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我在梦里见老师举止平凡,觉得能和老师对话感到内心有些激动,但是又告诉自己这是老师在提醒人与天相齐、众生佛性平等,自己应该把心态放平摆正。梦中还自觉平日对待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些削足适履,以后要更多地无意识灵活运用。
请老师就学生修炼之不足处点拨一二。谨祝老师身体健康!
(我在一个狭窄的小胡同里行走,好像下雨了:未见大道时糊涂与百姓无二,一丝善念顿生沐浴感应。
老师打着伞骑着自行车向己而来:未曾谋面已相知,天各一方道相同。伞者散布各地,自行车者自修自证之法与自己不期而遇。
老师下车对自己说了一句很震撼的话,没记清:平常的话对于潜意识是很有针对性的,客观上有效果比主观上背颂要有意义得多。
老师在低矮平房中修补旧鞋:低矮处下,平房取常,不标新立异,修补而不弃主俭,旧鞋暗示依旧和谐能融天下,鞋,革,圭,土土,思想的变革与改变是天下太平的基础。)



三、“玄德”是道祖站在他那个时代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真实感受——流水无声的问题:

    飞升空间的两个梦境

熊老师,您好!
    9月份从草庄回来后,一个偶然机会,确立了自己的志向,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帮助!近来,有两个梦境都和飞升空间有一定的联系,恳请老师费心讲解。
10月11日早上的梦境:在生活中修行,有一天知道自己要飞升了,来到一片空地上静等,很快就有一个圆形的光柱投下来罩住自己,脚下有白云升起,飞升到了一个新的空间,发现和自己一起飞升上来的还有一个小男孩。这时,看到前面有一个大殿,走进以后见到了八仙的几位围坐在大殿里,心里突然就知道自己原来是八仙之一。忙请教一起来的小男孩怎么办?有人回答:没事的,小男孩在这里也可以修炼。听完后,梦醒。
(梦里飞升:尚未成功时模拟已经成功时的事,这对自己是个需要完善的交待,对他人则是一个难得的不言之教。
来到一片空地上静等飞升:“人具有清静无为而能空明无己的境地方能谈造化之事”。
圆光柱投下罩住自己,脚下白云升起,到了一个新的空间:天圆地方,有天之眷顾方有造化使然,有凌云之志必有异于凡人的正果。
和自己一起飞升上来的还有一个小男孩:我你他代表着人称的三位,小男孩代表了我他两分,顾及大家是谓众人为师,泯我欲则真象自呈,是自己带领小男孩还是小男孩带领自己,这是个辨证,所以修炼中有个培育圣婴的过程,而主观上的觉察只是个成功的附属品。
见到八仙围坐在大殿里,心里就知道自己原来是八仙之一:“原来”不是“如来”,所以,以“我相”所见之“原来”是要打折扣的,认真了就成了“忽悠”,参假了反能悟“真象”。因为升上去的是两个角色,“我”和“他”(那个小屁孩)。他好象是假的,因为他是“蹭”上来的,实质上他才是真的,因为变化的实质在他那里。人这辈子的“我相”接受不了“无我相”的“究竟之法”,绕过“我相”势比登天还难,带上“我相”“移形换位”这样就好办多了,只是需要修炼者改变一下观念。
“忙请教一起来的小男孩怎么办?有人回答:没事的,小男孩在这里也可以修炼”:天下的事我们自以为比他懂的多,天上的事我们没法自以为比他懂的多,所以有“请教”一说,从语气上来看梦的主人是在请教八仙,从语法上来看则是在请教小男孩,所幸的是有人回答“小男孩在这里也可以修炼”,主宾同修人神共证岂非仙道之举?故“善用人者为之下”,客观与主观之间如果目标相同并且主观能够“为之下”,那修炼就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件“快事”了,有快乐之事何不处顺?此即“无为”之实。)

    10月19日早上的梦境:同样是在生活中修行,见到有道友飞升到了不同的空间,空间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人间、神道、仙道和合道四个空间。空间的大小也是依次递增的,其中人间最小,合道无限。梦里知道,每个人处在或者要飞升到什么空间和位置,是由各人的德决定的。在梦里,自己的主观意识有时在观察,有时在参与,分不太清楚。在不同空间见到了不同景象,在人间看到人身的障碍最多、束缚最重。在神道空间,遇到两位男神和一位女神在讨论,听到一位男神对另外一位说,既然能成神,就说明你心底善良,为什么还这么固执呢?另一位辩解说,道理明白,可就是心里放不下。在仙道空间,有一些仙人在空中飞行,其中一位仙人化作了一座大山,他的神识经常飞出大山外,把一些常人看来不好的东西带回来,然后打碎堆放到山上,并说这些东西既可以让山更大,也可以让花草、树木长得更好。自己随后又回到人间,变成了一位小男孩,一层层地往上飞升,最后直接升到了合道空间,然后“碰”的一下散为无形,自己的意识也在瞬间分布到了整个寰宇,能够感觉到整个寰宇的细微变化,并随时随地可以响应。正在体会这种细微感觉时,梦醒。
再次感谢老师!
(梦见在生活中修行:实修时证,自修自证这两点吻合在修炼者的生活中。
见有道友飞升到了不同的空间,由低到高:认识修炼界有个正常的心态了,这需要靠正常的理念来引导,而这种正常的理念是由“不言之教”的方式表达完整的。
梦里知道,每个人处在或者要飞升到什么空间和位置,是由各人的德决定:面对客观世界单一的“跟风式的思维”或“信仰态的思维”以及“学习型的思维”都解决不了觉悟根本规律的问题。积极的传统文化用了一个“德”字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德”体现在人们的修炼实践中不是表现出多少个层次的“有”,而是体现了生存形态中有多深的“无”这个问题。庄子深喑此道,他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无”的论点,因此,这梦里因层次所需的德应该理解为“无意识”状态的积累。
“观察或参与分不太清楚,不同空间不同景象”:这就对了,既是观察者也是实践者,“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拓展长生久视的未来。“多维空间并行,多层宇宙并存,多种思想并生,多种人生互动,这才是真实世界的面貌”。
人间看到人身的障碍最多、束缚最重:人处于可见生物链的最高端,也处于智慧生命的最低端,人相对于世间万物有取与舍必有盗与被盗,人相对于六合之外的智慧生命有被利用也必然存在有利可图的短暂与长久。所以相对于人间来说,长生久视之道也是客观的摆在眼前又看不清的一条路。
“在神道空间,遇到两位男神和一位女神在讨论,听到一位男神对另外一位说,既然能成神,就说明你心底善良,为什么还这么固执呢?”:“心底善良即在神道”,提到这句话就想起老子所言“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为天下为百姓为他人的初衷不改是为“慈悲”,“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在神道中人们是以德相通的。
“另一位辩解说,道理明白,可就是心里放不下”:这就是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无人知无人行”的道理,人被既定的观念锁死了,即使信了很好的宗教修了很好的法门也难得妙要而致究竟解脱。
“在仙道,仙人在飞行,一位仙人化作了大山,他的神识飞出大山,把常人看来不好的东西带回来打碎堆放到山上,并说可以让山更大,也可以让花草、树木长得更好”:人在山中修炼称之为仙,这一节表述得很形象。人化作大山,是因为大山很自然地承载着各种各类的生物,山的增长无形,山上的生物生长却生生不息。将生命寄托于无形有形之间,“明白了交换就是衡定不变的基础”,这就是修仙。人间认为无用之物正是仙人们滋养其所化生的存在的物质基础,所以“圣人无弃人圣人无弃物”,这个观念是修仙之基。
“自己又回到人间,变成了小男孩,一层层往上飞升,到了合道空间,“砰”散为无形,意识也在瞬间分布到了整个寰宇,感觉到寰宇的细微变化,并随时随地可以响应,体会细微感觉时梦醒”:回到了人间,玄界与现实的接轨称之为“返”,玄德大逝远返的“返”,这是在表达玄德境界的提升变化。变成了小男孩,上个梦中有小男孩与自我之辨,这个梦中又变化成小男孩的飞升,说明“合道空间只有全新的生命才能进入”。《玉真通解》有五神的概念,也有一些炸樊笼、炸丹与炸天方面的描述,在此都得到了响应。在通达造化之根的前提下经过施与还的循环作为而升华生命的存在空间,从而将感觉不断地寄托在更广大的存在中而得到长生久视的效果,这个效果是要通过认识对生命的理解和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的。所以玄德不是空穴来风,玄德是道祖站在那个时代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真实感受。现在有人在梦中感受到了,回到现实中去感受“天人合一”也一定会呈现。)



四、客观世界只有忘记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清楚——真水无香的问题:

    《玉真通解》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作为新道友,不明之处甚多,希望老师能讲一讲以下几点,不胜感激!
    1、隐传道法,明传玄元。
(修炼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修炼者对生命的运动规律有足够的认识与实践。“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说明道的运动特殊性表现在生命活动中为“隐”而不是“显”。因此“道法的传承不是用宗教或文化或门弟的方式能够完成的,道法的传承是由人的生命特殊性所承载的,它一直都处在“隐”的形态中,它是靠人的觉悟去接近的,不是由知见或文化所能表达的一件事”。故自古及今对“道法”的解释都不是那正在运行着的道,而只是人在自生的认识领域所得出来的相对结论。
修炼对存在要“知根知底”,存在的根和底就是“道枢”,古人谓之“玄元”。将事物运动的规律认识清楚称之为“修”,将认识到的规律认真地在生命中实践并逐步掌握扩大“认识”与“存在”的互动关系称之为“炼”,这就是道家一直以来的“修炼”意义。庄子说“彼是莫得其偶是谓道枢”,客观世界只有忘记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清楚,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讲所言所形成文字的核心,明明白白地在传递一个根本信息:人只有“忘我无为”了才能谈得上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知根知底。)

2、如何“启师立志”以及向自然立志和向师父立志有何不同?
(“启师立志”是在向人格化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一个努力的承诺,所以这种承诺终究还是要回到人性命的努力实践中来,用以检验进退。人能师于自然是因为能认识并体会到大爱无疆的积极反馈,人能师于真人是因为能通过与真人的响应深化慈悲所化生出的无穷智勇和未来。)

3、当代大圣”为民出国",“为民”应如何理解?(说法较多,但是相信老师的说法。)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也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的运动是正大光明的,但是在人们以奇猎胜的眼光下变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只有“功成身退”才合于天道。我们追“圣”的行为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原意也是善的,但是造成的结果却让社会得出了“妖”化其能的效果。所以“为民出国”形象地表达了“人之迷其日故久”的事实,因为老百姓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是让老百姓捧杀了“圣人”,还是让“圣人”按天之道退到人不知鬼不觉的境地“光而不耀”好呢?)

    4、圣祖的“弱”、“隐”,永远是晚辈的学习动力(去掉争、去掉显,不敢为天下先。因自己不自觉地经常有争、显的念头出现。)。
“玄德”为众人所理解需要一个过程,相信认识、理解、实践玄德的人会越来越多。
(《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真水无香  2017.10.20



五、自然是合道的,需要修炼者去爱她并向其吸取合道的因素和奋斗的方向:社会是合理的,需要修炼者去爱她并向其搜索人性的灵根和觉察历史变化的缘由:人生也是合情的,需要修炼者去爱她去为之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以达到觉悟的光辉顶点——清荷之美的问题:

    几个疑惑请教老师

    1、现在的微信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建同学群,那个建朋友群,还有家庭群等等 ,甚至于一个人今天的行踪都能通过分享一清二楚,同学来要聚, 老师来更要聚,真是有点应接不暇。期初也参加过几次,后来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有时不想去吧,大家会说不给谁谁面子,这与老子说的“和光同尘”相违背吗?
(“和光同尘”与“我独异于人”这是一对矛盾,“圣人不积”与“圣人处天下歙歙焉”也是一对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一定要知道圣人所说的“同”和“异”,“不积累”与“歙歙焉”的积累,不是指的一个对象,这些对象是分阴阳的。在阳的一面修炼者要“和光同尘”,在阴的一面修炼者要有独到的见地和不同于凡想的运畴。在现实的一面修炼者不要积累赘(名利财富等),在看不见的一面修炼者却要从众生或万物那里积累互动的根基和寄托出有限的存在。所以面对社会人对微信这类工具软件和交流平台的趋之若鹜,修炼者还要保持自己独有的一份清静,不要为“人情世故”活着,也不要为“人气”背后隐藏着的名利活着,要为“长生久视”之道在生存中的体现而实践。活得有灵气了,变通也就能不拘一格,个性自然而然地体现为“有德”的面貌,对自己不“感冒”的人尚且都需要从自己身上吸取合于自然的因素,更何况对自己亲睐有加的人呢。)

    2、我与身边一道友(老公)在修炼上的一些分歧
    前不久他看到我加的《道德经》研讨群还和我吵了一架(当然也不止一次了),说我修炼的方向有问题,要跟这个老师而不能跟那个老师等等,我觉得如果我们给自己的修炼设定了这么多条条框框,无形中就给修炼之路设下了许多障碍,又怎么能觉悟与创新呢?老师是我们觉悟人生的引领者,但走怎样的路都是自己的选择,适合自己觉悟自身才是最好的,何况能接受老子玄德修炼精神更是上等的福缘。
把修炼变成了一种宗教信仰,前些天放假去了这边的密宗寺院,里边有好多转经桶,他就说听密宗师父们说转经既能回向众生又能积累自己的福缘修正违缘,而且放假几天(有事没事)每天都去。我就劝他不要太执着,“道”不外求,还招来了他一通反驳。最近我有点闲时间在家,他就说让我每天去寺里转经桶以利众利己。我觉得不究竟,和真正的修炼有些南辕北辙。在这要说的是,两个人的观点不同也属正常,但任何一方也不能强求对方去接受,但在我们之间好像行不通,有时对他的各种约束就有一种想逃离的想法。面对以上这样的矛盾我该怎样处理为好?他老说我太固执己见,是这样吗?还望老师以旁观者的角度予以指正!谢谢老师!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是句名言。常常处在这种“难”中,或多或少能参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象。男性感知于事物的形态而后去深入本质,女性感知于事物的本质而后去深化对形态的认知。这是一对阴阳的特性,也是人修炼中认识自身从而弥补其不足需要验证的事。人的行为“好”或“不好”不是由既定的“道德理念”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行为结果是不是能促进生命的进化和发展,从而使生命能更大化地融入整体达到长生久视之未来。婴儿没有意识的系统性,她是对的,她的存在预定了生长和发展的积极未来,一旦长大了有了思想有了情感的某种模式,她就开始积累不对的因素了,直到人自己将自己用自己独有的又是与众人高度一致的方式送进坟墓。
自然是合道的,需要修炼者去爱她并向其吸取合道的因素和奋斗的方向;社会是合理的,需要修炼者去爱她并向其搜索人性的灵根和觉察历史变化的缘由;人生也是合情的,需要修炼者去爱她去为之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以达到觉悟的光辉顶点。
所以我立言将“修心”解释成不断更新自己的既定观念,将“修德”解释成“无意识状态的不断积累”,落实到修炼实践中那就很清楚了。修炼者能够向着那永恒不变的“真象”不断地改变自己就是对众生最大的回向。
夫妇之道也是修道的至要内容,“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男女双方的差异性是天地赋予夫妻双方的良师益友,“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妻间到底是“自其异”还是“自其同”不用说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夫妻观点和意见不合是件很自然的事。一定要本着“男女各有优劣,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的生存观才能处理好夫妻同修大道这事。“求同存异在于商量,共同进步莫要强求”。夫妻之道的历史远远长于宗教信仰之史,而“夫妻之不言”与“信仰之有言”其深浅自判。夫妻之道是为人之本认知之本信仰之本善化之本也是不言而定的,何必要强求另一半接受“外来”的说教而将这本已“究竟”的存在置之如敝?)



下次交流(2017年11月4日星期六)建议大家预习的问题:
1、此回目曰:“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其中妖怪红孩儿说了一句:“善内生机,断然拿了”,这“善内生机”是个什么“鬼”?
2、此回诗中曰:“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为何道德高而魔障就高?
3、以上两问化为以下一问:“何为中正,何为正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1:33 , Processed in 0.0167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