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36|回复: 0

西游记第40讲—以天之道的意境来确定修炼方向和方式 《西游记》从系统结构上描述修炼

[复制链接]
厚音 发表于 2017-11-16 2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天之道的意境来确定修炼方向和方式 《西游记》从系统结构上描述修炼


2017年11月4日星期六语聊汇总 西游记 第40讲

上次建议大家预习的问题:
1、此回目曰:“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其中妖怪红孩儿说了一句:“善内生机,断然拿了”,这“善内生机”是个什么“鬼”?
(一直以来认为唐僧是没啥本事的一个文和尚,这一回则开始揭示一个道理,“没本事如何跟现实中的真本事关联”。前面交待过,唐僧是十世修行的金蝉子转世,此世文弱而知礼仪,但是那背后的遗传信息一定是很强大的。只不过这种强大的表现方式不是人世间的认知所能理解的,这也正好揭示了“修炼悟道有成的人如何面对明心见性的漫漫长征路?”这个问题。
原来曾经说过,生命中有两股力量并存,一个趋阳向生,一个趋阴向死,这也是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唐僧向佛求善是他的生路,相反的那股力量呢?不可能消灭它就了事的,更何况它未露面,人神不识又如何消灭?这就需要一些特别的机缘让其暴露。故事只是用来譬喻,要注意实质的关联。唐僧是个好人,不好的一面有待出现,这节的红孩儿就是他那不好的一面,红孩儿也要吃唐僧肉,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所以红孩儿也是唐僧未曾显露过的心,心妖作乱迷害真性,于是乎红孩儿也是修炼者心中的怒气和机心的代表。心属火,人发怒时如烈熖升腾,未发怒时火潜伏于木,木代表生机,红孩儿寄住“枯树涧火云洞”,“枯树”安有生机?暗喻人之怒气如火云,不能助生只妨生,这种因素的转化也不是孙悟空单凭对抗能化解的,只能请大法力的观音。
知道了红孩儿的背景是唐僧久聚的内火以后,接下来就是看机会了,红孩儿是找机会吃了唐僧,菩萨是找机会收了他。“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这个“目”也即是那个“木”,唐僧是红孩儿的木,见之则发,一发必克,这必克的盗机不在唐僧那儿,也不在红孩儿那里,更不在能闹天宫的孙悟空手里,这盗机在观音那里,观音听潮汐而悟得大道,是以大观小,所以万物之变不离其握。这也暗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理。
所以红孩儿说:“善内生机,断然拿了”,他深知唐僧修佛积善的禀性,用善来赚取唐僧比用其它方法更有把握,故善内生机即是非妖即魔的“鬼”,就象现代有人借大众的向善之心而大肆敛财一样,难逃非善非德的恶果。
吃药得有个药引子,唱戏得先报个曲目。这唐僧不发火,一切都照孙悟空说的办,红孩儿也无从下手,谁知孙悟空是个火眼金睛性格又猴精的角,红孩儿露面两次,唐僧就被孙悟空掐下马来两次,由此而生怒火,怒火一生禅心即乱,禅心乱时心机现,于是乎故事就演绎开来了。)

2、此回诗中曰:“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为何道德高而魔障就高?
(上一问说到唐僧的“没能耐”关联到红孩儿的“有能耐”上有着一番道理。原来红孩儿是唐僧的心火所化,唐僧的道德高隆,红孩儿的魔力自然高强。禅机本静于内,静是藏阴之所,“机”动必发于外,这就给红孩儿这心火之妖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场所。所以,当修炼者不明白阴阳动静之理时,以为“我相”之静就是自己的一切时,正是酿下千古魔难因缘之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静生妖即是唐僧之善化为妖的效果。
“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
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丽外乔。
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
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
这首诗是在辨证地谈生命的正与邪及阴和阳的关系,以与《西游记》的原旨相应。心君正直而无偏倚时,即使他是善的,也难保他的整体团队中的角色都象他一样想问题。修炼者有了好的主导意识的时候,也难以保证思想的动态变化中与何种根缘相应而成灾。因此,道家思想中有个聚炼五行而成丹的过程,故我们说炼丹是个系统工程。人精神领域的提炼没有物质世界的合一成不了大道。木母,意马,黄婆这些都是生命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不用自然规律将他们提炼揉合到一个“有持续发展设计的整体”中去,单凭人的主观之智完成不了这个工程,此即是客邪得志也非真。说到此处方知“师父”慈悲无量处,才明白道祖“清静为天下正”的忘我无为之道是本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发祥的。)

3、以上两问化为以下一问:“何为中正,何为正处?”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要想理解修炼大道的中正首先要常持老子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守中”处于有言与无言之间,如果说起黑白,雌雄,荣辱的知与守,这个“中”就更微妙了。所以道家的“中正”之意在于“上善若水”,世上之物莫有柔过于水的,而《易》曰:“柔丽乎中正”,中正即是柔处。动则柔处万缘,清静则万化归一。所以“正处”不是躁动求道而是清静守柔,不是炼丹烧茅而是忘我无为,不是读经聚能而是虚心自化,不是显摆法理而是归乎自然,不是企望成功而是以退为进。)


道友提问:


一、别让本来正确的发展方向被人既定的分别观念给搞砸了——无名为名的问题:

    一个比较清楚的梦

    早上睡回笼觉的时候做了一梦。梦中自己和弟弟要去姥姥家玩,走到一条路的时候有很多狗冲我们叫,没办法往回走。这时候回头路也是有很多狗,凶神恶煞的,我们就打算从一户人家翻墙过去,弟弟翻过去了,我怎么也过不去,甚至把人家墙都给搞倒了。这时候主人回来了,一看是自己母亲,当时感觉这是不是做梦呀,我记忆里从来没有住过这里。然后就听到外面吵架,一个妇女正在骂人,一看,骂的是我家。我就问怎么回事?她说男人的事,我说男人的事跟你有关系吗,男人的事男人自己解决,女人的事女人自己解决。她听了我的话就有说有笑的跟我家说话,这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先把墙搞好,他是直接放上去的,跟没倒之前一样。这个时候我看到家里有两个小孩子,一个两岁是我,一个是弟弟,我还跟小时候的我玩了一会,心想回到现实中问问妈妈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家。感觉一直在梦中这样多好,要走的时候小时候的我还跟我再见。后来梦醒了。还请老师开示。
(“睡回笼觉的时候做了一梦”:醒而再睡是谓“回笼”,一阴一阳之往来的形态,所以这个时候的梦缘自于人的心神休息好了,有足够的能量提醒人该为生命的发展考虑一些事情。
“和弟弟要去姥姥家玩”:弟弟,少阳。姥姥:母系遗传之根。玩,带着少阳寻找少阴之根即是求发展的一条修真路。
“一路有狗冲我们叫,走回头路也有很多狗”:狗很凶,狗即苟,随随便便对待修真这件事当然是有凶险的,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
“翻墙过去弄倒了墙,一看是母亲是自己家”:到了自己家而不识,弄倒了墙,“智者衰功者亡,两者中间隔堵墙”,本来在生命中翻这堵墙是很容易的,只是“路不熟”弄倒了它,因为那堵墙只是个摆设,常人心知肚明而不知如何用,皆缘于人对身命这个“家”并不能认识彻底,只能回溯生身之根才能找到端倪。
“一个妇女在骂人,骂的是我家。她说是男人的事,我说“男人的事男人解决,女人的事女人解决”。她听了就有说有笑的,这事就解决了”:一个女的在骂人,无名无相的阴性信息的表达,骂,两口一马,阴阳之说一对上信号了立马就会在性命中产生效益。骂的是我家,做梦之事当然离不开对“我”的不言之教。“男人的事男人解决,女人的事女人解决”,这是梦者当下的观念,是阴阳有别的立场,这立场是无法与“带着少阳寻找少阴之根即是求发展的一条修真路”相和谐一致的。所以那女的有说有笑如无事一般,前面的“骂”意相对于此“说”,一与言为二,有些道理非得靠“言”表达,表达被领悟了并能实践了,就称之为“兑”现目标。现在问题好象是明确了,实际上主人之“分别智”显现了“有笑”的必然结果。因为“笑”分为“竹”和“夭”,上面覆盖有“竹”称之为蔽,“蔽不新成”。天道促进的新生是很难让人发现的。“夭”,她骂的目的是非常之善意的,只可惜人听不懂,不争而善胜,所以一笑了之,这笑中的夭则是“善复为夭”之意。本来正确的发展方向被人既定的分别观念给搞砸了,这也是“正复为奇”的真实描述。
“爸爸回了,搞好,他直接把墙放上去,跟没倒过一样。我看到有两个小孩,一个两岁是我,一个是弟弟,我还跟“我”玩了一会,心想回到现实问问妈妈是不是有过这家。要走的时候“小时候的我”还跟我再见”:爸,老阳是有经验的,知道阴阳如何“穿越”,所以墙障的是凡人眼。“我”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和弟弟,穿越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它在问人一个问题:“我是谁?我相之我是我,还是穿越后看到的那个“我”是我?他们本来有一种“复合”的无上意境,只是在现有思想背景下无法表达而被“夭折”罢了。善就善在,梦者在梦中还想着回到现实一定要问问妈妈哪个才是“我的家”?这就象孙悟空让乌鸡国的太子回宫问他母后一样,不问三六九,只要前后一比较,便知真假人生何处证!)




二、用天之道的意境来确定自己的修炼方向和选择方式——恒无心的问题:

    请老师开示:相似角色的启示?
厚音老师,
    您好。偶然发现《封神演义》中土行孙邓婵玉夫妇与《水浒传》中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三娘夫妇有高度相似之处。例如,土行孙与王英都是身材矮小,娶的妻子都是都是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均是脱离了旧的保守势力加入革命新势力;此二女均善使双刀且有暗器绝技(邓婵玉飞石,扈三娘套索),都在沙场为了维护夫君而与敌军女将大战(邓婵玉对高兰英,扈三娘对战仇琼英);最后的结局,都是夫妇二人一起在战场上捐躯。
此外,学生发现《水浒传》中鲁智深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均是恶躁的角色;相反,林冲与唐僧倒是有几番相似之处。请问老师,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相似角色在我们的修炼上有何启示?
(孙悟空是个拟人的角色,以区别人性与天性,鲁智深是个率性做人的样版,所以是在彰显智慧的真实意义,林冲的优柔寡断非得要让黑暗势力逼上梁山才肯出手,唐僧是个名角,书中的唐僧则写了从主角到配角再到主角的修炼变换,体现了人的无用而致有用的实际意义。
《封神演义》中土行孙邓婵玉夫妇与《水浒传》中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三娘夫妇有高度相似之处:会打仗的死于战场的多,淹死的大都是会水的,这与庄子所说的“狸狌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别人走什么路做什么样的人自己没有权力去干涉也无从评价,但是自己的路是可以由自己选择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用天之道的意境来确定自己的修炼方向和选择方式,这需要做人时就跳出人道的圈子进入“天道至公”的实践中来。)



三、执着地沿着既定的思维模式积累下去,生机也就没有了——花生的问题:

    巧合的梦

某晚梦到一个女孩要走了(死去),觉得是自己的孩子,梦中感受到离别的伤感。第二天和女儿说起这个事情,女儿说恰好昨晚梦中杀了一个女的,觉得杀了她,就能有自己希望的人出现,梦中果然是杀了这个女之后有个自己似曾相识的男孩回来了。请问老师:这是巧合还是我们不认识的生命现象呢,女儿的梦表达什么呢?感恩老师!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这梦境的巧合是一种“不认识的生命现象”,因为世界上从深层次的缘由来说不存在巧合。从现有的三个条件看由阴及阳产生的传递很正常:第一个是父女关系,第二是思想经常交换(谈心),其三是女儿的意识变化给出的信息很明显。“爱之愈切,系之愈深”。自己成长的过程自己没法去主动认识,但是自己的孩子成长的时候却是一个重新认识生长与成长的极佳机会。
一个女孩要走了(死去),觉得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是个相对概念,因为她是变化着的。当自己的孩子在思想成长或变化时,表现的结果就是过去的她要走了,而新的她也需要等待人去确认。所以,与“女儿共同成长”可以让大人也不断更新观念,由超越转而成为超脱,这只有觉察者能做到。
“女儿说恰好昨晚梦中杀了一个女的”:此处所说的杀也就是庄子所言的“杀生者不死”的“杀”。这与人们理解的杀戮不同。这是在用此种“杀”来交待“启蒙”是靠什么东西驱动的。孩子的“启蒙”可能是有一些因素需要解除的,解除的称之为“阴”,萌发的称之为“阳”。大同小异,每个孩子的素质不同表现也就各异。
“梦中果然是杀了这个女之后有个自己似曾相识的男孩回来了”。万物发展需要阴阳的互动,男孩需要一个可爱的女孩,女孩需要一个心仪的男孩,“似曾相识”这是从根子上发出的,是人类无数次的经验积累,当然可以命之为“似曾相识”。这是少年进入青年的一部序曲。有了这部序曲,生存的改变就由生命的改变决定了。所以人要小心自己的意识是由什么决定的,不要在单一的思维模式(阴或阳)中停留太久。年少时可以通过性发育带来更新的机遇,到了年长,执着地沿着既定的思维模式积累下去,生机也就没有了。因为除了你觉察后的修炼能够改变你自己,其它的努力都将是水中月镜中花,不会有实质性的意义。
“不认识的生命现象”:修炼给人的生命所带来的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一个“不认识的现象”,但是修炼的人则总以为从书本上或他人的经验中学到的经验之谈就是有了对修炼的认识,实质上这样的认识与身体上任何一点的感受和变化来进行比较,前者的先入为主总是掩盖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使人难得究竟。)


四、内心有光明生命才能得以照亮——潘胜宏的问题:

    灯不亮了,怎么办?

梦中妻子的二哥和我联手向大哥逼宫。我想大哥平时为人不错,就犹豫而不说话。二哥说:你退位后给你住高级酒店。大哥说:好的。
(大哥,主观意识,二哥,客观意识,我,客家意识。
联手向大哥逼宫:客观意识与客家意识都知道创未来图发展必须要主宾换位后产生的修炼行为。
想大哥平时为人不错,犹豫而不说话:人在审视自己的意识环境和形态时总会感到合情合理又合要求的,不说话是因为尚未觉悟而无言可阐明此理。
二哥说大哥退位后住高级酒店,大哥说,好的:长生久视的殿堂谁都愿意住的,所以应答如流。“你”退下“我”来主事对生命有何好的预景呢?当然莫过于长生久视之道在生命中的呈现,酒店可以理解为久掂。)

另外一个梦:一位练武的老师和我握手,我的内脏跟触电一样。我看到房间昏暗,就去开灯,结果灯却不亮。两次梦中去开灯都不亮。请熊老师指点,我该怎么办?
(“一位练武的老师和我握手”:因养生而好武学结缘于武林名宿顺理成章。
“握手后内脏跟触电一样”:内脏与内心不一样,内脏是形体部分,内脏跟触电一样,说明触动了身体,而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看到房间昏暗,就去开灯,结果灯却不亮”:房间昏暗是指身体内部未得光明,开灯不亮是指人对生命健康的主控权还没有掌握在手。
两次梦中去开灯都不亮:内心有光明生命才能得以照亮,两次,一而再,事不过三,庄子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一粘上“三”的边再聪明的脑壳也是转不过来的。所以过去曾说过师父给人教化也有三次机会,一过就转入潜在的了,不是不渡而是潜渡。)



五、虚的志总会吸引实的行去接近那光明的顶峰——妙兴的问题:

向老师请教两个问题

1、11月2日晚,一个梦境:我坐飞机到新加坡,有个老婆婆,是检查的人员。别人都有护照或者是有邀请函,我什么都没有,老婆婆把我里外,就连嘴里有多少颗牙齿,都数了。她让我等,她 一边吃饭,一边还想着什么?然后告诉我,我可以过关了。
(“坐飞机到新加坡”:坐飞机,形容生活的变化很快,新加坡,坡有上坡和下坡之别,飞而临坡当然是要准备爬新加的人生之坡,爬坡是要负出力气的,所以要显得艰难一些。
“别人都有护照或者是邀请函,我都没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没有能不能过要看下面的不言之教。
“检查员是个老婆婆,她把我里外连多少颗牙都数了,她一边吃饭一边想,然后说可以过关了”:老婆婆,有着丰富经验的老阴。数牙:清点一下志向几何?边吃边想:告诉“人修炼要边走向自己的反面边总结所获得的反馈”。可以过关了:觉者之关在心,未悟之关在形,所以师父的不言之教施于无形我们要特别小心对待。)

2、感恩玄界各位师父,恩师的教诲!我上次语聊中,说了我的志向。老师,我就是想问:我怎么才能做到,我的志向,所想所说所做都能和志向是一致的?老师我不知道如何都一致。
感恩各位师父、各位老师、各位道友们!
(“志向要大而虚”:志向实了就是目标和目的,有可能演化成对欲望的追求。
“所想所说所做都能与志向一致”:所想所说所做,那些都是实的,如果志向是虚的,那又如何保持一致?如果志向不是虚的,那志向岂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了?所以,当我们立下一个可以永远感动和激励自己的不变志向后,“所想所说所做”不可能与这志向完全一致的,要不然这志向又如何能成为修炼者前进的永久动力呢?就象我们在地球上找到一个目的地不畏艰难地想达到它一样,长驱直入和南辕北辙都是一样能到的,因为地球是圆的。同理,修道的过程中无论修炼者的“所想所说所做”和其所立的志向是否一致,只要慈悲之怀的初衷不改,其虚的志总会吸引其实的行去接近那光明的顶峰,那是因为道“周行而不殆”。)



下次交流(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建议大家预习的问题:
1、上回说到唐僧一发怒孙行者即遭殃,这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代表了生命中的何种运动机理,该从何处修引?
2、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为何龙王的水也灭不了,如何让生命之三昧构筑善的天地?
3、孙悟空遭到火烧后为何一碰水就“三魂出舍”,猪八戒为何知道救治他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1:20 , Processed in 0.0172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