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自我批评曾经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作风。
近年来,长期忽视和淡化党建工作的一个恶果已然显现,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优良的传统作风已经被丢掉的一干二净了。众所周知,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深切的检讨和反省,是民族、组织及个人求得持续进步的不二法门。 周恩来总理,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作风方面,始终带着好头,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1943年初,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运动,已经在全党开展起来。周恩来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应该特殊,而是积极参与到整风活动中。虽然远离党中央,处于革命的最前线重庆红岩,他仍为整风学习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 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在重庆红岩村,中共南方局的同志们为他准备了茶点祝寿。但周恩来没有出席,而是简单地吃了一碗面条,就回到办公室,撰写《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这个《我的修养要则》只有区区217个字。但其可操作性却极强,自我约束却极高。其一,这是自我学习和自我要求的七条,而且极为具体可行。其二,这是随时自我检讨的对照标准,没有标准,检讨也就失去了依据。在周恩来给自己定下7条规矩里,三次提到要进行自我批评——“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周恩来还公开表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愿做反省功夫而自满自傲,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和缺点,或者不善于看出自己力量之所在而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敢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都将归于失败。在周恩来看来,是否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个关乎政党存亡的大问题。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周恩来在报告中说,党内要搞好民主生活会,一个重要的武器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如何使用这个武器呢?周恩来说出他的体会: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从自我批评开始。他解释说,人们一般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人家的短处。如果反过来,多看自己的短处,多看人家的长处,自己才能进步,也能帮助别人进步。自己做好自我批评,别人也就会跟着做自我批评了。周恩来在倡导大家做自我批评的同时还带头开展自我批评。周恩来还谈到了自己是如何进行自我改造的,他说:“讲到改造问题,我想还是先从自己讲起。……我尽管参加了革命,也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部门做了一些负责的工作,但也犯过很多错误,栽过筋斗,碰过钉子。”周恩来指出,不要把犯错误当包袱,要主动认识错误的根源,进而改正错误,这样也可以使以后少犯以至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把自己犯的错误公之于众即做自我批评,不仅可以教育自己,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少犯这样的错误。这样旗帜鲜明的自我批评是与会教师们闻所未闻的,大家听后思想震动很大。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方安排尼克松夫妇登长城。这一天,天气格外寒冷,却有很多身着彩衣的小朋友三三两两或打羽毛球,或跳绳,或听收音机,尼克松随行记者对此做了报道,称中国人“演了一场戏来给我们看”。周恩来知道后,向尼克松坦诚表示:“我们有些做法比较虚假,是形式主义。”对于周恩来的自我批评,尼克松印象深刻,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这样评说:“周恩来的精细的自我批评”,是他“成熟的自信心的明证”。尼克松认为,表面上的大吹大擂只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心理,而真正自信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周恩来做自我批评正是他个人魅力的体现。尼克松回忆说,与他交往的中国领导人“愿作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对自己的缺点并不讳言”。在一次会谈时,周恩来看到双方代表团成员的平均年龄相差很大,就坦诚表示:我方领导人中间上年纪的太多,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周恩来这种不断表明自己需要了解和克服不足之处的坦诚着实令尼克松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