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7|回复: 0

西游记第65讲—不逃避现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宗教 《西游记》对人生的不懈探索与

[复制链接]
厚音 发表于 2018-11-23 1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逃避现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宗教 《西游记》对人生的不懈探索与天人合一观

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语聊汇总 西游记 第65讲


建议大家提前预习的问题:
1、这一回故事“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其中驼罗为何需要拯救?此回中重要的比喻还有哪些?
(小说中所说的“驼罗”是梵语中所说的陀罗净土,“共有五百多人家居住”,指的是五百罗汉所居。在佛家经典中将阿罗汉说成是杀烦恼,意即近邻争斗的一种境地。所说的“禅性稳”是说在此境地中不为三界所生,远离诸恶,清净受用,稳当方便。现今与“稀柿同”为邻比喻人生即使到达罗汉之境也难脱凡尘浊世的影响。故事中“驼罗庄”屡遭蛇怪侵食牛羊牲畜鸡鸭人口,恐惧不安。尤如性地近邻于蛇窟,净土沦为了杀地。所以需要有孙悟空这样的角色来拯救和把持。此回中的比喻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以此来说明人必须要通过修炼明白内景中正面角色的必要性,以此明了“无为之治”至妙法门。首先,通过老者描述“稀柿同”来喻世道的极其污烂之态;以“七绝”来形容人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就是转化为积污成垢藏蛇成害的糊涂。“驼罗庄”针对蛇患也请人降伏却落得个“烂西瓜之和尚”,“落汤鸡之道士”的称号,以此来比喻人世间不得真法实修的混世主流影响很深远,“那徒弟心还不歇,至今还要告状,不得干净!”。故事中以毒蛇来比喻见利就吞噬的市心狙狯,无论人物巨细,皆筹划算计而占为己有。蛇心毒矣,其两眼变如双炬,暗中见一切利比人白天还看的清。蛇的舌头化成了双枪形容市侩之流谋利中左右掩拨之灵动。孙悟空师兄弟俩说是“软柄枪”,正好用来形容世间人心的花言巧语、舌绽莲花的惑人外表。常人见蛇巨口来吞早就吓晕,只有悟空这样的大圣却能笑脸相迎,因为这样更能看见毒物的肝肺。所以圣人身入市心而不为所化,身游利海而不为所伤。末了,深入毒蛇腹中将蛇弄成了长虹之式,渡船之形比喻优深。以天脂地膏民劳苦汗来养自己的一身蠢肉何不虚腹以架东虹,此之为以利行积德之务。聚资粮而肥幻形,何如捐躯以为慈航,这才是真成大德的垂范。后来,虔心于一致,实了二师兄的腹,变相施为,打开了万古之心胸,疏通了久塞了的胡同,摆脱了千年以来的识障“稀柿岭”,方证菩提。)

2、孙悟空此回中起到了哪种作用?他与唐僧一开始的对话就说明了哪种修炼道理?作者在其间还藏有哪些不言之教?
(人们普遍认为会谈论修炼就一定懂得修炼,就一定是在真修实炼的过程中。《西游记》之所以难懂就在于唐僧比孙悟空的位置高而只需坚持自己的观念,直至“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田步,而实际上他俩所指的本来却是一个人,是人生中最强的两个角色。“我”这个角色相对于“元神”这个角色就象唐僧相对于孙悟空这个角色一样是有着优越感的。很多时候都是以为自己的思量很到位。实际上他不知道心上的这点儿底子也是孙悟空给的。《西游记》如果一下子划破此事人们定当不解,只好用一个个的故事中师徒间的思想交集来说明这个问题。前面的章回中唐僧不是担心山高路远就是担心妖魔鬼怪,而孙悟空每次体现出来的境界总出其三人之上,如二十四回:““徒弟,前面一山,必须仔细,恐有妖魔作耗,侵害吾党。”行者道:“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西天之路“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三十六回: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而这一回唐僧又勒马道:“徒弟啊,天色晚矣,往那条路上求宿去?”行者笑道:“师父放心,若是没有借宿处,我三人都有些本事,叫八戒砍草,沙和尚扳松,老孙会做木匠,就在这路上搭个蓬庵,好道也住得年把,你忙怎的!”孙悟空在此回中体现的是“随遇而安”的修炼境界,看似平常,对修炼者的生活惯性来说实非其易。孙悟空还是一个知进退的角色。这一回“老者”一说到捉怪拿妖孙悟空就赶忙下“定金”,“三藏闻言道:“这猴儿凡事便要自专,倘或那妖神通广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诳语么?”行者笑道:“师父莫怪,等我再问了看”。说明孙悟空谦虚谨慎,听得进师训,把持得当,调查研究,再作结论。驼罗庄的老者们承诺孙悟空拿下妖怪就分出良田千亩金银若干,而孙悟空分文不取,堪为典范。每遇妖怪孙悟空总是让唐僧放心而“虚心”,而这一回中他却让庄民供猪八戒吃个饱,变大猪拱开“稀市同”,证明了孙悟空具备全局的眼光,安排恰当。由此可见,《西游记》中的比喻是主观意识应接不暇的,而客观意识的智慧和能耐也是主观的执着所不能及的,而主观对客观的无为之治的前景也是凡欲俗念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修炼者不能以自己的谈论来代表自己的境界,如同唐僧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西去的魔难一样,要身体力行地体会与客观存在间的未解之关系。)


道友提问:


一、不和谐的想法都会给环境带来不宁静的事来——小王的问题:

1、找去中学的路(经编辑简化)
    梦中野外遇一人,不确定有仇还是旧识,我会控制雨的法术,和他打的很艰苦,最终我险胜。发现自己在去以前学校的小路上。梦中似乎知道二十年了,学校早就拆了,南面新建了一所。沿着小路,惆怅小路仅剩一点,变成了通向工厂的大道,仿佛又回到小时候赶着上学的心境。
(“打斗中险胜”:自己总是身天下之君,是“必胜”。生命越懵懂越是无事。长大了有本事了,不和谐的想法就多了就会给环境带来不宁静的事来。“过去的小学早拆了”,过去的童贞不再有,过去的记忆却可以长存。变是恒定的,真性的一面才不会变,所以自己童心要从整体上理解才能保有。)
    走过工厂的大道是镇上的巷子,我不清楚路了,见一小学生就跟着他,房子全都变了,细一看感觉还有以前痕迹。自己带了一条缺腿的长凳,出现两个都缺半边腿的长凳搭在一起坐的图像,我就扔了。刚扔下又不舍,想捡时,旁边小孩飞跑过来捡走了,我不好向小孩要,自我安慰了一下,继续向北走。
(“不清楚路了”:与时偕行才能保证自己认道与行道。“带一条缺腿的长凳,出现两个都缺半边腿的长凳搭在一起坐的图像,我就扔了”:凳子缺腿需要修,人生缺德更要修,缺是必然的,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倚缺就缺。)
    路上想打架的情景,对方快我就快,对方慢我就慢。跟着小孩到了小学门口,发现隔壁的中学被封了,确认是之前的中学废弃了。我就去新校吧,不知路,就问那小孩,小孩急着上课没说就进去了。知道新校就在南面,不能迟到,估了一下方向就往南拐的巷子走。突然手机把我吵醒了。
(在生命内部知我者莫过于“她”了,我快她也快,我慢她也慢。自己在身天下之内先争起来了,就不可能在外形成美满的生活。)
    很长时间没做逼真的梦了,被吵醒很生气,真想回到以前的感觉。梦境确实啰嗦,请老师不要介意,解说一下这个梦的原因,直接下结论就好了。
(知道自己“啰嗦”就好,就可以学着从文字上至简至短地描述自己的事情,将注意力放到对客观事物的关注与关系上,提高自己立心至公的真实境地。)

2、幻觉的问题:
    从外面回家,刚坐下就看到水面上有一莲花在放金光。我是在很清醒意识下出现的幻觉。之前在论坛哪个问题中也看到有道友从二楼跳下摔伤,请老师给我讲下问题。
(做“小弟”的时候想着大哥照着,做“员工”的时候指望老板照着,做“百姓”的时候希望领导给照着,做“人”的时候企望菩萨给照着。原来,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朵金莲在一直照着。奇怪,这朵人人都有的,一直在那里放光的金莲偏偏不遭人待见地冷落在有限的机会中展现,又被人说成是自己的“幻觉”。大家说,人生是不是很可悲?可悲于不自知,不自省,不自励,不自强。人不要以为“自知”这个领域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越,即使穷其一生的精力也不一定对其有些微领悟。)



二、系统中无数个分力的集合必然有唯一的合力趋向自然地产生出来——网上人的问题:

    彩色太极球

    前几日起床前看到一个旋转的彩色太极球,太极球表面有许多旋转的彩色太极图,不确定是醒来前看到的,还是醒来后看到的。
    请老师指点。
(“有虞氏不及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余余”,古人说的对,在卧下与觉起的过程是个阴阳交换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性命配合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称之为修炼。今天有叁位谈到“所见”的内容,一位是“非我非非我”看到“龙”,那是女性。这里是男性看到了彩色的太极球。还有一位是“小王”这位年轻人怀疑自己的所见“金莲”是幻觉。龙如何描述都是感性的,太极球如何描述都是理性的。 这符合于分析事物的阴阳学基础,也符合老子所说的对“道”的三种态度,“勤而行之”、“若即若离”、“大笑之”。所以,面对未知的事物,首先要确定“所见”是人并未认识的结果并善存它,这称之为“德信”。“起床前看到一个旋转的彩色太极球”:生命是个整体的事物,他与环境中其它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整体相关的关系。它正在转动,它是彩色的,说明我们的生活是有着生动源泉的,所展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绚烂多彩的。“太极球表面有许多旋转的彩色太极图”:在生命这个系统中无数个分力的集合必然有唯一的合力趋向自然地产生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命运是自己的,但又不是自己的,说是自己的,是因为命运承载了人的需求。说命运不是自己的,是因为自己有修炼的权利,有觉悟的本能,有天地预置在生命中的进化蓝图。只要我们珍惜于当下了,觉察于心灵每一次阴阳的回旋了,砥砺前行于性命互动中了,我们就能推动生命向着新的形态不断前进。“不确定是醒来前看到的,还是醒来后看到的”:醒来前看到那是好人好梦,醒来后看到那是难得一见的好景。当我们将睡着和醒来当成不可割的整体时,就会明白我们的精神比我们的肉体要忙得多,它欲我们碌碌为玉,我们却要落落为石,道的性质相反相成。)



三、就其原文述其原义,这是学习的基本点——无名不未名的问题:

    本人对玄觉大师《证道歌》的一点阐发,请熊老师点评

    我主要想就佛门这句话‘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与现实生活做个联系,中国文字都是相通的嘛,我这里改一字,将‘性’改成‘姓’,可能偏离了玄觉大师原来的意思,但于了悟究竟这个问题上,可能是殊途同归的,也许话说的有点大,请您点评。
    种姓,一个‘种’,一个‘姓’,我不善于大篇幅的阐释,我只是单刀直入,我认为,不管你来自哪一个人种,不管你生身父母,是哪两个姓氏,你都有知情权,可现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比如有一对夫妻因为没孩子,他们领养了别人的孩子,但迟迟的不愿意将孩子的身世告诉他,我觉得这是造成‘错知解’的一个重要根由,对生活‘错知解’,甚至他的兄弟姐妹,如果也不了解这层身世,那么围绕这个孩子,周边每一个孩子,心灵都会被蒙蔽,扭曲身心,此等事正是肇因
    玄觉说‘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智’,今天我就做此等阐发,请熊老师点评。
(在佛言佛,处在佛理的圈子里,首先就其原文述其原义,这是学习的基本点。此篇文字看不到对佛理的基本认识和描述就将“性”改成“姓”,并强塞进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不管“不达如来圆顿制”和“周边每一个孩子,心灵都会被蒙蔽,扭曲身心”是不是一回事,这种学习的方式容易让人找不着“北”。我们作假设与推论,有时候真的需要对自然有所了解,对社会有所认识,对自己有所觉察。譬如,社会上有很多夫妻因为爱的需要领养了很多的孩子,有的“迟迟的不愿意将孩子的身世告诉他”,有的夫妻等到孩子懂事了成熟了告诉了他,有的夫妻却一直将其视如己出“爱而忘形”忘记了是己或非己,你说这三种情况你愿意选哪一种作为自己的模本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实际上,社会中男女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即使现在科学的亲子鉴定已经很容易办到了,也很少有人自寻烦恼地无事找事地去“鉴定”。人们没有超常的感知能力,却有着超常的爱心并每每尝试着将其扩大到力所不能及的范围和领域,这就是“寸草心”和“三春晖”的关系。我们为何要将本来生活得好好的大部分孩子都说成是“扭曲身心”的呢?其实,人活着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所有的,只有觉悟才能永远伴随自己走向那长生不衰久视环宇的无限。)



四、学先圣以去小虫之趣而立天下之大公——清荷之美的问题:

    梦境的疑惑,还望老师解析

    梦一、梦见在一间房子里,父母、女儿女婿和她们的孩子(大概一岁左右)在逗孩子玩,我也上前抱着孩子玩,父亲(已去世)却要母亲给一个男士打电话,好像要在他那买些姜和别的东西混合对付房间里的几个蟑螂。场景一转,我看到母亲拿的本子上有个电话号码(186094051××)和一个“养”字,自己还对母亲说这人与养老有关,转眼间我就跟着这个男士一起去他那边(好像是菜市场)拿姜,但又看到他的姜是用硫磺熏过的,就没要他的,又到别处去找了,后边的记不清了。
(“一间房子里,父母、女儿女婿和她们的孩子(大概一岁左右)在逗孩子玩,我也上前抱着孩子玩”:天伦之乐常有,它建立在天有好生之德的基础上。所以定格于众生则常乐,定格于自我则不免于常戚。“父亲(已去世)却要母亲给一个男士打电话,好像要在他那买些姜和别的东西混合对付房间里的几个蟑螂”:过世的父亲,引导信号转为阴。“过世父亲要母亲给一男士打电话买姜和别物混合对付蟑螂”:母亲,基础。电话一男士,沟通一个泛义的引导信号。买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买卖是一种交换,交换来古圣贤的精神以促人生平衡发展。“别物”,人的觉悟基于否定自我,相对“我执”它是不可或缺的“另类”。对付蟑螂:儿郎自私如人虫,儿郎奉公自英雄,祖先们深谙其理,告诉后人学先圣以去小虫之趣而立天下之大公。“母亲本子上有电话号码(186094051××)和一个“养”字,对母亲说这人与养老有关”:要令人生发展的路没有穷尽一定要长久地坚持抱元守一,一定要善养“浩然之气”。“我跟着这男士去拿姜,看到姜是用硫磺熏过,就没要”:硫磺,用流行的后天意识文化观解释的圣贤经典,老百姓最会识别。人们需要的是无名之朴下的真知灼见。)

    梦二、梦见在老家的房子里,时间是晚上,母亲把上房(面南背北)让一对年轻的夫妻住了,只看到房子里的灯光,却没看到夫妻的模样,厨房(座东朝西)好像挺大的,也租出去让干工程的住人停车了,梦中看到的车又长又大。母亲却在座西朝东的房子里干缝纫活梦醒,梦醒后自己虽有体悟,但总感觉有很多不解的疑惑,还望老师予以解析,谢谢老师!
(“老家的房子”:自己现在还在赖以生存的信号基础。“母亲把上房让一对年轻夫妻住,看到房里的灯光,却没看到模样”:上房,家里最好的房间,人生基本的信息知道要将最重要的位置让出来给新的生机。看到房里的灯光却不见模样,人要让真性的光明照亮自己的修炼前程,而不能让有形有色的所谓“真实”迷弄了自己的眼睛。“座东朝西的厨房挺大的,也租给干工程的住人停车,车又长又大”:“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这一人生的造化工程是庞大的,唐僧那年代靠的是人拉肩扛,现在却多出了很多的方便。“母亲在座西朝东的房里干缝纫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心”这位游子离开人身这位“慈母”已经好久好久了,何时才能重返桑梓依偎在老母膝下共享天伦?!)



五、龙的精神必将给世界带来祥和与太平——非我非非我的问题:

    请教老师关于天空龙像的问题

    夏天在草庄时,有天下午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爽,我独自在门口路上散步,看见天空有一条龙盘绕着,龙的周身呈现金黄色,很美很清晰,因为此时的天空除了龙形再也没有丝毫的云彩,这时老师刚好从东院往西院走,我本想告诉老师看,但又觉得老师走过来的方向正好能看到,我想老师也许看到了,我没必要看到什么就大惊小怪的,所以也就没吭声。不过,像龙这样的图像我们很少能看到,所以我还是想请教老师:我们修炼的人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样的图像?
(这里说的是现实中看到龙,我们先从梦龙谈到现实。“梦见金黄色龙在天上飞,此梦有着很好的预兆,说明未来会通过努力和能力收获到非常好的成就,有着很好的成功,前途一片光明”:这段话是从网上摘录下来的。做梦是个不由自主的事,与人的文化修养及信仰没啥关系,却有一定的道理需要人去明白。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龙文化”,一直都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充满振奋民族意志的说法。这一说法也为中华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由来已久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我从“百度”搜到一段关于龙的文字:“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开拓奋进””,以此看来我们国人从文化的骨子里是重视“天人合一观”的。如果能从实践中重视每个人“整体观”的培养,实际上必定成就中华民族的凝聚。从龙的精神“开拓奋进”这一点我们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将带给世界和人类福祉。因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间的关系就象人身中的五藏六腑间的关系一样是个整体。龙的文化就象人身中的肾水一样决定着人类这个生命的活力。而龙是水中的精灵,所以龙的精神必将给天下带来祥和与太平。这是从大的一面说开。
我们再从小的一面聚拢。梦与现实是不是一个整体?答案是肯定的。通过修炼“非我非非我”不是从梦中见到龙而是现实中睁眼看到龙,这给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震憾也必然会引起困惑“她不是幻觉吧”。在这里,我们曾经分析过人通过修炼如何完成“假幻空真”这样一个过程的历验,从而达到生命本质的飞跃与进化。在这里,我们也曾经分析过“非我非非我”她在之前曾经数次见到“性光”及其变化的一些内容。关于性光我们也曾经说过那是人的超视觉(场)展现的物质基础。现在她通过这些奠定好的基础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事物“龙”,如同我们通过显微镜看到平常看不到的细菌,通过望远镜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星云一样的正常。生命的精灵被我们看到了当然能够促进修炼的进步。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所能观测到平常看不到的事物的过程称之为“假”,这个“假”在古汉语中与“借”是同义的。人通过自身的修炼开发了阴阳两种物质并列观察的能力,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事物,并且有了比较、甄别、选择人生更积极方向的可能。这种可能指的是能深入到事物变化的核心领域中掌握事物发展的根源,这个称之为“真”,这个“真”在古汉语中与“甄”同音且义理上同步于老子“有无相生”的比较哲学。“甄”者瓦傍从陶器而言,“当其无有器之用”,天地用万物,圣人用百姓,被用的修炼者如何才能达到使之“用而不弃、同存同化、长生久视”的目标?)



下次交流(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建议大家提前预习的问题:
1、“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这唐僧与朱紫国王论的是何世何事?这朱紫国讲的又是哪家哪国的道理?
2、唐僧不知孙悟空是医国之手,孙悟空身怀绝技而言辞排空,其中在告诉人们何理何法?“心有秘方能治国,内藏妙诀注长生”,该如何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1:39 , Processed in 0.0170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