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0|回复: 0

[第十九章] 心性中自然意识很关键——见素抱朴——修炼的三绝三弃很朴素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1-28 1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从字面上说,这一章讲的是三绝三弃。三绝三弃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当然这个“绝”,就像你们刚才谈的有两重意思:第一个是断绝的绝;第二个,按古文的意思,他的确有绝顶之高的意思,就是到了顶级,已经没有可以超越的东西。所以说到了没有超越的东西这个层次的时候,也叫绝。就像一句口头语“绝了!”就是到顶了。

那么这个地方,取那一重意思呢?我过去是这样说的:丢开那些常人所要达到的目标,使自己的心归于淳朴,这才是修行的坦途。否则,我们会遇到不知多少的曲折和坎坷。过去成为圣人或者才智超人的榜样和祖先,或者是贤德之人,或者是出众之人,在修行者眼里,当然是崇拜的道祖啊、佛祖啊、或者是功夫超群者。常人修行之,知道诚心的拜,而外事,却不知道自性之中,早就富含有每位圣人的智慧和德性。因位圣人是以天下为己,以己化于天下,所以我们何不在自己身上去寻找这些圣根呢?这是我当时说的这样一个意思。

接着的推论是这样的:既然这个“圣”可以由内省而获得的话,我们的“智”又何必去外求呢?所以说,如果把这个地方的“绝”当成是绝顶的绝,往往给人竖了一个目标,好像目的一样。目标和目的就使人们老是想到,绝顶的圣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或者到底有什么要求。智慧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想无非是他已经抛弃了智慧,民利百倍,这后面的一句话很至关重要。就是如果要绝圣弃智,那就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说出来了。如果没有民利百倍这句话,那么前面的这句话就可能是绝顶的绝,而这里是断绝的意思,不要树立这个圣,而且要抛弃这种说教。

如果把第二十章结合起来,这里就有四绝,又加上一个绝学无忧。这四绝总起来说,无非是推广一种社会风貌。风貌是以民利为主要特征的。那么民利百倍,如果要想给老百姓好处,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肯定不能推行那种就像前面说的,评先进那种制度,不能张扬那些所谓的先进事迹,因为你这种张扬使人们出现了对某种假的争执。有了这种假,老百姓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了。最后,老百姓个个都搞假。在竞争中,人们很可能利用了自己的技巧,最后真正纯朴的一面就丧失殆尽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就是不要提仁,也不要提义,老百姓自动的就回复到孝慈的方面来了。

“绝巧弃利”,如果说你追求巧利,追求技巧中求利,那么盗贼自然而然就生出来了。因为有了这个利,人们就要去追求它,去攫取他。攫取不到时,就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就像现在的贪官一样。所谓的贪官,实际上是最大的强盗,这在社会中都有这种共识。他们盗国家的东西,盗老百姓的东西,不担心没有亏,而且还很坦然,认为那就是自己的一样,好像是自己争取得来的。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意思就是说这三个论点,如果单纯的从文字上来看,肯定是不足以推论的,这个东西他说不过去,也就是说它从文字上不能成立,故令有所属。

接下来他就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素,对于我们人来说,很难以理解,就是我们现在基本上忘记了朴素的含义,就像今天跟你们谈到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一样。什么叫素质?见素,肯定是素质了,它是基本的一面,就是这个人的基本反应。什么叫“朴”呢?按我们的说法就是纯朴了。所谓的纯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肯定太微妙了、太小了,所以,我们很难得说得清楚它到底代表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一种现象或者是哪一种表现。实际上,“朴”就是这个人他的表现非常符合于自然。

如果说,他的表现很符合于某一项标准,就像评先进一样,很符合于评先的标准,比如守钟点,最后成了模范,那么他成了模范所涉及到的他的行为是不是“朴”呢?我想这个大家都有看法,会觉得这肯定不是朴,这只是一种形式。那么这个“朴”是什么意思呢?朴,就是要顺其自然,要顺着自然去变化。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理解,比方说,那个时代,大家都不守点,(只有)他守点,这看起来是个很纯朴的东西,但实际上他这个朴,是有标准的。而我们修道者的朴,他肯定是要以自然为标准。

自然是怎么样,就是大多数人怎么样,我们才怎么样。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人家都不守点,只有你守点,你就成了鹤立鸡群,表现很突出。表现突出,人家就要捏你的尖,你这个时候就难过。像那种劳动模范,像中国这种政治制度下,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劳动时间和精力,去对付人们的这种思维,时时刻刻他要守点。所以,他精神长期的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这种先进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大的精神代价的。

回到修炼的实质上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行为对修炼实际上是危害最大的,因为它伤害了人的精神。那么,我们这个比方所说的朴素,跟我们刚才所说的实例,我们到底是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呢,还是做一个先进的模范呢?大家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吗?哦,普通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就像毛的那个时代一样,那时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很小,物质非常匮缺,但是最起码来说,它没有造成大的经济恐慌。人们最起码来说还生活的过得去,马马虎虎,人们的精神非常平淡,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追求。

我想到六八年,看了一则报道,说英国工人闹罢工,为什么闹罢工?他们为了争取一个星期五天的工作日。因为那个时候普遍都是一个星期工作六天嘛,那个时候他们就申请只工作五天。当然这个目的最后达到了,在全世界也就慢慢的推行了。后来又看了一则报道,说英国人,又在罢工,要求提高生活待遇,每个工人家里最少要有冰箱。六十年代他们在申请冰箱。那个时候冰箱在英国的普通工人中还很难以普及。这就说明老百姓的利益,需要管理者从非常朴素的角度去考虑,不是说从非常特殊的角度。老百姓的利益一定是以大多数为主,而不是以少数人的要求为主。

所以说,“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我想从第一个角度去理解就比较合拍一些,第二种说法也站得住脚。比方说,“绝圣弃智”,绝顶的圣人,他是没有智慧表现的。“绝仁弃义”,绝顶的仁师,他是弃绝了那种义举的,因他是平等的。“绝巧弃利”,就是最高的巧,它是没有追求利益,才可以获得巧的最高境界。这三者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不能用文字来说得非常清楚的,因为那是人们的感觉,那只是人们通过修炼实践以后得出来的一种感受。

这一章主要讲了在修炼的过程中,应该放弃的一些东西。

首先,要放弃的应该是“智”,我想这一点是最起码的。什么是智呢?按我们的理解,肯定是知识上的积累。但实际上这个东西,除了正在积累的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已经积累的。我想可以这样说,到了这个年纪,你正在积累的正在减弱,这个是肯定的,因为你年纪到这个地步了。所以你说,要像小孩子那样一天看很多书,而且看了之后过目不忘,做不到了。所以,正在减弱的这一部分,他几经不重要了。可以这样说,把书看个七八遍,也是白看,因为精力已经接不上去了。吸收能力正在减弱。当然这并不是说,年纪大了就一定不行,只是在减弱。那么,我们就分析已经获得的这个“智”,是什么东西呢?就已经化成了你的经验,这个东西它很重要的。那么这个经验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和智慧,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比方说,像与神对话里面,它是比较重视智慧的。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提出,要放弃你的经验,放弃你的智。那么,和与神对话的观点是不是相同呢?(答:与神对话讲,你要想真正了解宇宙,你就得进入内心,否则,将是一无所有。You do not go within,you go without.)这就是所谓文不足的一面,就是形成文字的东西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你表达不了智慧的完整意思的。既然表达不了,为什么还要免强的去说呢?

“故令有所属”,这个“属”的意思,是你要把它归纳到一个方面去。它有一个词来代表,就是朴素。接着我们就推论一下朴素的自然表现。自然的表现就叫做朴素,而不是矫揉造作那种外在现象。你看我们现在讲美,女同志都喜欢美,那么她们喜欢什么样的美呢?现在已经看不到真眉了,因为很多都是把眉毛拔掉了,然后画上的。特别是现在的小女孩儿们,你看不到她的真眉,也就看不到真美了。自然的表现已经丧失了。已经丧失了,就不称为朴素。人们现在对美学的观念就崇尚于智,而不崇尚于自然。这和老子的精神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这个地方以这个为例子来说明人们一种基本的生存表现。

另外,再举个例子,这就是正道的问题。很多人都是以正道自居,现在的宗教也是这样。所有的宗教之所以到后来成了战争的根源,其问题就在这个地方,都是以正道自居。什么叫正道呢?你说你是正的,他说他是正的。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消亡了,就是因为他内部的正邪之争。它分成几个部,互相攻击,就慢慢的衰弱了,这是在修炼中所能看到的一种基本现象。在我们自身的修炼中也是这样。比如,什么叫正气?你要绝弃一面,你肯定就要抱着一面。抱什么东西?朴素。朴素里面就提出,要培养正气。我记得这个问题是在九六年在北京提出来的:要培养自己的正气、理智和善念。,那么大家要理解一下,正气到底是什么东西?朴素?怎样一种朴素才算正气呢?在我们的行为上怎样去规范它。说去说来,大家都是修炼者,但实际上涉及到具体的问题时,能不能谈得上呢?你今天有正气,明天就改变了,因为最后你把正气理解错了。所谓的朴素,这个东西很难理解。因为它涉及到自然的面貌问题、表现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人很少去关心自然的,因为我们的见、闻很有限,你限制了自己去了解自然。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知”,这个知识是在几十年中形成的既定经验,这个东西限制了你对自然的一种朴素的了解。慢慢的,你对朴素的了解就产生了一种畸形,总以为自己了解的就是正确的。自己了解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我要是说穿了,第一,是遗传;第二,是你的积累。“见素抱朴”,抱谁呢?抱遗传的这一面。这一面我们看不到,但它是最重要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习性里面,是怎样去表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到底为什么聚在一块儿呢?实际上就是因为习性相通,也就是遗传相通,它就是这样变化过来的。所以,我们最终修炼,你要从遗传上去找这个问题。遗传,书里面是这样说的:有父母系的遗传,还有自系遗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是父母遗传,它是属于阳性的。自系是属于阴性的,自系遗传是你历世以来所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它起了一个基础作用,它在影响你的思维,影响你的爱好,而不是父母对你的影响。我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孩子了,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像父还是像母?可以这样说,大部分都不像。为什么?因为它有自系遗传的这一面,这一面是他的基础。而像得太厉害的人,有些什么特点?他的智商一定很低。当然,这是从遗传学上去讲这个问题。我也讲不出多少遗传学上高深的理论,但是我知道一个道理,父母不和的时候,生下的孩子是聪明还是笨拙?他的智商一定很高。相反地,很合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智商非常低。大家可以问一问有关专家。什么道理?这就和自系遗传有关。自系遗传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面不容易体现。不和的时候,自系的一面很容易的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这种体现在外貌上矛盾的。不和是祸,老天爷却给了他福。这是自然界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叫朴素。我在这里所讲的朴素,远远的不是人们所想的一种简单的结构,好像我们只要符合自然就行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懂得多少自然呢?对自然很难以全面地去了解它。

你的自系遗传,我们再继续往下推论。你历史中,有女性的一面,有男性的一面,这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当你女性的一面经验很足的时候,你的外像就可能是女性的,因为它是阴性的,你的积累也已经达到很纯的程度了。相反地,无论你是男性或女性,如果你的外像趋于男性,那么你自己的信息就非常杂,就是你的个性不明确。当然,这个推论是我从自然中观察过来的,就是你的女性足或者是男性足,它是不一样的。那么,针对现在人的相貌,男人长女像的话,可以说,叫福相。女生男像呢?就是男人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和习惯上都趋于男性的话,这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就有点变形了。如果她外貌象男的,习惯又是女的,这种人肯定还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那一面。就像诸葛亮的夫人一样,很聪明,她就是这样,长得有男像,心却是女的,这种人非常聪明。这种情况,在女性的佼佼者中,非常多见。我说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例证。那么我们应该放弃什么,把握什么,应该从了解自己开始。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研究来修炼去,可以说,都是空洞的东西。你没有研究自己,也就像没有研究自然一样。研究自然的人没有研究自己就像这个研究没有基础一样。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的看法。

第二,是放下。放下什么东西呢?我想除了放下对修炼的执著以外,还要放下对生活习性的执著。这是我说过多少次的,这个习性很难以放下,你们是北方人,一定要学做南方人,你做得到吗?自然做不到,就是因为习性在起作用。那么放下以后有什么好处?放下以后,你新的这一面就容易产生。什么是新的这一面?你遗传的信息也好,周围的环境也好,它都容易进入到你这个容器里面去。但如果你不放下,你的习性还在的话,那么习性是属于阴性的,就是它是属于收纳性的,你不变,你哪里来的新的这个变呢?你阴的一面不变的话,阳性的一面的变化永远都到不来。我们想自己健康,想自己的智慧上升,想自己的精神变得敏捷,你还得要放下你的执著心。比如我们做菜,刚刚头两天有所改变,模仿了一下别人的风格,过两天完了,菜又做回去了,又是原来的味道了。这不是我夸张地说这个问题,你的习性难移。这一点是很难移动的。当然我是从一个教育者、从教育的角度提醒大家,至于说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这个权力去说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人都有。如果大家觉得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上来说一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我是立足于改变自己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体会到了改变的好处。所以说这五年,我非常感谢,首先感谢师父的这场安排。还要感谢政府对我的改造。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东西是体会出来的。你在被动的情况下你就知道,那些东西是你必须要改变的东西。因为他那个东西很规范哪,规范的东西它就强迫的要求你,要你把自己的习性放下来。很多东西你不得不放下来,你放下来以后,你就会体会到你产生了什么新的东西。那个东西是自己的经验,可以说,他是价值最高的东西,那是不可言喻的。

第三,放松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是由已经积累的经验来表现的。比方说我过去练功的方法,老是盘腿在那个地方坐着。坐了十多年,结果一点变化都没有,我应不应该放弃啊?应不应该放松啊?我把这一切都丢了,不想它,不坐。你看看有什么变化,他接着就变化了。不信你试一试。我们有很多在座的功友都是这样,你不想,也不做,但是有一点,你见素抱朴,就是随缘。什么叫随缘呢?就是你的心身安处,你的心也好,你的身也好,你都能够安定下来。心身安处就叫随缘。你放松自己的心态无非就是把你自己放到心身安的地方去。你不要再鼓捣你那所谓的事业,所谓练功的前途,那些东西不是你操心的。在过去也说,你修心修得好,德修得也高的话,你自然功就有了。而现在说,你的心如果不放下,老是执著于过去的一套,既定的已经存在的那一套,那么新生事物怎么可能产生呢?产生不了,那也就耽误了你的时间,又耽误了你的生命。

你这一辈子不容易,你要觉悟很多的事,要让自己的灵魂超越到很高的状态里面去。你的心要去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心。这个人心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要放松你的心态。你不要过于执著,你不要把他的要求漠视起来,总认为你想的问题都是正确的,那肯定是不行的。要从自然中去吸收这个营养。我从人们的做事中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态,人们到底在想什么东西?我从他做事公不公,是不是为大家,我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前途。就这几个字,心公,为大家,他的前途就无量。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他老是再鼓捣自己的那一部分,自己想的,或者自以为是的,自己的那部分经验的话,他就建了自己的小利。这样的人他有前途吗?在修炼上他肯定没有前途,因为他永远的都会自以为是,满足于自己的现状。然后他就在等着老天爷把他所建的拿过去,把它给那些始终都保持不足的人。

从人们的做事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态,那么怎样去判断人们的心态呢?只有一点,就是忘我。我觉得增强这个小伙子还是不错的,因为那天他很坦白的跟我谈了他思想的变化,他说人家为什么都抢着把我的工作做了?这不是抢我的功劳吗?他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点,然后他就知道这样想是错的。他从主观上就想到,自己分内的工作,别人不应该抢去做。按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你这个时候就分别清楚了,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当你认识到这个分别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进入到忘我的第一个层次里边去了,你没有分别心了,你真正能够做到忘我了。这个忘我就是说,你做事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的那个工作中去的。你做事情不说是尽善尽美,因那需要很高的境界和技术,或者很高的经验的积累,你才能达到的。但最起码来说,你做事很有职业道德。

什么叫职业道德呢?就是你干个事,像个事。你不要为了某方面的利益或者是取悦于某方面的人,就像这个草庄,做什么事情大家都可能想到熊老师满不满意,实际上这个东西不重要,不是熊老师满不满意,而是你自己满不满意,我想这个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自己满不满意这种感觉,那就说明你这个公心还不够大,就是你考虑的范围太狭窄了。太狭窄了,你才有私利可言。你一旦知道了这个“公”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学过的,最常态的东西是什么呢?你这个人如果有平常的心的话,你就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先得利益。最起码你有了做这个工作的经验,这就像与神对话说的,经验是最重要的。你阳性的掌握了这个技术,心里呢?又有喜悦,这个就叫明,有了常和明,你就能容了。容了以后你才能公,公了之后才有全,才有全面修炼的那种结果。

神到底是什么东西?大家都说要练神,都说要神修,他缺乏什么东西?缺乏能量,缺乏智慧。神被包在你的身体内部,所以你缺乏能量,你的智慧又把他包死了,把它限制死了。你的神根本都解放不出来。又缺乏能量,又缺乏解脱的智慧,这个智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忘我。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基本思想,我想这个推论在这个地方他能够自圆其说,他从字面上都能画成一个整圈。我把它总结成三点:第一点,放松,第二点,放下,第三点,放弃。先放松,再放下,再放弃。你最后还是要去智。归根结底,你要想修炼好,最后还是要去智。去智去什么东西呢?去已经获得的这一部分。这是你关键关键的东西。所以,现在有很多道友,掌握的那些功法,可以休矣。那就是放下他,不要去鼓捣它了。那么新的方法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新的方法我怎么去做他?我想这个地方顺便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既然大家要放嘛,肯定就要它他一个“立”。过去就叫“破”和“立”的问题。到底“立”什么东西呢?立我们的自然观。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就是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环境中、被动的状态中,你去获得一种自然观。比方说,云雾草庄,并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在师父的精神指导下,创造起来的。既然创造了就要让它发挥作用,我们的生活基础,一日三餐,我们是立足于吃、住、行这三个问题上。大家都在活动,刚才我已经讲了,在生活的过程中有很多消极的东西,我已经指出来了。在生活中大家还是回到自己的习惯中去了,不能改变这一点,就不能达到最高境界。就是你没有达到那种吸收自然能量的境界。

那么,第二点,环境,这个环境到底美不美?到底好不好?相对于那些方景名胜,天下第八洞天等等,有它不足的这一面。这是好还是坏呢?肯定是好。因为它使你忽略的那一面,它优势的那一面你要慢慢的去体会。就像我跟闫工说笑话,你这样每天走路,还不如打着赤脚走上二十分钟。我是说的实话,这是大实话。闫工说,那不把脚冻坏了?但实际上你穿些走两个小时,还不如不穿鞋走十分钟。当然,并不是我说了这个观点,就去做个榜样。说不定我那天兴趣来了,的确去做个榜样。在九六年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说你别看是冬天,当你打着赤脚在草上走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人往往非常不重视自己的感觉,在冬至之前,赤脚踩在草上的时候感觉是硬的。一过冬至,你就会发现,踩上去有一种柔,那个柔,只有你的精神才能够感觉到。你用手摸、用耳听、眼看,你都不能做到。只有你的感觉,你做得很细很细的时候,你才发现,春天快到了。这个感觉,它叫什么东西?它叫非常美的一种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美。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一种气息的动态了。我说这个第二点,环境,尽管它很朴素很简单,也有它不足的一面,但它有什么好处呢?他非常自然,它不是造作出来的风景名胜,它自然生出来就是这样的。它的植物,在其它地方都能见到。我们在这种环境里面培养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朴。这个感觉很重要,就是看我们自己用不用心。

第三点,什么叫被动?现在讲课,大家在听课,这个就叫被动。你听也好,不听也好,我就在这个地方讲。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要在那个地方装模作样的听。不喜欢听,你还不敢打瞌睡,生怕熊老师不高兴,这个就叫被动。你接受不接受,都要有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对自己有什么好啊?形态之中的被动式在提醒自己,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不符合要求的。有的时候,人就忘形了,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嘴上还说我不应该这样做,但实际上他言行不符。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他偏偏不改,这就叫形态。在这种形态之下,有一种被动,我们应该感谢这种被动。做错了,失败了,自己走了弯路,都要感谢这个环境给与我们的被动状态。

这一章讲到此,就基本上表达完了它的“见素抱朴”的完整意思,表达完了放松、放下、放弃到底是什么意思。当然,我在这个地方除了这样说以外,我也在慢慢的修,我现在的处境是比较难的。大家可能也知道,那是真难,但是路又要走下去,那怎么办呢?这是被动还是主动呢?是被动的。被动有什么好处呢?被动能激发人的意志。实际上我在牢里就知道,我的被动状态是怎样造成的,这使我想到师父当年跪在徒弟的面前说,“人世间,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何时得了。”我想这个大家都能在字面上理解,在实践中能不能理解呢?怎样才能理解?我们对于恩的那一面,怨的那一面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这是我经历过以后知道的。师父当年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的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他就知道未来的事情会怎样发生。听者有缘,见者有份,你听了以后,在你的现实生活中肯定要去经历它。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经历它呢?无非还是三个词:放松、放下、放弃。就是你要学会放,你不放下,放在了心里,一天到晚在鼓捣人家的是是非非,你算不算修行啊?你肯定不能算修行。你只能算是一个凡夫俗子,俗的不能再俗的。所以师父最后说,菩提树下,普渡众生,功成身退。这个功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是玄德之功,什么叫玄德呢?生、为、长。这个东西我能生他,我也可以把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它再怎么发达,都在我的功中,这个就叫玄德。但是这个境界是一步一步到来的。比方说,你想象的事,它在社会上就发生了,这个就叫生。发生和你的想象有关。什么叫为呢?为而不恃,你所有的作为都没有原则性,无原则。做了以后你才知道,它深哪、远哪、与物相反哪。这与我们常人所见到的现象截然相反。你不能用既有的知识去框定这个原则,框定不了它,就是无,你用这个无再去看自己的功,你会发现,你的功会越来越大。就是有很多事物跟你的想法、做法联系到一块儿以后,就叫功。这种功和张宝胜的那种功不一样。我平常老说,张宝胜很可怜哪,他见了严新就说,我要死了。他很可怜,因为他要用明功,用明功,他就感觉到很累。那是用的潜在能量,这个能量一带出来,就带出了你的心,它撼动了你的心,它使用你的心力。心力和体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用心力是非常累的。前天讲的侯希贵,也是一个例子。香港的一个老板非常有钱,请他到家里去做客,然后希望他能表演一下神仙术,无非就是搬运。他说我们家楼下的客厅里面有一张桌子,你能不能把它搬到二楼来?当时侯希贵就答应了。他并不知道那个桌子是什么做的,结果半个小时之内,旁边的人就看他大汗淋漓,他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一样。最后好不容易松了口气,说,总算搬上来了。去叫人们到书房去看,结果桌子是搬上来了,他人也趴下啦,吐了大口的血。这是实有其事,是他亲口说的。他最后问那个老板,桌子是什么做的,老板说,我们家的桌子是用红木作的芯子,然后用金子包的边。他说那难怪,我说怎么搬不动哪。金子本身就重,更何况金子有抗气的能力,就是你的神如果气不足,他自动的就能够消失你的气。过去就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你戴上一个金戒指或者金项链,你就能够避邪。所以有的古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肉体死了不化,一般喜欢在口里含一块金子。有条件的,最好是含玉,金子也可以,它可以抗腐化,它像一堵墙一样把身体与空气的交换减慢,就起这个作用。

这一章就讲到这里。大家看看是不是还有没讲到的地方?

玄德里面为而不恃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所积累的经验也好,感觉也好,知识也好,你都有依靠的这一面。但是你一依靠,就错了,因为你狭隘的过去,狭隘的遗传,包括我们看的书,非常狭隘。古人由于条件所限,他既使有书,虚的一面也太多。所以你老是为而有恃的话,那就不叫修道,那叫修法,修功,这两点可以说的过去。真正谈修道的话,它一定是大境界的,没有依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4:00 , Processed in 0.0185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