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8|回复: 0

大道有门---动 静 观(节选)

[复制链接]
道与德 发表于 2009-7-20 09: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分阴阳,于是也就有动静存在。没有阴阳就没有动静。反过来说,没有动静也就没有阴阳。在原始状态下的动静处于隐形态势。在道生一,一为宇宙,一生二,二为地时,动静就明显了。道生一,就由静生动了,如不显形,就不会出现“一”。到天(宇宙)生地球时,就越发动得大了,大到“动”出个地球来。正如《清静经》老君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到了运行日月,生育天地,说明动的程度够大的了。“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这里说的“有动有静”已经运动得更为明显,更有节奏,更有清浊的分别了。“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里说明的是动静一对矛盾,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比较动而言)。静离不开动,动以静为阳,静以动为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说明在人世间,以静为主要矛盾。因为动是自然的,不动而自动。而静则不同,需要主观因素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否则动无止静。如到了不愿静而静的时候,人的生命就枯萎了、结束了。为此,在修真养生学里,静字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道祖在《道德经》第16章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在这里,老祖宗一语道破真机:静原来是人及万物的命根子。道虽然是万物的总根源,但人们没法认识、把握,只有通过静状态势才能认识道、把握道。静就成了认识道的通口。这个通口,就是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到了无情无欲的状态,思想不动了,身体也不动了,达到“性命”双静(虚极静笃)的时候,观察万物生长、壮、老、死(归根),又生出、成长、壮大、老死(复命),往反循环无穷,这个总根源、总规律、总法则,都是在静态下发现、认识、变化的。

老祖宗在这里又继续说道“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复命曰常”。通过“虚极”、“静笃”的状态,认识到复命,是一种常道、常理、常性,是万物生存的普遍规律。“复命”有几个意思:由不健康经过修炼达到身体健康的程度曰复命;到了秋冬寒冷季节要保护好身体,免致风寒疾病也曰复命;人到暮年经过修炼返老还童,身体健康了,也谓复命;人经过修炼生命享尽天年而自然归去,也谓之复命;经过修炼而得道成真,是谓真正的复命。复归元灵,与先天一炁相合。

“知常曰明”。知道了万物生老病死的常规律,是明白人、明智人、明情人、明道人。是认识的升华,是知识的深度,是大智慧的透视,是以道明心的表现。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这个常道、常情、常理的人,思想、行为处于一种盲目状态,不是生命肢体受到伤残,就是疾病缠身,健康程度每况愈下,到不了天年就人走夭亡。

“知常容”。知道了生命的规律,静态是良性循环,就会包容一切,容忍一切,放下自我,和他人、和社会、和一切生命和谐,无为自然,自自然然。

“容乃公”。包容一切,放下自我,不自恃、不自见、不自足、不自我、不自矜、不自为,和万物容为一体,和万物同步和谐,乃是公理、正理,万物同一理。

“公乃王”。王是最大的道理,唯一的道理,一切道理中主要的道理。

“王乃天”。这个道理不但在人间是唯一的大道理,也是天道的大道理,天上人间一个道理。

“天乃道”。人道理,地道理,万物的道理,天道理,同时都来源于母道理,祖道理,万法归一的宗道理。

“道乃久”。得道成真,与天同寿,与大道同在,永续、永昌、永存。

可是这个“静”字如何重要了?要认识这个静字的道理、重要性,要有一个认识的时间和过程,要有个过渡,要有个阶段。对“静”字的状态要认认真真的“把脉切诊”。现把“静”字解剖开来,展现面前。

静分:心静、形静、安静、平静、守静、定静、正静、净静、空静、清静、神静、寂静、笃静、凝静、凝神、虚静、真静17等种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16:08 , Processed in 0.0145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