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50|回复: 0

2009年8月29日语聊问题汇总 简答

[复制链接]
静如 发表于 2009-9-4 07: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何谓集约性的修炼?
这里所说的集约性的修炼与集体成就的认识都与实际相矛盾。集约性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无意识性。如果有计划有安排地学习各门修炼知识那是有意识行为。如果将大家有意识地安排在这儿学习并强求其发言那也是有意识的行为。是与我们大家无意间聚到此处畅想修炼未来的实际格格不入的。

2、何谓集体成就?
集体成就的思想是相对于长生久视的境界而言的意识,也是相对于同一性而言的修炼实际。修炼者的成就都是阶段性的,这是相对于性命两个方面而言的结论。

3、何谓真功夫?
我们习惯性地将人在世间的吃饱穿暖宝马貂裘美女香车当作是成就的标准,修炼中出现了某种新奇鲜妙就当作是修炼成功的终极结果,得无谬哉!实际的功夫成就是在十多年前所作的一个借喻一样:何为功夫?功夫就是时间。功夫就是有的是时间和能力去数清那滾滾红尘的至微颗粒。最高的功夫是“用人之力”,也就是扰动红尘为之趋一的能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至。
修炼有历史以来凡人都是以功能来衡量为师的,然而古人深知穷理之必要,故以寻到“明师”是幸。然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此尽显其真。得真理者不以功能为道,得功能者难为真理而进。何也?负阴抱阳之故。夫道德之行者,觉己、达人、通天、纬真。觉己是谓修心,达人是谓明师,通天是谓自然,纬真是谓积德。真、假也是靠比较出来的,并非由定理所定,也非功能所能定。故真功夫不在于表现而在于最后的那一丝微笑。


4、觉于人性方能通达天性:直趋道德的本源
人性是需要修炼者去认识清楚的,不觉于人性而达天性,何以有真人?《道德经》未谈及人性,只谈到圣人。未涉及性别,只定义于雌雄,何故?人性不足以为正之故,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性我执于利益观、价值观而看不到天性自然为尊的普用性。同样,修炼中的阶段性中,由学习或机缘接受到一些信息后,我们如果直趋道德的本源,这些信息也会有不高兴的,因为无法受享和利用之故,天尚且仰仗于人的存在,何况沥沥之信息体,执由而抗天地乎?孰敢!故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5、人心的觉醒,精神底蕴的积淀方为真实的财富
《道德经》所讲的“无为”,“清静”,“不敢为天下先”的观念都是相对于人修炼成圣人的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的个体生存在结果上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这些状态如果被每个地球人都奉为行为准则并身体力行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不会产生副作用,其积极性比任何的说教都要大得多,因为大家都掌握了道德之规律那将是推动人类整体进化的基本要素。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济而不是人心。我们只是寄希望于经济的发达来决定人心的趋势,用物质来决定意识的生长,文明史以来,经济发达以来,人类的意识真的是由物质的丰富这一点决定出来的吗?显然不是,人类的意识,特别是人类积极的甄别意识恰恰来自物质丰富后的对抗所引起的客观教训。所以,经济是需要发展的,人心更需要觉醒的,圣人所欣尝的“不言之教”之益人类应该认识到了。无有入无间,人到底是趋于有还是把握无呢?所以,这还是个个体生命的命题,不是用来引导社会的舆论。
回头来再看个人的经济发展问题:个人的富有来自何方?知识的积累?学富五车的才子遍地都是,未见遍地富翁。财富来自生存经营的技巧?聪明的人实在太多,赚钱的手段也越来越奸奇,然而社会性的负面结果也越来越多。人的财富不是一厢情愿的结果,它是人的积累与修持的反映,积累表现在对德的敏感中,修持则表现在对当下的不意间。如果明确点说就是:财富是人德性在机遇和观念上的至佳和谐,因为财富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数量上,而在于精神底蕴的积淀中。老子的慈、俭、不争是人生存中真实恒久的财富。


6、母爱之痛:真爱的感受由痛来体现
母子之间有种真爱叫痛。为什么是在母亲打儿子的时候最美?因为那是母亲对儿子最真实期望的体现。母亲真爱的感受是由痛来体现和终了,所以也要以痛来表达。这也正好是一个什么都没信过的女性的极佳诠释。这一点在人的潜意识中是明确的,为什么人会背离母亲的真爱而行?还是因为人心食色之性质,故母亲痛打儿子时在儿子的梦中是被肯定为最美的。
为什么要爱自己的“母亲”?因为她那里有真切的期盼和亘古不变的爱情。这个论点,悟不通就叫玄关,悟通了称为玄窍。


7、虚空无大小,无有入无间:坚持在道之虚无处。
我们是在接受老子的道德观,因为圣人的道德观使得其不在人道的定数中,我们接受并实践了,同一于圣人的存在中,所以我们有真实的成功。如果我们貌似在接受圣人的洗礼,骨子里却又打着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人修炼最难的地方是不能放弃、不能忘我。人的性质与万物的性质一样,都是负阴而抱阳的,修炼如果仅仅是顺其自然,那我们就还是在自然的定数中,如果我们“反者道之动”,我们就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定数限制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将个体与整体割裂开看。而应该象耗散结构论所阐述的开放自系统一样,将自己融汇于大系统中获取没有穷尽的智慧与能量。这一点正好与我们认知主体的习惯是相反的,人是习惯于先确定个人的感觉再确定系统的存在的,所以人又容易回到原点上挣扎而难自觉。道的大、逝、远、返性质与圣人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的性质是相同的,唯一区别就是大和小的问题。所以我个人的修炼观念就坚持在虚无处。虚空无大小,无有入无间。

8、反省——了解人性和认识自己的过程
修炼不在于听多少、看多少、炼多少,而在于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事件以后我们反省了多少?反省里面也有一个“反”字,可见反省的行为象征着道性的启迪。反省是了解人性的一个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9、将自己融汇入大系统之整体中——回归道性
融汇入整体,不要标新立异,最精彩的艺术如果没有统一的信号要求与安排也是毫无价值的。赵本山,山是长久的,本源是需要找到的,赵家的意思也是要罩(照看)着运动的。台湾是孤岛,只有统一才是最有希望的前途。倒地也没什么不好,倒在地上好好想想,再爬起来响应天地的要求用忽悠的艺术告戒世人,那将又是一重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1:07 , Processed in 0.0149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