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1|回复: 8

天台佛教哲学简介

[复制链接]
静如 发表于 2009-9-27 22: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立于公元六世纪的天台宗是中国第一个从印度过渡到中国的正式的宗派。天台宗的判教体系和止观体系为中国佛教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由于天台宗的认知论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色彩,为唐代不同的佛教宗派的发展和兴盛扫平了道路。而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顗(世称智者大师,538~597),被誉为“东土小释迦”,是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故智顗被西方学者评为“中国最伟大的佛教哲学家”。
  天台佛学以其佛教哲学著称于世,故佛教界有“教在天台”之说。而天台佛教哲学的精华则囊括于智顗的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之中。学界高度评价其著作的重要性,谓:“在智顗的汪洋大海的著作中,要找一部最能代表他的深邃而广远的哲学智慧与思辩触觉,则非《法华玄义》莫属。
  由于天台宗的教义依《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为根本,故《法华玄义》乃是对作为最究竟的佛说的《法华经》的全面而系统地诠释,这就使得《法华玄义》成为智顗表达其思想体系及其佛教哲学的最完整的著作。通过揭示《法华经》一佛乘实相说的宗旨,智顗得以将他自己的佛教哲学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智顗的这部著作以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将一代佛教的主要理论思想都包容进去了。过去散布于各个佛教经论中的主要佛教理论和概念都在智顗体系化的诠释中被重新界定和论证,形成了一个前后连贯一致而能自圆其说的佛陀说教体系。同时,智顗也将晋隋之际的主要佛教学说都作了检视,去芙存精,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呈现出来。以是之故,智顗的哲学一向被誉为“圆融哲学”。
  笔者的研究表明,智顗以实相为宗旨的圆融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实相所代表的是融会各乘的一佛乘。这是揭示实相的无所不包的特性。显然,一佛乘之位最高,证悟成佛乃众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至高无上的特性使之成为唯一能融会其它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而归于一乘的力量。故联系一佛乘而言之,实相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能起到统摄各宗各派的作用。
  其二,实相是由三元体组成的。这是描绘实相在空间和时间上构成的有机要素:所谓体广(包容一切之理)、位高(究竟解脱的成就)、用长(恒久之救度众生的行愿)是也。故其境玄而妙,深广不可测。是一实相而具三元,是三元而只是一体。实相非呆板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而全面的,不可用单一僵化、片面偏颇的思维模式来认知。智顗特别强调实相的灵活性,曰:“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异,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
  其三,实相即是佛境的代表。这是彰显实相在成佛之境域中理(寂)事(照)兼融的特征。智者认为,对实相的证悟即是契入佛境。在智者看来,成佛之境即是寂静而常照。契理成佛解脱是寂静,由慈悲誓願而应机度生是常照。此一照理鉴机之佛境正说明了实相之理并非静止的,而是充满活力的,能动的,具有济世化他之功能。
  其四,实相即是佛性。这是论证解脱之道落实到个体的可行性上。佛性为众生本具之性。既然人人皆有实相佛性,那就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依据。同时,成佛亦是终极目标,因为只有一佛乘才能包容一切,普令众生皆成佛道。再者,佛性这一概念也代表了整个修行解脱的过程,包含了成佛之因和成佛之果。众生本具之佛性说明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是为成佛之基础,即佛因;佛性彰显的极至就是最终修证成佛,是为佛果。所以,作为普令众生成佛的根据和现实,实相佛性具有其全体包容性,体现了大乘佛教不舍一个众生的菩萨精神。而其整个的修行过程所包括的最初之佛因和最终之佛果,则展现了实相之完整性和圆融无碍的特征。
  其五,实相即是中道。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诠释实相之无分无别、包容万象、兼收并蓄、肯定一切的本质属性,由对实相中道的把握而达到解脱自在。实相中道的具体内容即是空、假、中三谛圆融的真理之境,一心三观之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的实践进路,由修空、假、中三观而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得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从而成就佛果之三种德行,即般若、解脱、法身三德。
  那么,智顗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与上述之实相特性相契合而成为圆融哲学的呢?笔者试图从八个方面来阐述智顗圆融哲学的特征,此八个特征正与智顗理论中的实相特性相吻合:即调和性、灵活性、完整性、全面性、能动性、功用性、完美性以及总摄一切性。
  (1)调和性指调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各个派别所持之不同的见解,使得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能和谐共存。这是建立在现象界诸法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实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之上的观点。
  (2)灵活性指思维和推理方式的综合模式。一个人的世界观不是僵化狭窄的,而是多方位的、非对立两极的、非极端的,因此而能全面地获得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相通之处的洞察力。
  (3)能动性指智顗所采用的各式论辩方法,必使其立论有根有据,立于不败之地。此能动性亦表现在其诠释的方法不拘一格,呈开放和灵活的态势。这种态势部分地表现在智顗对字词的组合的分析,经此而论证其部分与全体相即认同的关系的理论。此种能动性还体现在智顗通过真理之境与智慧之互动关系来描绘事物真相的方法,境与智因之而呈现互相契入、合和一体的格局。
  (4)功用性指智顗所应用的各种诠释技巧,为彰显其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思想体系而服务。
  (5)完整性是就智顗整个思想体系的性质来说的。这充分地反映在他对整个《法华玄义》的建构组合之中,反映在他倾力将一代佛教包容于其体系中,同时也在智顗总是将其理论建筑在穷尽其它相关理论之上以及契入法界之深度和广度的实相理论中充分的反映了出来。
  (6)全面性指的是一非片面性、非分别的、非隔离的圆融妙境,在此妙境中,诸法皆和谐一致,无非是一相同的现实,都建筑在实相真理上。
  (7)完美性体现在智顗整个体系之组成,无论是其诠释体系、论证、归类、观点、思想和概念的形成,皆是以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为进路的。智顗对某一问题的论述总是穷尽其他一切可能与之相关的理论,以突显其理论的形成乃是在客观研讨了他人的理论以后才得出的结论,这就使他自身的理论言之有据而无懈可击。
  (8)总摄一切的特性体现在智顗对世界的积极的看法,认为实相是诸法之体,是无远弗届的。当实相以如此的面貌呈现出来时,智顗对俗世间所持之独特的肯定的态度也就表现无遗了。生死无常、瞬息变幻之世间其实却与恒常觉悟所居之土无异。在智者看来,无常即是常。这可以从四方面来解释。
  第一,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作为相对的一组概念,只因有了无常,才有所谓的常的存在,无常和常是不能相离的,故两者相即。
  第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无常本身其实就是常。世间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所呈现的不正是一种永恒的常态吗?所以,无常即是常。
  第三,从宗教实践的角度来看,无常这种状态正是促使众生修行求解脱的原动力。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证悟而永住于常的最终解脱呢?
  第四,从圆融不二的法门来看,如来法身遍布法界而为常,此常在世俗间所显现的则是无常相。《法华经》中谓如来数数唱生、数数唱灭,而如来寿命实恒常久远。智者大师称如来常住于本国土而转法轮,但却以寿命之长短而示现无常相。显然,如来之境妙不可测,而其常住性则是从无常的状态中体现出来的。
  从这四个方面来说,俗世间所具有的是积极的意义,应该肯定。智顗这种独特的观点,与传统佛教中对世间普遍持否定的态度反其道而行之。小乘对世界的看法是消极的,生死和涅槃是对立的两边,必待生死灭已,方得涅槃。而大乘中观派虽将生死与涅槃等同,但这是建筑在空性基础上的认同,诸法既然当体即空,世间与涅槃当然也没有差异。这仍然是从否定的进路来打破对立的两极。与此相反的是智顗积极的世界观,不再将世间看成是修行的障碍,而是修行的助缘。如果以圆教总摄一切的观点来看,则可直接契入诸法实相:世间无常就是解脱之常,其体无二,皆是实相也。智顗的这种圆融的观点与传统佛教相比是极其新颖的,具有认识论和解脱论上的意义。
小潘 发表于 2009-9-28 0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济公故居、张伯端故居,有机会要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09-9-28 0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静如老师也应该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静如 发表于 2009-9-28 0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天台及济公院。张伯端故居尚未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成 发表于 2009-9-28 10: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类同于莲师的” 大圆满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成 发表于 2009-9-28 1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学佛再高明者,其理论再高再究竟,却怎么都超越不了佛陀的佛理。

缘由即是佛陀是由事证出理证的;换句说,佛陀经历了多年极为残酷的修行,
觉出了终极道理的。后世则拿佛陀理论成果用来修证,由理证入事证,所以
也难证究竟。

同样的后世修道者,其理道多高妙,也难脱《道德经》范围。先有了老子的
修炼成果,后来才写出了《道德经》的。

音师说:做了再想,实际上也是希望人们能由事证理,地基更稳固更可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09-9-28 1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难免变成灰色,而生活之树长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9-9-28 21: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9-28 21: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的木匠和棕棚床是最有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1:12 , Processed in 0.0171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