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36|回复: 0

[第二十八章] 神秘莫过于雌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三知三守生命进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3-31 11: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章和前面的第二十七章是相互呼应的。他在继续阐述人的生存观念,人生观也好,认识论也好。他告诉人们一种方法,叫三知三守。这个问题很重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道德经里面曾经提到过,雌,是静的,以静能伏雄。它是一种受纳性的,它向里在收缩,它对任何事物都向里收敛。这个收敛的过程就像天下的溪水流向低处一样,低处总是在收纳山上流下来的水,然后形成小溪,然后汇归到大海里面去。我想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想大家如果能把这几句话每天念几遍的话,不用练功,也会有很大的收获。这句话,你的潜意识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平常,我也习惯于从人的性别上去阐述道理。性问题和我们的修炼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就像那天小喻提的那个问题一样。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和第六章有关。这一章,在这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有三个方面,只有一个方面涉及到了雌和雄的问题。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什么说守雌能复归于婴儿啊?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没有?我原来是这样解释的:知道雄飞的道理,却又能守弱处下,安于雌伏,这可以作为天下的溪壑,使众心如流水归来而静者则无不能受。这样,与无所不在的德,就不会分离,其精神境界就想纯朴的婴儿一样。在文字上写出这些以后,它的含义就不能延伸了。因为受到了文字的约束。但是在口头上却可以再发挥一下。

为什么老子在这里把雌和雄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理念确立下来。就是你要知道雌和雄的基本特征,然后你要守住雌的。雌的一面的性质是什么?对这个东西一定要好好的去研究一下。当然我是雄性的,因为我姓熊,所以我也就不能谈雌谈得过深。因为我不可能熟悉那个东西、把它理解得非常深。但是我想作为前辈圣人,他肯定是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比较深了。既然提出来了,我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问题共同的探讨一下。为什么他说能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接下来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式,大家一定要很仔细的去思考一下。式,是一种方式。一种表达,一种状态,都叫式。这种式是我们赖以把握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明白这个模式,接下来在其他的问题上你就不能考虑好,或者不能考虑圆融。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就是如果你接受了知白守黑这种方式的话,,你的德性就不会有差错,不会有过分的地方。既然不会有差错,那么他复归于无极就有一定的基础了。这个基础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前面一章我说的一句话,颠倒总是有好结果。

像我们常人一般肯定都喜欢白的。喜欢白天不喜欢黑夜,喜欢光明的东西不喜欢黑暗,喜欢漂亮的东西不喜欢丑陋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如果好好的思量一下,守住黑的一面,你就知道天下式对你的帮助是无穷大的。这个地方可以这样说,是谈的一些功法的修炼问题。这个问题是怎样具体的表达的呢?我想大家如果有《修德通真论》的话,可以好好的研究一下,基本上是按这些话去设计的。

(回答闫工的问题。)

闫工,您思维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喜欢用常数去框定事物的发展规律,但事物发展规律是动态的。如果是静态的,你很容易的就可以分类,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有营养的,哪些东西是我需要的,你轻而易举的就去做了。但他是动态的。什么叫动态呢?就是你的需要你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比如,一个人说她的腰椎有问题,另一个人说你要经常的运动一下,运动对他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对,涉及到具体问题,您就有自己的经验可言了。但你在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在抽象阶段的时候,你就已经习惯用常数去框定它。这就是思维不容易颠倒的基本状态。这个时候,你就不要用常数去框定任何的事物。你就知道,这个事物长期保持不变的时候,老是在刺激我的时候,我就要走到它的反面去。错了我负责。我每次都是这样去做的时候,不定哪一次我反过来,这就叫出奇制胜。这在兵法上你绝对打胜仗的。

接下来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前面讲过为天下溪,这里讲为天下谷,是溪大还是谷大?溪是具体的,谷是抽象的。因为谷,作为山谷来说,是空间意识,溪水是作为一种物质的含义。从溪和谷的比较,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里讲的是虚和实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依托在什么地方呢?依托在式上面。所以这三个字:溪、谷、式,最终式它是基础。你的思维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知白守黑这个基本的模式上面。离开这个具体的模式,你前面具体的一面就没办法吸纳进来。后面那种旷若山谷的境界也没办法产生。没办法产生,常德就离开你了。那么你这个常德就不足,所以他三个复归,复归于婴儿,就是你的生命慢慢的走向真正的年轻了。复归于无极是什么哪?我们平常谈太极谈得比较多一点,对无极,这个观念就很难以建立。实际上无极是说,你在颠倒的过程中没有原则,没有界限,没有准确的依靠。你根本都不知道什么东西为正确。既然没有正确,阴也好,阳也好,就像这个太极图一样。中间没有界限了,就是无极了。所以师父说的这三点,溪、谷、式,我们还是要在式的方面下功夫。然后我们进入到无极里面去,才有基础。前面的一点实际上是调你的命,后面的谷是调你的性,最后中间那一点式,是调你的生存观和宇宙观。你把这一点调好了,你进入无极就有了生命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说要修道,如同说假话。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当你有这种胸襟的时候,常德自然就充满了。充满了以后呢,复归于朴。这个朴真是让人难理解呀。实际上我无论是为人子也好,为人父也好,还是难以从很深的角度去把它看透。有时候就把它认为是朴素。我们不从文字上去研讨它,我们就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讨论这个问题。

你这个人纯不纯朴,质不质朴,朴不朴素,朴不朴实,我想这些概念无非说明一个道理,所说的“常”,常见的道理。什么常见的道理呢?如果按我的理解,就是:被人公认之德,就称为常朴。常里面包含这种行为和思维就叫朴。我想从现实中我只能这样去理解。就像印度的圣雄甘地一样,他是被世界上公认的圣人。无论他的行为也好,他的思想也好,的确都非常高尚。就像我们国家的周总理一样,他也是被人公认的。当被人公认的这一面被人公认了,比方说纯朴,它就很容易融化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去,就是我们大家都希望以这个为榜样,为楷模,这是我们心里一种基本的向往。这个向往就包括“常”在里面。这个理念里面还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一种不可言喻之德。我想这个意思这样表达比较准确一些。这个字本身不是平衡的,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卜,按中国人造字的习惯,“木”有生气,“卜”是数术通达的意思。从文字上来说,它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是生机,一个是数术通达。就是它已经合于天数了。生机这个东西是合于天数的。这就叫朴。这个朴,在我们的行为中如果你理解了它,你就知道,圣人,他朴散则为器。这个东西散了以后就为器。器是道器。可以这样说,老子把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以来,谁都没有想到是这么解释的。老子真是厉害,我们的生命都在他的手里捏着那。他说的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官长,就是领导者,或者历史的排头兵,他总是领头的。历史上所有的有名的人物,可以这样说,都是由于圣人散布开的朴所形成的结果。他说的我的这个不可言喻之德,实际上就是玄德。我的这个不可言喻之德,你不接受也不行。这个朴,你不接受,它也在你的生命中间。你接受,它本来就在你的生命中间。不论你承不承认它,它都说的一个意思,他的这个朴,散到民间去以后,就被圣人用之了。可以这样说,成功的人,也叫圣人,操作的人,他本身也叫圣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你可以推翻它,你也可以赞成它。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的当官的,都是有根基的。他的能力比普通老百姓要强。这就是他朴散则为器的一种道理。

我们还是回到上一章去推论,如果你把当官的都贵人去看的话,你又上当了。因为你没抓到问题的根本。老子在这个地方表达的一种思想,他是想推论玄德的无不为问题。但是这个无不为是不是能被老百姓所接受呢?不要让老百姓接受,他就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当你想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走到你的反面去了。它太微妙了。不要勉强而为之。

那么从我们的常态中我们能不能明白这件事呢?我们能够明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追求妙的这一面,我们知道微妙的表现,然后再去寻找奇妙的延伸,然后就知道玄妙是什么东西了。很多人可能到现在为止,没有见过特异功能的具体表现,那也只能说缘分还没有到,到了之后肯定有这些表现呈现在你面前的,让你去感悟一下。

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就讲了这些东西。如果要是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点。

1 无原则之原则。

2 基本模式。

3 基本的认识方法。

4 修炼者怎样为器的问题。

5 没有认识基础,方法无不曲折。

那么我顺着再讲一遍。无原则之原则。实际上作为修道来说,它是不能有原则的。这就是一种高境界。但是为什么又有原则呢?这个原则是抽象的,他只给你白和黑,雌和雄,荣和辱,他只给了你这三点。这三点人们很不容易想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当然我说的这个有利是推进他的生命进化的方向。他想到不利于他进化的方向去了。所以这种原则是在常态中很难以让人接受的东西。所以它叫虚像的原则。比方说黑和白,会守的人,他睡觉去了,不会守的人,他每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基本的模式就叫知白守黑。基本的认识方法呢?我已经分析过了,溪、谷、式,这三点讲的就是认识方法。你在西的具体的这一面,然后进入谷的那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方式问题,你的方式是对阴阳的变化不能定型。不能用常数的方法把它划定死。它实际上是死不了的。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断地在变动,你说它什么时候能够固定下来哪个是阴那个是阳呢?这就是由太极过渡到无极,首先要把中间那条界限化掉。八九年那一年,第一次去青羊宫,遇到一个谢法师,我问他,没有人教,是不是也能练功啊?他说能啊,有阴教阴会,阳教阳会,还有一个不教自会呀。我一听就明白了,哦,这个不教自会实际上就是有隐传之功啊?就是它没有人传承。有很多人讲究传承的顺序,现在我们的厚金老师就号称南宗第二十四代传人。这个名号可大了。基本的认识方法要从溪、谷、式这三点上好好总结一下,谷肯定是抽象的,虚旷的。溪呢他是具体的,溪水一样,积累具体的物质。你心胸最后要朝着谷的方向努力,这中间要靠知白守黑的式建立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第四点,修炼者怎样为器的问题。你要甘于为器。你要为圣人之器,你首先不能自以为是。现在我们说一下器的辩证性。很多人实际上已经为器,作为圣人他肯定要用你了,就像那年师父说厚金老师一样。祝先生发财,他果然发财了。发财了以后,你是做器用的。你是要敛这个财,还是敛这个名呢?这个财和名,我想,是众人都在追求的。相对说来,这些都是有害的东西。但是为什么人们又很热衷于这个东西呢?我想这个事,从辩证的角度上来说,你为器到底是为什么目的,是想成就自己,还是想成就自己的名利呢?我想只有一条路可走,没有双重选择的。你既想成神仙,有想享尽人间的富贵的话,怎么可能呢。在气功上敛财也好,图名也好,这种人实际上和什么样的人能相提并论呢?贪官(污吏)。跟这种人没有区别,你既然为器嘛,你却贪那个名,贪那个财,跟那样的人就没有区别了。那些贪官们,如果真正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大家不会忘了他们的。他会名垂千史!历史上的包公,现在还在念着他,难得的清官!清官太少了,有一个老百姓就永远的记住他。有很多人,他早年可能雄心壮志,要为老百姓办一点好事,到后来怎么样,他晚节不保。像这样的事,在人间可以这样说,比比皆是。要不然的话,历史上清官为什么那么少啊?贪官那么多啊?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晚节不保。早年的时候,他敢于把皇帝拉下马,到晚年的时候,他就贪图一己之利。逐渐逐渐思想就保守下来了。然后就走向消极的生存方式。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晚节不保是属于立足点、出发点、目标,这三点大家千万要注意。如果你还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的话,我建议大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是立志的问题。很多人的立志非常有问题。立志如果没有立好,后来的路就走不下去,他根本就走不好,因为首先一点,他根本都不知道立足立在什么地方。就像xxx一样,他还活着,所以我讲他估计没问题,因为他曾经跪着给我磕过头,他拜我为师,尽管我没有承认,但我可以把它当做教案。他的立足点是立在恨的基础上,他一恨,什么事都乱套了。所以他就不容易立出为民众办事的这种志来。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显赫,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你想让你的男人关注你,要么你就漂亮,要么你就显赫。显赫就像广告一样,你是为了抬高自己去确定这个立足点的。像这样的立志危不危险哪?危险。他的目标是什么?真的是像那些菩萨一样,我要拯救众生啊,我要普度众生啊?哪个人是那样想的?有几个人是那样想的?这三个问题你都没想,那完了。有的人,他在练功的时候,师父就跟他说了,你根基非常深哪,你是天上下来的,你这辈子八字不得了啊,你绝对是成正果的料子。你的富贵会到极点的,你会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师父他说不说这样的话?不应该说?不能说?谁规定师父不能说这个话了?我说你将来会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你不是听见了么?这实际上是自己的事,但是往往被信息——被我们所说的信息——所框定了。就是他告诉你,你将来怎么样怎么样,内蒙有个姓张的道友,你前一辈子是皇帝呀,你这一辈子也要享尽人间的富贵呀。他最后产生魔念了,把这个女的一拉,你是我前辈子的妻子,把那个女的一拉,你是我第二个妃子。然后再看到一个漂亮的,你是我的小妃子。他这一辈子忙不过来了,最后还不到六十岁,把眼一翻,腿一蹬,不知道见谁去了。而且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张家口还有一个,他有七个妃子,而且这七个妃子还很怪,她们好像都默认这件事,都跟他谈得来,都愿意凝聚在他的周围。这件事怪不怪?这都是信息造成的。当然并不是说怪哪一个人,到底怪谁呢?怪这个修炼者本身他这个立足点、出发点和目标,从来没想过。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练功,很多信息就来了。所以有的人,他接的信息多了,他认为自己好像不得了一样,实际上最终,就被不得了这个思想所毁了。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二十八章的基本内容。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我们就从是非这两个字说起,……无原则之原则。你看到是的这一面,守住非的这一面。做人不可能两面都讨好,只有两边把他的非抓出来。一定要知白守黑,有对的一面,要抓住错误的一面。

这个地方是讲的什么意思呢?质朴的分散,变成了应物的道器。是应付最常见事物的一种道器。这个道器是什么意思呢?我刚才也分析过了。这是圣人作为的对象。有很多人明白了,你是一个老师也好,师父也好,不贵其师,你知道道器是应物的道器,你就能在任何事物的面前掌握指使事物运动的主动权。你肯定指使不了对方的道器,因为这个道器是由师父所控制的,或者是圣人所控制的。但是作为你来说,你可以指使谁呀?你可以指使自己。实际上你在指使自己的过程中,你是体现出来的一种德。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在。就是实际上你已经知道怎么去选择了。这在《与神对话》里面是讲得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人无论是生存也好,修炼也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之前肯定有观察了?你观察时,如果没有原则,你观察不了。你有原则,又很容易观察到偏颇的一面去了。无原则之原则意思就是说,他在自己这个德性里面,在积累一种潜在的运动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弱力。这和前一章讲的内容是相吻合的。弱力的积累实际上就叫德。很多人都把这个德都说成是一种物质,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你别看这个德好像是作了一种事,但最后积累下来的的的确确是有一种物质在支撑他。它最后就变成了你的自在反应。因为你的潜意识,你的神能够轻而易举的从积德的过程中,积蓄一种能量和信号,这个信号能够让你准确的选择,这个能量能够让你去改变你所存在的环境。这个东西就叫指使。掌握了指使和运动的主动权。这个时候你肯定有主动了?这个主动实际上就叫德。

德,实际上它是一种物质。因为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面,现实的物质实际上是虚的,那么我们现在所积累的德,这个虚有的物质呢?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面,它是实有的。

弱力肯定是一种物质了。它是由反物质造成的。

哦,这句话还没解释,你看,搞文字的就是这样研究的。(笑)

我原来在《双经合一》里面是这样说的,太极,是没有玄的,实际上它没有玄。很多人都以为它中间有玄,过去的玄灵功里面也说中间有玄。是因为阴阳间本来就不存在明显的界限。阴中含阳,阳中包阴。其状态如同混沌已经初判了一样。所以我们不可能在玄上逗留很久。就是这个东西你不可能把它分割开来的。你一分割,它就不成为道了。大志不割,就是它本身的运动体系,他统一性的那一面,你没办法把它分割。你要是以为把这个分割以后,可以把事物把握得很准确,或者非常有利于它的进化,你做不到。

他指的这种大志,意思就是这个大的存在模式,你不能分割它,你分割它以后,就根本没办法去说明用的这个道理了。

不是你在分,而是因为它本身的表达方式是抽象的。像和质,他是分开来进行表述的。从像的这一面它可以分开,但是从质的一面它没办法分开。因为它本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像的一面你却可以把它分成是阴的还是阳的。就像这个天气一样,白天很暖和,到晚上又感觉到很冷。白天像阳春三月,你说到底是阳春三月呢?还是寒冬腊月呢?这里有明显的分类的矛盾。这矛盾是统一在这个整体里面的。它毕竟还在冬天的气候里面。你没办法分割冬天这个现状。你没办法把这个冬天再分成冬天中的春天。它没有这种说法。它只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交替变化。一年之中,一月之中,一天之中,都有这种交替,实际上在很多事物中都有与这相类似的交替变化。对这种变化,你一定要从动态的角度去看问题。你就不能说,这个季节明明是冬天,你为什么说到春天去了呢?的确可以说到春天的。但是到春天,它又有倒春寒,它又很冷,你说那个时候到底是冬天还是春天呢?人们好像把季节的变化分得很死,有时不一定是立冬,但是它已经很冷了。立冬以后呢?还是有很暖和的天气。这个界限不是分得很清楚的。实际上春、夏、秋、冬它也是个整体。你不能决然的说,那一天是冬,那一天是春,那一天是夏,这个东西你不好把它分得非常准确的。

这就是无原则的原则的一种技巧。他画阴阳鱼不是要你在实的事物中进行分类,它是要你养成一种比较的习惯。《道德经》中的比较哲学是非常清晰的。任何事情都是比较而存在的。你看他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他连用了六个相,它实际上就是叫你比较。整个宇宙,都是比较而存在的。你不能单纯的提倡哪一个问题,撇开其他的问题。实际上现在科学犯的毛病就是这个毛病。

今天讲的两章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我们修道中很容易犯的弊端。在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人中间,所要产生的基本理念,都要从这两章中产生出来。

我们在这个自然中间生存,或者是修道,都存在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的创建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很多人他没有创建意识,他只能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跑。人家说什么,他就也说什么,人家理解什么,他也跟着理解什么。这是一类。但是有的人他根本就不用跟着人家跑,他就知道我自己应该怎么想。应该怎么做。像这样的人他境界肯定就高一层了?有的人,他是学了古人的经验,就像现在很多人在提倡读经运动一样,古人把他的许多生存经验写成了书,写成了经文,你去背它。你背时间长了以后,你就形成了圣人那种行为方式,但这个行为方式毕竟是它阳性的那一面,这就和师父在这个地方讲的式,大相径庭。从这一点上来说,一般学而知之的人,他就没办法得道。因为他的创建意识没办法溶进阴性的那一面去。从阴性的那一面,他不容易获得谷的那种效应。他没有回应,就是他虚无的一面没有精神,这个精神实际上就是圣人的。你最后就没有自己的立足点。过去师父就把这个叫境地。境地这个东西很重要。你完全按别人的去修,到最后你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你头脑中都是人家的思想。那个时候你根本就修不下去的。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读书读多了,经文看多了,最后他就有依赖性。信佛的人也是这样。他每天读经也好,念佛也好,烧香也好,磕头也好,搞来搞去,最后都是佛说的,菩萨说的,要他自己说呢?他说不会说。你既然不会说,那你怎么还有自己哪?没有了。那你只能根据佛祖说的,你跟着佛祖的影子,然后再去学佛。实际上作为佛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平等,佛性既然每个人都有,那就没有分别。那么他自己如果要有创建性的话,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说自己的话,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自己修练自己的成果。最终你才能够成就真正的佛。

有的人就说,好像一个主持就能修成菩萨果位,游方的和尚就永远都沾不上边。这明显的是给人一种思维上的错觉,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的。你看那个济公和尚,一辈子在灵隐寺里面,也没做过主持,他是最大的佛,最大的菩萨。当然济公式民间所造出来的一个比较好的形象,是民众对佛教组织中保守势力的一种嘲笑。你看,真正是佛的人,他是没有任何讲究的。所以说济公,他是道家人物。

问: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这句话,按大多数人的解释,是否也可以说得通?

通,肯定是说得通的。还是那一点,还是个式的问题。因为阳性的一面肯定有阳性的说法了?

但你要抱什么?你要抱阴性的一面。你永远不要搞忘了这个式,式是个立足点,这个你没看清楚或者你没想过的话,最后你自己就飘逸了。那你看这个版本,人家是这么说的,那个版本又是那么说的,就像xx老师一样,他把每个版本都考证过了,考证来考证去有什么意义呢?把古人的话一看你就知道,噢,有很多字是相通的。很多意思很模糊。特别是他现在搞的一个版本,长沙的甲本吧?很多字,意思尽管看起来相反,但是它的含义不一定相矛盾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式的原因。因为这个式里面本身有阴阳两重性,他说了阳性的,然后他也说阴性的。然后他告诉你,阳性的一面是怎么表现的,阴性的一面是你的根子。你不能把它放到旁边不管。常人一般抱去抱来,都是抱住了阳性的东西。对阴性的他根本都不去理解。你比方说,对于师这个问题,我们犯的错误,实际上都是这个错误。看到一个老师就盲目的崇拜,就以为能够从师傅那个地方学到一些东西。你学到学不到呢?学不到的。

当初xxx,她对x 老师非常崇拜,要不然她怎么会在她家住三个月?可以这样说,是供养了三个月。专门请个保姆去照看她。这叫贵师,他不爱其资了。

尊师不等于贵师,贵跟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过去有句话,叫做言语道断。就是你只要开口说话,道的基本性质就丧失了。靠语言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解释不了的。像我们现在只能说是抱着学生的角度、做弟子的角度,慢慢的去想,大概有哪些观点是我自己能够认识到的。是不是能依靠别人的意识去认识这些问题呢?不是的。我要靠自己去认识。你多几个自己去认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噢,问题不是那样。

我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所以对师的尊重要放到内心,认真地去体悟为师的隐衷。也就是,师不为师,众人为师。从大众和万物这些对立面中,去体察大道之为师。同时对所有获得的任何教益,都要若即若离,不可偏爱,只可无心而应。这样,即使你心中知道很多事情和要窍了,可是你的外表仍然显得迷迷登登,谓为大智若愚,这才是修真者求师问道的玄妙之地界。谁能解否?当年我是这样写的。我想这句话拿到现在来说,也能解答您的问题。

道德经大家要学、要看、要听,大家还是要自己动动脑筋。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自己的实践一定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实践基础实际上就是你信息量多和寡的问题。如果你信息量很多的话,你就可以从信息量中比较出来师父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的信息量太寡了,或者你太执着了,你执着于一个想法,你就很难以知道老子本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换一个角度呢?就是上一章讲的最后一个道理,你颠倒总是有好结果的。为什么有好结果呢?最起码有一个新品种产生。

所以说任何事情他都是矛盾,又统一,人修炼无非就是利用这个矛盾和统一,找到它的共性,然后去张扬它的个性,那才行。你没找到共性,你盲目地去张扬个性,到最后,你就被自己的个性所限制。而且你自己甚至把自己扼杀了。你还不知道。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3:58 , Processed in 0.0158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