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2|回复: 16

日本国山岸主义幸福会实显地实录

[复制链接]
小安 发表于 2010-6-4 13: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私人财产,大家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有公共食堂、育儿院、养老院、公共学校,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物质丰富、生活幸福,有事大家商量,大家决定,没有领导和被领导,人人平等---”这是乌托邦一书中所描绘的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形态,也是一个很古老很古老的梦,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们就开始做这个梦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先哲智士还是平民百姓,都企图把这个梦变成现实。无论是西方的托马斯莫尔、罗伯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还是东方的陈胜、吴广、陶渊明、洪秀全、康有为,都为这种理想努力过、实践过。
入口.jpg
丰里实显地入口
食堂.jpg
(公共食堂)

一切绞尽脑汁的设想和实践最终都化为泡影,历史曾为此付出了无数人生命的代价,可那种理想社会仍然像一个画饼一样高悬在那里,不能让人充饥。
可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实事出现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败后的日本,一个不要金钱、没有私人财产、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出现了,这就是日本国山岸主义实显地。从建立到现在五十多年来,实显地经历了有小到大,有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的过程。如今这种实显地在日本全国有二十六处,而且在美国、韩国、德国、泰国、巴西、瑞士、澳大利亚七国也有山岸主义幸福会实显地。这两年不断有从大陆、台湾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中国大使馆和国内的媒体也定期来考察,目前山岸幸福会和河南的南街村、北京市科委,河北的晶牛集团都建立了友好关系,定期进行交流。
北京科委.jpg
(北京科委的科技人员在参观)

山岸主义幸福会在日本被看成是“共产主义”,不被主流社会接受,在建立初期和九十年代中期曾受到一些排挤。不过现在似乎归于平常。

人人平等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山岸主义幸福会实显地建立于1957年,他的创始人是一个出身于滋贺县的名叫山岸已代藏的人。他从小切身体会到那种人人之间的争斗和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象,建立一个没有私人财产、人与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理想社会。他从十九岁时开始就为这种理想社会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探索,1957年2月,他和一部分追随者在三重县春日山,从养鸡开始,建立了第一个山岸主义幸福会实显地。很快这种形式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实显地已经遍布日本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家,并开始向海外发展。实显地统成为“村”,生活在村里的人叫“村人”。“村”,有大有小,大的实显地有一千多人,小的实显地也可以就是一个家庭、两三个人的也有。村人一律平等,没有命令者和被命令者,没有上级和下级之分,人人都有发言权;社区运营、人员管理有理事会操作。理事会成员有大家选举产生,任期半年。如果重新被选上,也可以连任,不合格者,半年以后退出。村人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知识能力选择工作,然后由理事会理顺分配。另外,还设有班组,大家根据自愿,每十五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他们叫做“仲良し班”,定期大家聚会,有高兴事,大家一起乐、有苦恼事,大家想办法解决,班里有了婚丧嫁娶,有这个班里的人员出面组织、张罗,看上去完全是一家人。
山岸会的村民工作时间没有限制,每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劳动时间的长短,没有具体规定,一切全靠个人自觉。华侨贺洪章、郑爱芬夫妇原在横滨经营餐馆,加入山岸幸福会后,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现在在食堂工作。
实显地主要以农牧业为主,有大型的高度现代化的养鸡、养牛、养猪场和各种食品加工业;农业方面种植水稻和各种蔬菜、果树、茶等;有完备的农业、养殖业设施和各种加工业。三重的丰里实显地是最大的实显地,可生产三十多种产品,年销售额50亿日元左右。
吃饭、有公共的大食堂,有专门的做饭人员;衣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分门别类放置,由专门人员来洗;孩子有公共的育儿院和教育场所,离乳后,孩子就可以和父母分开,住进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地方,有懂得孩子教育的人来从事教育和管理。实显地有自己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很齐全,只是近几年孩子减少,这里的孩子也开始到附近的社会上的学校去上学了。
消费是各取所需。日常必需有村里统一配发,其他生活用品村里购买后,个人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领取;如果自己想要的村里没有准备,个人可以写出申请,有村里再进行购买。村人想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也是事前提出申请,所需经费从村里领取。
苹果.jpg
(内部川实显地的苹果)

亲如一家,劳动是第一需要
进入村里,大家就成了一家人,他们相互统称为“家族”。你为他们村里某一个人做了一点什么事,大家很快都会知道,遇见你他们都会向你表示感谢,感谢你帮了他们的“家族”。
劳动成了大家的第一需要。虽说没有人命令,可人们都能自觉地去劳动工作,养牛、养猪、养鸡,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人们都很积极地在干着。我曾问过村民雅子,我说人们都有惰性,在这里由于没有人强迫大家去干活,时间长了,会不会有人光吃不干活呢?雅子说一般人不会那样,因为不干活对他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不好,不利于健康,所以一般来说大家都会去干活的,干活对自己好。不过,人总是有别的,如果真出现了不愿干活的人,我们大家会帮助他明白劳动的好处。我看看周围的村民,他们每个人也确实都在工作着。

崇尚自然 追求和谐 尊重人性
幸福会的宗旨明确规定:“谋求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即天、地、人的和谐,给人类带来充满丰富物质的、健康的、有亲密感情的、安定的、舒适的社会。”在丰里实显地的果树公园里,专门辟出一个有300平米的空地,一年四季用花卉拼写着“天、地、人”大大的三个字,非常醒目地镶嵌在那里,向人们讲着山岸主义的理念。山岸在他的书里告诉他的后继者: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人因该寻找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人类和自然应有的状态。山岸会从最初的养鸡和种稻开始,他们尊重生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制定了山岸会养鸡法和种稻法,他们也把其称为“农法。”他们所追求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崇尚按自然规律办事;二是追求生产和环境的和谐,实行循环经济;三是追求山岸会和外部大社会的和谐,让山岸会和外部社会友好、协调发展。
在尊重人性方面,他们力求从人的天性出发,不强迫任何一个人(大人和小孩)去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大人的工作有自己选择,小孩的爱好,包括愿意不愿意上学都有孩子们自己决定,家长也不干涉。“让他们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是山岸会的约定。
孩子们.jpg
(孩子们)

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孩子的教育培养
山岸幸福会,对成年人来说也许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可对老人小孩来说,那可真算是乐园。这里有专门为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准备的老苏馆,共分两个部,一个部负责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另一个是负责那些高龄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老苏馆里有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室、生活用品室,健身室里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生活用品室里有各种各样的吃的用的,都可以随便利用和拿取。为了老人行走方便,走廊两边都有扶手,上上下下之间也没有台阶,全是缓慢坡形的,轮椅和人都可以安全出入。老人吃饭有专门的食堂、饭菜的营养搭配,喂饭、洗澡都有专人负责,每天有专人带领他们出去活动。
老人们.jpg
(实显地的老人们)

小孩子五岁以后就离开自己父母,住进了山岸幼年部(相当于我们的学前班),日常生活有专人负责,和他们同吃同住。孩子们一星期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一天,那一天叫“亲子日。”不过想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也会得到允许,现在有的家庭,孩子就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
孩子们离开父母生活以后,根据年龄不同,分别住进幼年部、初等部、中等部、高等部、大学部,有自己专门的食堂和活动场所,和大人分开。考上大学以后,村里给一部分学费,一部分要靠自己打工和争取奖学金来维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器材、场所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生活倒也丰富。由于大家在一起吃、住,群体意识比较强,玩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有一些长大了的人很怀念他们这一段时光。
不过由于他们比较宽松的教育方法,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的不多,虽说他们自己也有大学部,可学历不被社会承认。这些孩子要到社会上就职,就必须再到社会上去学习,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以便顺利找到工作。我也曾经为他们的孩子到社会上去闯荡表示忧虑,可他们说:孩子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愿望,他们想走什么样的路,应该有他们自己去选择,大人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他们身上。他们不愿学习,这里有足够的工作可供他们选择;他们不愿在这里,也可以到社会上去闯闯看看,在外面不行,可以再回来,我们已旧会接纳他们。听他们说得句句在理,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不他们.jpg
(这不,他们“打”得还挺起劲)

不要金钱的一体化生活
创始人山岸先生尊奉老子、信仰《道德经》,他期望在他的实显地里种出老子的“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果实来,所以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拿了出来,然后成为“无所有”。山岸认为“人因无私藏,便会有余;因为他人服务,自己愈有,因无私,故能成其私。”他的继承人发展了他的思想,创立了生活一体化的模式。其理念是:“个人无所有、共有,就像太阳和空气一样不归谁所有,不考虑谁所有,所有物资都可供大家共同享受。依据这种生活方式,就可以实现全人幸福的“真实的世界”。所以,在山岸会,村民不发工资、一切财产都归村子所有,也归村民共享。外面的人想加入村子时,个人的一切财产(金钱、衣物、首饰、家具、房子、书籍字画等)一律上缴,变成身外无一物,从零开始。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这是他们对进村人员所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虽说是没有金钱,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他们都有,出门开汽车、在家看电视,手表、眼镜、携带电话、女人的手饰,卫生用品、各种各样的化妆品都有。过去不允许喝酒,现在这一条也取消了,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每个月给每人发一万日元的零钱,据说现在给年轻人发的更多,以便让他们去社会上交往。
进入村子里的人并不都是全家一起进的,有的孩子进了,父母在外边,反过来的也很多;当了村民以后,愿意在村里干活的,就在村里干,想去外面干的,就到外面去找工作,工资交给村里。我认识《伊势新闻》的一个记者,她就是村里的人,可不在村里工作,工资归村里统一管理,她告诉我,他们有很多人在社会上工作,在村里生活。
吃饭的地方叫“爱和馆”,一天开两次饭,中午饭10点开始1点结束,晚饭下午5点开始11点半结束。除此以外,有面包、方便面、牛奶等食品放在那里,可供随时取用。我曾陪从加拿大来的华人在那里住过八天,比较切身地感受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吃的五谷杂粮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的。他们全国有二、三十个(最多时有四十八个)实显地,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产品。加入村里后,如果后悔也可以再退出,不过所带来的钱财要按在这里生活的年限进行扣除。
入会起.jpg

研鑽 入会的启蒙教育
人们曾把山岸会看成是一个宗教组织,实际上他们和任何宗教都不打边。他们不信神、不信鬼,如果说真有什么信仰的话,那就是信仰人和自然的和谐,尊重人的个性,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这里,一切遵循的就是自然和本性,人们崇尚的是自如和自然,回归一切生物的本来面目。不过要达到这一点,在入村之前必须参加研鑽会,他们称之为“幸福研鑽会。”不分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分老少和男女;不分学历、人种和思想,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加。研鑽的内容也就是参加的人自己提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所以,参加研鑽的人,即使没有加入到山岸会,大多人也都变得开朗和亲切了。
说实在的,生活在山岸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看上去真得很幸福,这里物质丰富、生活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切,的确像是人间乐园。当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她还处在初期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一些关心和支持他们的有识之士和山岸人一起去努力。

(来源:网络文章)
简单 发表于 2010-6-4 15: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6-4 16: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虽说是“初级阶段”,可是,再怎么初级,毕竟“初中”文凭,也要比小学六年级要高一点吧,嘿嘿~~

又又可是后可是,现实状况怎这么矛盾的呀,啊啊,头都想破了,仍不得其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静如 发表于 2010-6-4 17: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以自化的理想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简单 发表于 2010-6-4 17: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到草庄定居,也来个什么模式的云雾主义,不知道行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云雾山猪八界 发表于 2010-6-4 17: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6-13 1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色列也有个基布兹集体农庄形式,也是按需分配,财产共有,持续上百年,创造了很多农业奇迹。
以色列全国共有250多个基布兹,各处成员从40人到1000人不等,但绝大多数的成员为400人左右,居住人数为500人至600人。他们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左右。别小看这2%的劳动力,却生产出全国一半的农产品,创造了以色列国民生产总值的12%,出口创汇的6.5%。
“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是“公社定居点”的意思。它比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还年长40岁,如今已整整走过100年。
原则:土地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自我管理,集体决策,集体劳动,一切收入归所有社员共同支配,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6-13 1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

以色列的基布兹,生产资料和财产属公有,而权利归全体成员大会。基布兹成员来去自由,外人若想成其中一员,来时的财产须全部归公,考察期限两年,经全体成员大会举手表决通过。若要离开基布兹去做城市居民,离开时不能带走任何财物。基布兹的日常工作活动由各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劳动不领取任何工资报酬。与此同时,基布兹为成员提供一切生产生活保障。

以色列许多精英来自基布兹。自1948年复国后共有8位中的4位总理来自基布兹,包括国父级别的本·古里安和我们熟悉的梅厄夫人。以色列国防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原是基布兹成员,如前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达扬就出生在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30%的空军飞行员和近四分之一的陆军军官是基布兹成员。在这场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斗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也都来自“基布兹”。然而与这种精英英雄备出相对应的是,基布兹的总人口只有以色列的4.5%左右。


基布兹的孩子从断奶以后就集体带养,有专门的人照料。孩子们从婴儿时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家庭,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进入小学和中学,则集体住在青少年之家,直到18岁后参军离开基布兹。了解点古代希腊历史的人会感觉到,这种方式多少有点像古代斯巴达。也正因为这种培养,基布兹青年集体主义、平等观念、团结意识极强,这也是以色列军队战斗力特别强、而且基布兹青年成为中坚的重要原因。后来了解,每天下午4点左右,基布兹的孩子们也会回到父母身边,与家人一起呆到睡觉之前。看来,严格的集体管理下也容留了脉脉的温情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静如 发表于 2010-6-13 16: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有机缘到以色列去开个学术会议啥滴,顺便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0-6-13 17: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体主义和创造力不矛盾,人摆脱了小家庭的约束、金钱的约束后会获得更加全面的的发展。从山岸会到基布兹的实践都说明这一点。人的自觉性、人对劳动的热爱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把灵性因素倾注进去,那就更美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04:54 , Processed in 0.0206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