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38|回复: 49

我的修炼经历,请各位道友指正,谢谢。

 火.. [复制链接]
道士 发表于 2011-11-17 1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道士 于 2011-11-17 14:35 编辑

我少年时受学习中医的大哥的影响,学习李少波先生的真气运行法,收视返听,守中抱一,凝神调息,意守鼻中呼吸之气,同时挂念下丹田。杂念起时,就是我没有做到神息相依,识神散乱所致;有时识神昏沉,会在练功过程中不自觉的睡着。在练功的同时,我还坚持学习相关资料,先后学习了一些中医方面的典籍,如黄帝内经、素问,读其中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深以为然。

      后来在求学阶段,接触到了陈撄宁先生的《道教与养生》,对其中的文章如:《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等文章爱不释手,并实践之。和丹书比较,效验颇丰。看丹书中说:“十二时中唯守中”,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叟离也,可离非道也。 ”,学习着于言、行、住、卧时,若即若离的微微挂念调息,修正心行。

      毕业参加工作后,不断搜集丹经道书、佛经。老、庄、参同契、悟真篇、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伍柳仙宗、刘一明、陈撄宁、王沐、萧天石、南怀瑾诸先生、虚云老和尚的书籍等等、对于各丹派的书籍都有所涉猎,希望能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酝酿自己修真之蜜。

      断断续续学习了很多著作,在读书时,很多文章的重点都会自己跳出来,为之眼前一亮,如《抱朴子》,对其中的文章:“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於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颇为佩服认同。

     《参同契》中的文章:“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这一段和后来看到丹诗的“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互印证,有所悟入。又看易经中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和《中庸》中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相互印证。知道修炼是涉及身心性命的双修之道,不得偏颇。

      在日常的修炼中,坚持静中练命,动中练性的宗旨。尤其感悟到性要在事上磨练的重要性。学习《庄子》中所说的对于事物:“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伤,过化存神”。虽然做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是一直在坚持,不断的修正、反省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田,自己种,你不种,野草就会疯长。收视返听,守中抱一。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直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君子以自强不息”来激励自己。以“人若不为形所困,眼前尽是大罗天。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来提醒自己。

      虽然禅家有云:“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但是始终对于“生从何来,死到何处”的根本问题有所困惑。与道合一是家乡,我想其实我一直在家吧,就象水中的鱼,乐在其中,而不知水为何物一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玄德蓉林涛 发表于 2011-11-17 14: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心不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11-17 14: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一位博览群书之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11-17 15: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多年前也是这样,书不厌多,狂览丹经,兼及佛禅,大写笔记,最后把这些东西搞成一篇大杂烩寄给了厚音老师,得到百来个字的回复,当时莫名其妙。时间过去这么些年,这些典籍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只是感觉到以道德经、庄子展示的意境作为冥冥中的指归是最受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道士 发表于 2011-11-17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道友的指教。

等闲识的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认为重要的还是知行合一。理路不明,难以下手。悟后起修,重在坚持。我的缺点就是知而不行,行而不切。我当反省,不做口头禅,知的一分,行的一分。时刻提醒自己不得懈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1-11-17 15: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前辈的修炼经历,
1.整个过程感觉缺少了一个动字,一开始就一直是在静中做功夫。
2.理论上,都是在高深的经典中吸取营养。
所以,我认为是否可补充点粗粮?具体的说:
看看武术练家子这些比较粗的,在修炼界来说属于低级的功夫中,能否吸取点营养。比如静功,在武术界是很少有一开始炼打坐的,拉筋、站桩基本功是必须的,得在身体上吃点苦的,多年以后才会说你有资格炼静功了。
有人说我不练拉筋,是的,行。你敢说你不要放松吗?不敢。那没拉筋你怎么放松?
如果我再推荐爬山,大家可能会反感了。
以上不是对前辈的指正,刚好前段时间有对自己的反省,拿出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1-11-17 15: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经历,少年-受兄长影响学习真气运行。
求学和毕业的时候-搜集各种资料。
后面都是抄的一些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道士 发表于 2011-11-17 16: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前辈的修炼经历,
1.整个过程感觉缺少了一个动字,一开始就一直是在静中做功夫。
2.理论上,都是在高 ...
小潘 发表于 2011-11-17 15:47



    道兄说得很深刻,切中我的弊病。我确实缺少动功的锻炼,我看了道兄关于锻炼的文章如“没经过练习拉筋的基本功训练,一上手就想放松,那是假松”、“金鸡啄食式:前辈们都是先练好这式才开始练拳的”、“两手攀足固肾腰”,都是很切实的宝贵经验。和陈撄宁先生在静功总说中提到的动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做此功效果很好,可惜没有坚持住,看来我要再从新做起了。阴阳合德知进退,知而行之性命全。与道兄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道士 发表于 2011-11-17 16: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道士 于 2011-11-17 16:16 编辑
看到了经历,少年-受兄长影响学习真气运行。
求学和毕业的时候-搜集各种资料。
后面都是抄的一些话。
灵通 发表于 2011-11-17 15:52



    文中所说并非仅是书中之言,乃是和我练功的效验有所契合的体会印心之言。然而我有时也想如果是修炼则有,不修则无,这还是道吗?不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吗?但是进而求证则知道:“一切冶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我们每个修真的人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就如同从矿石中提炼黄金一样,每块矿石中所含的黄金量虽然不一样,但是在黄金的质地上是一样的。必须经过提纯才能成为黄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则凡,逆则仙的玄德修真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1-11-17 16: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么一夸,我高兴得可以三天不吃不喝。
我那些文章才是真的如灵通说的,抄袭来的。多数抄自太极拳、形意拳、瑜伽之类的文章。
多数人理论是深厚的,坚持是困难的,并不需要自责。
不能坚持的原因,不要怪自己没毅力,而是因为不懂“循序渐进”的道理,不要以为自己懂了,真的不懂。
那么,是否可以把高深的经典先放一下呢?先把“循序渐进”的理论掌握呢?我看是值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4:13 , Processed in 0.0183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