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49|回复: 32

对于如何解读故事中内涵的一点感受

  [复制链接]
renlibo 发表于 2011-12-21 0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发了两个故事,大家都非常踊跃的参加了讨论,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学习,我说下我自己解读故事的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本人男,未婚,浙江金华浦江人士,现年28岁。这样可以免于某些人的胡乱猜想。
   接下来我继续说我的解读的脉络。故事由文字组成,取材于现实,难免有所取舍,信息大量丢失。至于如何丢失需要个人去观察和思考。这个不确定的规律是很重要的课程。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又会导致在理解名相上的巨大差异。所以为了更加真实确切的了解作者的原意,乃至推陈出新直达根本,着实要费一番功夫。
   一开始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好埋头多看书,不求甚解,只求扩展知识面。看多了发现总体上各种知识相互是有很多相互关系的,现实转换和历史发展上也有先后顺序。我就留意它们之间的脉络发展,又过了很多年,渐渐感受到这些脉络又形成了一个个的系统体系。再接着一个个小得系统体系有形成了一个个更大的系统体系,最终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地方:宇宙的本源。虽然不知道这个本源是什么,但是肯定有一个。系统观形成后回头看以前的书,就容易多了,理解也深刻多了。慢慢就领悟了系统架构的重要性,架构形成的脉络比实际看到的内容重要多了,也更加有用。要摆脱名相的束缚,系统架构真的很重要,因为在架构中所有名相几乎都消失了。
   以前面两个故事为例:
  第一,蜜蜂的实验中,抽离了所有名相,结果是如何传递超过了我们经验范围的信息。不论是传递者还是接受者都有困难需要解决。更进一步讲这是我们进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难题。如何打破旧有观念系统的束缚。
  第二,屎的问题,屎通死,死是看到真相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门户啊。我们总是否认自己不好的一面,恐惧和逃避它。现实就分裂和被掩饰了。这个可以说是除贪婪外最大的一个干扰源啊。更何况两种心态结合以后的巨大协同效应实在是太可怕了。如何冷静和客观看待自己的污浊又是一个摆在我们修行者面前的大难题。释迦牟尼佛在杂阿含经中最常说的是:贪喜尽则说心解脱,如欲自证则能自证。贪喜问题同样是我们要克服的。
  第三,小和尚的疑惑,其实核心是:现实和理想间的矛盾。到底是屈服于现实,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到底是要享受,还是要承受种种痛苦,耐心去努力实干。老和尚巧妙的用棉被,解答了小和尚的困惑:人心才是根本。我命由我不由天啊。人修人自度,克邪魔能真。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的三大问题就是我们在修行筑基期最必要克服的难题。做到则明心见性修成正果不难,回避则必然一事无成。三个问题又同时指向天道本源,我们要去觉察天道如何一步步幻化出这些问题的。这个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领悟了,难以说清楚。说了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经历往往更糟。
箭凌 发表于 2011-12-21 11: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潘这个眼睛,男女不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1-12-21 1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女的,没劲了。不跟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1-12-21 11: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很好的帖子。撞了南墙再回头,不迟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12-21 1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埋头多看书,不求甚解

---- 这个甚好,不求甚解,就是理性方面不要太重,去绞尽脑汁的想,而是找感觉,先从感性一面把握,朦胧模糊、依稀仿佛的感性其实就奠定了以后的理性发展在感性的扩展内,不然往往会出问题。理性没有自成开放体系的时候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但感性则不然,可以相互填充,混合,变得更有深度、广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12-21 1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看到思想方面钻研得很深,理论透彻,论辩无缝,能著述立说的人不能欣赏或者感受与他那套不同的东西,即便想理解,也是从他那里往下套别人。你说他理论也有,实践也有,但是为什么不能平等的无既定先验的感受他人的美呢?后来想了想,还是理性太重了,感性的发展太少了,感性不足,就无法真正的感受别人,然后再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renlibo 发表于 2011-12-21 13: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求甚解说着容易,行起来难啊。特别是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求甚解,面对别人种种不理解和指责,你不解就没有实效,无实效就无法取利,而且困惑不减反增,其中种种苦楚难以说尽说清啊。系统脉络和架构也是如此,不到最后成型没有任何用处,感觉起来又很空虚,处处踩空,很难受啊。一般也 就很容易落入负阴抱阳的老巢中,在名利中沉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1-12-21 2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28岁的年轻人,有这等感悟,了不起。总体讲得很不错,是真功夫。我稍微有一点点模糊的体会,说不出这么有条理的道理,但可以赞同。
全部观点唯一一点存疑的地方还是小蜜蜂。
我举例质疑:
乌龟和兔子赛跑,最后兔子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向兔子学习,做什么事情不要怕输,快一点,急一点没关系的。
你说这符合逻辑吗?你说的蜜蜂的故事,我就是这么理解的,觉得讲不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12-21 2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有点奇怪,28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求甚解,就算十几年,也是神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真寒子 发表于 2011-12-21 2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寒子 于 2011-12-21 21:28 编辑

呵呵,人家可没说十几年几十年不求甚解啊,
只是说过很多年以后而已
这个可以理解,初中14岁,应该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了,到28岁,十几年还是可以的,
14岁,谈不上神童

至于不求甚解,可理解解为积累在先,不理解没关系,先积累,然后慢慢就理解了

至于蜜蜂那个问题,
我也没看明白楼主想要表达的意思,
单纯从故事来讲,
前半部分似乎是不赞成跳舞的小蜜蜂的表现,(要他坐下来)
但是后半部分似乎又是要求别人要表现小蜜蜂的那钟表现(不要怕说出来)

结果是,到底是表现出来呢,还是不表现出来呢,
矛盾了,
所以,就乱了
至于那只小蜜蜂,他一会儿扮师傅的角色知道天道的真相-有足够的智慧(找到了蜜源),一会又扮演徒弟的角色-智慧不足不会表达出来让别人明白(但其实这是站在另外的别人的眼光看得,你怎么知道他表达不出来呢,应该是表达出来的,别人不理解罢了,因此在这一点上他还是师傅的角色,),这样蜜蜂自己已经被别人搞乱了,
他自己呢,应该是没乱
至于其他得蜜蜂呢,当然是徒弟了,不知道智慧(蜜源)所以师傅一点化,自然一人一个道理了,
哎,
说了半天,按照我的理解,
还是无法明白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

总算搞明白了一点,那就是

屎的问题,
太俗了,不爱听,
还是糟粕比较入耳
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1:22 , Processed in 0.0202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