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3|回复: 1

(三)熊老师解王法鑫的梦-老家的贵宝策划谋害于我

[复制链接]
花生 发表于 2012-1-10 22: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只有一个问题,这是王法鑫道友提出来的,他说有一个梦想让我帮着解释一下,我看了一下这个梦,的确跟我们今天讲的问题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他说梦境是这样的:“老家的贵宝将我家后门用木条钉死,策划谋害于我,所幸发现及时,气得我跑到他家用木条暴打他的头。我对他说:“我对你母亲如同自己母亲,你却这样对待我?我哭着责问他们:我父母健在我才回老家,他们不在了,我还回老家干嘛!请问老师,这梦是什么意思?我一直没悟到。”

    这个地方有一些观念我们首先顺序的按意思翻译一下,老家嘛,那就是生身之处,就是我们的身体来源之处,象征着人要知恩图报,就要知道老家首先跟自己是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的,不要把这点忽略了。

    贵宝,有一个叫“贵宝”的对象,什么叫贵宝呢?就是人的生命本身就是非常宝贵一样,既然非常宝贵,那为什么说他又要有些行为,跟做梦的主人之间有矛盾呢?“道尊德贵之宝即是道身”,就是说道尊德贵的宝贝到底是什么呢?是人,人是什么产生的呢?人是道所生的,道所生的与人的本来为道身的意思,去设计好了要堵人身之后门,就是这个贵宝为什么要去堵人的后门呢?就是既贵之又宝之,但是他要堵你的后门,就是人身有一种生育的快乐,就是养育、生育都是一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来说,相对于天道来说,他生了你也就相当于杀了你一样,这个杀,也就相当于堵住了一样,就是把你的后门给堵住了,就是说不让你有逃跑的地方。所以说名为乐之,实为害之。就是人生命的到来本来是一种人生的快乐的,但是最后就变成人生的一种消极的危害一样,就是说这个生命的设计就是这样的。那么后面一个意思,就是说木条,用木条去堵他们家的后门,这个木条代表着生发之性,木肯定是生发之性,直通条达,木性有生发之性,同时能够阻挡生身之后,这就是庄子里面所说的“生生者不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他生了你,但是如果说给你提供这个条件的话,相反的就是“生身之后”,就是说它阻碍了人的生发的方向发展,故“生生者不生”。如果要是这个时候及时发现了,就是说王法鑫他本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发现了贵宝在堵他们家的后门,图谋谋害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就是修炼应该已经摸到门道的内涵了,就是修炼已经觉悟到这个问题的来源了,就是原来是道,它在其中起作用。那么这个贵宝实际上就是道性的一种形象代表。这个形象代表尽管它没有作为,但是作为人的生命中来说,它有了我的意识,因为有了老家的存在,老家就是生身之处嘛,由于有了这个存在的牵制导致于人的生命就过于有依赖,有依赖就是说明白的看起来好像觉得自己是在自己生活,但是实际上自己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些对象,它也在破坏这个生命,但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设计就是这样的,并不是说好像它有什么坏的意图和企图一样,这都不存在。因为人的生命设计就是这样的,万事万物的生命设计也是这样的。如果他让你真正的沟通,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生命的开放体系一样,我们修炼为什么要修炼呢?就是为了寻找这个开放的体系,寻找这种开放系统的方法。

    然后王法鑫在梦里就拿木条去打头,木条明显就是带有一种生气的条达之性,然后他去打贵宝的头,暗示着一生还其道性,就是以生动的这种形态,或者是生动的意识去还给道性。意思就是说你生了我,我把这个意识表达出来了,说你为什么害我?他以为这个害是贵宝的个人行为,实际上它不是个人行为,贵宝只是一个形象的代表。那么以生还其道性,以死觉唤真灵,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知道,古人为什么说“生生者不生”呢?它原话是这样说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就是这个将迎之道即名为樱宁。这个地方就很有意思了,“杀生者不死”,就是你把生的这一面好想去灭掉一样,就是说活动性的这一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分析人的意识一样,就是说自己的本心关注意识如果要是如如不动的话,那么本性意识肯定会用背景意识的这种方式体现到人的当下意识或者是活动意识中间来,这个就叫杀生,杀生就是说把生的那一面,就是过于活动的那一面你要把它停止下来。所以说以死觉唤真灵,这个地方的“死”我想它不是消极的死亡的那个“死”,而是死的意思。“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说死,但是你不要亡了,不要亡了就是不要忘了,去掉了“心”以后的“忘”就是亡,如果要是说没有心了,但是又失去了本来的话那个就叫亡,所以“死而不亡者寿”,这种人的健康一般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说用死死觉唤真灵,就是说“心死则神活”,这是我们从道家的经典里面经常看到的一句话,但是在现实中间要学会用它,而我们现在看的王法鑫的梦境实际上就是一种现实,我们就要知道原来我们自己本身的潜意识他用梦境的方式来模拟我们自己本身的生命形态,就是说有哪些东西是需要关照的,哪些东西是需要理解的,要怎样去转化自己的那种怨气,在梦中他就有怨气了,他还哭着去责问他们,意思就是说我父母健在的时候我才回家,他们不在了我还回老家干嘛?这个是一种意识,这个意识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待会儿再说。

    现在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就是前面一句话,就是你母亲如同我自己的母亲,你却这样待我。这个意思就已经很清楚了,吾母如同尔母,本同根生,意思就是说这个信号是来自于本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身体中的各种各样的组合一样,四大假合嘛,这个四大假合里面有很多积极的部分,就像我们的心神,我们的潜意识一样,我们的主观追求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还要获得长生久视之道,但是遗憾的是什么?身体内部还有很多消极的一面,就像过去古人所说的“三尸九虫”嘛,他本身身体中也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破坏人的生理形态。是不是它天生就在生命以内呢?不是的,而是有体外道性的状态生成了一种形态以后,然后通过人的积累慢慢响应出来的,我说的响应是说它还是由于有一种物质的作用引起了我们内在的精神上潜在的一种响应。就像我们说的“三尸九虫”一样,人是看不见的,人只有通过一种特殊的状态才能看得见这种生命形态,那么这种特定的生命形态到底与什么东西有关呢?这就与我们本身的内在的(真明)的配比关系有关,就是说它有正面的那一面,它必然有邪气的那一面,就是有正气它必然有邪气。而人在积累的时候人难免把自己的思想难以放到真正的没有的那个状态去,就是只有婴儿,刚生下来的婴儿才能做到。但是人随着自己的意识,慢慢在生长的时候人的信号也跟着在积累了,信号一积累,那么物质它也就跟着积累,物质也在唤醒人身体内部的很多浊气的那一面,因为人毕竟生于大地,他毕竟是碳水化合物,生于大地,然后天地之间生出来的这种气有阴阳呼应,阴阳呼应以后有很多东西就像我们过去谈到的一个道理一样,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质他们都是源自于客观环境的状态而生成的。就是说客观环境当达到一定条件以后这个物种就必然生出来了。如果说客观环境不满足于这个条件,或者客观环境太恶劣了,最后物种就消灭了,消灭以后这个物种会不会彻底的被消灭掉呢?它不会的,为什么不会?就是因为客观环境它只要存在,那么就像天地之间要产生万物一样,它必然要生除这种物种来。

    我这个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可能是有点相悖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但是暂时的作为我们自身的一种观点先把它保留起来,以后终究有人会理解的,就是说“客观环境绝对论”而不是说“物种决定论”,物种不是由物种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所以说通俗一点,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今天既然讲这个《六祖坛经》,那么我们能够决定自己的修炼前途、修炼能不能成功,以及修炼能不能觉悟的根本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根本它只在于我们佛性平等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般若之智”,每个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有根本的智慧,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的现状和条件,就是我们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客观环境还包括我们的内在环境,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的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间它也相互呼应,它也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一种形态,这个形态我们自己要好好的从自己的生命形态中间慢慢的认识过来,这样呢?就是说“自知则明”,就是说自知了以后你肯定能明达于大通,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内心世界就必然能够获得光明的来源。

    那么作为王法鑫梦里面的意思来说,就是说你的母亲就像对待我的母亲一样,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呢?首先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根里面生出来的,你为什么要伤害我的未来呢?那么我的未来到底是谁啊?这个时候他并没有理解,这个贵宝本身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形态,但是你想开这个后门,他就想堵这个后门,他就想谋害你,为什么要谋害你?因为他要消灭你的真阳的那一面。但是作为人来说,就像我们学《道德经》一样,我们把《道德经》再翻过来看一看,“欲夺之,必故与之,欲废之,必故兴之”,这些话在第36章,,我们把它念一遍,很有意思的。“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从道性的角度上来说它就是这样一种性质,所以说我们在面对我们生命的时候有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内在的这些矛盾状态,然后看到一些现象以后就觉得我是主宰,然后我现在想修道,我现在想要成就“长生久视”的这种趋势,但遗憾的是什么?本来贵之宝之的这种形态相反的这个时候开始来堵你的后门,然后剥夺你的权利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人内在的那一面就有争斗了。为什么有争斗呢?就是因为他主观的那一面肯定想不能把生命交出来,因为这个目的已经树起来了,对死和生来说他还没有认识到,所以说他对死的那一面就感觉到有恐惧,这就是我们恐惧、害怕、担心的来源,遗憾的就是这个贵宝“相煎太急”,做得太明显了,结果被王法鑫发现了,为什么发现了?就是因为王法鑫现在正在修炼,修炼了以后他的内在感觉明朗了,明朗了就知道自己要释放一个信号出来,让自己主观上要觉悟,怎么觉悟呢?就知道人在生命中间是矛盾的。既有生他的那一面,必然有死他的那一面。既然有强他的那一面,必然有弱他的那一面。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在弱的呢?原来他是先用木条,看起来是有生机的木条却钉在死路上了,就是这样一种比喻来揭示人的这种生命的基本形态。

    所以说我们的道系本一,这一点是没有疑虑了,从今天的《坛经》中间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就是人的本来自性关照的话,那就必然能够见到本性,因为本性自如,所以说不用过多的操心。那么回家,他说的一个问题,就是第二句话,哭着对他们说,哭着对谁说呢?哭着对自己生命中间的你我他,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来说话,意思就是说父母健在我才回老家,如果他们不在了我还回老家干嘛?其实这句话本身从客观上来说好像觉得它是合理的,但是从主观上来说它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就是因为这个老家它毕竟是生身之处,就像我们刚才一开始就解释这个意思一样,老家是生身之处,它是有恩情的,有恩情就是说我们自己本身的回家是一种相念之情,父母不在,仍旧要回家看看,要去寻找一下你自己的本原,这个就叫什么?这个就叫道情。我们知道自己的道情来源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本原、自己的老家都应该有一股眷恋之情,这个眷恋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对自己的修炼境界,对自己的思想的清晰都有好处的。同时呢,就像老子所说的,“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就是这个东西它是长久的一种效应,那么道情之及于乡里,我想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并不是说仅仅放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说你要想让自己的“德”有所上涨的话,在自己的观念上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改变的。

    要想让自己的“德”上涨,有几个观念:

    第一个观念就是说要知道自己生命中是各种各样的形态组合起来的,既有生他的那一面,必有死他的那一面,如果说你先心死了,那么人的神就要出来干预生命了,就要统一的指挥生命向着健康的方向去演练它,或者是叫调整它,或者是叫改造它,都可以。唯一的条件就是你主观上一定要心死,心死并不代表于真的死,而只是说把我有意识的那一面降到最低的程度,那就像这个世界不停的在刺激我的肉体,然后我的肉体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让这个思想流动起来,让这个思想舞动起来。但是总有休息的那一刻,所以说最终的结果还是清净为本,就是要知道清净为本的话,那么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就是说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愿意清净的。所以说流动性里面最后就归结到清净的本原中间去了。

    然后第二个问题,要我们认识到我们生命中的所有的对立面都是有利的。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梦境一样,这个梦境实际上是由对立面反映出来的,而王法鑫道友大动感情,就觉得自己受到伤害了。“你为什么要堵我的后门?你把我的后门堵了,然后你还策划谋害于我。”实际上如果要是不修炼的话这个谋害必然成了一种趋势了。现在修炼了,这个谋害只是一种模拟的戏剧而已,戏剧化的一个过程让王法鑫就体会出来了,相反的,他不但没有堵我的后门,还提醒了我应该注意到一些相关的问题,就是说要想开放自己的生命就不应该单纯的去追求那个贵和宝的那一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最精彩的地方,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切入到里面去,我们就知道生命应该怎么去改造它呢?就应该知雄守雌,知荣守辱,一有了辱的那一面的感受你才有了荣的那一面的结果。那好,“虽处荣观,燕处超然”,就是说你最后清醒了,不于见嫌,最后根本外在的那些所谓的名、利已经不在话下了,根本都不会把它放在心里,然后你真真切切的会追求一个真正的本原,这个就是道,这就是佛性,这就是我们的“般若之智”的一种真实的描述。

    那么第三点,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感情建立在什么样的地方,我们的感情应该怎么建立呢?应该建立在全然性的角度,如果缺乏了全然性我们的思想肯定就有“我”的分别和“他”的存在了,就觉得他在害我,然后我还不感谢他,我要恨他,然后我还要跟他把这个道理要争过来,但实际上呢?后来一个思想就反映出来了,我现在回家是因为我的父母还在,我父母不在了我回家干嘛?实际上这个思想本身就说明了,对乡情,对道情都已经非常不在乎的,而只是在于亲情。我们纵观我们的社会,我们就发现我们的社会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现在仅仅还相信一点自己的亲人以外,就是有血缘关系的,或者是有亲缘关系的亲戚关系以外,其他的人基本上都缺乏充分的信任感,因为时代都在变,人们的经济观念很发达,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就导致了人们的心灵越来越真正的孤独了。所以这样呢,就觉得亲情是自己值得唯一珍视的,但实际上呢,从客观的一面来说,我们应该保留我们的乡情、我们的道情,用我们的乡情和我们的道情去导引我们的亲情,这样才符合于真正的道性。为什么这样才符合于道性呢?就是因为使我们的德要上涨,我们的德到底是什么样为德呢?实际上就是我们无意识的德,所以说当我们的自我的感觉还存在的时候,我们肯定会破坏我们对生命的整体的关照,对生命的整体的觉悟,对生命的本来的一种觉悟,这个就是我们从《六祖坛经》里面所看到的。就是说你要想获得自信本原或者自己的佛性的开悟的话,你唯有的一条就是要放松自己的身心,放下自我的执着,然后放弃对生命的一种顽固,这种顽固实际上就是指的我老想生,老想生,老想活得更长,老想保护自己,这种想法本身来说实际上就是“生生之后”,这种“生生之后”必然导致“生生者不生”的结果。

箭凌 发表于 2017-9-19 17: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聊文字答疑中无此,加精华以便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5:58 , Processed in 0.0168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