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9|回复: 5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

[复制链接]
空行 发表于 2012-10-27 2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读《天道》篇,并看了厚音老师《生存与修炼》中对此篇的讲解。
尤对“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反复进行了体会。

今日出外,路过街道十字,彼时人群川流不息。有乞丐并青年女子跪地摆家人绝症照片于旁,围着甚众,当然,上周末在同一地点。有一老妇远隔人群而不忍,抽零钱交幼孙手,并嘱布施之。
其时,隔十步远一年老断臂乞丐倚地而坐,伸其断臂抖之行乞。
天桥上一中年妇怀抱大头儿于路边,妇窘笑,大头而手执糖果并笑之。

余每不忍视,间或掏零钱抛之而疾走。
尝思之,什么样的标准和追求让人们、这个社会不断的落下了这些在身边?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之道,就好比拉弓射箭,箭头高了就往低压一些,太下就抬起来些,拉的太过就减弱一些,不足就加强一些。对应《庄子.天道篇》讲的,”水静则明烛须眉,中平准,大匠取法焉“,就是泥水匠师父用水平仪找平一样,然后才能取正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被称为经营学的思想家,在此书中讲,宇宙是有法则的,实际上宇宙的法则就是道德法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而谁又能将”有余“来奉献于”天道“呢?因为懂得天道,因此圣人为、成功却不自己拥有、据为己有,他并不是为了被人们称颂这种贤德,而只是顺合天道,将”有余“奉献于天道而已。

我个人以为,厚音老师在讲解”犹张弓者也“这一句时,解释为”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目标低了呢,你就把它举高一点“,并将后边的”损有余而益不足“和”损不足而奉有余“解释为同一理,是不太准确的,对照《庄子》中”天道“所讲,意思是一致的,天道是标准,人校正的是自己。
当然整篇意思的讲解是一致的。
白杨 发表于 2012-10-27 20: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终于看到有关于读老师的《生存与修炼》的体会文章了。

而且又是这么生活实际的场景中体会到的,真实不虚,空行不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雄 发表于 2012-10-27 2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又错的,本以为空行是个迷信、迂腐的人,现在看还是蛮有理性的人,赞叹。
具体的内容我不知道倒是谁有道理,不参与评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0-27 22: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我这印象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空行 发表于 2012-10-27 2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个个人的观点,我个人以为哈,厚音老师讲圣人不这样、不那样,意思是为而不恃、不露痕迹等等,我觉得这个理解应该是,圣人主要是循天道,懂得天道无私,因此而”不欲见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晓风残月 发表于 2012-10-30 09: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字面上是中国人惯用的类比法,不管是你抑还是他抑,重点在他的损益,不在你。老师这样说是反一般人之思维惯性,更突出道性。这样讲更说明道的重要性,是破我之良言。-------个人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5:59 , Processed in 0.0182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