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道德经》其它经典不理还是不够的,因为道德经比较简约,层面的丰富性不容易深入,不然熊老师也不会从道德经讲到阴符经,又讲到庄子,再联系坛经,然后又是黄庭经、悟真篇,以后还有可能讲参同契。
但是广学的又要注意了,小心收不回来。收不回来就只得一端,可以注意到,熊老师讲任何经典的时候总是联系道德经,就是放出去又回得来,这样层次的丰富性就由此回旋着深入了,因为广义的道德经就是无限联系的。
任何经典联系道德经和任何经典或者生活修炼现象联系其它经典是不一样的,道德经有一种现象学的搭建思路,它把所有的呈现,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还是文相的都统统归纳到现象上,然后告诉你一个从现象观察解析内核的方式。 简言之,它是用象来解析一切,道德经五千言中,有很多的象,现象,物象,所有人类在所有历史中都可以直观观察到的象。当你把这些象中的一些组合起来,你就可以解析很多,跨越宗教、跨越文明,跨越历史。
但是人不去深入一些经典,就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些象某些特质的组合呈现,这些经典唤起了道德经中的诸象元特质串的对应性呈现。
只是深入要深入到体验中去,而不是浮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概念的积累,这涉及到人的反射弧的真实无碍程度。人的反射弧一定要简单,要灵敏,要从深层一路起来,不然人自以为学得多,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用在对自身的观察总结和理解协调上,就是清除深层反射路上的障碍,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外在的一切都有趣,而且会加深外在的意义,加深到你就是一切外在的创造者。想象一个漏斗,或者说是漏斗形的黑洞,它首先吸纳一切,然后进行特定的反射或者抛射,比如x光,或者伽马射线,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当你向内深入又深入,就是构建黑洞的过程,黑洞的另一端就是白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