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厚音 于 2011-7-2 22:39 编辑
2011年7月2日语聊问答汇总(厚音老师讲《黄庭内景经)(第6讲) 《黄庭内景经》原文:
口为章第三
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
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气。
审能修之登广寒,昼夜不寐乃成真,
雷鸣电激神泯泯。
一、水云天的问题:
有个梦请老师帮我分析下
昨晚,做梦我看到条石头白龙,尾巴在天边,头在山洞里。我们四个人坐在龙的身边,其中有个叫郭振海的人让我在佛祖面前烧72柱香,磕72个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别问了,我让你咋做你就照着做就行了。我感觉好几尊佛菩萨像就在我左面不远的地方供奉着,我就去右面几个摊位买香,走了几个摊位,都没有。后来到了一个摊位有桶装的香,包装还很漂亮,我急忙过去把香桶盖打看,却发现里面是一卷白纸,我感觉很失望,一着急,就醒了。请老师帮我分析分析。(龙,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总代表着吉祥,石头的白龙,石,土也,白,金也。土能生金,亦能藏金,伴龙而坐,人之生伴龙性而存有谁能觉之?郭振海,郭,城外之墙也,围城尚难突破更增其郭,何日可破其围?振海,龙御于水性藏于深海故能长久。郭振海,人生自束真性而又幻想振海腾云扶摇九霄的自由,何时方可实现?“水云天”,水在海为大,云在上为变,天在道为虚,(“水云天”这网名)这是人的潜意识发起的基本愿望。72,地煞之数,与天虚相应,取天地之呼应。所以成年男性一般在数理上以72为功法的循环。柱,注也,盘数之意。名相为束,数术能脱。一体两面,人之生也。因此天无绝人之路,人生天地间安有必绝之天理?像,非真佛菩萨。必供在心不在形。桶,统也,一统之象,顾了包装,忘了心相。桶,木与甬也,人之为偶乎,非人之本愿也。实为己之执念戏哉!香变为白纸,香为求神庇佑之义,白纸可书己之未可限量之实,君又当作何思量?无香,古人撮土亦可为香,何急乃尔?)
二、天籁之音的问题:
求师解梦:自断己头
晨起打坐至7:30,侧卧入梦:我在王昭会后室内。我哥在后门口。二人似演练。对恃状。另有一[能觉之]我在室外不远处观看。室外我觉我哥要用血滴子,急暗示室内我快闪。但他无反应。却又见室外我右手食拇二指捏着一血滴子[飞轮]。成弓步想尽力扯[甩]开,但它被一股大力所吸。至极。松指。血滴子飞至室内我额前。将他头上青青头发如割草般割断[长寸发变平头]。又往脖子上一转。头就断了。室外我进去。捧起头。吹去头上满头碎发。又看断面。见颔下如舌状吊了一块。沾满了砂屑。颈椎孔被血块堵住。似不让脊液流出。我想找水洗洗砂屑。醒。
胡思:外我者觉性。内我者心神。兄为长阳。用阳性之念之行太过。则损耗心神气血。看断面是示现身体现状。
近执着定时双盘执咒。总想清净身心。效似佳却又似失之无为。故自神示之。
所思处。示所应及现状,实望诸友观后,再听师解。感触更深。共参。(不合于自然的东西总是会出现自毙循环的。王昭会,会昭亡,室内,身内。对练,对抗性的训练以期达到无敌态,说明梦的主人以优势处上的惯性思维在左右着修炼。外我,当下之我。内我,处在矛盾对抗中之报我。血滴子,见于武侠小说中之利器,尤国之利器掌握在主观之手。割发断颈,如人自戗,不识生命的相互关系,不尊重客观的要求,盲修瞎炼,造成生命不但不能提高素质相反促成早夭。哥,兄长,长阳,经验性的既定认知。身死尚无戚色,自己不觉是在自戗,人之真实态也,修者见此梦尚未警醒人主观上害己之深、结果之惨烈从此远离有为又当何为?预找水洗,对生命如同儿戏,安可为善法?另,断发前尚不能觉通主观,断颈后尤以主观为甚,说明整个的修炼没能使灵性得以解脱,灵性不存我之安附?尤古人欲培养出阳神一具受人调遣的习惯性角色丝毫未变一样,又怎会明白大道的损补之道?) |
三、上德若谷 问:什么东西影响我们的思维发展? 近来看很多以前的帖子,无论专家教授还是普通修炼者,从帖子里面透露出来的意思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都是负阴抱阳的,极少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是负阳抱阴的。在负阴抱阳和负阳抱阴之间的思维选择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抉择呢?(本质上能影响我们思维发展的是人的属性和万物的属性。万物的属性是自然的,因此万物会以其自身的规律存在、发展和消亡。人的属性既含有万物之属性也存在着以“我执”为核心的自制约属性。“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看来天道的属性是“无我”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人如果象天道一样以“无我”的方式存在,人的自在与自由即首先在意境上与天相齐了。在实践上,人的习惯性影响需要通过长年不断地反省与改造自己才能与此意境同步。因此引伸出另一个能影响我们思维发展的存在,即我们的行为方式,即方法论的问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的行为方式都是以利于己的发展为首要选择的,生物应时而动繁衍生息,阳气不生万物不应。人也是如此,久寒日出,人们会亲睐太阳,春阳和煦,大家想登山踏青。正常不过的现象,有没有反常的运动模式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之所以提倡柔弱之存在方式和反向运动的行动选择,是由后面的“无”与“有”的智慧结论决定的,万物生存的背景是由“无”来决定的,我们意识习惯中的万“有”与其“无”相较,就如同生在“道”中不知“道”一样。人心中存有“道”就会心甘情愿地守柔守辱守无为,因为如此与众不同地进行下去,其精神层面的阴阳就会日趋和谐完整与独立,未来的结果也必然会由其自己去采择。“圣人不为私,终能成其私,”“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此即曰“长生久视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