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10|回复: 33

绝学无忧

[复制链接]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6-21 15: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学无忧.jpg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6-21 16: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标题-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7-6-22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快活

       梅询为翰林学士,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有一天,要写很多诏书,构思颇觉辛苦。正边想着文章边走路,忽然见到一老兵,卧街上晒太阳,伸懒腰、打哈欠,怡然自得。
       梅询顿时感叹道:“好快活啊!”便停下来和缓的问老兵:“你识字吗?”
      老兵说:“不识字。”
      梅询说:“那更快活!”


                             ——宋·沈括《梦溪笔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6-22 17: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无忧,只有不学。

谁要是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我给你点赞。
就怕只是听过算数。
或者知道这个道理,转手卖弄。那就不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甲 发表于 2017-6-22 23: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不可能不学,绝学就无忧了吗,照样忧,不学更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7-6-23 07: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甲 发表于 2017-6-22 23:09
人不可能不学,绝学就无忧了吗,照样忧,不学更忧

对。不可能不学的。人知道的多了就限制多了。自然而然的就用知道的那些来限制自己。绝学不是不学,是不用学的知识限制自己。你学了这么多道德经呀,阴符经呀,黄庭经呀什么的,可到了事情上你怎么办?来来去去的老想用这么个自己还不明白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生活待事,只是给自己添乱,添忧。顺应自己当时的内心应事,不参杂自己所学的知识,我觉得就是绝学无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6-23 09: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志忠和箭凌跟帖中的解释是比较普通的
熊老师讲这四个字解释得如此精妙,又有可操作性,好生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7-6-23 09: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的东西怎么指导实际?特别是哲理性的带点抽象意味的,而不是电视说明书那样具体的。实际上是观其大意,有感于心,到时候莫名其妙的在某场景下蹦出一句,好像是那么回事,总结归纳了自己或者他人。
      这有点像平常喜欢唱歌或者卡拉ok一样,有时候不自觉的哼哼几句,虽不成调,也有那么个意思。虽然一个是文艺,一个是理性,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有感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6-26 06:1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凌 发表于 2017-6-23 09:36
学的东西怎么指导实际?特别是哲理性的带点抽象意味的,而不是电视说明书那样具体的。实际上是观其大 ...

我莫名其妙的突然感觉到有妖气,就在这段文字背后。
什么都是抽象的、虚的,仔细想想有点忧虑,时间耗不起啊,转眼就是一生,别虚度了啊。
抽象的道理落实到个人,就一定要具体化。
实践也来虚的,恐怕要见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6-26 08: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这个“绝学”,你还是把她当作抽象的?了解个大概就放下了,然后等多少年突然觉悟?可能吗?

我一直想不通完美主义有什么错?什么都想做到极致,现在知道很多事情差不多就可以,每个都完美是不可能的。然后呢?
就留一本道德经和易筋经,什么围棋、摄影、中医、音乐...都丢了,不学了。
这是不是很具体呢?

很抽象很虚的道,我们应该用很具体很小的行动去回应她。
哦,还留了一本《股经》没能丢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22:29 , Processed in 0.0250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