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12|回复: 24

熊老师的理论总结

[复制链接]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7-27 2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3 编辑

熊老师的理论总结:
需要了解的,和必须放弃的

1 立志:同意立志。

但是立志的条件是,人已经有了真意识。所谓真意识感,是建立在人曾经有过某种跟宇宙或者环境共振的经验感之上。

注意敲黑板,这种感觉是油然而生的。这种经验感的实践范围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具有整体感的。这个志向的立足点在虚性层面上的。

没有满足这三点,脑袋壳想破了都无法立足。

拿出来反证,这个志向可以应用在任意一个场景。个人理解,很多人看了老师的资料,觉得把自己跟众生联系到一起奉献之类的,如果没有上面三个条件,会无效。而且,任何一种生活场景来到你面前,你的行为与志向的动作无法完成,那么志向当即被破掉。

比如说,我曾经立过一个志向,永远在心中为众生点亮一盏明灯。一个朋友过来,我总觉得她是来骗吃骗喝,而且她的气场我无法忍受,最后把她骂出门。

后来我的分析是,我的志向看似是虚性的,但是没有能包含场景的正反两方面,而且是主观去立志,这个场景是耗散神的一个指令,根本不是与环境互动互补。失败!

另外,人是个奇妙动物,如果志向立起来的时候,往往内心会有一种“就是他了”那种明确感。

如果志向还没有立起来,该怎么办?

不要刻意去绞尽脑汁的想。


看一些道友在想着立志,给我的感觉就是死命抓住救命稻草的挣扎感,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恐惧感,能立成志就天啦噜。

所以,建议是思考、尝试、不执着得,对待立志问题。在志向这个佳人到来之前,我们可以积攒的是什么?感觉和认识。

什么感觉?互动感,跟周围的人和自然。这是个打开心量,让被束缚的神复苏的过程。比如说,像老师所说的,善待人和物,感受大自然的美等等。这种就是用心去看世界。

但是这些都是基础感觉,还一定要有一个鲤鱼跳龙门的高级感觉。

是什么呢?无相之感。


这就是老师说的,立志要立在虚处的意思。如果光有对环境好的、舒服、感觉积累,也得破了它。否则怎么可能包容你生活中的所有场景,志向如何能够拉着可能会脱轨的你向着真相的方向狂奔呢!

什么认识?就是老师一直讲的对世界的道性认识,比如正和反,善和恶,好跟坏,等等。我的经验是,即使是脑子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是会不接受之类。但是,没关系,需要总结。总结,会抽象出一种认识。

比如说,哇,原来道是推动这个世界变化发展的幕后大boss啊,所有造化都包含在它的运动之中。要不断的在生活中,社会里去比对。慢慢就会油然而生对道的慨叹。

你呢,做为一小分子,自然会想着跳进道的长河中,与之共舞,回归整体。

不要着急立志,等待和希望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情之一。


山谷里的种稻人 发表于 2017-7-28 0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一篇文章,对里面一个人的发愿印象深刻:善待天下老人,然后这个人集毕生之力办寺院,赡养无人照顾的老人,做到愿行合一是很高的境界了。这个志向要又大又虚,同时自己的微小的实际状态都能于之响应,具有同一的状态,这里面也有一个设计的问题,但是这个设计不光靠苦事冥想来解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7-29 18: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4 编辑

2 对道和德的总结

老师的文字多为语聊,过于浩瀚。但是,他描述的是一些真实客观存在的东西和关系,大家都应有自己的梳理。我先擅自做个小总结,抛砖引玉。

道体真实存在,简单说,道是推动世界发展变化的一种能量场。

人是身、心(这里指人心)、灵(神)三位一体的,跟道的互动就是德。


1」道德经里的“上德不德”

场景是指个体的“神”接到指令,顺应道的运动并做功。(行为外在表现不定,无规矩可循)。

人就是道的管道。隐态积累了德,显态对环境是高频能量调整。

此为道助人。

2」道德经里的“下德失徳”

场景是人无视道的运动,依照“人心”的固有模式去运动。(行为外在表现,即使是与人为善,也是有失徳的一面)

人心消耗能量。隐态的德有折损,显态对环境释放为相对低频能量。

此为心坏道。

3」此场景,道利用人心做功,推动环境变化。人的神接到信号,心的习性也起反应。(比如说,对某人一些做法,我反常的突然想骂人,情绪激动。这里面有道推动的一面,也有我人心不足的一面)

道补充给神能量,人心释放能量。隐态的德有积累,也有折损。

总结: 我们的修行路径,终点是场景1

总结不是为了积累概念,而是为了清晰的理解和对应老师所讲的内容。

对比老师的理论:“无意识状态就是德”,对于无意识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往往包含了 1 和 3两种场景,有时会稀里糊涂,对人心鉴明不足,失去了一次觉知内心的机会。

且场景3」会有性情中人的痛快感,让人欲罢不能。比如,像鲁智深一生的行事风格。

我同意“做了再想、一念而行”等理论,且从中收益,这可以减少灵性损伤,让神活跃起来。

但是,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忽略,场景3中人心运作的模式。

希望我们也能,在每一次情绪到来的机缘,像鲁智深一样觉察、领悟。

从“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的场景中解脱。

到达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境界。

另外,借用老师送我的一句话。“模糊看世界,清晰鉴己心”

“为天下,浑其心”。对于世界,我们是该处于混沌包容状态。对于自己的心,“明心见性”,才会真正的合于道性。

希望大家能看到自己内在的真实,那才是免于迷雾的真正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7-29 18: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谷里的种稻人 发表于 2017-7-28 00:07
看过一篇文章,对里面一个人的发愿印象深刻:善待天下老人,然后这个人集毕生之力办寺院,赡养无人照顾的老 ...

这个人的内心有很多原动力,否则很难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1 00: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5 编辑

3 修心

人心去,道性纯。人的神自然依照上德行事,神修丹法的基础都在于此。

修心,基本上是熊老师课堂强调的重中之重。老师经常讲“改变观念就是修心”。

这一点,个人觉得值得大家反复推敲。

改变观念即是修心,但是修心不仅仅是改变观念。

老师讲的改变观念,往往有扩大心量,提高境界的意味。

但是,修心逐渐深入自己未知的一面,更加的重要。在这种场景中,老师常用的一句话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什么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呢?是说,人心的反面是神?还是说本来自私的,变得无私?本来重利的,变得舍得?本来好色花心的,变得情比金坚?

到底反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主动痛下决心改变,效果明显吗?为什么没有变?

继续抛砖,在这里讨论一下人心顽固的可能原因。

老师常讲,魔为真种。魔到底是什么?老师曾说,魔等同于磨,就是磨你性子来的。

在这里我也拉扯一层意思,魔等同于模。

心魔,其实是一种心的固化运作模式。


为什么心魔(心的运作模式),不容易改变呢?

因为,主观意识,驱动着心的运作模式。表面上看,它是我们应对这个不安世界的盔甲。不愿意破它的,是我们自己


举个简单的栗子,我父亲是个做事认真,兢兢业业的人。认真做事,基本上成为他的准则,以至于废寝忘食地完成眼中的活计,这也是他作为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和生存技能。

他的意识场和心的运作模式,从小到大潜移默化植入到我的个性当中。我,也是个,认真的人。

甚至于,不认真做事反而有些不安。而认真呢,又导致主观上紧张,怕出错。但,认真也成为了我的个性,引导我学业顺利,工作进步,锻炼出我的一番生存技能。

我从来不觉得认真会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头脑里的声音,“要认真!要努力!要加油!”,好像是我父亲心里的声音,有一种驱使着的鞭策感。好像是一幅幅画面的背景音,每一次父亲执拗的完成工作,每一次父亲着急的准时赴约,每一次他必须完成任务的责任,他的身影旁边都有这个声音。

然而这个后面,真正的声音好像是,我不要脆弱!我不要不安!我不要恐惧。为了不看见它们,戴上了“要认真、要努力、要加油”的盔甲,来面对这个充满不安和不确定的世界。

但,这个盔甲的真正面目,是恐惧。

这个盔甲,成为了我们心主动运作的模式,也成为我们跨不过去的心魔。


与神对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所有人类的行为在其最深的层面都是由两种情绪——恐惧或爱——之一所推动的。

人类的每个念头及人类的每个行为,都是建立在爱或恐惧上的。

这就是我所谓的“发起思维”。它不是一个爱的思维,就是个恐惧的思维。这是在思维后的思维的背后思维(the thought behind the thought behind the thought)。它是第一个思维。它是原始的力量。是推动人类经验之引擎的天然力量。”

所以,心魔的根本的根本,面具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真相是深深植于底部的恐惧。

我自己也有一些观察和总结的规律,想跟大家碰撞,看看会不会有更深的觉察和思考。

这些盔甲(面具)有没有可能是如下这些:
1 拥有更多的金钱
2 拥有更高的地位
3 忍耐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更漂亮、更可爱
5 能力和知识
6 修炼
7 师傅的庇护(领导的关照和认可)
8 情感的链接
9 被更多的人尊重和爱

我们逃避的有没有可能对应的,是如下这些:
1 对社会的不安
2 不被尊重,境遇糟糕的恐惧
3 孤独、不安、不利
4 不被爱
5 生存危机
6 死亡和生命失控感
7 修炼、工作、生活中的失误
8 孤立无援
9 不安和不被爱

所以,真正走向自己的反面,是掀开盔甲(面具)之后,看见心魔(心模式)背后的恐惧感。

以至于到神自在,心解脱。


所幸的是,每一次莫名情绪到来,是世界送来真相的信使。若仔细的觉察,情绪挣扎的背后,往往是根植的念头根植念头的背后是一种不安的感觉不安的感觉被看到,原本被固化在身心中的恐惧能量就被释放了。

所以,觉察能力,是修心能力的重要体现。

什么是觉?谁在觉?

本部分过长,对于觉知的实践总结放在下一部分。

小伙伴写了一篇有关觉知修心实践的文章,先分享。

http://mp.weixin.qq.com/s/vdzz0bD3nPw-d4_oONQC5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7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谷里的种稻人 发表于 2017-7-28 00:07
看过一篇文章,对里面一个人的发愿印象深刻:善待天下老人,然后这个人集毕生之力办寺院,赡养无人照顾的老 ...

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感觉我们一直在强调大而虚的立志,没有小而具体的目标,然后就是空有大志,一身颓废。
经常见到有人高喊“我从来不练功”,而毫无一点羞愧感。蹉跎岁月啊,痛心疾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7-8-7 1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喊从来不练功的是这些年进来的(特指2008年后),以前那个大潮也没有参与过,没有经验,白纸一张,听话也不知道听音,也难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7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潘胜宏 于 2017-8-7 11:22 编辑

回楼主:

不错。蛮有思想的。有灵性,有个性,胜过箭凌了。

喜欢你的总结,就像看到一篇毕业论文,总算看到了有那么一个学生学习蛮认真用功的。是个好学生,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7-8-7 11: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倒在沙滩上。

横批:你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7 1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后生果然是不仅可爱还很厉害。

大潮过后江湖上还有这样的后生,奇了。老将得拼了。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4:26 , Processed in 0.0181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