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27|回复: 17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复制链接]
中中 发表于 2018-4-5 2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正好处于不寒不暑的中间,所以意识有条件清楚明白一点,当然意识的清楚明白,在悟性所到之时,并不受清明季节的限制。
      清楚明白实在是很重要的能力基础,只可惜我们看到现实中修炼的人,往往不清不明,或者以为自己还很有一套,特别是在所谓的历史派别之下的学员,大部分迂的像个呆子。和常人不能比。都不是常人。
      清楚问题的存在,明白问题的解决,要以存在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以情绪为反省反向指标,如果有情绪,老是抱怨发火,或担心害怕的都是没有面对问题的状态,所谓以问题为导向,就是避免情绪的影响,理性客观不断去做,这就是清明。现实中我们还有一个情绪不明显,不易察觉,这是观的不深不细所致,或者长期以来根本不观,观和清明是个互为因果的促进。这个不明显的情绪就是独立性不强,反对老师还需要抱团,抱团是自己还有隐怕隐忧,这种隐怕是悟性不深的反应,思维体系没建立,三观不确定。不能守中,难正中脉。
       清明就是真意,真意是一种反映基础,并不需要讲成是来自元神的响应。元神是一种糊涂观念,对于修炼者来说,你有什么?你有意识,你有身体,你有感觉,你有呼吸,能不能从你实际有的存在感出发,搞一点实事求是的事,元神真的是你现在的有?,你真准备这样到老的坚守一个听来的似乎自己偶尔能感到什么并把它胡乱的归位元神响应的理念,特此再次说明元神真实性我不怀疑,我讲的是元神的所谓理念观念的糊涂。记得以前刚工作做过电子仪器的调试工作,有的人遇到问题,分析起来天花乱坠,这个说法那个可能,外行一听很高深,就是不能去动动手动动脑把机子调好,当然也有人实际去动动手,运用仪器检测一下,发现问题,运用想象,解决问题。对比前者也是想象,但是不是真意为基础,所以要情绪-----清明-----真意-----求实的路线为探索方向。避免停留在想界,及早进入意界。在进入意界后不断拓展方面,主观方面的欲想真意(本体),心(主体),客观方面的身(客体),世界(客观)。最后逐渐形成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一世无成,总要不欺骗自己的心即可。
倪诤焘 发表于 2018-4-6 09:5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倪诤焘 发表于 2018-4-6 10: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倪诤焘 于 2018-4-6 11:31 编辑

        “特别是在所谓的历史派别之下的学员,……

        恩。

        单纯的理论产生于单纯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时过境迁,不知为什么有人还抱着,(但具体是谁,我还真说不清楚),我想可能是因为“业力”吧,不肯

        我想说“捐弃前嫌”,即便理论不完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中中 发表于 2018-4-6 21: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反对谁一点兴趣都没有,只不过价值观不同而已。我对熊老师等也是很尊重的,你看有时少部分时候粗语,从没骂过老师。有理讲理吗,只不过在一段话中做一点引申发挥。基础性根本性的东西又无法回避。当然其实我对讲道理也不感兴趣。害怕影响别人自悟。由于各人悟性都按照自身的环境实践去发展,并不取决于别人的讲解,所以并不急着去讲清什么,如果没有经历过实践的过程讲了也是白费,有类似经历的人自然会会心一笑。实践是需要机会的,你想实践的时候不一定有困难磨难给你,无为等待而不是想到立马去做,静为躁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8-4-10 0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都不清明,写得跟熊老师一个风格,绕来绕去,不知道在说什么。
看到这些“元神、真意”之类的名词就头疼。
不好操作的东西尽量少谈,最好跟我一样忘记,不知道最痛快。
做人嘛,要自信、要干脆、要勤劳、要学会说谢谢、要专注、要善良...要简单。
细思一下,这些简单的东西没做到,那是很恐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8-4-10 08: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熊老师那个说教啊,绕来绕去,费劲啊,听了十多年听才习惯,总算明白了点。
这个实在是没办法,熊老师不这么说就不是熊老师了。
那各位就别学这个的,好的不学偏偏去学绕圈子,那个绕圈子又不是很酷的风格。
我们要提炼,要响应,要落地
大家互相激发正能量、扔掉负能量,共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8-4-10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万事,生死为大,然而有多少修炼者真这样想、这样实践?气*功大潮以来的很多修炼者,从偏于道门的修炼法门进入的,往往是被武功内劲、特异功能和神通奇异等吸引;从偏于佛家的修炼法门进入的,比较注重解决心灵苦闷和人生无常一面。这是我的一些观察。如果能够结合两方面的一些修炼观点,则可能对于上面的问题会有一些比较左右逢源的思考方向。

      为什么会有元神这个概念?为什么需要它?光看一些丹道方面的著作不是很清晰,但是从佛学的角度看则比较清晰一些,因为佛学比较出世化,比较注重解决人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看到当下具体的人,那么思想依赖于肉身,依赖于物质性的大脑,大脑一出问题,来个脑萎缩或者摔一下得个脑震荡,人再精明强干、为人做事再有主见,也必然糊涂了。如此脆弱的思想,如何能度过死亡对人身心的全面冲击?而佛家或者佛教是非常注重能通过死亡的修炼的,所以六神通中其它神通都不甚看重,特别注重的是一个漏尽通,(百度:《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云(大正28·597b)︰“云何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为此就要明心见性,证得佛性,证得不受内外无常影响的世界本源。

      不理解为何道家或者说丹道家要有元神的概念,那么可以看看佛家的佛性、本性、真如这些概念的意义,这两者其实有很大的联系,就是要从容易败坏、迁流无常的如此人生(身)和外在世界中寻找出一个永恒之存在,从而获得永恒(得到解脱、不受轮回、长生久视),主观意识虽然日常常用,但是因为依赖于物质性的身体,特别是大脑的物质因素支撑,非常容易受到老、病、意外的影响,更是无法跨过死亡这道门槛。所以运用主观意识如此勤奋的一生,却也只是在无限长久广阔的宇宙时空和人类历史大海中一朵相对来说很渺小短暂的浪花,即便再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只留下亲戚朋友的一些印记,清明时期的集中怀念。如果不想仅仅这样,那么唯有在无常的短暂身心中寻找到永恒之存在,才有长久的意义。而这就是修炼前辈们使用佛性、真如、真我、元神这些概念想表达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中中 发表于 2018-4-10 21: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好像发脾气能解决问题一样,听不懂就对了,任何学习都不是听懂的,否则我们同鸡鸭讲,也可教化。听不懂就回到自己,哪怕自己东西很少,就回到自己的状态,完全以自己的想法为准。一辈子就这样,我什么都不懂,但我坚守我自己。建立自己的独立思维。这只是个初状态,经常地回到这个初状态来体验,不是让你无法无天。这就是真意。
        真意是有感觉的,能感觉到的,有很多人修炼,你问他能不能谈谈你的心意是什么感觉,身感又是什么,瞠目结舌啊,因为他整天就在想元神佛啊什么的,他的认识是一种推演,一种想法,不是一种带有质感的真实。带有质感的真实又叫体验。具体的谈一点感觉,比如键盘鼠标在你面前, 一支笔放在你面前,假如你闭上眼,能有什么感觉,老实讲没有感觉,这就对了,你别跟我说你能透视,这就没意思了,不探讨这个。然后同样你的手也放在你面前,ok,什么感觉,你别跟我谈气感,也不谈这个。反正你就知道你的手存在,你好像什么也没感觉到,其实你又知道手的存在感。一句话,键盘和手其实你都没什么强感觉,键盘的意感是无,手是一种淡淡的无和有,即存在感。这就叫真实,这就叫体验,然后再回去到你的哪怕透视和气感,但是别忘初心,初感,存在感。同样的方法推及到你的心 想法上去感受,你的目的上去感受,你的清净上去感受,你的整体身去感受,你的各部分身去感受。明心见性就是这么来的,从有感来,不是从你知道的基础上来,再拿元神过来感觉一下,你感觉到了,你不要跟我吹牛,什么感觉,什么感觉都没有,跟你不相干,和键盘一样。即时即刻有手的那种存在质感吗?没有,哪怕你的想法你的目的你都有感,可是元神你有感吗?没有感为什么要整天挂在嘴巴上。我从来不反对元神,就像我不反对键盘。
        外星人有很多活的很长,还智慧, 我相信,我从不怀疑他们存在,但我有必要揣想据传来的他们的先进方法而放弃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我是不对的,这不要紧,至少我还明白自己的感受。元神我也从不怀疑存在,我相信他是历劫的种子,但和你有什么相干,自动化的运转和你不相干,就像你的心跳。天天在跳,你却感受不到在跳,感受到了就可能是你心脏有问题了。所以元神本身不是精神病,但是你感受到了,就像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中中 发表于 2018-4-10 2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明珠:不要被世界迷惑 走自主创新之路才有未来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 ... yvtmxe624801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8-4-20 09: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论坛上就是这样,因为不是像写书那样严谨,先有详细的概念定义,再有概念组合,再有各种顺理成章的演绎,而是在不同的话题间进行即兴发挥,所以偏于哲理性的对话往往需要很多回合才能了解彼此,才能深入。
       从基本感觉的体验上拓展是可以摒除一些仅仅是术语概念勾起的虚妄,回到当下,实际上也有专门修这个的,而且是佛教,如南传佛教的四念处,简单摘选一点(选自《大念处经》):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 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 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 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 ……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 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 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 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 作了一次短拉锯。」﹔
  B、观姿势 :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 在站立时, 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着」﹔ 在坐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着」﹔ 在躺 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着。」 )
3.观受念住:
   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这样的南传佛教里面,也确实没有后来的大乘佛教的佛性、本性、自性、真如这些词语,只有觉察和了知,只有深入觉察和了知诸法无常后的超越执着、止息烦恼,所以《大念住经》在观各种法后面都反复的来上这么一段:“於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 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那么,大乘佛教包括禅宗、密宗所宣称的恒定不变的佛性、自性、真如,以及与这些观念有密切联系的丹道家的元神概念,是不是脱离原始佛教的从基本感觉和心理状态出发的造作呢?我们要注意到,南传佛教是从一切都是变易的角度认识外在世界和自我身心的,而易经有不易、变易、简易之说,同时道德经里面的道则具有独立而不改和周行而不殆的特性,所以仅仅只从变易这一个角度观察世界而忽略其它也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从道家入修的就更加要注意道这个概念的实质,道的体和用。
        后来的大乘佛教诸宗派和丹道家注意到了这些,不仅要觉知认识变易的诸现象,去掉执着,同时还要找到不变的存在,以及理解变易与不易的关系,然后将自我联系进去。当然佛性、真如、元神这些似乎都是些大词虚词,怎么和基本现象、基本感觉联系呢?就像上面的四念处修持一样感觉呼吸、感受身体姿态、动作、感受情绪的流动,有那种真实感吗?如果没有,如果只是一些传销式的语言概念,除了煽动起其信仰者的狂热外,实际空无一物,或者如外星人的生活一样与人毫不相关,那么也小看了数千年来的智者的认识和实践
        这些实践告诉我们,佛性、自性、真如、元神实有,在感觉层面也真实存在。然而需要深入名词下面的实质才行。单说个元神,人对其没感觉很正常,“元神”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如果概念所指向修炼的实在没有被人认识到感受到,就仅仅是个莫名其妙的名词而已,这实在人能够感受,则心中想不想起元神这个词也没有关系,这整个历程就是因名求实,得实忘名的过程。
        然而为什么日常生活工作中没有这种感受呢?因为日常的工作生活只是一个片断、只是一个各种感觉激发程度不一、力度不一、比例不一的有限局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的历史进程还很长,现在正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中间阶段,这中间阶段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繁杂、相互矛盾的文化现象多样、有不同的阶级、国家、宗教、习俗、职业分工,不同的男女观、教育观,大环境自然影响小环境,由此造成人的日常的片面化,单向度化,线条化,简言之,现代人是异化了的人,异化者不知道全面的感觉很自然。城里人不知道农民的感觉,知识分子不知道体力劳动者的感觉,男人不理解女人,大人不理解小孩,在一个企业内部,前台不理解后台,营销不理解维护。这种种人类社会的限制造成了人的感觉和观念由孩童到少年到成年是越来越片面、狭隘,很多感觉被过度强化,很多感觉又被压抑,很多感觉被切割成碎片。如此休想获得那种永恒不变的不易感觉,这其实也是最真最早的感觉,只是被深埋了,需要重新激发而已,这激发要靠感觉的全面性,各种感觉全面了、比例均衡了才能有整体,有整体就会自然呈现,就像树木与森林一样,家与其中成员一样,祖国和国民一样,必须要有众多的元素的集合才能呈现整体感。不能只看到和体验到个体就忽略整体的感觉,比如说到家的感觉是什么?某某厂子弟是什么感觉?祖国的感觉是什么?家有质感吗?某某厂子弟有质感吗?祖国有质感吗?肯定不会有水和火,泥巴和锄头、气味和声音那样的质感。但是没具体质感的家、某某厂子弟、祖国对很多很多的人却是真实不虚的。这些有限元素的集合产生的合集的感觉自有其真实性,无限的集合自然就更有其真实性、永恒性。
       修炼者通过存道、立志、悟道、尊师、观想、悟梦、修心、炼命,获得各种体验和感觉的全面性,一般人即便很投入生活和工作,在目前的这种分工和阶级社会中也不容易获得多样性感受,修炼者则可以不经历无限多的生活和工作和体验而获得多样性体验,然后集约出道的存在感,道需要人去认识和体验,道落于个人身心这一面就是佛性、真如、本性、元神,这些都指向人身心中不变的存在,这不变的存在感看似最后集约出来的但其实也是最初的、原真的,并不是强加的洗脑的术语崇拜产生的虚幻不实的感觉。
        所以 还是要回到对不易和变易这一对最基本观念的认真思考、认识和实践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20:51 , Processed in 0.0237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