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 (三)

[复制链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8-5 11: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8-5 11:39 编辑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8-4 20:40
时间:2014年3月22日语聊——悟真篇第63讲
提问人:小潘
问题内容:

老师讲“先修佛性,后进仙道”,为什么要先修佛性?我一直的理解就是和人的健康有关,先修佛性,见性后,人容易空掉自己,人的主观意识会降低,人的名利情等方面的欲望会减弱,自然的一面会增加,这样,练功不容易出偏,以保证人生活的健康,生活的随性自在一些。

今天看到老师解答潘工问题中的这句话:“命功练得过好的人,先天会受抑而不是促进其生长与发育,以至于‘天下’的未来会中断在‘后天’,这就是‘天生天杀,道之理’的由来。”才明白修炼如果不以觉悟自己入手,而以练功入手,人容易太过有为,反而对人先天的解脱起抑制阻碍作用,花了时间花了力气,却在走弯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8-25 16: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8月6日语聊汇总——厚音老师讲解《庄子(外篇》(第39讲)


一个梦境请老师解答

修行的方向要抓牢:修心化性。修野心为真心,化秉性为道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9-14 11: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9-15 12:59 编辑

在草庄时,从手机上看到一句道家的修炼词语“移炉换鼎”,我是一点儿也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就向老师请教“移炉换鼎”是啥意思,老师说哪是师父的事儿,就再啥解释也没有了。我听了还挺开心的,这样的话,我只需要积累我该积累的,做我该做的,条件积累够了,师父、老师自然会帮助自己的,这样就不用自己耗神费力的瞎琢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9-20 13: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9-20 21:35 编辑

一九年夏天,在草庄,晚上道友们和老师都在大门口乘凉,大家聊到了情感的话题,我就插话问老师,女性怎样才能不被情所伤?

老师嗯了一下,给出了一个解释:哪就要了解人性,了解男人,才能从中走出来,随后老师又补充了一句,有一本书是日本作家写的,书名叫《男人这东西》,有空可以看一看。

老师给出了方向,了解人性,我想,老师这是引导自己要往深处看,要是把人性了解透了,不也就解脱了吗,这需要时间,就自己目前的认识,人性是老天爷造就的,就是哪样的,自己尽量不用好不用坏去评论人性,尽量从整体上体悟人性就好,其他的边经历边体悟吧。

回家后,我从网上买了老师所说的这本书,《男人这东西》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所写,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内容,就是通过一些事例剖析了男人从幼儿期、青年期、壮年期肉体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写了女人的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说白了就是老天爷把男人和女人造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男人理解女人很难,女人理解男人也很难。

男人这个物种,追求自由与挑战,女人这个物种,要的是安全与陪伴,这就是矛盾。把男人看作阳,把女人看作阴,女人男人的情爱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他不是单纯的爱与不爱,而是交缠中有和谐,有高潮,有低谷,有结束。一份完整的爱,爱在其中,恨在其中,纠节在其中,缠绵在其中。当爱开始的时候,伤害也就在积累中,因为有阳必有阴,有生就有灭,谁也逃不掉。

这么一解读,感觉自己释然了许多,不是我不计较了,而是在计较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是在和老天爷计较,同时也原谅自己,计较就计较了,自己计较也是老天爷造就的,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只是一直计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是明白自己要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尽量寻找自己的平衡点,能平衡自己了,就能看到情之所生的美好,也能看到情之所灭的感伤,生也是美,灭也是美,不同的只是感受而已。

衡度自己,朝夕无惑。

感恩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10-4 14: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存与修炼》第11页摘录:
修炼中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不要以自己的善良去仇恨别人的邪恶。时常在调心的过程中把有感觉当作无感觉一样。把困难感觉成容易。见人之短不厌弃,就当作长处来看,用反向调心法。

心性调理之后的人就是有福之人。这是一种辩证意识,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人的双重人格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就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为什么带着自己的个性去和人家的双重人格打交道呢?这时候不要用自己的个性,你要用共性,才能够打好交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11-6 19: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四十二回《天运》4问题讲解摘录


2、人要想做得了自己的主,就一定要闻道并勤而行之。

( “有一种说法,说有的人临死的时候,自己能做的了主,请教老师,临死自己能做的了主怎么理解?”)

    人的生命自主性是存在的,但是得满足老子所说的道德这个条件。有的人说临死前能够自己做得了主,那得是满足条件,如果没有条件的满足,那就是一种臆想,就是在思想上自我陶醉的一种想法,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在生命中道德这个条件是很直接的,除了主观意识存在人是否还存在有客观意识,并将客观意识像主观意识一样,甚至更深刻地去耕耘。就是要根据道德这个条件把客观意识来认识清楚,然后深入进去实践一番。

    易经里面的那句话非常经典,“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就是讲究一个事物总是分成阴阳两个方面来认识,只承认主观意识存在,显然是不道的。这种不道也正是造物早早就深藏在这个里面的,所以人要想做得了自己的主,就一定要闻道并勤而行之。

    举个例子,宗教中有很多想当然的方法实际上并非其然,我们只有深入进去实践了以后并历练过了,才能够明白这个世界真相是什么样的。比方我们已经学过了的《六祖坛经》里面,六祖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念头绝了就死了,有念又不行,为什么呢?有念肯定入不了定,所以这是个矛盾,那无念是不是可以呢?念头绝了以后,你就死了,生往别处了,这是一种生命的自主,因为很多人就把自己念头搞绝了,在往那里面死钻,这个是有现实的验证的。

    我在80年代搞工程的时候,听到一个公司的经理说他曾经在九华山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他就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九华山的一个庙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坐化的人。就是(有些人)坐的时间长了,也失去了他的念头(不知道坐了多长时间,然后他又不回来),你说他死了吧,他(身体)还有点温度,有点温度吧,他又不是活的,他又活不过来。

    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六祖说的“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就是他的信息(他自己本身的魂也好、魄也好或者神也好)出去以后,晃荡晃荡,又没什么能量,就是它能耐不大,能耐不大了又想寻求自由,那怎么办呢?那念出去了以后不愿回来。不愿回来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贪恋外面的世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回头一看,这个臭皮囊简直臭不可闻,它不愿意再进去,那怎么办?所以它只有在外面晃荡。

    它这一晃荡就被外面的信息所吸引,比方说,如果一个人的信号在空中飘荡的时候,低下有一个妇女正在生产的话,就像猪八戒一样,低下有一个母猪正在生产,猪八戒一不小心就被吸进去了,吸下来以后就成了猪八戒。

    当然是《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在人身上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故事呢?的确,在修炼者中间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千万不要念头绝、不要绝了自己的念头,应该应无所住,就是你要有反应,否则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你说你做了[le]自己主吗?你做得了[le]这主,但是你做得了[liǎo]自己的主吗?做不了[liǎo]自己的主,这就是个矛盾,希望大家理解这个矛盾的由来是什么样的?由来就是你自己本身在修炼上的认识不健全,没有系统化,不是真性的,只是接受某方面观念,然后一味的执着进去了,“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

    六祖就说这是大错,错在哪个地方呢?错在主观与客观没有形成不可分割的系统。修炼是一个系统工程,阴性的客观意识需要修炼者去认识去完善去积累去构建,要想完成这些过程首先就要承认客观意识与这个世界的相似性是自然圆融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中间有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与这个世界的原貌是相通的、是圆融的。

    人的生命不可能经历所有的可能性,就像我们说人要去实践要去体验,但是一个人怎么可能体验得了天下所有人的感觉呢?体验不了,如果是能够体验的话,那他就是上帝就是造物主了,那种可能性是极小。

    既然不能经历所有的可能性,但是人却可以利用系统的相融性寄托于天下,你在系统中间,你是可以有信息沟通的,这个沟通是在整体性上互动的。利用这个相融性寄托于天下,那么这个辨证状态是这个世界中真人们的真实面貌。无数的念头中哪些念头是真性的?这就是道德观念的由来。

    在中国之所以存在神仙学说,是因为道家思想中将死亡这个普通人看起来是一件事的过程分成阴阳两个方面“死”和“亡”。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是从生命的系统工程的角度下的结论。

    东西方宗教文化中都承认人的存在背景中是有灵的(灵性的灵),但是科学找不到其存在的证据,于是乎当下人们的社会观念仍然不能确认生命中灵体的真实性(说简单点就是,魂魄肯定在科学上是不认同的),因为科学的历史相对于相对性,其结论被人们所迷信了。

    因为科学总是讲唯物的,唯物了就要讲验证,不被验证的时候,当它的手段、认识的方法都有碍于这种验证的时候就没办法再往下研究,所以就阻碍了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从以上的推论来看,人的生命自主性是存在的,但是得满足老子所说的道德这个条件。有的人说临死前能够自己做得了主,那得是满足条件,如果没有条件的满足,那就是一种臆想,就是在思想上自我陶醉的一种想法,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11-7 19: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11-7 19:10 编辑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四十二回《天运》4问题解答摘录

4、人跟人的死不一样

“人死,是不是向小狗一样,一缕魂飘出来就宣告了生命的结束?”:    这个问题我们就扯远一点,人跟人的死不一样,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天在收集问题的时候,我就看到偏将军提出一个事,他把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贴出来了。《为人民服务》是过去的老三篇里面的第一篇,里面讲了这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人死了以后老百姓还念记着他,所以他没死。也就不能说他的生命结束了。这个结论应该是符合于我们这个客观现象,因为老百姓老记着他,他怎么会死呢?他肯定死不了。

    我们现在说的是一种好人,好人就是这些人为人民做的好事太多了,人民怀念他,就无形中就承载了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作为真人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呢?他是不是也是需要老百姓记着他呢?不是的,他不需要老百姓记着他,他也能够长久。

    为什么能够长久?就是因为他(真人)掌握了自然界的人变化的规律,他从这个规律中间找到人生发的本因,从本因中间再进行造化,然后就把自己的结构弄得和人的结构能够形成一种捆绑或者永久的互动的状态。

这样人的生命一个一个朝代的过去了,但是他的信号还不会移动,为什么不会移动?就是因为他(真人)的这个结构确定了他跟人的社会性的结构或者社会的人的形态的相似性,这个相似性就像我们人的小宇宙和客观存在的大宇宙有相似性一样,这个相似性就让真人们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就是有这样一个关系在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11-9 19: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人:箭凌
问题内容:请问老师!比较意识与分别心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一个是从感觉上体验差别,一个是从思维的、逻辑的、概念的角度将存在割裂成不同部分。因为是感觉上的差别就不会排斥,而是相辅相成,而思维中的差别就容易产生不能全然接纳的好恶之分。不知道对否?

答:对的。

比较是将存在的区别统一在整体中考虑,只考虑其用的一面的可能性,只要可用就发挥出存在双方最大的能量给进化。

分别是将存在的区别选其一类作为利于自己的对象,有利自己时就想用对抗来消除另一面的存在,不利时就以既定的理念来反应。这就是人所谓的“我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11-13 22: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的性和物象精信的性
摘自熊厚音老师说庄子

佛家的无相与道家的物象精信是不一样的。因为其中有很多内容,道家是带有技术性的授受,而佛家是要你按顿教法门直接进入到本原里面去求得你的根本,然后再去谈你这个人的造化问题,应该怎么造化它没有这个课程,也没有这个环节。所以我说道家的物象精信和佛家的这个无相不一样,其实根本的方向还是一样的,只不过道家的物象精信表述了一种技术性的和合的问题,是道家的技术性的过程,讲究的是系统的提升,后者讲究的是穷其根本。未见本来静而必动,静到一定程度静极必然生动。见到那个本来了就可以如如不动。为什么用两个如呢?就是再怎么变化它都不会动,因为它就是本来,你见到这个本来,知道了这个本来你还会动吗?见不到本来,它动了你也就动了。


从实质上说到底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个根本的问题在我们的性中,没有明心见性,性中间的根本没有被你理解,或掌握。这个性是性别的性,明心见性的性是根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物象精信里是不是有这个东西呢?这个东西古人从来没有说过,中间是不是有联系,明心见性的性和物象精信的这个性之间到底有没有反应,是不是能够用相来代表它,是不是能够用精华的形态来代表它,用信息是不是能说明它,用物体是不是能够象征它呢?古人没说,怎么办呢?我们能够创造一个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由过去的三口不言、六耳不传已经转到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了,谈一谈不会影响到天地之间的平衡问题。


  如果谈联系的话,就是明心见性的性,如如不动的这个本体,在物象精信里是有所表现的,这个表现就称为相,相就是那个木目相,而不是物象精信的这个象。它要有相但又不能着相,有相而不着相就称为物象精信的运动过程,它自然而然要运动的。心动了,相也就变了。要先修佛性,后进仙道,其道理是非常明确的,人一定要有一点觉悟的基础,你普通的思想观,自我的心理状态都没有一点基础认识,说要给你一个成就,你肯定招架不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11-13 2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解答:明心见性和金丹是一回事吗?(文字整理:章道友)

“明心见性”,这其中的“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见,不是说看到的意思,因为看是主动的,但是如果按国语的习惯,这个字通于“现”,大家学庄子的时候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见”代表出现的“现”,展现出来的意思。

    这个地方的“明”与道德经中间的自知者明的“明”是一个意思。当人对自我的存在逐步了解与理解并能在实践中顺应自然不断创新自在之境时,万物本来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

    “修炼金丹”是人对自我的存在理解以后在性命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和谐互动的实践过程。

    相对来说(这里)有一个(是不是)先后的问题,我们曾经有一种说法“先修佛性,后进仙真”,这句话是新时代修炼必须要遵循的过程,否则修炼如同画饼充饥刻舟求剑。

意思很清楚,它本身是个整体,不要把“明心见性”和后面的性命的成就(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修炼金丹”)分割开来去看待,它只是一个过程不同而已。

    你只有先修佛性,后才能够明白仙人和真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个意思有很多人听不进去,就认为明心见性是一种极高的佛学修为的境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它就是一种人在对自我产生了一定的修为以后所产生的展现出来的“本来”,这个“本来”有了之后,你才有可能去操作或者实践或者完成性命的高度互动,这个就叫金丹,这也是修仙证道的必然结果。不知道我的回答如不如人意,希望大家能够听出各自的意见。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四十三回《天运》5(节选21)“先修佛性,后进仙真”是新时代修炼必须要遵循的过程。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42 , Processed in 0.0179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