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箭凌

创造宇宙万有现象的基本律则(葛吉夫)

[复制链接]
只爱丑儿 发表于 2010-5-5 12: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糊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f2008yf 发表于 2010-5-9 1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箭凌) 的帖子

说得好,所以这样就可以看懂乾坤卦,12个力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5-9 13: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7楼(尊道贵德) 的帖子

引用第9楼梦醒于2010-05-05 08:46发表的 回 7楼(尊道贵德) 的帖子 :
真正讲三力的经典是《太玄经》……

什么是《太玄经》

--------------------------------------------------------------------------------

发布时间: 2007-3-30 08:44:49被阅览数:713 次
《太玄经》,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一生未作大官, 对屈原投江颇为不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表现出澹然。少时喜词赋,晚年视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潜心向学,研究哲理,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遂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

《太玄经》亦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乃是扬雄表达自己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哲学思想的著作,旨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儒家学说。《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其书模仿《周易》体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模仿《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赞辞,相当于《周易》之爻辞。《周易》有《彖传》、《象传》等“十翼”,作补充说明,《太玄经》亦作《玄冲》、《玄摛》等十篇作补充说明。“玄”,意为玄奥,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甚至说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

东汉宋衷及三国吴人陆绩曾为《太玄经》作注,晋人范望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另有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清人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经集注》有清嘉庆刻本,《太玄阐秘》有清末刻本。
来源:中国国学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0-5-9 13: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少,就越接近绝对者的意志;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多,就越机械性,越远离绝对者的意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四十八条律则,可以说离绝对者的意志相当远,是在宇宙中一个黑暗而偏僻的角落.”
修道人也受这些规则制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0-5-9 13: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箭凌帮忙找噶吉夫有一个关于有些人老得快有的人老的慢的贴子,他说和上几代的外祖母等都有关系了,贴一下,好象是在《时间——寿命》一文中,我03年看到过一便,就再也找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0-5-9 16: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这个?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第十三章《有没有延长寿命的方法》

纽约1924年3月15日

问:有没有延长寿命的方法?

答:对于延长寿命,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少体系研究它。更有许多容易受骗的人甚至还相信世上存有长生不老的药。
我将概略解释一下我如何了解这问题。
这里有个时钟。你们都知道时钟有许多不同的做法。我的时钟有个主发条规划成二十四个小时,二十四小时后便停止工作。以其它方法制造的时钟有些可以走一个星期,一个月或甚至一年,但发条开展的规划都有一定的时间。由于它是由钟表师制造的,就只会是那个样子。
你可能看过时钟有一个微调器,如果调整它,时钟就会走慢一点或快一点;假如你把它剥下来,主发条就会快速开展,原规划为二十四小时的,很可能在三、四分钟内跑完。同样的道理,我的钟也可以走上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虽然它原来只被规划为二十四小时。
我们都像时钟,我们的组织已被构成。每个人有不同的弹簧,如果遗传不同,构造即不同。譬如这个机器的构造可能被规划为七十年,当主发条跑完,生命就到了终点。另一个人的机器可能被规划成一百年;就好像他是由另一个技师所造。
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寿命,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构造,每个人都只能是被设计成的那个样子。生命的长度是无法改变的,主发条跑完我的生命也跟著结束。也有些人的主发条只持续了一个星期。寿命在出生的时候就已被注定,假使我们认为可以在这方面改变什么,那纯粹是幻想。要改变这个就得先改变所有的东西:遗传、父亲、甚至祖母都得改变,但现在为时已晚。
虽然我们的机器无法由人力改变,但仍有活久一点的可能性。我说过,一个二十四小时的发条能延长到一个星期,它也能以另一种方式跑完:就像一个五十年的发条能在五六年内跑完一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发条,那是我们的机件,松解主发条的,就是我们的印象和连想。
我们有两个或三个已上紧了的发条——依我们有几个脑而定。脑相当于发条;譬如我们的理智脑就是一个发条,我们的理智连想有一定的长度,思考犹如一个线圈的开展。每个线圈有”定长度的线,当我思考,线就展开。我的线圈有五十尺线,他的有一百尺。今天我用掉两尺,明天也是,当五十尺用到尽头,我的生命也走到终点。线的长度不能改变。
但就像一个二十四小时的主发条能在十分钟内开展完毕,生命也能非常快速耗尽,唯一不同的是,通常时钟只有一个弹簧,而人有好几个。对应于每个中心的弹簧都各有一定的长度,当其中一个跑完,人还能继续生存。例如,他的思考被规划为七十年,但情感只有四十年,因此四十年后这个人毫无感情地继续生活。但弹簧的开展能够加速,也可以减缓。
这里没有什么可发展的;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节省。时间与连想的流动成正比——它们是相对的。
你很容易就可以想起这种实例:你在家里坐著,感觉只坐了大约五分钟,但时钟告诉你已经过了一个小时。另一个时刻你在街上等某个人,你很恼怒他的失约;你认为已经等了一个小时,实际上却只有五分钟。那是因为在这段期间内你有很多连想;你会想他为什么没来,是不是发生了车祸……诸如此类。
你越专心,时间过得越快,一个小时会不知不觉中过去。因为在你专心时,你的连想少、念头少、感觉也少,时间似乎就比较短。
时间是主观的;它以连想来衡量。当你不专心坐著,时间就显得长。外在的时间并不存在;对我们而言它只存在于里面。
就如同理智中心的情况,连想也在其馀的中心持续进行。
延长寿命的秘诀,就在于我们能够缓慢且有意向地花费诸中心的能量。学习有意识地思考,这会产生节约耗能的效果。还有,不要作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0-5-9 17: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3楼(慧明) 的帖子

葛吉夫的体系不是那么温情脉脉的,他的理论只能用他的说法解答,仅供参考。但他可供参考的点很多,不进玄德可不容易发现,我觉得最接近道家的国外修行系统就是葛吉夫体系,其他的就算奥修、克里希那穆提也是相对来说近于佛家,或者说重视心性的觉悟,但是对身体的研究,身体与心灵的整体联系和共同进化没有葛吉夫注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0-5-9 17: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3楼(慧明) 的帖子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35、两条河

美国纽约1924年2月22日

如果把人类的生活比喻成一条大河,对我们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条大河始自各式各样的源头,分别流入两条支流,亦即河里的水被分成两种。而一个人的生命,可比喻为构成这条生命大河的一个小水滴。

由于人们的生活不当,为求得一切存在的共同实现,一般而言,地球上的人类生命被注入两条不同的河流。大自然有先见之明,它逐渐在人类的共同属性中设入相关的特性。因此在河水分歧之前,每个人里面都会发生这因人而异的“某事": 使每个人都必须“和自己里面的否定部分争斗”。也幸亏这些特别的属性,在河道的分歧点上,人方有进入这条或那条河流的可能性。

如此,人类生活有了两个方向:主动和被动。律则四处皆同。这两个律则,这两股水流,持续不断遭遇,有时交错,有时平行,但从不混合;它们互相支持,彼此不可或缺。

它们一直是如此,以后也将维持不变。

现在,如果将一般人的生命汇聚起来,就可将其视为这两条河流的其中一条。每个人或任何一个有机生命都由其中一个水滴来代表,河流本身则是宇宙的一环。

依据共通的宇宙律则,这条河流往既定的方向,它所有的转角和弯处都有一定的目的。在此目的之下,每个水滴所扮演的角色是,虽然也是河的一小部分,但整条河的律则并未及于每个水滴,水滴的处境、运动和方向的改变是完全偶然的;此时在这里,彼时在那里,这一刻在水面,下一刻又沉到了水底。偶然上升,偶然撞上别人又下沉,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它生命中的容易或困难,要看它碰巧在哪里而定。没有单独给它的律则,没有个人的命运,只有整条河流的命运为所有的水滴所共有。个人的难过和愉悦,快乐和痛苦——在那流水当中,全是偶然地发生。

但原则上,水滴有可能脱离这条一般的河流而跃进邻近的另一条河流里。

这也是大自然的另一个律则,为此水滴必须知道如何利用偶然的冲击和整条河的惯性,才能浮上水面靠近河岸,才能比较容易跳跃越。它不只得选对地方,还得选对时间,藉助风力、波浪和风暴,然后才有机会随着溅起的浪花跃进另一条河里。

从进入另一条河的那一瞬间开始,这水滴就处于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生活中,也因为受制于不同的律则。在这第二条河里,每个单独的水滴有它自己的律则——改变发展的律则。它的上升到水面或下沉到水底不再偶然发生,而是由律则决定。浮到水面时,水滴渐渐变得沉重而下沉;沉到水底后又失去重量而再度上升。在水面上对它比较好,觉悟到下面则不好,而沉浮多半得视其技术和努力。在第二条河里又有许多不同的水流,水滴必须进到它所想要的那条水流里,因此必须尽可能浮在水面上久一点,以便做好一切准备,来争取进入另一条水流的可能性,等等。

但我是在第一条河流里。只要待在这条被动的流水里,我们就有可能被带往任何地方;只要是被动的,我们就会被推来推去,任由偶然摆布。我们都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奴隶。

在这同时,大自然也给了我们脱离这奴役的可能性,所以当我谈及自由时,所谈的正是跳跃到另一条河流去。

当然没这么简单——你不可能只是因为想要就能跳越过去,这需要有强烈的渴望和长时间的准备。在第一条河里,你的生活不得不认同一切吸引人的东西。对这条河你必须死亡,所有的宗教都谈到这个死亡:“除非你死,否则你不能再生。”

这意思并不是肉体的死亡,那样的死亡没有必要再生,因为如果已有不朽的灵魂,它就能不用肉体过日子。再生也不是为了在审判日时,出现在上帝面前,像教堂中神父所教的那样。不,基督和所有其它人谈到的死亡能在活着时进行;那是奴役我们的内在暴君之死,这种死亡是必要的条件,也是人类最基本、最首要的解放。

如果把个人的幻想和一切阻碍人看见真实的东西去除干净——如果他被剥除所有的兴趣、关心、期待和希望——他所有的努力必然崩溃,一切都将变得空虚,而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存在,一具空洞的身体,只有肉体活着。

这将是"我"的死亡,是组成"我"的一切元素之死, 是无知、无经验所不当收集的一切虚假事物的毁灭.这一切都将保存在他里面仅仅作为资料,作为选择的素材. 然后人才有可能为自己选择,不再被迫接受别人所喜欢的,他将能够有意识地选择.

这非常困难,不,困难还不足以形容.说"不可能"也不对,因为原则上他是可能的.它只是比老老实实工作而成为千万富翁还有困难千百倍.

问: 既然有两条河---水滴如何能从第一条河跳到第二条河?

答: 必须买张票,必须先明白,唯有真正具有改变可能性的人才能够跳越. 这个可能性取决于一种非常特别的意愿和强烈的渴望----由本质渴望,而非个性.

……关于两条河的问题牵涉到本质,一如所有的真实事物所涉及的. 你的本质永远不变;你的个性则是你的教育,你的观念,你的信仰,来自周遭环境的一切; 这些是你得来的,因此也会失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玄 发表于 2010-6-3 19: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创造,说成##发展##还好一些,不然“一”从那来,还有什么二和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12-1-29 13: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用创造这个词比较妥当一点,因为创造就表示是无中生有,道家认为世界是生生不已的,绝对者的一的显示只能从世界存在着的无限的生中即时感悟,不能线性理解为有头有尾的延续。那么这个自然的生或者人产生的真正的创造(新发明、新思想、新文化)必然是三力同时参与,在参与的那些个瞬间,无,混沌,孕育态;然后,鲜活的有产生(诞生)。

而这个有产生后的发展变化则用八度音阶律则理解比较适用。当然不能截然分开,在有的发展变化中仍然有生,两者是无限组合的,三力原则仍然适用,只是有所侧重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3:36 , Processed in 0.0146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