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黑炭头

诵读德道经与疏通中脉之我悟

[复制链接]
 楼主| 黑炭头 发表于 2013-11-7 15: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用有作的就能达到光生,气现,也能通中脉,这种感觉我觉得只有上等根性的人才能做到,我想视我这等根性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还是得天天勤修苦练。把这种苦练的结果固定成习惯以后就认为是无作了,这个光生,气现,中脉己通,那时保持住清静无为,那就可以无作时也来实现了。这是目的,但是现在是在打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往上建,就象经书说的,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不搭个梯就想坐上高高的台。难,就是一时半回上去了,也易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黑炭头 发表于 2013-11-7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实现象习惯一样的行为习惯,那如果先前的习惯不合修练之要求,我要必须要纠正习惯合夫功法的要求的习惯也得花苦功来纠正,因为我们都是在红尘上度过半生的人了,想一时半会改了不是建容易的事,江山易改本性也难移,说以说我们想修道每一步都得花功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3-11-7 15: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有“道经师三宝”之论。道是自然存在,不生不灭、不可名状之物,经指大圣人之著作,师于此指是明道之明师(比如:黄帝、老子等)。

      此三宝修者如何近之、学之、修之?以读经为接近经宝和师宝之途径,得师宝和经宝引路而近道宝,是上善之法门,恭寻师门捷!学者当三思而后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3-11-7 16: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3-11-7 13:18
还有一点,似乎楼主偏爱特异的功能态,这也算是追求欲望之心吧!
当然,光、气、交流等都是修炼中自然而然 ...


       不能轻易给人戴追求功能的帽子吧!老子曰:“用其光,复归其明”。又说:“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遠,其知也弥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难道说老子追求功能?
张三丰真人在注解《吕祖百字碑》中有一段话: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吕祖原诗)
      张三丰真人注解:“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过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这么说:吕祖、张祖也追求功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枯梦道人 发表于 2013-11-7 1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常说“无上法门”,意思就是没有上、只有下。人处下了,精气神就会在真正的智慧引导下自然的凝聚起来,也可以避免人心过度狂躁而入魔。是故“圣人无名”而妙法自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黑炭头 发表于 2013-11-7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枯梦道人所说的处下。是入道的大法门,德道经书也论证了处下的道理。经书也有《处下》这章也论证了要修大道就要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效也。牝恒以静胜牧,为其静也。也说明了有大道的人的能量总是从高流到低的,它以阴位和弱位可以为天下之母,是因为它以静为主,以动为客,所以牝以静是反主为客之道,所以能胜过它,这就是我们要处下的原因。   所以经书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大道,我们必须背出来,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读经万编其义自见。共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黑炭头 发表于 2013-11-8 09: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处下不忧,处上的话,如大树处高风必吹之,在下面的小树就没有大风吹倒的忧虑。还有《不积》这一章里也阐述了要处下不争的原理,如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费争。不争一口气,不为一点小失而争得头破血流。或为了争一件事不如自己心意,辩不过别人而出口相骂等。还有《知足》这章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搀于欲得,故知足知足,恒足以。也说了不要有非分之想。够吃,够用,有住,有吃,穿得暖就可以了。而现在就是穷地球之资源,来满足人类的欲望。包括媒体广告大肆鼓吹,把人的欲望膨胀起来。所谓追求经济争长。一百年就把上百万年才形成的地球资源空于一旦。还有里面所说的,既以予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都是阐述了我们要修道的准则,这些就是积德的行为准则。这本经书就象我们做事的一面镜子,时时拿里面的行为准则对照自己平时工作,在家,对人的行为准则。看到别人的过错,再用镜子照一下自己有没有。常省己之过,更接近自然。达到老子所说的这几点,大道自然就能在自己身上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3-11-8 10: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尊道贵德 于 2013-11-8 12:43 编辑

         处下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态度。说的容易做到却难。有些人,不要说常人所讲的道理他不容易接受,便是经典著作,明师的理论,他也往往认为这里错,那里不对。口头处下者多矣!
   ............

       学经不肯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学到一点皮毛,寻章摘句,胡乱解释,便自认为高明,到处自夸,违背经之原意而不自醒,可叹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甲 发表于 2013-11-8 1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得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玄牝我们好像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我们用不灵,真正证得者用才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空行 发表于 2013-11-13 01: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炭头 发表于 2013-11-7 15:01
如果不用有作的就能达到光生,气现,也能通中脉,这种感觉我觉得只有上等根性的人才能做到,我想视我这等根 ...

还是支持楼主的体会。有无相生,有在前,无在后,这是一个顺序,无为的基础就是有作,唐慧忠国师云,不能离开有为讲无为。那种要抛弃所有“有作”才无为的,你以为你的概念上的无为真能“其中有象,其象甚真”吗?恐怕有的只是散乱混沌而已。掉入有无分离而谈无为的人,会否定一切形式,你否定一切形式,本身就是执着于对它“有”的认定。
对于楼主讲的那些现象,我本人的体会和建议,一方面体会老子所讲“其中有象”,也就是体会到老子所讲的这个了、黄帝内经里边讲的这些了,这时候千万要注意,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你就像旁观一样而已,这个时候的执着,人心易贪执,立刻会变为法执,也就是常讲的法执神迷,就是把自己的人心和这些混为一谈,幻象丛生。也就是你们老子学院讲的人心的阴性。
所以说始于有作而及至无为。这是一个相连而不离的过程。
诵读之精微,修者自知,这是一个身口意结合的过程。你观想观的是什么?是谁在观?这不是有为是什么呢?
————你,用什么观啊?这是禅宗讲的根本问题。你不懂止观,用的只是凡人凡识观而已。
你没有身口意的结合,没有智慧产生,就不是用智慧观。
为什么要用身口意?
因为这本书是老子所述的,是老子思想智慧的写照,你身口意结合,就是老子在诵读,你真我不出来才怪哦。
不过,要通中脉,须证空性。未证空性,一个是你下玄关不容易真正开启,第二个,性光与真精无法进行交汇,也就是老子所讲玄牝之门无法打开,最多精足气足神灵而已。

你这条路是对的,不过要去执、修空性,我个人认为,除了这种诵读外,不断的结合自身体验德道经还是道德经的真实意义也尤为重要,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4:28 , Processed in 0.0168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