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箭凌

厚音老师即将讲解《西游记》了,有五个问题请大家预习一下

[复制链接]
天堂 发表于 2016-4-1 16: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问题:《西游记》不论年龄而耐看,耐看在什么地方呢?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或者答案比较单一,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西游记实际上是对生命进化进行了童话般描述的一种小说,它本身隐含着人类文化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探明的一些比较珍贵的信息,所以说人的潜意识是有这些信息的蓝本的,这就是我们从本来的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说这些问题,人的潜意识中肯定有这些信息的蓝本,要不然吴承恩怎么会写出这样一个跟修炼丹道有关系的小说来呢?所以说肯定这些信息本来在我们头脑中是存在的,但是人却很难通过我们自身的现在通道打开这些蓝本,西游记却可以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一些作用,所以说人不论年长还是年幼,他的内在世界都需要这种提示和引导。
    这就像人的潜在饮食的怪癖一样,比如有的人特别有的小孩喜欢吃棉花,喜欢吃玻璃,上个星期我还看到这样一例新闻报道,吃玻璃不被人所理解,这个肯定是人们接收不了的,但是呢他吃了没事,所以说这个饮食上的怪癖继续存在,那么作为医学上来说它肯定要找到这个问题的源头了,然后去解决它。就像我们原来讲过的,李时珍那个电影里说一个王子喜欢吃那个蜡烛的灯花,蜡烛的那种花,然后很多医生就搞不清楚他这个到底得了什么病,太医们也不知下了多少药都没把他的病治好,但是李时珍他就是知道这个事不能轻易的下结论,他仔细的观察,最后呢,他断定这东西是由体内的寄生虫造成的,所以一剂药下去就把虫打下来了。
     这就说明我们有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我们人身有没有问题呢?肯定也有很多问题,所以他要解决问题,而西游记呢,就是这样一个解决进化,解决生命进化和升华这个问题的一种艺术品,它不是经典,它却成了艺术品中的经典。另外呢,《西游记》它从艺术的角度展示了天地人整体互动的那一面,它既顺应了人心理上的好奇的天性,也生动的描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个生存基础,并且还将人创造的可能性与生存的无奈用朴素的共识予以了展现,然而呢这种引导的境界却是很大的,这个结果也是皆大欢喜的,最后大家都知道了,然后这个团队最后回到了大唐,然后他们也各自有各自的果位,皆大欢喜。对于我们现有的文化观呢是密切相容的,我们总是希望人呢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所隐藏的这个信息呢他却又是可以不断挖掘的,于是啊,这个天人合一的道家世界观就在这个西游记中间显露出来了,所以实际上呢,我们就做一个推断,我们就说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它在西游记里面表现的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这个东西呢,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看西游记一样,一看了以后总觉得佛家比道家厉害一样等等,这个想法错了没有错呢?它没有错,它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因为修到后来,才知道道家习惯于从整体上、从天人合一的这个角度去考虑人的存在和客观规律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去开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描写神、佛、人、鬼的交集过程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西游记开篇就说: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无论是人啊,鬼啊,神啊,佛啊,他们都是一体的,都承载的天道的生机和发展,这个方面也彰显了道家天人合一观的洋洋大地,同时也隐示了人从低到高的修炼进化是积极的是可行的,并且是受到天道资助和鼓励的,所以说我们修炼呢,他之所以有的人生活得到改变、精神得到了解脱、或者是身体得到了康复,这些例子呢是很多的,在我们的生存状态中,我们也在这里讲了很多故事,现实中它也正在这样进行着,所以说它的目的就在于激励人生向积极的方向做更多的努力,而不是说把这个人生放在简单的那种生存模式中间,或者是太大众化的太百姓化的那种生活状态,它还要有一种新的认识,这个问题呢,跟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一个现象就非常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但是作为道家的修炼意识来说,尽管一直没有成为过主流意识,但是呢它却极大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环境,当然这个思考环境里面肯定是有它的宗旨的,这个宗旨呢就像刚才我们讲的天人合一观一样,有这么很积极的宇宙观,同时有积极的人生观,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积极的人生观啦,像这些都是我们从西游记里面可以看到的一些、一种联系。
      第三点:《西游记》中隐藏着多少的道理呢?根本的道理又是什么?西游记实际上涉及了天地人鬼佛,它的道理也隐藏在这个整体的关系中,人的道理,我们作为人来说,人的道理尚且难以求全,就是做人应该怎么去做?这个东西很难说清楚,道德规范啦、社会规范啦,以及这个天地的规范啦,我们都需要一步一步的去认识它,但是回到我们的人,应该怎么去做人,我们往往受我们历史的一些道德观的影响啦,所以我们可能背负着很多的沉重的精神负担,这样要想往前走呢,你要想丢下这些负担,他的确要一定的精力的,更何况天地鬼神佛的一些道理呢,说那一个道理来说,对我们来说只是像看童话一样,表面上是看童话,但实际上他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是无穷的的各式各样的道理正在被人心所创造着,而且人心也正在被浩瀚如烟的道理所迷惑着,就就是相辅相成着,就是人正在创造着各种道理,同时也被各种各样道理所迷惑,就是根本的道理它实际上很简单,就像阴符经里面所说的“天性人也,人心机也”,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作为我们人来说很难把这个道理呢,特别是对道理的理解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因为它没办法用。西游记呢,它又是从美猴王的诞生开始描述的,那就说明开篇第一个主角就是美猴王,其中隐藏着人的生命中间有天性这样一个基本的意义,因此呢,天地发祥生命的目的即包含了生命不绝的磨难,也包含了生命觉悟以后与天地共长久的这样一个蓝图,从整体上他在描述,无论是在描述天地也好,还是描写神佛也好,还是描写鬼域也好,他在描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都在暗示我们这一些都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里面,这个我们人生里面造成的一些磨难同样也给我们提供生命觉悟后的可以与天地共长久的蓝图,所以说天人合一观是这本书想描述的根本道理,因为它实际上,大家可能都知道,慢慢地接触到后来,慢慢地研究下去就发现它讲一个丹道的关系,讲一个丹道与我们现实生存之间的一种关系。   
    第四个问题:开篇是如何描述时间与空间的这种关系的?西游记开篇就说天地之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一元又分为十二会,及地支这个数字,接下来就说就一日而论这个地支的顺序就一句话转变过来了,这个跳跃性的论述呢,就是张伯端先生在《金丹四百字》里面所说的,一刻之功夫就有一年之节候,所以说三万刻可以做三万年之数也,看来活在当下呢,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思维,就是你当下这一刻,它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积极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活在当下呢,实际上你就夺一种造化,如果说你活在当下,你又前想又后想,想过去想未来想得一塌糊涂,想了有什么用呢,没有的,所以说我们不用去等待天赐,也不用去等待,也不用去着急,着急什么,着急成功,死命的去练啊,去争取等等,既不要去等待天赐,也不用去着急于成功,只要明白了天地造化的意图,实践道德在生存中,人生的每时每刻可能都充满了回馈给天地的喜悦,当然我们也希望带给这个社会,带给这个环境,带给这个天下啦,都带给喜悦而不是痛苦,那么作为我们反馈给天地的,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意思,有了这个意思以后呢,那么人生的积极性呢,它无形中就占到主导地位,主导地位,你说那多有意义啊。
     第五个问题:章回中的题目内容在《西游记》中状态和关系是什么?它有很多章回了,然后首先,一般我们知道在前面几张,前面七回都是讲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但实际上呢,是在讲人生命要想求得进化与升华,就必须要明白生命内部这个先天遗传本源的作用和意义,它是内部的一个先天遗传本源,所以一定要明白它的意义和作用。第一回就是这样说的“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人是特殊的生命体,其中包含着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暗示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猴子进化来的,它的反面呢?就是猴子如果得到天地的青睐既是人的超常进化,不知道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它的共生性到底有多少,但是将来的考古,会逐渐逐渐地证明这些道理的,同理呢,如果人重视心性的修持而不断的进取就会掌握大道的规律,而成就生命的真实和长久。第二回的题目是这样的,回目是这样说的:“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 本合元神”,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先修佛性啦,后证仙道啦,修真是人的进化也必须要先觉悟世界的真谛,然后才有长生久视之道的真实结果。
     以上就是我们对上次提出的问题的一些基本解释,这个基本解释,当然如果要是和道友们各自的体悟比较起来话,它远远是不完整的,所以说大家在这个地方互动呢,实际上就在寻求一个全然的存在,这个全然的存在就是希望大家多尊重每一种说法,就并不是说别人说的有出入,然后我想的才是正确的,如果那样想问题的话,估计可能会把我们的思想从大道那个角度拉到那个私我的这种狭隘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中中 发表于 2016-4-1 22: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 本合元神”,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先修佛性啦,后证仙道啦,修真是人的进化也必须要先觉悟世界的真谛,然后才有长生久视之道的真实结果。”

      断魔归 本相当于一个人原来只是贪玩,唯自我,然后逐渐认识到要考虑别人社会的感受,知道勤奋,利己利人,这个叫断魔归 本比较合适,元神是指混元两种思想,不是单向的考虑自己,而是双向平衡的处理自身的愿望与别人社会的关系。但是又不能走到一味的只考虑别人,害怕性修德,做苦行僧状。片面的修佛,不敢有自己的愿望也是不对的。
       断魔归 本还不是什么佛道,第二回就成佛啦?日常有好多事情,你是无法分清好坏善恶的,不是每件事都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么简单去有方向可供选择的。所以要在对各种外事內境的处置上积累经验,以双向为运作,进而以无为感受标准。无又是在大量观的基础上的总协调性经验。是全面的混元。彻底的改变观念,改变二元看世界的基本观念,不能善的到来就开心,恶的到来就愤忿愤懑,把世界的来到自己身边心边的善恶状况都理解成善,恶是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根本观念的反复实践中体会对比修改,把自己的脾气情绪优化归无,而这种无是一种真切的感受,不是什么都没有。非二元,是混元,这个就是元,否则只是争论。
     西游记只需明白一点,就是佛道一体,没有先后。写西游记的人不知道是谁?那种境界基本上就是老子的演绎版。佛道一体,在常态中修,没有先后。世界的真谛在无中。无就是佛道仙一体,老子是讲佛的吗,不是,老子没讲佛吗?已寓于道中。老子是讲仙道的吗?好像不像,老子讲的不是仙道吗?当然是。寓于一体。无之前是修性,无之后是修命,一天之日正常节奏性轮换。所以不存在先后。细节现在还没法讲清,因为我们很多人还处在不开放识神元神的概念中无法自拔,只能期待时间时代能改变一切,冲出自己,回到自己才能交流,否则只是不针对一个本体的隔空争吵。有空似举一些案例比较清楚,但会伤及到一些人和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08:18 , Processed in 0.01767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