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鸥鹭忘机

熊老师的理论总结

[复制链接]
青松 发表于 2017-8-7 14: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1、鸥鹭忘机师兄在3修心里面说,【改变观念即是修心,修心不仅仅是改变观念。修心逐渐深入自己未知的一面,更加的重要。】

我个人认为,老师说的修心是要建立在道德经的系统思维之上,因为修心的标准很多,用儒家佛家思想也可修心,要证道悟道只能用道德经思想改变观念。举一例,我大概在八十年代,一次在邮局书店看书,旁边一个村干部见我我手里拿着道德思想课本,给我大讲特讲,听的我浑身冒大汗,像过电。可是过后我却抱怨此人多管闲事,这就是在观念上没有道德经思维体系,不明理,也不懂以万物众人为师,我们穷理的目的不就是要把自己陈旧的观念放下放弃吗,如果抱着自以为是的观念,想当然的观念,只能回离师父的思想越来越远,当然用其他宗教的思想或马列思想也可以修心,怎么做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至于修心逐渐深入自己未知的一面更加的重要,我个人觉得主观的一面,在明理的前提下,对未知的一面知道的越少越好。


2、老师说的走向自己的反面,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鸥鹭忘机师兄说

1 拥有更多的金钱,反面就是不要去最求更多的钱,够用就可
2 拥有更高的地位,反面就是处在底下的位置
3 忍耐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反面就是平淡的关系,鸡犬之声相闻
4 更漂亮、更可爱,反面就是没有美丑的想法
5 能力和知识,反面就是像个愚人似的很笨拙
6 修炼,反面就是没有刻意要修炼的想法,该吃的吃该睡的睡,按道德经的思想去生活
7 师傅的庇护(领导的关照和认可),反面就是不尚师,
8 情感的链接,反面就是视万物为刍狗
9 被更多的人尊重和爱,反面就是去尊重万事万物,不仅仅是人。


3、鸥鹭忘机师兄说,看见心魔(心模式)背后的恐惧感。我个人认为搞明白了死是怎么回事,才能搞明白如何长生,明白了生死,就不会有恐惧

4、前几天给老师打电话,说我看懂老师写的书讲的话了,道德经也可以理解了,可是把具体的事一说,老师直接指出了要害,说我思想境界太小还是没看懂,当时我就打了个激灵,还是自己高看了自己。这三个问题也是我最近常思考的,所以上来接鸥鹭忘机师兄的帖子做个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7 16: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7 11:21
回楼主:

不错。蛮有思想的。有灵性,有个性,胜过箭凌了。

谢谢潘师兄,慕名已久。对草庄的建设和支持,让人感佩!见过师兄的熊师画作,也很细微生动。

向师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7 16: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凌 发表于 2017-8-7 11:22
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倒在沙滩上。

师兄们见笑了,初生牛犊瞎掰几句。
有时性情,有时焦心。
求真意切,有时难平。

请多多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7 1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2 编辑
青松 发表于 2017-8-7 14:26
1、鸥鹭忘机师兄在3修心里面说,【改变观念即是修心,修心不仅仅是改变观念。修心逐渐深入自己未知的一面, ...

谢谢师兄的疑问。我自己也有一些理解,交流一下。

1、鸥鹭忘机师兄在3修心里面说,【改变观念即是修心,修心不仅仅是改变观念。修心逐渐深入自己未知的一面,更加的重要。】

我个人认为,老师说的修心是要建立在道德经的系统思维之上,因为修心的标准很多,用儒家佛家思想也可修心,要证道悟道只能用道德经思想改变观念。举一例,我大概在八十年代,一次在邮局书店看书,旁边一个村干部见我我手里拿着道德思想课本,给我大讲特讲,听的我浑身冒大汗,像过电。可是过后我却抱怨此人多管闲事,这就是在观念上没有道德经思维体系,不明理,也不懂以万物众人为师,我们穷理的目的不就是要把自己陈旧的观念放下放弃吗,如果抱着自以为是的观念,想当然的观念,只能回离师父的思想越来越远,当然用其他宗教的思想或马列思想也可以修心,怎么做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至于修心逐渐深入自己未知的一面更加的重要,我个人觉得主观的一面,在明理的前提下,对未知的一面知道的越少越好

Re: 客观的说,心只有一颗,各个门派都是在用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

明理是为了打通内心的任督二脉,是为了求真,能够循经而上的辩证思维。未知的一面,这里是指自己内心潜意识的固化。
也就是老师和历史上的哲人们都常说的,”认识你自己“。认识的也是固化的未知潜意识。

这里不是指丹道的变化过程。


2、老师说的走向自己的反面,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鸥鹭忘机师兄说

1 拥有更多的金钱,反面就是不要去最求更多的钱,够用就可
2 拥有更高的地位,反面就是处在底下的位置
3 忍耐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反面就是平淡的关系,鸡犬之声相闻
4 更漂亮、更可爱,反面就是没有美丑的想法
5 能力和知识,反面就是像个愚人似的很笨拙
6 修炼,反面就是没有刻意要修炼的想法,该吃的吃该睡的睡,按道德经的思想去生活
7 师傅的庇护(领导的关照和认可),反面就是不尚师,
8 情感的链接,反面就是视万物为刍狗
9 被更多的人尊重和爱,反面就是去尊重万事万物,不仅仅是人。

Re: 师兄这里的反面,是行为上的反。如上述,黑色字体的是一个观念,蓝色是不是也是一个观念呢?

从黑色改成蓝色,这个观念是不是也是一种固化呢?

固化的观念,能不能做到为而不恃呢?

另外蓝色的字体,师兄能够在100%的时间做到吗?

如果做不到,是什么拉扯着师兄做不到呢?请师兄继续思考。



3、鸥鹭忘机师兄说,看见心魔(心模式)背后的恐惧感。我个人认为搞明白了死是怎么回事,才能搞明白如何长生,明白了生死,就不会有恐惧
Re: 明白了生死,并不意味在经验层面上不会抗拒死亡,因为我们都还活着。明白了生死,并不表明没有恐惧感。

恐惧感是世世代代累积的集体潜意识,在我们身和心中藏的很深。请师兄可以先不要太早下结论,慢慢明察。


4、前几天给老师打电话,说我看懂老师写的书讲的话了,道德经也可以理解了,可是把具体的事一说,老师直接指出了要害,说我思想境界太小还是没看懂,当时我就打了个激灵,还是自己高看了自己。这三个问题也是我最近常思考的,所以上来接鸥鹭忘机师兄的帖子做个交流。

Re: 其实,我个人觉得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主观上的一种定位,这种定位是在宇宙中会使能量流入,增加能量的。但是修心的深度还是需要内在的明达。见笑,请师兄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7 21:1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松会给老师打电话,很不错。
忘机观点正确吗?不见得。不过给人感觉确实是机灵,活泼,有生命力,朝气蓬勃。在戾气横行的修炼界难得有这样魅力四射的精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松 发表于 2017-8-7 22: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鸥鹭忘机师兄,

你说【明理是为了打通内心的任督二脉,】因为我只看过严新老师和熊老师的几本书,好像二位老师很少讲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所以真的很抱歉,我只能在熊老师讲的东西里面打转转,超出范围的我就不懂了,只能说自己的知识有限。

你说【从黑色改成蓝色,这个观念是不是也是一种固化呢?】我认为如果有固化,就有不固化,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观念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常人可以放弃追求钱,变成一个修道者,修道者也可以追求钱变成常人。正因为我百分百做不到我说的那些,所以我才要求自己努力去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反者道动之,其实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老师要求这样做,我就去这样做吧。

你说【恐惧感是世世代代累积的集体潜意识,】我只能说可能咱俩的观念不同,因为你认为有生就有死,而我认为无生也无灭,所以才会有相反的观点。

你说【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主观上的一种定位,这种定位是在宇宙中会使能量流入,】我不懂能量说,自己不懂的就不说了。
至于修心,我想我们需要搞明白到底修的是哪颗心,是主观意识还是潜意识?如何修?用什么方法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8 09:3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2 编辑
潘胜宏 发表于 2017-8-7 21:17
青松会给老师打电话,很不错。
忘机观点正确吗?不见得。不过给人感觉确实是机灵,活泼,有生命力,朝气蓬 ...

谢谢师兄的小清新评价!

我也是刚刚从坑里爬出来,抖抖灰尘,也看看来去的路。

确实是,我的见解只是为了抛砖,引起大家的思考。

老师的见解是战略方向,落实到我们每个兵需要战术理解和行动。我们对战略的理解也有偏差,我们战术的执行更是需要反复反复锤炼。

战略的侧重点是否需要调整也需要我们的反馈。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圆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8 10: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1 编辑
青松 发表于 2017-8-7 22:11
回鸥鹭忘机师兄,

你说【明理是为了打通内心的任督二脉,】因为我只看过严新老师和熊老师的几本书,好像 ...

回鸥鹭忘机师兄,

你说【明理是为了打通内心的任督二脉,】因为我只看过严新老师和熊老师的几本书,好像二位老师很少讲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所以真的很抱歉,我只能在熊老师讲的东西里面打转转,超出范围的我就不懂了,只能说自己的知识有限。

师兄,我这里的任督二脉是在打比方,就是打通心的障碍的意思。其实,老师的引导不是为了让我们去从知识上理解,或者说是从心里上产生依赖。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而真相就在我们的心里面,不在别人那里。

你说【从黑色改成蓝色,这个观念是不是也是一种固化呢?】我认为如果有固化,就有不固化,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观念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常人可以放弃追求钱,变成一个修道者,修道者也可以追求钱变成常人。正因为我百分百做不到我说的那些,所以我才要求自己努力去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反者道动之,其实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老师要求这样做,我就去这样做吧。

师兄,老师让我们反,但不一定是你的这个理解。或者从我的观点看,完全不是你的这个理解。

修道者也可以有钱、花很多钱,但是他心里无波澜,也可以选择钱的流向,对环境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修道者也不是一种身份上的特殊化,跟常人一样在跟环境做交换。只是修道者因为对道和德的认识了然,对环境的影响处于顺应和积极回馈的一面。


你说【恐惧感是世世代代累积的集体潜意识,】我只能说可能咱俩的观念不同,因为你认为有生就有死,而我认为无生也无灭,所以才会有相反的观点。

生跟死是一种客观现象。对于你和大自然的生命,从娘胎里来,从自然界而来,这都是生。

你说的,无生无灭,是指什么?心的涅槃寂静?

我没有说“有生就有死”,我只说人的心理惯性,对死亡是有天然的恐惧和防御的。

怎么样不死,长生久视?可证悟践行嘛?如果头脑想的很多很多,抓住的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增加妄想,最后是泡影一场呢?

我对历史上的神仙存在持开放态度,对老师的神奇经历持敬慕态度。并且,对老师对虚空生命的创造,丹道之说的客观逻辑,觉得这是一种天然的可行性。但是,这一切的基础,还是要回归了解我自己的内心。没有心的澄然,没有神的纯粹,内在没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性。没有这些基石,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你说【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主观上的一种定位,这种定位是在宇宙中会使能量流入,】我不懂能量说,自己不懂的就不说了。
至于修心,我想我们需要搞明白到底修的是哪颗心,是主观意识还是潜意识?如何修?用什么方法修?

能量嘛,可流入可流出,经由你会有感觉。
您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重点,我前面写了一半,后面要写”觉“的能力,等我把故事讲完。

跟师兄的问题对答,感觉像在压跷跷板,你一边,我一边。压來压去的,有点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10 07: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4:41 编辑



觉到底有多重要呢??

佛陀在印度巴利文的意思是觉者,就是觉悟宇宙真相的人。乔达摩•悉达多才是他的本名。

「佛经」是悉达多教导学生的语录,是徒弟阿难后来记录下来的。就像我们现在记录老师的言语一样。

佛陀的表达也是在描述某种存在。这种存在让他瞥见了真相,成为了觉者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他描述的东西是佛家称为本性,道家称为至纯之神。

现在,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目前的心性是不纯的,这是客观现实。那么我们的觉之中,有多少是导向去粗至纯之路,有多少是增加了更多的渣滓呢?


淬炼觉察之路-经验之探讨


第一次之觉

跟**大潮入门的人不同,现在走到这条路上的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所谓人生的低谷。
那时我也差不多,比对了一下抑郁症的描述,至少90%符合。心情低落,头脑混帐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某件事情的持续放不下,埋怨和气愤塞满了我。
有一天打工回家, 我又开始慨叹人生和命运。
走在路上不知为什么,在心里千军万马的声音中,顿了一顿,有一个声音清晰地跳出来:“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那时,我走在一个高架桥的脚下,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时间慢了下来,瞬时一道光平面从空中斜穿过桥面,打到我的面前,有一种世界之门向我打开的姿态。
自那以后,我心里清晰的知道,心门打开了一条缝,我的世界变了。
我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开始为自己负责,用心去链接感知世界,这里面有真相。

我的状态好了起来,积极面对生活,心底曾有的感觉,也引导着我去剥开心上沉重的东西。我用那种感觉去接触花开叶落,水流夜风。

那时很少做梦的我,拾得一梦:努力攀爬到一个厚厚的水泥露台上,猛然发现楼台上长满了灿烂的向日葵,惊呆了

但我仍是疑虑重重,也许是年轻气盛,对于这个世界的无序、不完美、不平等,总是想弄清楚来龙去脉,找到改变的切入点。但看下来总是挫败,无力,因为古往今来人性支撑的社会都是这样,任何一种无稽的做法都可以找到理由,放在环境中也是让人能够理解。

时间长了,努力工作却仍有个人问题的烦恼,对世界的不安和疑虑层层包围,消耗的越来越厉害。

总结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导致后天意识很重,对外在二元世界的冲突思考不就根本。

           潜意识第一次有机会突破重围,打开成长之门。它产生的条件,是在某一时刻心停住了。

           心开始活跃,感觉开始积累。

           但是认识不通道性产生沉渣,感觉有好坏之分产生取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鸥鹭忘机 发表于 2017-8-12 15: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鸥鹭忘机 于 2017-8-14 15:16 编辑

觉的难度

认识两位老师,一位是瑜伽老师,有着多年禅修的习惯。另一位是多年的灵性老师,还带领葛吉夫的律动舞蹈。

他们都掌握着一些训练觉知的方法,也在内在觉知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觉知训练中,从感受入手,是他们认为切入当下的途径。这种感受,往往是身体感受,还有周围环境的信息。

看上去,这些方法可以增进心的敏锐度,密集实践这些方法,可以使内在的情绪和一些能量直接释放。

但是,可以发现,那位瑜伽老师的气场有点框框的感觉。那位灵性老师跟我们倒茶时,有点僵,过于小心,动作慢但不流畅。不像我们认识的道家老师和道友,洒脱自在,颇有行云流水的味道。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为了保持觉知,而给灵性增加了负担。

虽然,在禅修的手册中,也是反复强调几个要点,放松,觉察不要带着目的,或者像克氏书中“观照者就是被观照者本身”这样抽象的言语

但是,我们也知道,有道之人,是随着道的波动而行动的。真正的放松是神活,主观不参与;真正的觉察不带着目的,是无为而至。

然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去体验和理解禅修,可能会有助于觉察的深度,有助于了解心的运作模式。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神得炁后比较舒服,当情绪风暴来时,对不舒服的耐受度降低。所以,道友中更多的是看似性情中人的暴脾气,当然我也跑不掉。

另外,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总结自己是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的?

以前我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念头入手,这种其实容易被带跑。而且在发现观念的过程中,我习惯性用道性思维(或者大的境界)去比对,或者用志向去转化。看似,情绪风暴平静了,但是我的觉察并没有深入。

因为我一直在反省,而没有在觉察。因为我一直在反省,而没有在觉察!

反省的结果是,道性思想成为了审判者,导致了无尽的挫败和对觉察只停留在表面这样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4:48 , Processed in 0.0154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