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箭凌

中方开天理论(代中方开天道友发文)

[复制链接]
慧成 发表于 2009-10-29 1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念是实践总结出的升华,没有具体的体会也就没有理论。理论往往又是进一步实践的指南。也有某些理论仅存于灵性的脑海之中,却实践不了,也用不着实践,因为心灵的恍惚即生即灭是难以捉摸,定性不?了的。

感受近于模楜及不可确定,造成的结果是另一空间的全体运作及完整的生化,你不再去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造化之源就会绵绵无绝了;人之取舍之心固矣,打破生硬的执执,放生于心灵的悠闲,顺应自然,乃至任运自然,不用期待,道路却早已灿然而开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10-29 11: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小潘于2009-10-29 08:34发表的:
过去碰到过一个老道友,文化程度不高,接到上帝、佛道方面的信息。在天台得到了《道德经》真本,手写《心经》解释,让我打字整理成电子稿。手稿可能还在我这里。
看他的文字,我感到很深奥,看不懂。怎么写出来的,真是奇了。
这为老道友经常避谷一避就是几个月。

有时间我去整理部分出来。放了好几年了。

有人说于丹说《论语》说的好,男女老少都喜欢看,有些学者专家说于丹乱讲胡说。

其实都说的对。老百姓说于丹好,真好。个别学者专家说她胡说,没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隐无名 发表于 2009-10-29 1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箭凌于2009-10-28 19:24发表的:
《正道心语》:

心明无为之道,神处空静之乡,
心神空无,天下何不可为,
区区一生死之相,怎可与大道而论,
.......

心迷亦是迷,神迷亦是迷,得道复归于真常,于真常中超脱生死。心有杂质,神亦有瑕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隐无名 发表于 2009-10-29 1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箭凌于2009-10-28 20:14发表的:
高山之高,之所以被人们所崇敬,是因为其与万物同根,它横空出世,不与万物为伍,人登山之所以能一览众山小,是因为头顶无一物,得道之人亦使如此,以无为应万物。

《道德经》曰:“沧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又曰:“上德若谷,”“和其光,同
其尘。”“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高者易折,可不慎乎?!
“以无为应万物。”妙!
楼主说的“得道之人亦使如此,”如此-----是指如高山还是如“以无为应万物。”如果是如后者,比较好理解。如果是如高山,那这个境界也太小太低了吧?
再说,人们也不一定都崇敬高山,高山也不一定与万物同根。高山也只是道化万物其中的一个相。楼主似乎越说越糊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09-10-29 1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灵通于2009-10-29 10:29发表的 :
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在学习的小孩子


如果加上时间,我希望是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uande99 发表于 2009-10-29 1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10楼箭凌于2009-10-28 20:14发表的:
高山之高,之所以被人们所崇敬,是因为其与万物同根,它横空出世,不与万物为伍,人登山之所以能一览众山小,是因为头顶无一物,得道之人亦使如此,以无为应万物。

《道德经》曰:“沧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又曰:“上德若谷,”“和其光,同
其尘。”“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高者易折,可不慎乎?!
“以无为应万物。”妙!

由以上两点来比较:修炼的成果不在于创造了多少理,而在于我们是否实证了这些理,因为编造而没有实证的时候自身的逻辑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如何在内心世界将自悟与传感所接受的融为“一”?这要靠德的时证积累。老子的道与德不矛盾是因为其德宗于“玄”德。宗于山境的理与道性之无我是不能合一的,所以不为长久之论。心气往高山仰止的方向发展与上善若水的方向努力,结果肯定不一样。两个人的心境表达,尽管不是一个内在的矛盾,心之理必将影响未来之结果。老子的德是做人的谦和与无不为,高是由下而来的,所以修真必须有为天下谷的精神。以高山之精神受人仰视和以百谷王的形态进入百姓这正是能否合于道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09-10-29 13: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观水可悟道。
道德经的精神就是柔弱、包容、处下、不争、守虚、甘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箭凌 发表于 2009-10-29 13: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巍巍高山,系于大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静如 发表于 2009-10-29 15: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从作者心中流出和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只能止于高谈阔论,难以指导实践。且看似高深,而实则并无新鲜之处,拾人牙慧改头换面罢了。如此理论的“创造”,很可能令作者生狂妄心,不足取。还不如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扎根大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学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亦善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09-10-29 16: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啊,我都看不懂了!这是什么理论?
不过,我只知道放松自己,放下心中的妄想,放弃自己的欲望,回归到工作中,回归到人情里,回归到那个美丽的大自然去!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虚谷里,再大声地呼喊,让身心统一回荡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1:25 , Processed in 0.01635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