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尊道贵德

熊春锦《科学识水知圣言》(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12-1 1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教科书上关于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12-1 11: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六祖和这些被归类于唯心主义哲学家或者哲学观点的西方哲学家还是有所不同,西方哲学家是从探寻真理的 ...而六祖,重视的是对身心的实用性,那些类似哲理的语句,都服从着指向人心,止息烦恼的目的。
箭凌 发表于 2010-12-1 11:00

哲学属于社会科学。这一般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六祖他所说的是“是对身心的实用性,止息烦恼的目的。”此语我赞同。
实践证明,六祖他的理念是正确的。
人的修炼,应该属于生命科学。如果还没有理解人家讲的意思,就挥起大棒把人家打成唯心主义,说成是不科学的。
那么从修真的角度讲是“不开悟”,从科学讲是不懂真正的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因 发表于 2010-12-1 17: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终于来个哲学,可是《水知道答案》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研究看成是什么哲学研究,他想把此项研究看成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如果是什么哲学研究,那就在脑的实验室里做东西就成了,何必费劲巴拉的扯什么瓶瓶罐罐,研究人员,实验室的玩意;
科学第一就是发展,这是对的,它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但既然要把这项研究归为自然研究的范畴,就应该遵循现代实验科学的要求,不能自己说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拿不出可信数据你认为科学界会承认么?
如果不想让科学界承认,那干嘛要扯上“科学”字样呢?
“科学”很时髦不是吗?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12-2 09: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终于来个哲学,可是《水知道答案》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研究看成是什么哲学研究,他想把此项研究看成是 ...
寻因 发表于 2010-12-1 17:12

是谁界定了《水知道答案》是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12-2 0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尊道贵德 于 2010-12-2 09:51 编辑

看一下14楼寻因先生是如何说的:您这是把这个科学任务推到我身上啊,然而我没有办法去做,但是科学实验所应该有的东西,比如双盲三盲的实验法,里面有体现么?既然现在这本书要说“科学”,指的就是现代的科学可以验证的意思,而不是未来的可能的科学,既然要现代科学验证,就要遵循现代科学实验的规范,没有规范谁会承认呢?   
然后我们分析一下,江本胜博士的科学实验,既然您说它不规范,依您看他要如何做才算是规范?你说的这个规范是谁定的?是不是那个规范就是绝对真理了?你说的双盲法,因为水不是人,水不象人受心理暗示而故意做假,江博士有很多不同信息下的对比相片,这本身已经符合双盲法了(请看上面我列出的关于双盲法的说法),还有说重复实验,从江的书上看江博士是有很多重复实验的,不过我没有在现场,他是否做假我不敢下绝对结论。可能你在现场,你知道他没有能重复。另外,我想问一下,你说谁会承认?我承认算一个,熊春锦老师承认算两个,你不承认算一个,世界上还有谁不承认?您做过调查吗?有数据吗?如果没有,你凭什么说“谁会承认呢?”这句话?你这种说法科学吗?
我是小老百姓,对科学懂的太少。我对您很是恭敬。我转贴熊老师的《科学知水识圣言》一文,是想让大家理解老子“上善治水”是有科学依据的。圣言是指老子《德道经》“上善治水”的理念,而上善治水的理念是否正确,关系到人的善念、善意、善行是否对万物产生良性影响的重大问题。熊老师文章引用江本胜博士的实验结果,证明老子所说的不错。而你认为其不科学,说明您是很懂科学的人,比江本胜和熊老师懂的更多,所以我不得不向您请教科学的问题。还请您多多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因 发表于 2010-12-4 03: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因 于 2010-12-4 07:45 编辑

首先我致歉,由于我对求胜的强烈愿望,以至于能把您同箭凌先生的讨论与同我的讨论混到一块,对不起这是我的错;


然后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结果的愿望,能影响他对过程的把握,能影响他观察现象的公正性。江本胜是不是也抱着对好的实验结果的强烈愿望呢?


论修炼,我比不上您与熊先生,您与熊先生应该是修炼界走在前头的人;论科学实验这个,我也仅仅略知皮毛。但在当今,基础的实验方法就算没有在书本上读过,也是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另外您不会只耽于我所举的实验方法,而不去思考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还是因为您认为这项实验已经很科学而不用再去理会了?


1。实验是要怎么做:对于一个实验,无论它的假设理论依据是多么地让人信服,都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步骤方法来支持验证;规则虽然不是绝对真理,但要想在科学界里占有一席之地,不遵守规则要让哪位科学家认同呢?这项研究正是因为新奇,所以求证要更加小心。修炼界里也是有所谓规则在里面吧,一个声称得道的人也是需要认同吧?


2。结果是要给谁看:如果作者抱着跟您一样的"爱谁相信就相信"的态度,为何要标榜自己的实验是科学的?科学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在绝大多数人心里,默认科学就是正确的,这样不严谨的实验说成是科学的,就是在误导大众!      

      即使江本胜先生认为繁琐严肃的实验处理过程与此书优美诗意的基调不协调,也可以撰写一篇实验论文交与科学界,由科学界的同好们一起评估,如果得到认同,不但能够当选"世界某某物理年"的代表,而且可以更好地将文章的良好意愿来净化这水的世界。     

      双盲,还有三盲,这里研究的是水的结晶,看书名"水知道答案",水能知道答案了!~当然水也要盲,水都知道实验动向了,还有做头么?就算水不盲,参与实验的人总得盲吧?摄影师要盲吧,观察者要盲吧?怎么盲?分组起码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作者有谈到么?

      质疑采集与处理图像的客观性。请看作者在Maui News 的采访中的谈话,江本胜博士专门指出:我不需要对任何样品进行任何盲法的处理。更确切的是他相信在拍摄结晶体照片时研究者的美感与审美观是极其重要的(Dr. Emoto specifically stated,"I do not require any blind tests on any samples,” but rather he believes that “the researcher's aesthetic sense and charac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when taking crystal photographs.")这不仅说明摄影师们的美感与审美观高度统一,而且不能不让人怀疑研究者很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美感抛弃了一些不和谐的结晶图片。

      张本胜先生自称做了多年实验,但不可能晶体照片就这几张吧?有没有另外时间把其他没有展现的样本拿出来看看?晶体照片就这么完美,符合张本胜先生的意图了?水知道谁的答案?还是谁让水知道想要的答案?(我个人觉得有些所谓美言之下的结晶并不美,恶言之下的并不丑)

水知道答案图片一.jpg


水知道答案二.jpg



如果没有上面的字样,你能看出“讨厌”与“无力”是丑的吗?请看第一张图,“力量”与“无力”您觉得哪个更有力?如果我说“无力”那张结晶体就像许多拳头凝于一块,您会不会越看越有力呢?我说下面这张“讨厌”的晶体看似小朋友手拉手在一起玩,您会觉得这是“讨厌”造成的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因 发表于 2010-12-4 03: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觉得多次重复就能控制误差?样品多了就能免与阴性对照?实验是要去研究单一的对象,尽量控制其他可变因素,这实验单单就水的结晶而言,就有温度与湿度两大基本因素的影响,实验对温度看似有肯定的控制,实验者将水在-25℃的条件下进行冷冻,使水结晶。(您是否相信您体内的水会结晶?)然后将其拿到-5℃的房间中,用200倍的显微镜观察。可是要注意,他们观察的是融化时的结晶,显微镜上有没有配光源呢?此光源会不会产生额外热量呢?会不会影响融化速度呢?
     水结晶就是结冰晶,您承认吧?请看研究冰晶的物理学家Kenneth Lebbrecht用特制的雪花显微镜拍出的照片,是不是似曾相识?此人根据观察绘制了张不同温度与湿度下形成不同晶体的效果图,他认为温度与湿度都会影响晶体的形成,同一湿度条件下,在0°C 至 -3°C 以及 -10°C 至 -22°C  (红色部分),晶体倾向于板样(plates);在 -3°C 至 -10°C 以及低于 -22°C (绿色部分),晶体倾向于柱状(columns);同一温度条件下,湿度小的晶体形态简单如六角形,湿度越大形成的晶体就越复杂如树枝形。六角形的晶体是最简单的晶体形式。张本胜先生实验的温度从-25℃到-5℃,晶体不只是那些谓漂亮结构的吧,应该还有针形(Needles)等柱形结构,怎么没有在照片上体现出来呢?


温度与湿度同结晶关系.jpg thin plates.jpg solid plates.jpg sectored plates.jpg dendrite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因 发表于 2010-12-4 0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因 于 2010-12-4 03:45 编辑

为验证张本胜提到的语言与米饭变化,台湾一学校老师与学生做的米饭实验

http://edumeme.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6.html(台湾网址需代理)

作者:曾琬歆、简维仪、曾姿华、顏克明
指导老师:Yukie

    除了水会受到良善美好的讯息影响之外,江本胜发现米饭也会受到良善美好讯息的影响。他发现对著米饭说好话,两週后米饭会散发出淡淡的酒香;如果对米饭说具有恶意的话语,则米饭会长出黑黑脏脏的霉菌,反应出它所接受到的恶意。

    江本胜的实验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在学校与企业的公开场合中被一再的转述。许多国中小教师也带领班上同学进行相关实验。因为水结晶的拍摄不易,因此教师们均以米饭进行实验,记录米饭经由不同的实验处理所产生的变化。

台北县光荣国小刘研玲(2006)带领学生进行米饭实验,发现对米饭说好话,米饭最终呈现金黄色;对它说不好的话,则米饭都变成不好的颜色;而对米饭不理不睬的处理组情况最差,其表面全由霉菌所被覆。澳洲布里斯本明慧学校(2006)进行同一实验亦有类似的结果。他们发现接受好话的米饭呈现白色无臭的霉菌;而接受坏话的米饭则呈现黑色的霉菌。

这样的实验结果,让更多教师在设计各类教学课程时,试图将米饭实验置入课程设计之中。台北市溪口国小余家珊(2005)设计的『「爱」的波动』课程与侨义国小廖美惠(2006)进行的『爱是一切强壮的答案』行动研究案都是将米饭实验介绍给学生的教学案例。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江本胜的实验结果。胡景瀚(2005) 指出江本胜的实验结果违反目前所有对水的知识。胡景瀚还发现江本胜『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一书封面的冰晶相片与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教授所拍摄的雪花相片一模一样,且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所拍摄相片的清晰度更胜於江本胜所摄相片。雪花冰晶形成时受到温度、湿度、风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每一片雪花的外形均不相同。胡景瀚特别提到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所拍摄的相片,暗示江本胜的书籍内容涉及科学欺骗。

假使江本胜的实验确为欺诈,又如何解释各校教师的米饭实验结果?难道这些老师也都涉及欺诈行为吗?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江本胜的水结晶实验虽然有欺骗,但是他的米饭实验却确有实证。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老师们无意欺骗自己的学生,他们是不自觉地受到视网膜效应影响,使老师们只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心理学家观察人们的行为,发现当人们拥有某些期望时,就会特别注意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内容。心理学家让一群甲球队的球迷观看甲球队与乙球队的比赛录影,之后问这些球迷:『哪个球队的球员出现在电视萤幕的时间较多?』球迷们会回答甲球队出现的时间较长,但其实两个球队出现时间完全相同。

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甲球队的球迷较期待看到甲队球员的表现,因此当萤幕中出现甲队球员就会受到球迷特别的关注;乙队球员出现在萤幕时,却容易被甲队球迷所忽视。因此观看比赛录影后,甲队球迷会认为甲队球员出现在萤幕上的时间较久。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为视网膜效应。

本研究小组认为诸位教师所获得的结果应源于视网膜效应:老师们希望看到说好话造成米饭有最佳的外观;希望看到说坏话造成米饭不佳的外观,因此当成果符合其预期时,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不自觉忽略了不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为验证本研究小组的猜测,故设计本实验进行研究。

本研究小组分析网路上进行米饭实验教师的网页纪录,分析其实验方式。所得实验方式有下列二类:

每位学生准备三个空罐子,罐子中装半满米饭。每位学生每天对自己准备的这三个罐子中的两个分别说十分种的好话或坏话,而另一个罐子完全不管它。每天登记罐子的变化,连续记录一个月。
修正的版本:将这些米饭装在有盖子的罐子中,以避免空气中的细菌污染,或是说话时口水喷入罐中。其他方式同上,仍然记录一个月。
讨论后,本小组认为上述实验方法易产生底下之实验误差:

学生观察自己的罐子,容易对『说好话』的罐子产生特殊感情,因此观察的时候,会对它比较偏坦,即使它长出其他的细菌,也当作没看见。
每日说的好话不一样,无法确定是否是好话所造成的影响。
声波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无法测量。用很强烈的语气说:『你很棒!』与用很温柔的语气说『你很棒喔!!』可能就造成不一样的结果。因为影响霉菌生长的也许不是好话与坏话,而是声波的强烈程度。
最后的结果可能细菌的数量并没有不同,祇是因为细菌的种类不同而造成有腐臭、散发酒香等不同的结果。
欲修正上述的可能误差,可利用下述方法进行改正,使实验结果较为正确:

每个人不要观察自己的罐子,自己说完好、坏话之后,交由别人做记录。但是记录者不能知道哪一罐是说好话的罐子、哪一罐是说坏话的罐子。
为避免每日所说的好话、坏话均有所不同,可预先利用电脑设备录下好、坏话,日后以放音设备重覆播放,藉以控制言语的差异。然或有质疑利用电子产品播放好、坏话与真人亲自对米饭说话的结果不同,故需再比较二种播放媒介所造成的影响。
利用电脑程式,调整所有音量为相同。并固定录音机音量,以避免音量造成的影响。在播放的录音前需有五分种的空白时间,以免播放者听到录音,因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为了解音量对实验的影响,另外增加一组实验组别,其播放的声音档音量已用电脑事先调整为原本的两倍音量。以研究音量对实验的影响。
每一罐米饭样本进行菌种培养,计算菌数,比较不同处理之间菌种与菌数之差异。但实际运作后发现要进行菌种培养需要花费极多时间进行处理、做菌数计算,无法在课余时间进行如此精密的测量。与指导老师讨论后,老师建议不做菌种培养,而仅观察实验样品外观,并依菌数多寡区分为1-5个等级,解决时间不足无法进行培养之问题。


本研究利用实验研究法进行实验设计,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故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实验,并将四名研究成员分为两个小组,A 组负责器材安置、实验处理,B组负责结果记录。

研究材料与工具

60cm * 45cm * 30cm 大型纸箱九个,做为隔音用
 
可播放 MP3 光碟片之录音机六台
 
电脑录製之好话光碟片两片(正常音量、加倍音量,两片光碟片除音量外,其餘完全相同)、坏话光碟片两片(正常音量、加倍音量,两片光碟片除音量外,其餘完全相同)、无声音光碟片两片。
 
每片光碟片均先录製5分种之静音,再分别录入好话 10 分种、坏话 10 分种、静音 10 分种。
 
容量 200ml 有盖之可微波方形皿四十八个
 
菌数评分盘,上列 1-5 不等的霉菌生长情形,以供比对菌种生长记录。

70% 酒精及喷枪。
 
10 人份电子锅
 
白米若干
 
延长线四条
事前预备

A组将准备之纸箱随意标上编号 1-9 号,再准备一套 1-9 号之标签。取出编号 1 号之纸箱,再从额外准备之标签中随机抽取一个号码,以抽出之新编号取代原先的纸箱编号(1 号)。动作重复九次,将所有纸箱均重新编号。再将六台录音机、48 个方形皿依上述方法进行编号。
 
六片光碟片亦分别标上数字号码:说好话之光碟片编 1、2 号;说坏话之光碟片编 3、4 号;静音光碟片编 5、6 号,利用前项纸箱重新编号法将光碟片重新编号。将光碟片前、后编号对应方式记录於记录本上,供日后查询。此时,光碟片上仅有重新编码后的数字编号,即使是 A 组实验人员也不知道光碟片内容为何。
 
A 组再随机抽取光碟片置入录音机中、将录音机随机置入纸箱中,其余三个未分配有录音机的纸箱则随机分配给:(1)真人,说好话、(2)真人,说坏话、(3)真人,不理睬等三种处理方式。最后从 48 个方形皿中任意抽取 45 个进行实验,其餘 3 个备用。45 个方形皿随机置入纸箱中,每箱 5 个。

将九组安置好之实验装置,依纸箱编号依序排列於实验桌上,每张实验桌上放置两个纸箱,利用延长线供应录音机电源。其外观如下图:

实验步骤

实验第 0 天,四名小组成员利用电锅蒸煮白米。煮熟后立即将米饭装入经酒精消毒之方形皿中。每一方形皿装入100g 之米饭,并立即盖上盖子避免杂菌污染。
 
第 1 天早自习结束后下课,A 组人员至实验室,将纸箱中分别置入录音机、光碟片、五个方形皿,接好电源、按下播放键后 A 组人员立即离开实验室。
 
为避免 A 组人员知道每个实验组别的处理方式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光碟片前五分种录制静音。五分种后,A 组人员均已离开现场,才开始播放声音。
 
第一节下课,A 组人员至实验室对第 6 号纸箱中的五个方形皿说好话,进行十分种 。
 
第二节下课,A 组人员至实验室对第 8 号纸箱中的五个方形皿说坏话,进行十分种。
 
第三节下课,A 组人员至实验室将收集所有 45 个方形皿至同一实验桌上,按编号数字大小依序排列。
 
B 组人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至实验室,依方形皿之编号,依序对方形皿中霉菌生长情形予以评分,记录霉菌之外观顏色,另依霉菌分布多寡给予 1-5 的评分。
 
此实验持续进行至第 14 天。实验结束后二周重复进行实验,共进行两次实验。
借由以上步骤,A 组人员无法获知每一片光碟片内容为何,因此本实验以录音机、光碟片进行播放的组别可达近似双盲实验之结果 (实验的 A 组与纪录的 B 组均不知道配对方式) ;而由 A 组人员进行说好话实验的组别则仅有单盲效果 (仅有纪录的 B 组均不知道配对方式) 。

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记录输入 Excel 中,依照不同处理组别进行分数加总、平均,并绘制图表以供比较。

米饭外观

实验发现,单就米饭外观并无法区别出有组别差异。他校教师所言:『说好话的实验组呈现白色或淡黄色的外观;说坏话的组别则呈现黑色外观』并无法获得本研究的确认。

本实验发现,无论是说好话、说坏话或是不理睬,不论是否音量加大,不管是录音播放或是真人直接对米饭说话,各组别之中均有米饭最后呈现白色外观,每一组别中亦有米饭出现黑色霉菌。


研究人员将『原始音量播放好话』、『好话加倍音量播放』,及 『A 组人员亲自对米饭说好话』等三种处理之米饭霉菌分布情况分数加总、平均,得到说好话组的平均分数。再将说坏话的三组分数加总平均得到坏话组的平均分数。以及,把三种不同的不理睬方式分数加总、平均,获得不理睬组的平均分数。结果发现说好话、说坏话、不理睬三组之间并无任何差异存在。



其中,说好话的三个组别间无明显差异存在。不论是以原始音量播放好话(图四-4中标记为『好』的数线)、将好话加倍音量后播放(标记为『音大好』),或是A组人员亲自对米饭说好话(标记为『真人好』),其霉菌分布状况均趋於一致,未见组别差异。



除了说好话的三组处理间无任何差异外,三组不同的坏话处理、三组不同的『不理睬』处理亦无法造成米饭上霉菌生长差异。

由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小组认为对米饭诉说不同的话语并无法改变米饭霉菌生长的结果。其他教师所做的实验结果与本实验不同之处,应为视网膜效应所造成,而非言语所造成的影响。


录音处理.jpg                                                    样品随机处理.jpg                                操作大概.jpg




虽然做的也是比较粗糙,但比较而言,张本胜先生在书中所体现的实验原则都比此师生们弱得许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因 发表于 2010-12-4 03: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如果无法做米饭实验,还可以玩玩作者举的"消云游戏",作者说只要想象从自己心里向云朵发出了看不见的波,对云说:"云不见了",并对自己说:"谢谢你",按照这个顺序做,云就会在几分钟之内消失。这游戏仅仅在对水表示善意这方面就出现个大漏洞,叫云消失了,却只对自己说谢谢,起码也要对得起云的配合吧!我做了是没有用的,不知道您有没有效果?
      我有个想法更实在,您把一滴水放在干手心上,然后向那滴水说:"水滴不见了",并对水滴与自己说"谢谢你",我保准水滴就会在几分钟内消失,您相信这个"消水滴游戏"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寻因 发表于 2010-12-4 03: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詹姆士· 赖迪教育基金会(James Randi Educational Foundation, JREF)的创办人赖迪公开提出如果江本胜能够在双盲实验中重现其宣称的实验结果,就给他百万美金。江本胜先生是看到了,可是拒绝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这个实验不会为科学界接受。这不是晕菜了?一边说是科学,一边又说不被接受?日本与中国的环境不一样,在日本兰迪是不用跟司马南或是方舟子合作的。
      
正是靠着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多骗子都能得逞,人们偏于去相信自己想肯定的理由,而疏于证明,或直接忽视了其中的过程。还记得中国的磁化水不?我相信高功师傅是不会随便将所谓信息水去普渡众生的,那张本胜先生怎么就能轻易地在其网站上贩卖信息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21:06 , Processed in 0.0220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