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传奇人生

读经随感

[复制链接]
 楼主|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5-2 14: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杨 发表于 2012-5-2 13:49
不清楚楼主是自己写的还是转帖谁的。
好像文体是论述文或曰议论文,但是论点、论证、论据都不清楚。
随感 ...

算作抄袭比较好!哈哈哈,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只是心中所想所感的文字记录而已,所以也就不需要什么论据和论证的过程了,也就没有什么论点了,所以是随便随手写写而已,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所感罢了,也许是重复的唠叨言语!还望大家的指正交流!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5-2 14: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城 发表于 2012-5-2 13:57
嗯。这年头想说点啥玩意,也不容易。你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吧。

是啊,说出也是不容易啊,更何况写出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乐在逍遥 发表于 2012-5-2 19: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奇兄的叙事手法有点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思想的轨迹犹如天马星空、随心所至。看似散乱无序的描述里,却有自己的奇思妙想、灵感火花,并且隐含劝解的慈悲善念。当然了,要想彻底搞懂,也确实有点考验其他读者的统筹意识和理解能力。——正面评价,我这也算是经典了吧(当然,不排除拍马的嫌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2-5-2 19: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杨 发表于 2012-5-2 13:49
不清楚楼主是自己写的还是转帖谁的。
好像文体是论述文或曰议论文,但是论点、论证、论据都不清楚。
随感 ...

有同感。就算说自己的话也是听着不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2-5-2 19: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是修真之人,有时虚假一点点会显得更真实。处处于人较真就幼稚了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杨 发表于 2012-5-2 21: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了。
看不明白说明不在一层次上,也不在一个境地中,或许不在一个空间里。读经的人确有很多种,当然随感就会有很多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5-3 15: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谢大家的光顾!这里只有清茶淡饭,厨艺手段也不高超啊,深谢大家的赏脸了,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5-3 16: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随感”续:
      莲洁如性,性是人的性命中的心性,就如中医那些书里说的“神”吧,莲花,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的,那些粉嫩粉嫩的花瓣,金黄金黄的花芯,亭亭玉立在微波习风中,犹如“窈窕淑女”,所以在一些公园里,一些自称“圣洁”的场所,还有那些真正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满眼的莲池中的朵朵莲花。
      古人有《爱莲说》,听说那些圣贤们,都是喜爱“莲藕”的,藕处于深潭淤泥里,依然自洁中空,更还有藕断丝连的那份日日夜夜的牵挂,犹如父母的慈目悲怀等待“游子”的回家一般的情感,感动着我们这些深深喜爱圣贤经典的诵读者,感动得犹如一股温情的暖流,滋滋地流淌在心身里,荡漾向莲池心湖,渐渐谐振着虚空中的那些圣贤们的温情和智慧······
      虽然,莲花是一朵有美丽“形”态的花朵而已,但我们的圣贤们赋予了“神”的气质,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生命的比喻。就如我在初始自学“二十八式易筋经”的时候那样,总是按着一个一个动作的文字说明来模仿着,然后连接起每个动作,慢慢增加动作,就如“137积累法”一样,学会整套动作后,才慢慢把每一个动作的伸拉旋转配合上呼吸,再在动作呼吸配合到无需记忆的时候,加上了一些想象,使“形和意”的配合,也就动在外形,静在心意上了,而用在肢体的意力上了吧?形成了动和静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难道这就是达摩创易筋经时的初始意愿吗?也就不得而知了,而后人却把它用在了武术的防卫上了,也就自己把自己加上一个套子,变成为枝叶,是不是我们抓住的不是根和本?
      就如中医概念中把人生命体的“五脏”赋予了“五神”给予“五行”的名称和属性那样,形和神的统一,古人就具有这种敢于想象的勇气,我们现代的医学中能敢这样去加上想象的内容吗?恐怕都得要“眼见为实”吧?如果把祖先的传统文化与经典的知识和那种认识思维,用到我们的生活起居中,也许会有不同的效益吧?那么,就去试试,又有何妨?难道连实践体验的勇气都“缺失”了都“现代化”了吗?不妨在睡前起床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五脏大概位置按:肝、木(青紫色)——心、火(红色)——脾、土(黄色)——肺、金(白色)——肾、水(黑色)——肝、木(青紫色),慢慢地周流观想着色彩谐振着部位,直到睡着或者起床。比如孩子在睡前和起床时,大人提示一下回忆回忆学过的知识内容,就如放电影那般,也许加深对经典的记忆理解和想象会有帮助吧?当然,这些都是浮云。
      也是时过境迁的无聊话语,也就没有按图索骥的必要了,因为都是人为设想的结果。所以,只有在诵读中涌现出来的灵感的智慧火花,才是真知识,才是好办法!
      但愿我们和孩子们在圣贤的经典浪花里,似”莲洁如性“般健康成长起来,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为全人类为这个天地世界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着,努力着诵读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5-4 13: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随感”续:
      恍兮惚兮,人一般都是生活在主观意识自我感觉清晰的常态之中的,而在《道德经》里却提到了人的另一种表现状态,也就是“恍兮惚兮”的非常态,这点有人总觉得不可思议的。其实,我们想想自己小时候,看树上一片黄叶发呆了似的,那个时候人就容易出现恍兮惚兮的那种样子来,那么是好还是坏呢?
      也许是好的,因为只有那种状态之下,才能把自我感忘记,或许脑子里正在浮想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呢!等收回视线的时候,依然还是自己,清晰的自己!
      就如我们的梦,梦里我们也是很逼真很有现实感,不是说人生如梦嘛,那么梦也就是人生的一半了。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也是有虚的梦和实的生活,有白天和夜晚一样,构成了整体的一个自己,所以,我们对梦需要体悟,需要反思,因为梦里有真的成分,有预示、警告、引导和教诲的等等含义在里面,当然,也是有假的成分可能,更还有考查的内容呢,我们能不反思的吗?收获也许就在梦里,不是有个说法叫做“悟梦成真”的嘛,历史上还有一些动听的典故吧?
      在我们疲劳的时候,也就很容易进入恍兮惚兮中,所以,在厚音老师出版的《生存与修炼》一书里讲到:要在疲劳时炼神,兴奋时炼气。还有讲到我们去过的地方,没事的时候回忆回忆那些地方那个时候的自己状态感受,也是不错的虚和实的沟通方法吧,不妨去看看这本对《道德经》新解析的书,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实践体悟总结内容的。
      在恍兮惚兮的状态中,人容易出现“物象精信”的发现,这也是诵读《道德经》后文字上读到的,但现实和实践中会怎样的所指呢?也许各种缘由都得要自己亲自实践才会理解明白和证实的吧?
      所有的相逢相知都是缘,不管是外界的相遇和内心的发觉,都是改变自己的一次机会和条件,我们只有反思到自己的那时候和自己经历的状态中,才会转化为有利的条件。这在厚音老师的《解缘道根》里是有讲解的,不妨去看看也许有所受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2-5-5 12: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随感”续: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在我们的生活里学习中,是常常听说的一句话,可是,我们往往给忘记了,也许是贪多,结果物极必返,否极泰来,事与愿违啊。
      就如我们天天的烧饭、炖汤都会给我们一些方法上的启示,一般都是先用猛火也就是大火烧开,然后把火调小火,慢慢煮炖,那个端出来的饭菜一定味道极佳的吧,虽然我自己做菜不是内行家,也就是会看看说说罢了。可是这个道理还要引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诵读经典与修炼自己中,也许很有意义的。
      就说我们的天气季节的变化吧,也好像是一张一弛的。春天和夏天,随着天气的渐渐转热,到了秋冬季节也就渐渐开始转变为凉爽和寒冷起来。但天地只用草木花鸟的生、长、收、藏,用天地间万物的盛和衰来个不言之教,似乎我们也得要跟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悠长、秋天的果实累累、冬天的鸟也绝······春夏的发芽和舒枝长叶,秋冬的落叶归根与深藏不露······这是大自然的无声语言,我们只有接近自然界,不断地融合在自然山山水水中,观察体验总结·····所以,我们祖先圣贤创出了“节气”写在经典里,流传至今,依然在指导着我们这些后来人的生活起居了······
      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经典的含义的。不然也就是白白浪费时光了。天地的变化都在无言中进行着,我们的有作有为的操作也因该是默默地运转着的,而且,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自己的想象中运行着的,这就是《悟真篇》里的“始于有作人不见”的真实内涵吧?那么我们还会东寻西觅着所谓的“高级”方法了吗?
      所以,《金刚经》里也告诫后来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并不是要求我们从开始到终结都应该一直保持放弃放松的“顽空”里,那样厌世那样逃避,因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有松一定有紧的时候,有动就有静的存在一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依存在一起的两个方面而已,怎能可以从一端走向另一端的呢?所以古人说要“执中”为两用!看来我们祖先的思维的确比现代的科学还要辩证一些唯物一些的吧?
      顽空的另一面,也就好像是“执相”不放的存在一样,是因为自己总怕落空的心理在作怪吧,怕自己的努力付出成为一场空,怕自己成不了名气,所以也就担心那些感觉的“不再来”,渴望每一时刻都在惊喜中,似乎那样自己就离圣贤和经典不远了似的,其实,正好越来越远!因为大概是“象与相”是不同的缘故吧?看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那些大象,体大腿粗耳朵大,力气更是无比,所以是大象,而不是“小巷”,更不是“小相”“识相”与“实相”了!我们能不喜欢可爱的“大象”吗?这自己心灵与自然和谐的结果······
      在读经中感悟经典的点点滴滴的内涵,毕竟今天无法与过去相同的了,时代变化了,环境也变化了,而我们的人的认识呢,也该随着变化吧?
      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许依然存在着,默默地左右着我们生存的成功和失败,正如烧饭煮菜一样,需要添柴火和减柴火一样,才可以有一桌香喷喷的好饭菜用来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21:21 , Processed in 0.0176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