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 (三)

[复制链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3 13: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教序  译文(本文來自於玄德之境群)

1、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佛教兴起于西天竺,东汉始在中原传布。于是关于佛祖分形分迹,当常现常涅磐成佛,金身光照三千世界。普度众生,脱离四八相苦难等经论遗训,在东土弘扬,受到众多僧俗景仰遵循,使众生免遭三途之劫,而达到生功德之十地。然而正宗佛教义理高深,难以理解,加之不正确的经书杂掺其中,真伪邪正纠葛在一起,空宗、有宗两派教旨,不同风习之人,或说此是彼非;大乘、小乘两个教义,在辩论是非曲直中,时而此兴彼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3、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6 22: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文擇錄於《生存與修煉》第143頁:

这就是无原则的原则現象。太極阴阳鱼不是要你在实的事物中进行分类,而是要你养成一种比较的习惯。《道德经》中的‘比较哲学’是非常清晰的。任何事情都是比较而存在的。你看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他连用了六个‘相’,它实际上就是叫你比较。整个宇宙,都是由比较而存的。這兩章是非常重要的,在未來的世界、未來的人類中所要產生的基本理念,都要从這兩章中產生出來。

在这个自然中间生存或者修道,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的创新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很多人他没有创新意识,他只能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跑。人家说什么,他就也说什么,人家理解什么,他也跟着理解什么。这是一类。

有的人不用跟着人家跑,他知道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有的人,学了古人的经验,就像现在很多人在提倡读经运动一样,古人把他的许多生存经验写成了书,写成了经文,你去背它。你背时间长了以后,你就形成了圣人那种行为方式,但这个行为方式毕竟是它阳性的那一面,这和老子在此讲的‘式’,大相径庭。

从这一点上来说,學而知之的人,他就没办法得道。因为他的创建意识没办法融进阴性的那一面去。从阴性的那一面,就不容易获得谷的那种效应。没有回应,虚无的一面没有精神,这个精神实际上就是圣人的精神。

自己的立足点。这个叫境地。你完全按别人的去修,到最后你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头脑中都是人家的思想,那个时候你根本就修不下去的。读书读多了,经文看多了,最后他就有依赖性。信佛的人也是这样。他每天读经、念佛、烧香、磕头,搞来搞去,最后都是佛说的,菩萨说的,要他自己说呢,他说不会说。你既然不会说,那你怎么还有自己呢,没有了。那你只能根据佛祖说的,你跟着佛祖的影子,然后再去学佛。

佛,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平等,佛性既然每个人都有,那就没有分别。那么他自己如果要有创建性的话,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说自己的话,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自己修练自己的成果。最终你才能够成就真正的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9 13: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成就是很欣赏的,但人只要稍微表现出很欣赏的那种心态,就证明自己的精神状态里面还缺乏一种素质:知荣守辱。
       ——厚音老师2011年1月1日
   
  人越修越不谨慎的占98%以上,只有2%的才越谨慎
      ——厚音老师2011年3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9 13: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荣守辱,荣出现的时候辱就在前面等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9 14: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0-5-29 14:51 编辑

直心是道场,直心,不是心直口快,想啥说啥。想啥说啥,是对自己冲动感觉的宣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痛快。
把直心和道场联系在一起,我理解直心就是通畅,对他人激烈的言语和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不争不辩,让事情穿心而过。
这也只是一种理解,现实中,谁知道那句话会扎心,那句话会戳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王 发表于 2020-5-29 16:4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9 14:01
直心是道场,直心,不是心直口快,想啥说啥。想啥说啥,是对自己冲动感觉的宣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 ...

直心在佛学上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我记得至少有好几本上看到过,到底什么意思,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竟然发现南怀瑾老师竟然有一段话。不是我对你和南怀瑾老师不尊敬,排除一个字在不同经书不同表述不同年代历史有不同的意思外,事实上我还认为你和南怀瑾老师对直心的理解有失偏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9 17: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0-5-29 17:24 编辑

请小王师兄多多指教。


其实,什么是对的直心我真的不知道,只是看群里道友们讨论,一时兴起,记录了一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这里发一些乱七八糟的记录,也只是对老师讲的积累、输入、输出,民以自化等理论的践行。当做自己收集资料的仓库。我的理解,连边都不沾,也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只是是自以为是的一种实践方式而已。所以,还请小王道友多多指点,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王 发表于 2020-5-30 11:0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5-29 17:19
请小王师兄多多指教。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找找原经文贴出来大家一起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王 发表于 2020-5-30 11:1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心这个词在佛家经典中出现的非常多,我找几处大家看看。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卢舍那佛对直心的定义:
若佛子,直着,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空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王 发表于 2020-5-30 11:2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前也注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卢舍那佛所说的应该是最根本的,就是很难理解,也不排除在不同经文中不同情行等等中所表达的意思本就该有些偏差,不能完全按一个意思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38 , Processed in 0.01754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