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倪聆令

闰鳞道德实践有感

[复制链接]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4-13 14: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明 发表于 2019-4-12 13:37
06年左右大批^^^人员来我们这里,我父亲楼上的同事没有住,把房子租给%%%人员,或者美发厅的人当宿舍, ...

        同情你的遭遇,你爸同事那一段,遇到那种事,是最难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4-21 07:3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闰麟 于 2019-4-21 20:33 编辑

        “吃哑巴亏”不是解决之道,无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对坏人一味隐忍,就是纵容“为恶”,所以,“震楼器”被发明了出来,以下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所以,不要觉得“是不是自己太事儿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发现根本不是,当然,用“震楼器”这种东西,要谨记老子的一句话,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善有果而已,……,果而勿骄。
        我觉得,“震楼神器”,无非是取了震卦的原理,因为震卦的主爻是初九,不是九四,因为九四不当位,所以谁在底下,本来是谁该有主动权的,现在反而被上面闹得不得安宁,那只有“提醒楼上”喽

        但话说回来,建筑质量的问题,算是一个源头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打官腔,就说“用这个(震楼器)违法”,但是淘宝也在卖,你也不会去关他的店,因为这牵涉源头问题,哎,人类真是,……恶性循环

        其实关于楼上楼下这个问题啊,极为复杂,双方都有需要改变观念的地方,但明显的,这件事有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能不能顺利通关,很多都是不欢而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4-22 17: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闰麟 于 2019-4-22 17:53 编辑

        终于越来越多的讲闽南话的视频流传出来了,出来讲闽南话,教闽南话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的视频,也终于能让我解决一些“好奇”了,“紧喉音”、“顶(堵)喉音”,“阻舌音”,我就记得,我很早就觉得喉咙不舒服,不知该怎么办?“紧喉音”这种词语,根本就没听过,也许祖先,是南方的人的缘故,我小时候,总是会模拟一些夸张的发音,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神经质,其实真不是,闽南话,我老早就想了解一下,但是我感觉这个地方的人,不喜欢宣传自己的文化,粤语倒是宣传的很广,这个地方人太腼腆,是这个地方太有福了,生活过得太舒适了,还是怎么回事?就像世外桃源的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只有老师越来越多。才能在这其中,找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先前,有个台湾的女性教师出来讲闽南语。她太学术,太按部就班了,我一点也没有兴趣听

        (补充:曾经,大概就是20到30岁那个阶段吧,我总感觉自己喉咙是“堵着”的,很郁闷呐,原来人家南方人,成天的“堵喉”;还有,说话的时候“囔鼻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4-23 08: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怎么样 尽量照顾到所有人,就是每个人都得凭良心。
        这两句话好象不挨着啊。

        觉悟这一路走来,我是很感慨啊,当初一塌糊涂的时候,我的那个处境,如今,回首往昔,有些问题,的确 看出缘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明 发表于 2019-4-25 1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4-21 07:34
“吃哑巴亏”不是解决之道,无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对坏人一味隐忍,就是纵容“为恶”,所以,“震楼 ...

我想就是在一个共生的环境中如何和谐的问题,光是高楼大厦盖起来是不够的,有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有人早就说过,住小区房要有好邻居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4-25 2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明 发表于 2019-4-25 19:10
我想就是在一个共生的环境中如何和谐的问题,光是高楼大厦盖起来是不够的,有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有人早就 ...

        农村城市,其实都重要,“3000买邻,800买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何闰麟 发表于 2019-5-12 12: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字还需要进行调整,改为“吾闰鳞”,麻烦管理员通过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吾闰鳞 发表于 2019-5-12 18:5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吾闰鳞 于 2019-5-26 14:57 编辑

        我写字,一直不懂得该如何规范握笔,我总结了几点原因,不见得每个原因都想的对,但我都列举出来:
        其一,也许,作为中国人,毛笔肯定是人人都会握的,因为我们这么多年的文化基因决定的。现在近一百年,突然要求你用“硬笔”书写,有些人可能真不习惯。(我右手,如果被说成是“鸡爪子”“鸭爪子”,一点不为过,因为的确不是很自由,无名指和小指很僵化)
        其二,我们现在的笔太细,如果用三个指头,握粗粗的“记号笔”的话,我就觉得相对容易,相对舒服。
        其三,笔滑,三个指头握笔有困难,写着写着,中指经常要搭到笔后面去,当然很别扭,所以买笔的时候,手握的部分,要买那种防滑的,其实我刚刚发现的,用中指和大拇指也能将笔握紧,但是食指干嘛去呢?

        我现在握笔还发现一点,腕子要灵活,要配合,但即便强迫练习,也经常握不好,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上小学的时候,那个课桌永远是不够用,总是要跟同桌发生碰撞(胳膊的碰撞),小学阶段,写字又很多,我一直很苦恼,我现在就想,我就想说,希望是不是,一个班级里少招一点人,把课桌弄得宽一点,否则,从小学开始,我们的写字姿势,就很难正确。但是谁让中国人多呢,在初中时也多少有这种烦恼,同桌多占你一点,你不乐意,你多占同桌一点,你心不落忍,我觉得这是我国的特色,并不算是好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吾闰鳞 发表于 2019-5-22 19: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吾闰鳞 于 2019-5-26 14:57 编辑

        小时候,长辈和我说话,我说的话,他们不太理解,(他们)就翻译了一遍,但其实也不是我心里的意思,然而,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也就是“继续解释”,往往长辈解释我的话的时候,我虽然听着不是那个意思,但也“好好好、好好好”的应承着,
        对此,也是很苦恼的,因为“总觉得没法待人真诚”而苦恼
        人与人 是不容易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换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吾闰鳞 发表于 2019-5-28 07: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想提一下,列子,壶子和季咸的那个故事,

        结尾是这么说的: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翻译:这之后,列子深深感到像从不曾拜师学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三年不出门。他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侍侯人一样。对于各种世事不分亲疏没有偏私,过去的雕琢和华饰已恢复到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像大地一样木然忘情地将形骸留在世上。虽然涉入世间的纷扰却能固守本真,并像这样终生不渝。

        就像我改名字,几次三番的改不对,虽然不是从这以后“没有信心改对了”,信心是有的,但已经很烦了

        而且只能把一个错误的摆在这,自己也受累,所以又想起列子三年不出的故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33 , Processed in 0.0152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