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32楼小潘于2009-08-18 16:44发表的:
道与德说:
“对于个人而言:不同的德代表了不同的健康程度,不同的智慧程度,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归宿.细化而言,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水准,不同的政治地位,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
有意思。老先生说的?
是谁说的实际并不重要.我也可以说.你也可以说.
唯道是从.
先圣有言: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这些都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未来.大可不必再盲目性探索着前进,那样太浪费生命了.
老师的作用在于让你少走弯路.所以<西山群仙会真记>讲得非常好,古今圣贤.虽有兼人之智,普照之明,未尝不先求于人.
为什么有门派之差异,丹书早有明断:
葛仙翁曰;天下无二道,殊途而同归、圣人无两心,百虑而一致。古今一道。圣贤同心.逮夫道原既判,心识自分,谈道者强自分别,同流异派,摘叶寻枝,自为见解,以独立教门,万物之理既不能穷,一已之性胡为而尽.如释子殢于顽空,乃以今世求于后世;儒者执于见在,遂以少年荣为老年、殊不知先圣之行道,存乎一心也。
对于三教的差别也早有断论:
葛仙翁曰:以五常言道,止得其绪馀;用三乘见性,难穷其根蒂。是知,道不疏于儒释,儒释自疏于大道。历古及今,聪明有识之士,莫不留心清虚,而志在玄元也。迨以安乐延年;次以长生不死;默盗天机;当为己用;自人升仙而为天官,何止懦者之虚荣于当年,由百岁延而及万年;何同释子之因报于后世。修真者,邪正不可辩也,欲识大道,三教中太上为先,一身之外更何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