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二)

[复制链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5 2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难在不争:

就是你不与天下相争,这个是很容易的,有很多人已经修到这个境界了,就是我很谦和,我很处下不争,我跟你完全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因为生活我不求人,人也不求我。我既然不追求那个利益,我也可以不跟这个社会去追求这个争论的必要,这个都可以做得到;但是人生它就是这么怪的一个存在,他不与外界相争,他与内在的相争是不可避免的。意思就是说你要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感觉,这个本身就不免有所争,这是第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5 20: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点难在修心的无分别状态。

就是人的分别心它是天然的。就象你、我、他这三个角色人称的不同一样,它本身就是分别。这个分别它是习以为常,是几十年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个生命的发展成长过程所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存在。


这种存在,你要从规律性的存在中间你要突破它,就是按过去的说法,规律这个东西,它既然是规律的东西,你就不容易突破,甚至有的哲学家说,你不可能突破。那么作为古人来说,他用什么样的办法呢?他就说你要有德性,你要有慈悲心,然后你要扩大你自己的那种心态的包容能力,从这个角度,你增大它的无分别心。昨天有位朋友呢,就说到自己练丹的一些现象,他说我很奇怪,我说你有什么奇怪呢?他说我的尾闾这个地方痛啊,为什么我家里人也跟着痛?我的朋友也跟着我痛?他理解不了,是不是他们也在调整呢?我说是的,可以这样想,也可以不这样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是在似是而非之间,就象我们刚才谈到第21章的内容一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孔德之容。就是说它是大,它是道,以道为核心,它不是以那个判断标准为核心,就是最后它是恍兮惚兮的状态中间,然后再去看这个事物的真实性。如果说你看得很明白了,你说这个人的痛原来是因为他自己在调整,他那个尾闾地方也需要通,如果这样想的话,可能是这么回事,也肯定是这么回事。因为你肯定了以后,他也就被肯定了。那么他如果要是不肯定自己,他会不会被你所肯定呢?这个就是一个矛盾了。这个矛盾就需要我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呢,就要扭正自己的心态,然后呢,转变自己的观念,意思就是说是他还是你,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才是最科学的判断。意思就是说我没有分别心的时候,我把我的朋友看成是我,我的家人也看成是我,这两点,它都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时候,那么这所有的调整,它就成为一个互动的环境场了。


这跟我们理解的我个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它是不一样的一个概念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过去我曾经提到过我的修炼三步曲,修炼三步曲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是要身体健康,
第二要开始调整自己的小环境,
第三你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环境。
所谓的控制并不是说要你主观意识去控制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说什么呢?就是你自己在调整问题,或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在参与这个问题的改变或者创造的过程了,这就是人的思维它伟大性的这一面,不要忽略这个伟大性,然后我们自己在修炼的实践中,我们就会知道原来这个姓熊的人所说的同一性原来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有分别心,然后我们把整体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的一个结构,或者是一个零件,那么这个零件在产生作用的时候呢,它必然要和自己的环境互动,有了这种互动以后,实际上就是自己的成果了。


在这种前提下,然后再去看自己的变化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跟你互动性的这一面就在增加,当增加以后,你自己实际上就在提高自己的信息量,这个信息量叫什么呢?这个信息量就叫德。这个德和什么东西能够相联系呢?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你修之于天下,则其德乃普,意思就是说你的德行已经很普遍了,你无所不在,就是你任何一种思维的运动都将造成你自己的德,这个就叫其德乃普。所以说你最后,从现实的角度上你要练丹,你单纯的说,你自己练成了一个什么丹,但是你不顾及众生的那种反应,或者不顾及环境的反应的话,那么你这个丹也就是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或者是这样说吧,也只是人家的一个信号而已。我说的这个人家的信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在修炼的时候,他注意自己成就的时候,一定要有志向,要有志向以后,意思就是说要为自己设计一个远大的无限包容的目标,然后呢,自己在自己身体内部成就一点,那么他就奉献给众生一点,成就一部分,他就必然有这一部分的奉献。那么如果要是成就得更大呢?他的功德也就慢慢的修之于天下了。这个时候,他的整个系统就和众生联系到一块了。所以说老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就体现得比较完美了。


那么再接下去,我们所需要注意的呢,就是说你的无分别心不是在你的理念的提高上下功夫的,而是在你的感觉中不断的模糊起来的。不是在理念的清晰上面提高的,而是在模糊的状态中加深的,意思就是说有很多东西啊,它是后来主观意识很模糊了,这个时候,他不用去分别了,只要所有反馈到你这个地方的信息,你都会肯定的说这个和我有关,只要和自己反应有反馈联系的,象这样一些信息都和自己有关。这就是我们修炼的无分别心的培养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5 21: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18-11-16 13:28 编辑

第三点难在于吸收全然。

那么,第三点难在什么方面呢?难在于吸收全然。我们由于有了前一难的分别心,那么这后面的一难它就自动的很难了。就是说你要想吸收所有的信息,然后你保存在自己身体内部的话,让它去参与你的百姓的民以自化,就是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它肯定有浊气有清气,清气它肯定要上升,浊气肯定要下降,那么清气里面浊气里面,它实际上怎样去化合呢?是靠你的意识去化合吗?肯定不是的。

那么人的思维他怎么在动呢?就象我们平常谈一个纯阳的体外信息的这种修炼一样,过去人就认为那个阳神是纯阳的,那么纯阳的这个东西,你说你修到空中去以后,你能够长寿吗?肯定长寿不了。所以说过去师父就说一个纯阳的阳神他最多的年纪不会超过400岁,一超过400岁,它这个信息量,以及它这个阳性的能量,它就要受制于天地之间那种的循环机制的约束了,意思就是说它没有造化的机制了,那么这个造化的机制实际上在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前面谈的那些概念里面,就叫阴阳的化合的观念,这个观念意思就是说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暗示着天地的存在。天地的存在它里面有很多的阴阳的机制可以不停的循环的。不停的循环就象刚才尼可的那个梦一样,本身在身体内部的这些物质的基础它已经奠定了,然后呢,你只不过是把这些基础用在一个比较恰当的地方,恰当的地方作为人的肉体来说,并不需要保持这种状态永恒的不变,意思就是说好象一个人的肉体永远的不变,那行不行呢?它没有必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肉体它必然要从人世间,或者环境中间吸收浊气,然后去转化成为其它的一些物质。但是作为人的肉体来说,它毕竟是肉体,它只能够在我们的概念中间,或者在我们的理念中间保持一段时间,在现实中间它肯定要进入循环的。

但是我们所说的得道,我们所说的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长生久视之道,以及我们所说的长生不老之道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到底怎样去理解这个关系?实际上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难处,就是难在吸收全然。

吸收全然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循环体系里面,当我们有了人这个观念以后,我们的所有的信号和所有的思维,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宗教概念,全部都在有分别的去吸收,或者有分别的去判断,或者有分别的去肯定我们的感觉,实际上我们的感觉是可以和恒定不定这样一种存在相联系的。那么什么东西恒定不动呢?那就是道。

道为什么恒定不动?就是因为它在循环,它在生产,它不停的生育所有的万物,那么它的机制到底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从上一个星期的内容里面,我已经把这个机制揭示了一半,但是有没有人听到,或者是听明白呢?或者是提出相反的意见来呢?如果要是没有人反馈的话,那么我下个星期就不讲这个内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讲了没用。没有反馈嘛,既然没有反馈,我们就停止往下讲,我们还是讲其它的问题,其它的问题,它永远的有内容可以讲。但是我们真正的要讲全然的那一面,它就会必然越来越缩减,缩减成为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这就象我们分析电子计算机,现在我们电脑里面这种运行模式一样,看起来这么复杂,这么多图像、声音,它的运动啊,装载啊,好象很复杂,但实际上它的运动机制非常简单,这种非常简单、非常简单的机制里面造成无限复杂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得道的一种基础。就是你要知道这个里面的循环机制它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它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结果。在这种结果之下,我们再去看我们的现实修炼的时候呢,可能我们的观念呢就全然不同了。

这个全然不同了,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宗教观念、神仙的那种学说,或者是人家的那个神仙的传说,都可以这样说,一听,就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就不会轻易的去着魔,着魔意思就是说你很入迷,或者你很感兴趣,或者你很想不通,想不透,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就是说任何事情来到你面前,它都非常清晰可见。但是前一段时间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朋友在网上贴了很多对佛学研究很深的人中年就夭折了,问这是怎么回事?我就用这个事来反证一下在道学方面的一些观念,一种实证。意思就是说任何道理,当你在理解纯理性东西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就在消耗你自己的命,你在吸收纯理性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在消耗自己的命,所以老子的方法为什么在第20章里面,我们回过头去,回到第20章里面,把这样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再拿出来,证明这个问题,就叫绝学无忧。意思就是说这些东西,你不用掌握它,你也可以得道。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全然性,我们的生命全然性不用去学什么东西,你就可以去全然的掌握它,这就是最难的这一面了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想不通的。总觉得我们一定要听佛祖怎么讲,一定要听道祖怎么讲,然后呢,我们才可能得道。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神仙传》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神仙他在洞里面修仙,修了很多年,结果在那个地方坐着没有动,人家就知道这个人已经得道了,而别人的呢,就只知道烧香磕头去求他,求他有灵应的那一面,但是有个妇女呢,她就不是这样想的,哟,这个神仙你看多可怜啊,这么大的雪,外面这么冷,但是他打着赤脚。她赶快回去做了一双鞋,恭恭敬敬的就放在那个神仙的旁边了,结果这个神仙正好这个时候就飞升了,一下子就把她带走了,结果她就这样,就成道了。你想这是什么道理呢?无非就是说《神仙传》里面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你的善念所至,就是你的机缘所至,你的机缘所至,你就可以超越一切,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去想问题呢?把问题想得简单一点,我们的修炼实际上也就更简单了。

简单作为我们现实中来说,怎样去把握呢?无非就是两点,第一个就是性,第二个就是命,你要修,你就性命双修。你要知道性和命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我们现在很多人修炼,你说有很多人能够知道,或者是参透了这个性命互动的这种相互关系呢?大部分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控制自己的命,他搞忘了这个性到底是什么东西。搞忘了这个性它是全然的,它是包括整个存在的,这个存在就包括自己生命的这个小的存在和这个大道、这个环境、这个社会、这个自然、这个所有的信息的信号的全然的这个存在,全部都在这个性里面。为什么?因为性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存在方式。

最简单的一种存在方式,就象我们刚才讲那个道理一样,这个男女之间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同。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发散的,一个是集中的收敛的。那么这两个人如果要是你真正在学堂上,你说要这两种人去讲自己的道理的话,他只能说人家怎么讲了,我就怎么说,当你说要他发挥自己的想法,然后把两个人的想法揉和到一块,他没有办法做到的。为什么做不到?那就是因为这个性质的不同,物质性质的不同。

那么物质的性质在怎样一种状态下,它才能够揉和呢?那就只有一种状态,那就是我所说的,当然我所用的这个名词只是借代,就是借用了一下,就是说只有在恋爱的情况下,它才能够揉和。所以说你看那个夫妻之间就是这样,当他刚刚在恋爱的时候呢,可以这样说,他没有不揉和在一块的,就是任何思想都比较容易谈得通。但若干年的夫妻以后呢,为什么就僵化了呢?就是因为人们的思维,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们的这个见识,以及人们的这个利益的冲突,逐渐、逐渐就冲淡了当初的那种美好的感觉。他已经不会服从于那个美好的感觉了,不会服从于那个全然的存在了。真正的全然的存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就是你要知道我们最美好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最美好的感受实际上就是非常简单的那一面,而不是复杂的那一面。

你真正要在人世间讲什么道理的话,它没有什么道理的,那就是既然要爱,那么你就要谦让。所以说真正的爱实际上就是一种奉献。这就是老子《道德经》退让不争的一种精神,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是这么简单再简单了,已经非常简单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从现实中间,或者从我们的修炼中间去总结我们这些非常简单、非常常见的一些现象呢?就很难。为什么很难?就是因为我们自身毕竟还有我们身体的限制。


我们的身体的限制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身体的限制你比方说象男性到了一定年纪以后,他仍然有生育,就是七老八十了,他还有生育。女性呢,她就不同了。女性一般到了更年期以后,她的月经、月事一关闭以后,基本心理状态她就显得不稳定了。不稳定是什么意思呢?不稳定就是她已经开始拒绝性方面产生的一种美好感受,这个美好感受就是说已经僵化了,一旦僵化以后,这和年青人的那种所谓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斩赤龙啊,女丹功以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不一样?那就是因为人的整体的生理机构正在衰老和退化。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防止自己心理状态的老化,那么心理状态的老化实际上靠什么东西来稳定?那个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性问题了。这个技术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说我们需要一种支撑,这个支撑就需要很多的我们的关注。如果说你对现实没有关注,你说你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你说你要稳定自己的生命状态,让自己心理不衰老,然后让身体也不衰老的话,那就非常困难。有的呢,她身体尽管没有衰老,但是她往往心理开始在衰老,这种情况,我们自身只有靠反省,靠反观内照,你才可能发现。那么同样,无论是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都要注意这个问题。注意保持自己心理的年青化,注意保持自己身体的不断的全然的接受,我说的全然的接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是文化上也好,科学上也好,宗教也好,以及我们的修炼感受也好,以及我们具体的包括生理的锻炼啊,以及心理的训练啊,这方面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好,当你只要有缘碰到了以后,你就要学会全然的接受,你能够全然的接受是因为你知道,也知道仅此而已。

当然我说的是基于我对阴阳之道的理解。当大家如果要是提不出来相反的意见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应该试着从阴阳的这个角度提出一下自己的观念,看你能不能够把这个问题自圆其说,然后你摆在公众的面前,你比较一下,看能不能够他圆其说,意思就是说你有很多东西,你光靠崇拜,光靠信仰,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最终还是要从自己身体内部去寻找你自己的佛性。只有这一点,才是你成功的基础。


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给大家做的一些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在实践张伯端先生所说的那句话“自古上仙无限数,均从此处达真诠。”意思就是说《道德经》和《阴符经》这两个经典实际上是我们道家理论上的一种支撑点,把这个支撑点搞懂了,然后在实践上,你经常的去运用它,你说你如果要是不能够看透,不能够看通这个修炼上的道理,那么就证明我们自己的实践的心态没有放到老子所说的那种处下不争的位置上。


我们现在从修炼上来看这个问题,我的感觉上是这样的,反正修炼到后来,特别是后阶段,人们往往很容易从理论上去找什么出路,或者是从信仰上找什么出路,就没有注意这个时代它是需要前进的,特别是在后现代的这种理论状态中间,特别是我们所说的80年代后的这样一些年青人、90年代后的这样一些年青人,你跟他们在谈宗教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接受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精神支柱。他们绝对不会说轻易的去接受什么传统的宗教观念,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想一想这一批年青人,他们朝气蓬勃,正在发展时期,他们就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人们最喜欢的那个年代,所以他们的阳气是最旺的,我们能够忽视他们吗?如果说我们忽略了他们,那么我们就忽略了老子所说的那一句话“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了,所以说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一定要去尊重我们的时代给予我们的昭示,要众人为师,要知道这些年青人,特别是90年代后的这些年青人,更应该去看看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正在成长什么,他们正在创造什么,然后从中间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

特别是很多年纪到了一定程度的人,心理因素跟不上去了,总觉得这也看不惯,那也想不动,想不透,总觉得很不好理解,我觉得象这种状态就应该从这个中间找到出路。找到出路意思就是说对现在人的思维,对未来人所需要的一种状态,我们要引起注意。我们要在思维结构上做好这个准备。就是说在我们的思维构架上,你首先要给自己留一定的空间,那不是在给自己留一定空间,而是在给自己的存在留一个空间,意思就是说就象我刚才所说的同一性一样,如果要是你把这所有的年青人的思维,都能够包容进来的话,那么你就要有足够的构架去设计它。要不然的话,你凭什么东西去包容他们呢,你想想他们的思维里面有多少你想都想不通的东西,因为你的时代跟他的时代完全是截然不同的。

截然不同的时代产生截然不同的思维方法,在这种前提下,也就体现我们吸收全然的这个难度了。我衷心的祝愿大家能够闯过这所有的难关!也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够提出相反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7 18: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18-11-17 19:03 编辑

摘录段落的出处链接: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第21章讲的问题就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我想这个里面所说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象这样一些内容正好和潘工提的大树的问题就联系到一块了,就是任何事情在梦中产生一种像的时候,我们自己看到这个东西,然后你不否定它,然后你在你自己的实践中,有时候就可以验证它。我记得那一天潘工到了之后,第二天就去水库。走在路上,就看到那棵树,我想梦中的树和现实中的树它就形成一个整体了。这个实际上就暗示着一种道性。

何谓道性?
道性嘛,就是说阴性的系统它先在前面运动,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存在有这个系统,然后根据这个系统给我们的暗示,在现实中间,然后得到验证。回到我们自己本身的性命中间去看我们性命的一种升华变化,然后就是一种进化,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修炼也就达到目的了。

什么是修炼?
所以说什么是修炼呢?无非就是说我们要明白我们的生命和道是一个整体。它并没有什么天然的分别,唯一的分别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它时时刻刻都在分别,总认为自己不可能和道保持为一个整体,总以为我们要去学道,然后要去把握这个道。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我们自己只不过是在道中间,用自己的那种意识破坏了这个联系,破坏了这个状态,破坏了自己的那种必然存在。然后就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过多的代替了客观,这就造成我们自己本身在修道上面的一些障碍自动的就产生了。所以人后天的意识呢,当他越无为的时候,可能这个成就就越多啦。越有为的时候,我想成就就会越少。这就是修炼的核心问题

所以说我们从现实中看到这个孔德,《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上德、下德,孔德、玄德,我想这几个德的概念,大家可能都已经了解了。孔德嘛,那就是大德了。大德之容,唯道是从。就是说他这个道的概念,就象我在重讲《道德经》的中间说到这个问题,有两个概念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践的。

第一是心中要存道然后就是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工作中,要学会道存
学会理解道存的过程,就是说道的经历啊,你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去观察,然后就把自己的现实和思维慢慢的结合起来了,你的思维慢慢的就朝道性的方面转化。这个就是《阴符经》里面所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那么这个实践基本上就完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8 09: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18-11-18 09:17 编辑

摘录出处链接:
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有很多人说我讲的道理比较多,方法讲得比较少,就是不教人练功的方式方法。这方面呢,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原来九十年代就跟大家说过,就是那个时代,经过了将近20年的努力吧,当然不是哪一个人的努力,是社会的努力。20年的**实践就已经有很多的人把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者修炼的方式挖掘出来了,然后推向社会。社会中的人呢,随便就可以从自己的环境中信手拈来一种功法。

那么功法对于人来说,它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所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潘工所说的新来的朋友们按网络上、或者是论坛中介绍的一些方法,直接去实践,或者是收集到一些玄灵啊,或者是玄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功里面的一些方法,实际上我需要解答的问题呢,你从任何一个角度进入这个门,它都是进得去的。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心中要存道。但是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你就是道存,就是你要知道这个道的存在它是无所不包的,那么你任何一种实践,你都是在对道的实践过程。

怎样去体现这个实践的过程?那就是要比较,老子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哲学。就是说你原来没有经历过修炼**的感觉,那么你有了这个感觉,这本身就是第一步的比较,一比较以后,你就知道:噢,原来人还有一种感觉在里面,就象潘工说的那个意思一样,原来老不做梦,后来这一段时间讨论梦境,他的梦也越来越多了,这个梦呢,实际上就是说比较出来了。比较,到底比较什么东西呢?就是说比较的过程中,很多的信息它就慢慢的被挖掘出来了,这个挖掘出来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中的一些信号储备它在向外释放,从此又开始向外在吸收自己的信号放在体内,当然这个内和外之间在我的说法里面,它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在存在里面,它没有分开,它一直都是交融在一块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很容易在中间隔断这种联系。我们无非就是说在修炼中掌握了一种方法以后,然后呢,不停的去比较,就是比较你感觉的产生,然后比较你自己方法的变化。

当方法在变化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人的创造性意识就已经被开发出来了,这个时候,你的下意识呢,你的无为的那种操作呢,就比较熟练了。无为的方法比较熟练以后,就是说先天的那种动态感觉里面它就有很多新鲜的东西要传递给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8 09: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18-11-18 09:39 编辑

摘录出处链接:
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为什么说每一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呢?那就是因为每一个人他的那种角度,按照传统的说法那就是八字都不一样啦,既然八字不一样,那么人他本身的潜意识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会利用自己的现状,然后去造就自己最适应的一种方法,这个就叫自性生法。这种方法当然是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导引的,就是它不受制于任何的导引。

那么导引在什么样的方法上才最容易激发自己走向新的创造性方法呢?
最好的那种导引呢,那就是要从自己的感觉入手,就是说你对任何功法,你在操作的时候,你只要感觉到这个功法比较容易让你心动,我说的这个心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潜意识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联想,那个时候,你就去实践它。当然产生不了联想,那就说明你中间的信息比较容易中断,这个时候,它就不容易产生一种连续的激发。这在原子物理里面称为连锁反应。就是一旦人的内在系统它有很多信息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能够产生共鸣的时候,它容易产生链式反应。这个链式反应呢,实际上就比较容易激发自己的潜在体系。

如果说一个人他接触了一个东西以后,他提不出任何的感觉来,或者是提不出任何的想法来,或者是感觉不到任何的新鲜感,就象小孩学习东西一样,如果说他不感兴趣的时候,那么就证明他的潜意识根本都不愿意接收这个信号,所以你教他,他过一会就忘了。他就会合理的去遗忘这些东西。如果说他的潜意识里面对这个东西本身有储备的信息的话,或者是他自己本身的系统和这个,就是系统的结构和自己外在的信息源有相互联系的时候,那么他自动的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所以有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啦,一般都是学习了一个法门以后,就希望这个法门直接能够对自己产生反应,实际上这种方法都是比较古板的。当然我说的这种古板是说一个人他要凭着自己的灵性去开发自己,单纯的凭着那种教育的方法是开发不了自己。

如果要是大家能够跟我接触多一点,可能就对这一点比较习惯了。一般是这样说,作为师父当年来说,启发我们,或者教育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当一个小说教派,然后去说一说《道德经》啊,象这样一些古代的修炼方式,象《道德经》中间根本都没有谈到修炼的问题或者是修炼的方法,具体来说,里面没有任何的方法,但是我们为什么说非把《道德经》作为一种修炼的宗旨去研究呢?那就是因为我们首先有很多的问题要了解清楚,然后呢,你再去看方法,你这个时候就是法无定法了。所以说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现在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怎样立足的问题,立足,立在什么地方呢?立在道性里面,所谓的道性就是一个非常博大的,你没办法形容的一种状态。有很多人他对这个问题就不大容易理解,总觉得好象一定要找一个门派啊,功法啦,名称啊,或者找一个有名称的师父,然后去确定那就是我的师父怎么怎么样,然后我有了这个师父以后,我就想到我应该怎么样有发展了。甚至可以这样去说,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怎么怎么样高,或者怎么怎么样大,这无形中就引发了人潜在的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8 1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段落摘录链接: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最近呢,我也刚结交了一个朋友,他向我要求了很多,你比方说象对过去的一些教材啊,他都要去了,他说在人家那个地方要是买一本教材或者是下载一个教材的话,往往要花几十块钱,然后在我这个地方,他说要,我就马上给他了,但是他要到最后一本的时候呢,我就跟他说:你还没有到这个时候。但是作为他来说,他已经确定,他说:我的师父是谁,是谁,甚至比如来佛还要大。意思就是说我的师父已经告诉我了,然后呢,我肯定是能够修成功的。当然我一听这个话,我就知道这个缘分可能就要中断了。

为什么中断呢?因为人们欲望里面对道性的理解,他往往不能从虚性的一面去确定它,总喜欢从实性的一面去确定自己的师父啊,或者对象啊,这样就容易封闭自己。

我说的封闭自己就是说欲望的无限大和自己存在的无限小相互之间就可以产生一种约束作用。这个约束实际上就是说当你的欲望越大的时候,你现状你就越来越小,我说的现状就是说发展的现状。

所以说在师父的面前,我们实际上都应该取这样一种态度吧。就是说我们应该师不为师,众人为师,当你不能够尊敬你身边所有人的时候,不能够尊敬所有的缘分的时候,不能够尊敬所有的存在的时候,你说你的师父有多大,可以这样说,那都是一种谬误,都是一种非常难以解决的妄念。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因为现实它的阴阳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就是说当你在阴性的物质方面没有足够的积累的时候,你要想在阳性的方面获得一些东西,那么你肯定就有很大的障碍。

所以说这个阴性的一方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不是信息呢?你比方说信息它可以这样说,它可以说自己是盘古,可以这样说自己是太上老君,或者这样说它是大日如来,或者它是阿弥陀佛,它可以把自己说得无限大,但是你相不相信呢?我想你只要相信了,那么你的魔念也就跟随着产生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他是有形有名的,就象我们过去古人讨论的名实概念一样,因为你有名,你就有实,有实就有名。有名而无实的这种东西它只有一个事物,那就是道。

有名而无实的东西那只有道。为什么道是这样呢?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它没办法去形容的一个存在。但是所有的其它的名,你往往就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实和它相对应。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考虑过没有?拿现实中的所有的东西跟道相比较的话,就象我们所说的人道主义的道,或者是医道,包括现在的科学也可叫做科学之道,所以说司马迁就说嘛: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说那个道,你没有合到一块的时候,你没有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去支撑它的时候,那么你所有的现实你必然要回到你的矛盾交汇点中间去,这在二律背反中,就是有一种哲学观念叫二律背反,象这种观念中,它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实际上在这个现实中为什么要采取老子的那种无为方式呢?无非就是说要学会回避我们在造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就是说你只有从无为的角度,你才能够回避掉,如果要想有为,你就回避不掉。所以说当你创造一个事物的时候,你必然要封闭一些事物,所以说我在国庆节所跟大家交流的一些内容中间,基本上说的一个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以及基督教也好,很多的宗教说教一旦产生以后,它就必然要形成一种教派,这个教派呢,它对于人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限制。这种思维的限制它是不能够与时俱行的。就是说它必然要限制自身。这就是我们人类有很多很可悲、很可怜的地方,有很多东西要自我解放。但是呢,这些东西不放下来,你就解放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8 1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段落的出处链接: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从我们现在谈到这个方法怎么样掌握的问题,潘工就希望我能够简单的讲一下,实际上这个问题它没办法简单的讲,就是这样,你如果说有这个缘,你终究会走到这个里面来的,你会孜孜不舍的去追求;你如果说没有这个缘,你自动的就会去找其他的有名有姓,有实际操作的一些功法,你这样去找,你肯定会去找的,但是呢,我们这个本身的修炼方法里面有没有这些具体的操作呢?肯定有的,但是呢,大家不感兴趣。


为什么不感兴趣呢?就是因为象上一次谈的那个问题一样,什么叫想象,想象的功法在人的修炼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上一次就谈到这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实际上我就把想象推广了一下,推广到我们的明心见性里面去了。大家就觉得好象我讲了一点真东西,实际上这还不是什么真东西,这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联系。但是这个联系呢,往往被我们自身所忽略了。


我们平常在文化上和社会习性上,不大习惯于面对我们的性,然后去谈道。不习惯于这方面去运动。而我实际上跟大家在这个方面说白了,就是因为我接触的人比较多,信息也接触得比较多,这样呢,我就发现这个问题的核心到底在什么地方啦,然后呢,从这个方面不断的绕弯子,然后不断的循环地引导,循环地引导实际上就是根据师父的信息,说通俗一点,天地间它有一个同步的共性的东西它在运动,但是这个东西不大容易被人观察得到。


为什么观察不到?就是因为大家不习惯于观察集约现象一般观察的都是个人的个体现状。也就是说大家自身的感觉啊,自身的那个信号啊,自身的那个疾病啊,或者是自身的兴奋啊,所以说人他在这个方面慢慢的就在矛盾中间,你比方就象我们修炼一样,既要提倡大家立志,要心怀众生,同时呢,又要一心向内,一心向道,这个就是矛盾了。这本身就是个矛盾。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这个就需要我们自己的系统意识去解决,我们的后天意识它没办法去解决的。就是你习惯于用后天意识去判断,你说我采取一种固定的方法,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你每时每刻都在跟自己添麻烦。添麻烦也就是说你把每一步设计好了,然后你再去做的时候,你的成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你的失败却是很多的。这就是我们不提倡有为功法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8 17: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段落的出处链接: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所以我们在对不好的东西或好的东西观察的时候,我们自己就要从道性的角度去观察。你比方说我们在修炼的时候肯定要炼丹啦,那么炼丹作为人来说,在自己的身上,就象我刚才谈到女性和男性一样,男性的思维它肯定是理性的,女性的思维她肯定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和理性的,它很难得谈到一块。那么只有一个问题能够使他们沟通,那个问题叫什么呢?那个问题就叫恋爱。

什么叫恋爱啊?恋爱就是一种情感的全方位的吻合。意思就是说这个感觉它首先是因为这个信号在前面已经在运动了,这个运动达到一定的境界以后,那么人的有形的物质,就是这个现实中有形的物质它必然跟着这个信号的运动自动的进入了。就象我们都恋过爱的人一样,就是你看到对方,你自动就能够找到这个感觉了。你就知道这个人就是你的爱人。那么这个概念在现实中或者在我们的修炼中,它也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身体中有很多的阴性的物质,你不要排斥它。那么很多阳性的物质呢,你也不要过度的去迷恋它。为什么都不能过度呢?那就是因为这个阴阳之道的原理,就是你要想造化,你就得把这两种物质的习性恰到好处的去给予揉和如果说你没有这种能力,那是因为你的心境没有达到一定的德行造成的,所以说这个时候就要修德。修德到底修的什么东西?那就是自己潜在的感觉一定要跟上去。

所以说在这个疯人院里面,当然规范的是什么东西呢?规范的是你的后天意识的漫无目的地瞎寻找一气。瞎寻找一气就是说你以为你所接受到的一些什么啦,或者是点化啦,或者是书籍啊,或者是理论啊,就能够引导你自己这个主观意识走向健康的道路的话,我想那一点是很难以做到的。就包括我这些说法,很多人听到脑袋瓜里面去以后,就一不定能够理解我全方位的思维到底是什么回事,他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魔念。

为什么会产生一些魔念呢?就是因为想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谓的出发点是什么意思呢?你比方说象我的社会经历,我的年龄,我吃过的苦,我尝过的甜,我可以这样说,这些东西每个人他都不一样的。在这种基础不一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思维,然后被另外一个人接受了的话,它不一定全部都是好的结果。大家注意我这一句话,然后希望大家从这句话里面就知道实际上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意识它本身就是要大家去规范中间不规范。

规范中间不规范是什么意思呢?规范就是说你要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受到约束的,但是你又要知道这个东西它不能去争。特别是你这个天下,你不能跟自己相争。如果说你非要让自己去按自己所定的一些规范去约束你这个生命的话,你实际上已经在跟自己争天下了。所以说老子的无为和他的与天下不争这个观念本身也是矛盾的。

这个矛盾,他希望大家能够从比较的角度发现这个矛盾,然后去解决这个矛盾。然后就象我说的那个意思一样,当你理解了什么叫恋爱以后,你也就理解了很多阴阳之道它凭什么东西去造化。人有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他要等待一种机缘。这个机缘就是说天地之道它不是不生发,而是因为这个时机未到。就象春天要到来一样,很多的生物它不可能在冬天去运化的,它只有靠春天去运化。我们人要想运化自己的身体,那么你就要知道这个道理啦。你也应该等待你生命的春天。

生命的春天到底是什么东西?希望大家自己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上去寻找自己春天的感觉,你不要从书中间去找,也不要从那些文学的作品中去找,也不要单纯去从说教中找,你都找不到的,这一点只有靠什么呢?只有靠你对人世间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所说的热爱人生,热爱社会,热爱自然,从这个中间,你去发现你自己怎样扩大自己的爱心,怎样扩大自己的着落点,然后从这个中间去找到自己心灵的春天;那个时候,你再去造化,你就知道当初的状态,就是说对于很多神经不正常的状态为什么要约束,它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一种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8-11-18 18: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段落的出处链接:2008/02/16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学习

我为什么单讲理论,不讲方法呢?就是因为我的方法就是融合在我自己的实践中的。我不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对待我的生存状态的时候,那么我这种方法实际上就符合于道性了。如果要用一种固定的方法,你去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或者是自己的心灵状态,你说你能够适应吗?你肯定适应不了。

为什么适应不了?就是因为你的思维中的不断的机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因素都是来自于你所接受社会的一些影响所造成的,你比方说你要看电视,要看电影,还要上网,还要聊天。还要去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人家怎么做的,你看了之后,你又拿过来和你自己心里的潜在信号相比较,一比较以后,你肯定觉得你自己的理解还是对的啊。实际上你就不知道原来我们的凡心和我们的潜意识它永远的是背道而驰的。它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叫无为。

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维和他的不与天下争先后的这个思维是我们修道的核心。这个核心呢,都是建立在他所说的对天下慈爱的基础上的。把这三点做到以后呢,我想就没有什么需要强调的地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45 , Processed in 0.01916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