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 (三)

[复制链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14 21: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存与修炼》第六章:P34摘录
上一章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有细微的变化,这个变化非常的微妙,又非常实在,空气并不能被看到,但是他的作用非常微妙。让你感觉到这是神奇的,古人发明风箱有它神奇的一面。有了微妙的变化之后,才有了奇妙,有了奇妙的东西以后,才产生了玄妙的一些想法。有了玄妙的想法以后才会觉得这个东西和神有关。有了神妙的想法以后就知道,既然要掌握个东西,就要进入到这个神妙中去,那就是仙妙。由微妙过渡到奇妙,然后玄妙神妙仙妙。回过头来看,细微的东西你能放弃掌握吗?


这一段话里有好多个“妙”,这个妙究竟是什么意思,刚开始理解这个妙时,就是使劲想像,最后发现,无论如何想像,都逃不过电影中的镜头和小说里的描述。从读《生存与修炼》到现在,才对“妙”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感受。


妙:就是身心变化所产生的感受,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16 22: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讲《逍遥游》的部分文字,章道友发在玄德之境群里的内容,我转发过来。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讲解]


   “北冥有鱼”,北冥在什么地方呢?这个肯定是庄子在创作中编出来的一个名称。当然他也说了,有些古代的文献中也说过这方面的东西。“齐谐者,志怪者也”这上面记载的一些东西是他在创作逍遥游的时候所依据的一些内容。


   不过根据我个人的一些阅读感受,我就觉得他意有所指。这个“北”,根据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中习惯性的分类,北边属水,水在我们人身上属于肾脏。


   他说“鲲化为鹏,徙于南冥”。现在有一个“北冥”又有了一个“南冥”,作为这个“冥”一般都是指的阴性的部分,特别是不可见的一部分。比方说冥币、冥钱,就像宗教里面所说的地狱中使用的一些观念一样。这里说的“北冥”和“南冥”指的什么呢?


   又说了这么大,这个“北冥有鱼”有三千里那么大,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表面上看起来很恢弘,但实际它指的是人身体内部这个南北相适应的地方所具备的一些生命背景,它指的是生命背景。


   在中医里面,北边属水,五行里属水,指的是人的肾脏。他又跑到“南冥”那个地方去,“南冥”是什么地方呢?南边属火,它属于人的心脏部位。


   如果要是有一个事物,它在人的肾脏中他成立的话,这个论点成立的话。从人的肾脏,它一直要运行到人的心脏里面去,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在这个丹道传统文化里面经常所说的要心肾相合。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就是“北冥”言志,“南冥”通心。


   我们现在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北冥”他描述的比较多一点,而“南冥”基本上没有做交代,说明北边是实的,而南边是虚的。南边是虚的,指的是人心的那一部分,进入到意识形态里面去了。北边这个实的一面就是人的身体这个基础部分,在中国人的中医里面称之为精气神的精。


   北实而南虚指的是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客观的描述人身体的状态。


     -----厚音老师讲《庄子·外篇》第一讲 内篇《逍遥游》


          (学习笔记,未经老师审阅,不当之处请老师和道友们直言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16 2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到什么心肾相交,什么水火既济,什么取坎填离,什么南水北火的,看到这些话,基本上是一团浆糊,搞不清楚在说啥。
这次听老师讲了庄子的《逍遥游》,讲到了南冥、北冥代表的意思,好像明白了一点心肾的意思。


肾精就好比是汽车里的油,汽车不管是往北京开还是往西藏开,都必然要燃烧油箱里的油,方向可以选择,到达目的地耗油则是必然,人生也是一样,务实可以选择为富贵为荣华为功名为利禄为妻子为儿女等等的世间情事,然烧自己的肾精,也可以务虚,在无何有之乡种一棵世人眼里的无用之树,燃烧肾精,养大这棵树,然后在树下逍遥。


肾精转化成能量,用来做什么,则是心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18 2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0-10-18 21:15 编辑

老师讲《逍遥游》片断,文字整理:章道友


[原文]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
[讲解]:
   我们不是搞这个专业的文字考证,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这些问题里面的一些积极因素。

   比方说《逍遥游》里面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国人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这些生物都是有呼吸连接在一块儿的,这一块儿就是空气。大家都知道了,每个人呼出的一定是二氧化碳,吸进去的一定是氧气。人与万事万物是一样的,都在呼吸。哪怕是一块石头,它也要呼吸,要是不呼吸它就没有所谓的风化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所下的结论,他可能是比较符合我们现在的科学思维或者是文化惯性的。

   另外一个方面,庄子阐述了一个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他称之“小大之辩也”。刚才说了“鲲鹏”与“蜩”这生命的相对性,这个与老子所说的长生久视的这种跨越,就必然有联系了,一个是非常大,一个是非常小,一个的志向要从“北冥”飞到“南冥”去,而一个就是我在那个地方过着小日子,飞上飞下,跳上跳下,就那么一点距离,就那么一点范围,这不也是生活嘛?

   他首先劝导人们要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意境,就是“鲲化为鹏”。化为鹏同时还要完成一个过程,从“北冥”到“南冥”的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在我们的生命中,就是你的心肾合一。人的心肾合一的就达到了这个人的先天状态。从修炼的角度上来说,他达到了先天的状态,他的元精就可以去哺养他的元神,促使在生命还存在的时候,这个神能够达到老子所说的外其身的这个状态,达到外其身的状态以后,生命的存在他就有保障了,一个外其身则身存的保障。

   这个保障实际上是把庄子的这种精神用来去翻译老子的圣人的意境。庄子有一个说法“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把庄子和老子进行比较的话,他们就有这样一种区别。

   老子相当于六合之内的这种圣人,他留下道德经以后,他光有论,但是他没有述。而庄子恰恰就在这个地方把老子的道德精神从他这个论述的角度加以的表述。《逍遥游》就是一种论述,除了结论以外,还有很符合逻辑的一些表述。

     -----厚音老师讲《庄子·外篇》第一讲 内篇  《逍遥游》是一种论述。“鲲化为鹏”。

          (学习笔记,未经老师审阅,不当之处请老师和道友们直言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18 2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讲的这段话让我理解了心肾合一的作用是什么。

他首先劝导人们要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意境,就是“鲲化为鹏”。
化为鹏同时还要完成一个过程,从“北冥”到“南冥”的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在我们的生命中,就是你的心肾合一。
人的心肾合一就达到了这个人的先天状态。

从修炼的角度上来说,他达到了先天的状态,他的元精就可以去哺养他的元神,促使在生命还存在的时候,这个神能够达到老子所说的外其身的这个状态,达到外其身的状态以后,生命的存在他就有保障了,一个外其身则身存的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18 23: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鱼:欲。
昆:昆虫。
鲲:动物的名称。用来和鹏做比较,处于低位的生物。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比喻人的欲望也是很大的。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转化。
朋:成群的意思。
鸟:在天空飞的动物。
鹏:由“朋”和鸟组成,指从同类中脱颖而出,喻指人的解脱。和鲲做比较,高度不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可以转化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几千里之背,是说鹏的承载力大。意为转化的动力来自于承担。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而飞:积蓄的力量突然爆发,一飞而起。
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翅膀象云在天边一样。(比喻大,大物必生于大处。)(垂:边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大鹏鸟借着海运的力量飞向南冥。
海运:
南冥者,天池也:南比喻为美好光明的地方。比如南极仙翁,寿比南山。
天池,可以理解为九万里之地的九重天,意指有高度的自由美好的地方。


鲲转化为鹏意指修道的途径。


牵强附会的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0-29 1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0-10-29 22:14 编辑

"南冥者,天池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二种“天池”,是二种不同的逍遥快活。
南冥的天池,是大鹏鸟的逍遥快活;
北冥的天池,是鱼的逍遥快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1-2 10: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第一次去草庄时,老师讲了几个他亲身经历的因出偏而丢了性命的人,对于这样的事情,老师深感婉惜,我因为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也就当做听故事了。事实上,这是老师打的一针疫苗,防止出偏的情况再现,告诉我们修行是珍惜生命,修行是热爱生活。


为什么一上手练功容易出偏,而要把改变观念,修心修德放在前面?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知道的。我现在是这样理解的:
在一开始修炼时,我们的整个思想观念和记忆都是我们后天形成的思维体系,练功时内心的觉受都是这种观念下的七情六欲,和对人世间功成名就的渴望,所以在功夫中升起来的境界更多的是人的妄想之境而非真境,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着逐渐减少欲望,学着无私无我,学着奉献自己,学着慈悲,学着有爱心,也就是老子的三宝“慈、俭、不争”,慢慢的达到忘我无为,把旧有的后天思维用适合修炼的思维替代,这时再练功,就会安全,也会事半功倍。这也就是老师说的“先修佛性,后进仙道”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1-2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就是精气神的凝聚,如果胡乱折腾,精会耗散,气会乱窜,神会丢失。只有这三者常常在一起,生命才会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0-11-28 0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0-11-28 09:49 编辑

早先去草庄就发现老师把一个一个装过东西的各种袋子,叠好摞的整整齐齐的放在一个房间里,就是用过的各种绳子,也会收集到一块再利用,这也是旧物的再利用,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很认真的修一把很旧的坏了的伞,当时我认为大可不必为了一把又旧又坏的伞浪费时间,现在想想,在老师眼里没有废物,老师也不会轻易弃物。

草庄有一个说法,就是你到草庄来,老师不会拒绝你,你要离开草庄,老师也不挽留你,好象觉得这个也很正常,在一次网上听课,听老师讲到,大概过几年,草庄就会自动淘汰一批人,我就不明白,什么叫自动淘汰?是谁淘汰的?现在我就能明白一些,这个淘汰,就是自己淘汰自己。老师把一个旧物都不轻易弃掉,更何况一个人。

在老师眼里,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35 , Processed in 0.0248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