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五日到了草庄,一到草庄就告訴老師,我的計畫是在草庄待夠四個月,老師根據我的計畫,把喂狗這件事情交代給我做,這是十年來,我第一次和草庄的動物一起相處,以前只是看到有雞鴨貓狗,但是并沒有親自動手喂過他們,這次是要親自給狗做飯親自去喂他們
喂狗,先要給狗做飯,陶老師交代我,給狗做飯要用多少水,多少米,多少莱,多少肉,把这些放在一起燒開後,用余火把狗飯焖熟,就可以給狗吃了。狗吃完飯,在魚池里把狗的飯盆洗乾淨,飯渣,魚可以吃,這事兒簡單吧,我認為這都不是事兒。往往不是事的事儿,也會有事兒。 大概喂狗四十多天時,老師突然問:魚池的水怎麼变綠了? 我回答:就是,我也發現變綠了。 老師問: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我回答:不知道。 老師問:狗的飯盆是在魚池里洗的吧? 我回答:是的。 老師問:是不是剩餘的狗飯也倒魚池了? 我如實回答:是的,狗吃剩下的,還有有時多做了的,都倒魚池里喂魚了。 老師說:這就是魚池变绿的原因,倒在魚池里的狗飯,在水里氧化分解後,水會变绿,以後注意狗飯的量,也不要給魚喂狗飯,在魚池把狗的飯盆洗乾淨就可以了。
老師并沒有指責我,找到水变绿的原因後,第二天老師就把魚池過濾清洗了一遍,你說,我還好意思再往里倒嘛!說什麼都是多余,趕緊改才是重點。
往後我就尋思做狗飯這件事,我的問題在哪裏。 去草庄的人都要求參加勞動,我也不是第一次去草庄,所以不存在逃避和對抗勞動的想法,給狗做飯也不存在名啊利啊的,也沒有什麼手藝可炫耀,也沒有要邀功請賞的動機,事情本身也沒有難度,更何況在做的過程中,有好幾次陶老師提醒我,給狗做飯是焖熟,不是煮熟,也有提醒我量大了,我都听而不闻,还是继续着自己的做法。这样一点一点捋到后面,我的念头呈现出来了,我每次做狗饭,就一个想法,让狗狗吃好让狗狗吃饱,宁可剩下,也不能不够,所以做饭时我会煮啊煮、搅啊搅,哪里有焖熟的概念。
这时我就想,我这样做究竟是狗狗的需求呢,还是我认为这样做,是慈悲是善良是对狗狗有爱心呢?反问之后,我确认:我这样做了,我心里踏实,我心里安然,至于狗狗真的需要这样做的饭吗?未必,因为狗狗生肉也吃,骨头也啃,狗饭焖熟,是合理的做法,至于煮啊煮、搅啊搅的,纯属多余。
哪我为什么没有按照吩咐的要求去做?我为什么要做多?我为什么要煮啊煮搅啊搅的?因为是给狗做饭,除了狗狗爱吃不爱吃的反馈,几乎不存在人为干扰的因素,这样一直捋下来,我就清晰的看到了,我在做狗饭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贯性和行为惯性。所谓的当下放空也只是说说而已,自己仍然在旧有的惯性里。
虽然很难用文字陈述表达自己清晰的发现和感受,但是,我是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到了自己在喂狗这一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惯性,这个发现,在哪几天里,让我开心不已,时不时的有这样哪样的感悟浮现。
首先,我看到老师是教我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完整,做合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间老师問的簡單明瞭,做的默默無言,没有和你多余的话,也没有玄之又玄的说教,老師言傳了,老師身教了,我聽了我看了,調不调整、改不改变就是我自己的事了,就看我自覺不自覺。
通過喂狗這件事,我明白喂雞喂貓喂鴨,都是一樣的道理,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劈柴做飯是修行,挑水種菜是修行,割草锄地是修行,做好本職工作是修行......這就是法無定法,從中看到自己就好。生活就是修炼,修炼就是生活,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常道非常道本为一体。
記得第一次到草庄,老師也是教年輕人如何做事,如何把事情做好,我当初認為,老師教年輕人把事做好,是为了他们能在社會上立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由此我很感動,因為我看到老師比任何一個道友都辛苦,十年了,我才有所體會,做好一件小事,就是修煉。《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有写:“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最難的事情莫過於天人合一,天下最大的事情也莫過於天人合一,这样的大事,这样的難事,就是从简單易做的事情中来积累,就是從細節處發現問題、分析问题、解決問題中来积累,从简单细节的观察中来看事物的本质,来看自己的内在,通过这样的观察这样的积累,我们既能体会道的“妙”,也能体會自己的“曒”,曒是边界的意思,也就是自己的局限性。積累夠了,結果自然呈現。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实的做事,不好高骛远,只管耕耘,不问结果,功到自然醒。
以前因老师的辛苦而感动,现在因老师的道行而感动。愿有缘者,通过向老师学习,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