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二)

[复制链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4-28 07: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75讲警语佳句:

想图造化就一定要服气,服众生之气,要知道造化藏于天下,智慧冥于众人。

众人的智慧藏于微妙,天地的能量蛰于无为,这一点不服也的服。

服气流于平常,伏气模拟造化。

一旦弄懂了伏气拟人的道理,造化就是一个极方便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5-3 1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人的生存之路上如果没有大慈之志,迟早都有被用或被动承受苦难的局面来临。

无中生有的问题:同事的问题
  厚音老师您好!
    最近同事谈起他亲戚(二姨)的一件烦心事:同事的姨夫在腊月里因患癌症去世,他二姨因为总是发作癔症,而不得不离家到姑娘家生活,姑娘可能信仰佛教,也参与一些佛事活动。据说他二姨的癔症已有20多年了。身体病病怏怏的一直不大好。这样的事情以前也总是听说,但在一些巫婆神汉的作用下,一般过一段时间都会慢慢痊愈。而同事的亲戚的癔症居然要得一辈子?据说在姑娘家也是就近住进了寺庙。请老师谈谈这是怎么回事?

(只要是生命就必然承载着一些天地的存在,这就象大地的地貌会承载不同的植被一样,有什么样的地貌就必然会生长出相适应的植被。人的生命随着各自的出生时空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寺庙里人们的信仰活动造成了比较激烈的信息交换,有问题的未觉悟者本来是抱着解决自己的问题住在寺庙里,却不知意识上的祈望不敌自然的运动法则,这法则它会将人不希望有的东西带到人身上来,造成延展了问题而并不是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信仰的人们集合到一起时形成的负面效应,这种效应与人的意识取向的集约性不无联系。

  《西游记》中没有唐僧的坚定意志,沿路的九九八十一难任何一难都可能要了他的命,普通人的生存之路上如果没有大慈之志,迟早都有被用或被动承受苦难的局面来临。)

          ------ 厚音老师讲《西游记》[第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5-3 1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是生命就必然承载着一些天地的存在,这就象大地的地貌会承载不同的植被一样,有什么样的地貌就必然会生长出相适应的植被。人的生命随着各自的出生时空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5-3 1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寺庙里人们的信仰活动造成了比较激烈的信息交换,有问题的未觉悟者本来是抱着解决自己的问题住在寺庙里,却不知意识上的祈望不敌自然的运动法则,这法则它会将人不希望有的东西带到人身上来,造成延展了问题而并不是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信仰的人们集合到一起时形成的负面效应,这种效应与人的意识取向的集约性不无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5-25 12: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处链接: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语聊汇总 西游记 第76讲
修炼不是要人去坚持对立而是寻求大通为一   《西游记》在教我们和谐人生之道

1“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这一回中大殿上唐僧的一番言谈与“国丈”的一番言语是对立还是妙合?他们的观点与修炼有何关系?关键在何处?

书总是人写的,作者的一心而演怼论,无非是想表达元义,厘清矛盾,阐明常玄合而为一之道。

唐僧讲的都是禅门至理,皆涉修心臻妙之言。“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这识心之言说的即是“认识自己”必要性。“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
接着他说:“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此番话将国王妄作其心已入邪道,因病以小儿心肝为药的恶行根源予以点明,也将世间以御女采战为修炼,使人之真性陷入“讹笼”的现象予以了直言批判。
说来轻松,细思极恐,修行者作恶则胜过常人何止千倍?!所以觉心悟道在前是修炼的务需。

接下来国丈说道:“寂灭门中,须云认性,你不知那性从何而灭!枯坐参禅,尽是些盲修瞎炼。接下来又说: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槃遗臭壳,又不脱凡尘!”,他这番话句句都是合于阴阳之道的,讲究的就是一个性命双修合一致道的道德观。而他所说的:“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正是“先修佛性后进仙真”所要下的一番真功夫。所以他俩明里是对呛,实质上是性命之呼应直臻上仙境地的必修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5-29 2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19-5-29 21:32 编辑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单腿立不住,大步行不远。自我表现者不能明道,自以为是者无法显道,自我夸耀者无法积累功德,骄傲自满者无法长长久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道就是这样作用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象是吃过量了的食物,影响人的行动,障碍人的修行。所以,多余的物,有道的人不会要,不好的事,有道的人不会做。

这一章是从人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修道不能急于求成。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性所固有的本能,是人有某种能力之后的一种彰显,在修道而言,则是修道的障碍,所以要去除。

第二十一章说的是功能,第二十二章、二十三章,二十四章说的是有功能时,如何继续修炼,去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四自障碍,而不急于求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5-29 2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顺缘逆缘都是缘。遇到逆缘,能跨过时,逆缘带给自己的比顺缘要多的多。
有时遇到逆缘,自力不够,也会跨不过去。
这个逆缘就是“我”,“我”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6-16 1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看了《道士下山》,何安下来到山下,经历饮食男女,爱恨恩仇,善恶对错,偷盗邪淫,高手对决,江湖仇怨等等之事,终归悟透人生,看懂世事,远离红尘,日月合璧,安心回归自然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6-24 10: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唐僧在这一回中非要自己去化斋饭,这表达了修炼者哪种情景?能说会道是不是就找到了成真了道的门径?

  (唐僧在这一回执意要自己去化一顿斋饭回来,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孙悟空和猪八戒都劝他不要去,但他还是要坚持。
   这一点也表达了人在生活中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一腔热情,放下了一些美好的生活,想往着修炼中的神奇和玄妙,期待着觉悟和超越。
   代表了修炼者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却不知修炼这条路与人一贯以来的观念炯异,具备超越想象的不同。

   按图索骥又错认了人家,根据修炼的基本文字介绍去走自己的路,结果又错认了人家,一走就走到盘丝洞里去了。这是一种什么比喻呢?
   执着追求是一件值得赞尝的事,用在生活的努力成功方面是难能可贵的。修炼却是走向反面的一件事,太执着于一己的态度了,灵活性就发挥不出来。
   太追求于一己之成功了,就不会招致道性的亲睐。
   太过早的开发性命中的“处女地”了,到头来自己所面对的性命已经千疮百孔,再难造化。

   过早的开发性命中的“处女地”这句话的意思,在生命中有很多领域都尚未开发,在主动上从未发挥过其功能,而且从文化上或科技上也并未知晓,我们将生命中这些个领域称之为“处女地”。

   人未曾修达一定的境界时,就不会知道人身的“处女地”还是挺多的,这一点与西方的生理意识是不一样的,需要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有实践检验的经验中找到答案。

   过早的开发了生命中的某些领域但是又不懂其实质,如功能性或感觉性开发中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超常启动以后,人们习惯于称其为超视觉,超听觉,超感觉等,实际上它们并不是“超”的概念,因为这些超常状态的硬件都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形态中,只不过其软件的匹配不对等而已。普通人的生命形态还处于低级的运动范畴,尚未修炼到高级状态的生命是不真实的,大部分人一生尚未开发或使用过这些为人进化所准备的宝贵领域,生命就走到尽头了。

   修炼就是要用毕生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认识和实践这些没有开发的地方,达到属于自己的境地。

   唐僧去化斋的家中没有一个男子,纯阴无阳之相,人深入其中一定麻烦多,无法造化之故。同时还会吸收人的阳气以图趋衡,因此必然为其所困。
   人找到修炼的出发点,并且明白生命中阴阳资源的运动原理而随时调整自己的观念状态使其能促进造化,理性上是如此简要的,到了实践中人却容易犯糊涂。
   “阴阳得类”的认识需要自然观念的积累,如果错认了人家又执一己之念而独求,那就是凭主观将人生引导至纯阴无阳的环境中,无非就是些人油,人肉,人脑这些阴质无阳的事物,就象唐僧所说的:“若是这等东西,我和尚吃了啊,莫想见得世尊,取得经卷!”即“若将此物为丹质,怎得飞神上玉京”的意思。

   面对我们并不知晓的求真领域和大道的深不可测,既不了解生命中的阴阳,也不了解修道中所需的阴阳,修炼中一下手就去积累能量,希望能够控制生命的主动。
   面对造物的无穷智慧,人们的耐心是有限的,现代人修炼方便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不需要向人问道就能够胸有成竹口若悬河地讲经说法,不需要印证真假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不需要修心磨命就能够坐享天成,不需要谨慎谦恭就只懂得浑蒙自信,不需要懂得根本就已经命归黄泉。)

          ------ 厚音老师讲《西游记》[第七十讲]人心向内求则万事万物皆美,西游记在告诉人们心向外求则众美生魔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19-6-28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遊記》里的妖怪,不論是被孫悟空打死的,還是被主人收伏的,最後都現了原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45 , Processed in 0.0295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