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 (三)

[复制链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1-11-30 15: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修行一定要抓住根本,哪什么是修炼的根?什么又是修炼的本?我理解的是要把“修心修德”做为树的根,把“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当做树的本,本也就是树的主杆,这样修行路上就不会急功近利,生存生活修炼一体化,让生命之根得到滋养,树有根,自然千枝万叶,树无根,枝叶难存。所以修炼学习我们就把功夫花在究竟根本上,不为寻枝摘叶浪费精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1-12-6 10: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1-12-6 11:10 编辑

《庄子.天地》摘录:
原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厚音老师讲《庄子.外篇》《天地》第二十三讲节选
文字整理: 章道友。文字来源:玄德之境群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这个“无”是本体的一面,“无”有无名的一面。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它的形状还没有体现出来。物得以生谓之德”,有“一”而没有形状的时候,就是开始的时候、混沌的时候,万物得以生发,这个谓德。意思就是这个“泰初”本身是有德的,庄子描述的是道与万物产生的面貌,通俗点就是简单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后面的句子也都是随着这个描述而来的。

我们来看看(网络上)有人在翻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怎么样引用的,“元气萌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元,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这些说法都是比较文字性的,接下来又说“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个别的形体”,这个翻译的太细了,太细了以后就不能象我这样比较抽象的把它概括起来描述,描述什么呢?描术一种关系。比方说“有”和“无”的关系,“有名”和“无名”的关系,“一”和“万物”的关系,这几个关系就有“一而未形的时候,这个“一”是没有形状可言的,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同一性法则就认为“一”是有形状可描述的,所以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数。这些文字都是我们从古人的经典中所获得的,这一观念既然是古人的观念,那么我们现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从自己的实践上去理解,什么叫“形”,什么叫“一”,什么叫“物得以生”。万物开始生发的时候,是以为有这个“一”,而这个“一”又没有具体的形态,如果有形态的话,那么万物就没有办法生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背景是混沌的,到现在为止还是混沌的。

庄子他在描述过去的事,(现在)好像已经发展到今天当下这个状态,原来的毕竟一切都一定的非常明晰了,我们人类就可以反过头来用自己的科学和文化认识去怎么追溯这个根源了,能追溯他的根源吗?追溯不到的。为什么会追溯不到呢?这就是刚才阐述的一个观点,就是它“一而未形”这个“一”你是看不到的。你看了以后这个世界就被破解了。所以说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哲学心态,不是没有名堂的。

物得以生谓之德”,“物得以生”这就称之为德。

未形者有分:没有形状者有分,它是有分别、有分类的、有分解的。分解就是说它可能一分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这一个分解的可能性。

且然无间谓之命:“且然无间”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分的时候,千万要记住它中间是不会有间歇的,不会有界限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就称之为“命”,“命”是命令的命,是一种致密性的变化,而不是它闲的没事瞎搞一气,所以这就是阐述出来了这个世界变化中的规律性。

留动而生物:就是保留动的一面,保留生机的意思,那么生物自然而然就能生发出来,万物的生发自然就有一个基础。“留动”也可以翻译成为流动而万物生,就是东西流动起来了万物就开始产生了。

物成生理谓之形:明理则形化归一,物体形成了之后,万物形成了之后,它必然有其道理的存在,这个道理被我们的意识总结出来以后,就成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如果要是你是在变化中,也就是“留动而生物”的话,那么我们的意识也是流动而不是固定的,将生机化育。我们的生机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于我们思想的流动,而不是来自于我们思想观念的僵化。如果我们僵化了,我们的思想就流动不起来,我们认识事情就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这是我们所必须要明白的一个基本的哲学认识。“物成生理谓之形”,这个“形”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形”是说它是抽象的,我们说“形体”,“形”就是抽象的,“体”就是具体的,“形体”合起来就表现出生命的阴阳并存,所以庄子说“形体保神”。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说的就是一般但这个“形”形成以后,就是你对他的描述、认识以及观念好像都存在以后,那么这个形体就是为了保持背后的那个存在的运转,不是说把注意点就放在这个形体的承载上面然再去认识。“形体保神”,把神的这个形态确立以后“各有仪则”,背后的规律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个规律就称之为性,即“谓之性”。

性修反德:这个反是什么意思呢?“性修反德”就是说你明白了这个规律,你积攒对这个规律的认识,同样也是属于“性修”,“性修”就是说你慢慢的修,慢慢的明白一点,一点一点的明白,最后返回到德的积累中间去了。

德至同于初:“初”,这就是“泰初”的“初”,“同于初”就是“一之所至”的“初”,所以“德至同于初”,它自然而然的就回到了“泰初”里面去。
“同于初”的这个“同”,庄子又进行了论述,“同乃虚”好像可以说的清楚,又好像说不清楚,实际上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确定性法则”的由来。

同乃虚,虚乃大:“同乃虚”,它是虚性的。“虚乃大”,我们待会儿讲实例的时候,再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就很明白它到底怎么回事。现在我们从文字上讲解肯定不能仿效网络上那样,那样去解释的话,我们就丢失了我们自己本身的辩证思维。

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
接下来庄子有一种态度,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态度和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合喙鸣”,就像鸟一样在叫。“喙鸣合”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主体的表现,这个主体指的是我们的修炼者。

接下来“与天地合,其合缗缗”,前面的“合喙鸣,喙鸣合”,都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响应,现在说的是我们从我们对自然的一些生物的了解达到对天地的了解,最后“其合缗缗”。是不是说一定要非常确定呢?对不起,他说“缗缗”的意思就是不确定性。当然这是我的分析认为。后面有两个词是非常明确的,“若愚若昏”好像愚昧好像有点昏聩,但实际上到底是昏聩呢还是愚昧呢?对不起,既没有昏聩也没有愚昧,是进步了,所以说一定要有这种心态。

就像刚才谈到伯成子高的那种情绪一样,表面上好像没有写他的情绪,但实际上他是有情绪的。这个情绪在文字上就是“俋乎耕而不顾”,我自己做自己的事去了,我们平常人也是这样的,一旦有了情绪以后,为了转移自己的情绪就死命地干活,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免得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给搞伤了。

如果要是普通人的话,普通人就会想:既然天子下来了,他躬身问于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能够趁这个机会把这个道理给讲明白,然后重新返回到政坛上去做自己的贡献呢?他(伯成子高)不是这样想的,因为他已经觉得很失望了,他已经有这种失望或者无力回天的那种感受了,所以他就处在这种非常难受的状态中。
所以说我们回到下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在说什么的问题,我们思想的境界要高,要知道事物是怎样变化过来的。上面讲了社会治理的进化和伯成子高眼中的退化,然后下面讲我们个人的修炼,人人都希望自己变得聪明一点,有文化一点,有智慧一点,豁达一点,变通一点,或者是成功一点,就觉得这样就是所谓的修炼了,实际上这里讲得就是恰恰相反。

所以你要与天地合,“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你的验证是需要有生物来验证的,而不是由人来烘托的。别人都说你了不起了,你是对的,你真的对吗?就象伯成子高说禹一样:你能够不对吗?你肯定是对的,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认为你这种”对“里面有问题,但是我们只能保留自己的意见了。按他(伯成子高)当时的态度就是这样子的。


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所以到这个时候,庄子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其合缗缗,若愚若昏)就是“是谓玄德“,反矣称之为玄德,反矣大顺于发展之必然,这就称之为玄德。

“同乎大顺“,知道整体的运动规律而不是局部的运动规律。

我们可能总在忽悠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处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是被当下的这个时代所产生出来的一些什么思想背景所影响的。这个影响里面自己肯定不能说跳出当下看到千年以前或者说万年以后,看不到的。为什么看不到?就是因为你还没有成为圣人,你作为普通人的话,你会忽悠自己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人要想“同乎大顺”,你就没有办法去做到这一点,因为若干年以后,就是刚才说的意思一样,不要说一百年以后,就是二十年以后,估计可能你也就不适应自己的存在了,不适应自己当下的状态了。今天道友提的问题里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在学校的学生尙且对现在这个世道就很多地方都不适应了,我们待会儿再说。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意图改变这个世界,先需要改造自身。这个世界需不需要你去改造呢?它需要但是它也不需要,这就是我们人在辩证性面前所应该了解的态度,那就是看你从事什么东西,从事什么事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入俗念,必有仙缘,观念一新就能登大雅。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的形化就会归于初,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从道理中间明白了这些道理的辩证来源,我们就可以回归到泰初这“一”里面去,甚至回到泰初的“无”里面去,这个“无”实际上就代表我们的德。所以我为什么反复的在解释这个问题,我说什么叫修德?修德就是你的无意识状态的积累,注意它和人的意识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德至则心止于虚,它在虚的一面会停止下来,去享受或者把握这个虚对实的作用性。因此我们有一个结论,合德则愿大而致远,合你的德性的时候愿力必然很大,志向一定会高远。合喙则知通自然,就像在草庄我们经常跟鸡、鸭、猫、狗打交道一样,它有什么举动,我们一观察我们心里就知道它会发生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鸡、鸭、猫、狗的情绪跟社会的情绪是非常接近的,所以人的情绪表面上细看的时候就觉得人在社会的表现非常细腻而复杂,但实际上总体上去看不过尔尔,非常简单化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合喙则知通自然。所以修道在这个方面的确非常有利于我们人提高自己的智慧。

这个自然段的意思要是确切一点就是:人心不同于初而同于利必有刀斧钺之缘,人如果不同于初,那么必然会被当下所制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3-28 1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3-28 10:42 编辑

大概第二次在草庄,晚上老师和道友们一起喝茶聊天。
有一位道友问老师:要不要经常诵读经典?
老师反问道:诵读经典有啥用?
道友说:哪就是说诵读经典没用处了。
老师说:我只是问你诵读经典有啥用?没有说诵读经典没用处。
老师这样解答时,我认为老师是在拓展我们的思路,要更宽泛的看问题,要多角度的看问题。

随后,我也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记得老师说:你说一个问题,我就说一个和你相反的问题。我当时就想,我问一个问题,老师你就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是A,或者答案是B,或者答案是在A、B之间也行,给我一个相反的问题,好像没啥用处,老师这样的解答,自己很快就忽略过去了。
第二天饭桌上,老师说,有的道理我讲了,我一看就知道你们听明白了,有的道理我讲了,一看我就知道你们没有听懂。老师说完,我回忆了一下,昨晚也没有多少问题,我请教老师的问题,老师说了一个相反的问题算是解答,我也不知道老师这样讲有啥用?对于老师这样方式的回答,我还是没反应。过后,我也会想一想,这样相反的解答究竟有啥用,好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解答。

有一次语聊中,老师解答道友的问题时,讲到学习《道德经》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有整体观,要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体”二字对我有了触动,我好像明白了老师当时说了一个和我的问题相反的问题,是在启发我,要整体的看问题,一个问题出现,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这样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我对自己这个理解,感觉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于是我就慢慢的琢磨这个“整体”的意思。

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整体,我这个整体中有正面,有反面。自我有时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有时会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不管积极的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都是我这个人呈现出来的,不能单纯的用呈现出来的一面来评判自己,还要看到没有呈现出来的另一面,这样才能全面的解读自己,也容易平衡自己。
当我去到草庄时,要把草庄看作一个整体,草庄这个整体,是老师和道友们合力的呈现,也有正面和反面。从整体的思维解读草庄时,就会心存感恩,不会因为草庄合自己的意,就觉得草庄好,草庄不合自己的意,就说草庄不好。

同理,国家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道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整体都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把正面定义为阳,反面就是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一个整体都包含阴阳二个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阴阳二面相推相依的呈现。

这样理解下来,我又把自己这个整体,来个生搬硬套,把自己套在太极图中来解读,看能不能对应的上。
F9EC055A-28FD-402A-91D0-CFAA0B967656.jpeg
太极图外面的圆表示一个整体,这个圆就用来代表我自己。这个外圆线就是自我的界线,这个圆可大可小,如果外求扩张,把这个圆往大里变,不管如何努力的变大,都会有线,有限;如果内求缩小自已,缩小再缩小直至圆彻底的消失,就会无我,无线,无限。

太极图里的一黑一白就代表我的反面和正面,也就是我这个整体里面的一阴一阳。太极图白色部分中的黑点,代表我积极面中所隐藏的消极因素,太极图里黑色部分中的白点,代表我消极面中所潜藏的积极因素,积极会转化为消极,消极也会转化为积极,转化后的自己,是一个更新了的自己,不是过去自我的重复。这个转化是生生不已的。

太极图里的哪根波浪形的分界线,就代表我人生的起起伏伏,可以代表一天中自己情绪的起起伏伏,也可以代表我一年里自己状态的起伏变化,亦可代表自己多年来大的起伏变化,这个起伏由高到低、由低到高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我心念、行为叠加累积的渐现,是我正反二方面相推相依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不管高点还是低点,都是我自己这个人呈现出来的,站在整体的角度,我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喜爱高点,讨厌低点,不能有分别心,所有的呈现,我都要平等的接纳。捋到这里,明白了平等心和分别心是针对整体观而言的,也明白了整体就是一,守一就是要有整体的观念,守一就是对不同的状态要保持平等心,要一如对待。有了整体观,有了守一的心,自己对自己的包容心增加了,同时也愿意尊重别人,对别人表现出的个性的抗拒和反感降低了许多,这样,别人舒心了,自己也安然了。

这么捋虽然很窄很笨,但有一点好处,就是不会把自己淹没在大量的文字里。

慢慢的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不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不想用一个确定的答案把我们框死,而是指给我们用功的方向,让我们自己用功,自己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启发我们,不断的提醒我们,让我们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灵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22-3-29 09: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3-28 10:23
大概第二次在草庄,晚上老师和道友们一起喝茶聊天。
有一位道友问老师:要不要经常诵读经典?老师反问道: ...

    答案是次要的,经历完整的过程是重要的。完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22-3-29 09: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3-28 10:23
大概第二次在草庄,晚上老师和道友们一起喝茶聊天。
有一位道友问老师:要不要经常诵读经典?老师反问道: ...

诵读经典有啥用?
道友说:那就是说诵读经典没用处了。
老师说:我只是问你诵读经典有啥用?没有说诵读经典没用处。

------颇有禅风,极似公案。吾虽略知,活用难及,为学之弊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4-7 15: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箭凌 发表于 2022-3-29 09:53
答案是次要的,经历完整的过程是重要的。完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圆。

谢谢箭凌道友的提醒,我记下了,让过程圆满,过程圆满了结果自然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偏将军 发表于 2022-5-23 1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4-26 11:45
什么是功?物理学上的定义是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了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 ...

在修心修德上努力,路子非常正,非常稳妥的修炼。有前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7 19: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了事情,默默放下,不表功,不邀功,不讨功,一讨要,就积累不了功德。为什么一讨要就无功了呢?因为讨要之后,所做之功就转到阳性的一面,要么获得表扬,得到精神鼓励,要么得到物质奖励,总之所做之功得到了有形的价值交换,使功消失于无形。如果功德不为人知,此功属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积阴德,阴德积累到一定程度,内在能量才能起来,内在的升华才有本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中中 发表于 2022-6-23 18: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功成而弗居,就好像我们这个社会,你做了好事,你有了地位好处,但是你肯不肯放弃这个呢?一般不肯,你会觉得这个地位的优势和好处,你放不下,所以有人当官了,他就不愿意放弃一样,虽然他之前做过贡献努力,但是之后有了权力地位,我们不讲他做不做坏事,就讲他肯放弃吗?你想想这个社会现象你就知道。至于你认为的作了一件好事,多洗了几个碗,就应该马上忘记,这也不一定,想想有啥关系,这个不是老子讲的居弗居,老子讲的经常被合理的误解,老子也不是这么格局。再进一步讲,你居于差的,后面的情况下,仍要努力,不能只在优势的时候你就努力,越好越好,越差就自暴自弃。当然也不是说你不能当官居于优势地位,只是说你一旦这个时候,你要和差的时候的心态做个对比,要平常心的努力。当然也不是当官,比如过去佛,有人供养了,他也适应了,但是别人不供养了,他就不适应,自古以来,就有供养,也很正常,但自古以来,就有不供养,这也很正常。适应不适应不是靠嘴巴讲的我不在乎,或者心里欺骗自己不在乎不计较,而是看行动,一个人混的不好,但是工作很认真,一个人不当官了,干其他岗位也很好,这就是老子讲的不居功。相反有的人就是穷死了,也不肯干低下的活,这是不对的。有的人以前是老师技术人员理论家,现在种种原因缺乏来源了,他也不肯干工人的活农民的活,自己养活自己不丢人。真正的功就是你努力你专注。吃亏便宜你知道啊。就像文化大革命,有好多领导被打下去做工人农民,扫地,扫厕所,他也过来了,过来了总的看也还长了经验。生活也会改善,所以困境是自己造成的。生活改善了,这就是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真正的功。而且这个功还有德,因为它一圈循环过来了,天道就是不断地循环,太阳,四季,宇宙都在循环,所以整个社会也在循环,看起来天道经常搞你,明明以前气功修炼形势那么好,突然又搞成这样,这个社会你适应了,就是外丹,就是天道,就是生活。你服不服,你服了,告诉你吧,还有一句话等着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24 11: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7-3 18:57 编辑

大概在13年的时候,请教老师什么是性功?什么是命功?什么是性命双修?老师讲的很简单,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生命的变化与造化及进化叫做命功,人的思想与生命进化信息的同步叫做性功,性命之间的平衡进化称之为性命双修。

老师是解答了我的提问,但这个解答对我而言,和没有解答一样,因为解答的内容我还是看不懂。而我当时猜想的是性功修好了会看到什么光,命功修好了会看到什么光,或者性命修的好了,就会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为什么老师不给我这些神奇的答案呢?我想是因为我才去了一次草庄,就想知道神奇的答案,老师肯定不会对我讲的。我又转念一想,论坛上有老师讲的资料,即使老师不告诉我,但也会告诉别人,也会对别人讲,讲了这么多年,不可能对别人讲的也是这个答案。于是乎,我把论坛上的资料全都看了一遍,想要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当然,我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我复制保存了一段老师解释性命双修的内容,当时只管复制了,没有注明出处,现用红色表示,这是老师的讲解。

就是你不要先修命功,你一定要先修性功。
十多年以前,师父也就是老子吧,他曾经再三的叮嘱:
你要修,就一定要性命双修;
要修,一定要先修佛性,后修仙道。
这个话是说了好几遍的,而且我们在十几年的过程中,做一个小说教派,也反反复复的说了多次。

为什么要先修性功呢?
就是说你的性功里面的几家一定要团圆,要合为一个整体,要团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就是你人性的这一面,一定要从真性的这一面树起来,你不树起来,你命功就是练得再好,也会是一个空架子,也是虚妄的那一面。
所以这个方面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一定要先修佛性,后修仙道。
这个仙道是自动就完成了。就是你的命功在性功的基础上,它不变化,那么天道就不公了。

为什么不公呢?
因为天道造物的法则就是这样的,从阴到阳顺序的变化。
就象那个种子发芽一样,种子发芽了你根本都看不到它的变化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它的芽一下子就出来了呢?
它就是因为阳气先在前面倡导,这个阳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它是阴中之阳,它本身已经在前面运动了,这个基础你没有奠定的话,你后面的命功要想上去,或者是你已经上去了,那么你就要知道这个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怀疑的。你不要替人作嫁,当然替人作嫁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也是一种奉献精神,但这种奉献精神对于即时即刻的人来说,就是你有这个条件觉悟,你为什么不觉悟呢?

你觉悟了以后,你有命功这个条件了,你同样可以成就自己的真正的大罗天仙的境界。
我今天又强调了这样一遍,意思就是说希望大家好,希望大家走一条完整的道家的路子。
真正的从道性的角度建立自己修炼的系统的成就。不要从非常偏僻的角度去执着的走自己越来越狭窄的那条路。

从整体上去走,从整体上去看,然后从系统上去完成自己的修炼。

我衷心的祝愿大家在修炼上能够有不断的造化,有无穷的造诣。
不要限定自己,永远给自己设定一个努力的目标。

为了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我把论坛的资料一个不拉的阅读了一遍,虽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这一遍阅读还是满有收获的,收获是一种感觉上的收获,不是某种具体的收获,很难说清楚这种感觉。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再去草庄,发现我不明白老师的启发时,老师也是无可奈何,真是恨铁不成钢。哪时我才知道,我曲解老师了,不是老师不讲,而是自己不够。也理解了做一个老师有多么的不容易,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曲解误读。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认知的局限,当我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有评判时,一定是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下结论;同理心,别人也是在别人的感知里评判人和事,好坏对错哪是别人的结论,没有什么可辩解的。

附提问截图:
E0AEA79C-0EA8-4254-9244-0A7E78E57798.jpeg 813B5F71-19DE-4421-AAA2-BBABBA6249E4.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42 , Processed in 0.0217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