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非我非非我

生存 修炼 感悟 (三)

[复制链接]
中中 发表于 2022-6-24 16: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非非道友,学习了。男女都一样。
这个你的概念太多,我不好碰的感觉,不知从哪说比较精准。
大概性命双修这个概念是不全面的,你看老子它不讲细的性命双修,但其实它才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性命是指你,世界在哪里,社会在哪里,首先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再你的性命。因为道大天大人亦大,就是几个都大,但道排在最前面最大。所以老子讲的性命是放在宇宙、社会环境这个先的背景之下的。过去讲的性命双修只是一种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25 12: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中 发表于 2022-6-24 16:13
谢谢非非道友,学习了。男女都一样。
这个你的概念太多,我不好碰的感觉,不知从哪说比较精准。
大概性命 ...

学习了,谢谢中中道友。这一概念我再慢慢积累,慢慢体悟,希望自己能有更深一点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26 19: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6-26 19:42 编辑

原文出处链接:厚音老师讲解《庄子》语聊答疑佳句
2022-6-25厚音老师语聊交流《庄子·外篇》第36讲精华文句摘录:


人的行为与精神之间有着相当多的矛盾而未能真正相通,所以难受。

人的生存如果使精神与行为高度的和谐统一即可称之为
忘我而能行,并常能踏中自然的节奏,此之谓德行
念念相续于同一,心心相忘于江湖,此之谓德心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此之谓德性

不要畏手畏脚,不要害怕自己会做错什么,坦荡则能无私无畏,初衷不改必能证得了不朽。

人的行为习惯可以在精神觉知的前提之下进行认真而严谨的训练以获得德的积累。

心行合一了,人生处处能生喜悦,
心神合一了,世间无事不显智慧。

觉悟了的人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前进的路。

不明白的人一生如同干柴烈火盲目般的活着,但总有燃尽成灰的时候。

梦者对这个世界的性质并没有结合自己的意识思考过,所以对“德信”的理解不足,更不要说对修炼的认知这些都是基础不可丝毫地怀疑。

做不到众人为师,这样就容易错过很多师父点化自己的机会。

“干柴烈火”的人身只有法于天地让其受到甘露的滋润才能生养万物而获得长久,只知内耗的生存方式不是明道之举。

烧水泡茶,生火做饭,立鼎炼丹你总要选一项为目的吧!

人心即是火种,毫无目标的燃烧只能是虚度一生,得无悲乎?

人在基础性的一面要将恃强转变为守弱,这样才有可能满足修炼对三观的要求。

修炼者的正果无比强大,所以需要修炼者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地对待万事万物和众生,如由“我”相逞强,天理不容矣。

蹉跎即是不明,懈怠肯定任性。

人之一生从未搞明白过自己的心何时何地才有那么一丝的念头是真的。

修仙的极难之处就是“自知”。

两个大包袱,一阴一阳两个包袱,阳的包袱是“名利”,阴的包袱是“我执”。

师于万事则必能纳万事之点化得无极之智慧。

种子不见了是因为“见如未见”终究难见,除了缘份,还得有那份妙觉。

修炼要依于道德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单纯依靠自我的感觉不行。

道的深浅用人心测度不得,除非此人能够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说明修道光有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需具备灵性的指引。

我们在此讨论理性和本能之间的“性”如何处理的问题时也不能忘记了“清静”这个标准。

古人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这里展示的并非精气神哪一项的充足问题,而是指三者之间的整体谐调与共进的圆满状态。

生命的进化空间是无限的,基本的障碍就在对性的认知上。
西方文化对性的认知中充满了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在性的认知上也存在着不少的糟粕,因为这是天地蓄养人类所预设的需要,从中能找出其中的精华并与人类的潜能开发及进化结合起来进行实践的人一定是非圣即贤的大德者。

当人修炼时随着积蓄的能量越来越高,需要随时地平衡,修炼的功法设想明白了可以谓之平衡,不明白可以直趋忘我。

道家讲究利用人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来平衡一切阴阳,这是因为道家的道德观本身就非常重视意识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媒人似乎重要,以前不重要以后不重要只有当下那一刻重要,所以阴阳两相的要素是真的重要,她们是诸多方面的德感化而成的,不可臆忖。

人有三重意识:当下意识,背景意识,观注意识,当这三重意识都投入进去的时候就称为全心全意的实修时证。

人的潜意识在告诉自己,角色意识不是确定不变的,当其变化了的时候就是人与道之间的玄机露了一个头角。

还是要回到配偶这个常态中去寻找道的存在。

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对过世者的孝顺上就能明白死者生之根的道理。

人的潜意识在告诉自己,角色意识不是确定不变的,当其变化了的时候就是人与道之间的玄机露了一个头角。

人只知后天意识中沉淀下来的一些文化影响,却不知这些信息一直与自己朝夕相处密切相伴,所以人的生存观是需要重新建立的,要不然就太可怜了。

天地在看着人生活,而人却无视天地的存在任性地作为,大家说人是不是应该改变这种看似主动实际上又无比被动的生存面貌呢。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箭凌贴上)】

只有觉悟在前磨炼在后,才能看到生命皆大欢喜的正果成熟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26 2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6-26 20:25 编辑



老师答疑部分文字整理,文字来源于瞻彼阙聊天室。
文字整理:馨元道友

在他的梦境中有一个声音跟他说了三句话:“生命的物质都要归于无形,生命的能量都要参与循环,生命的能量都有个性。”生命的物质都要归于无形,这句话表面上很不事实,但是并没有交代其反面生命的精神归宿问题,那我们说生命的物质它可以归于什么?就是归于无形是不是?最后人归土了,最后又还原自然了,所有的物质都分解了,对不对?那么生命的精神它有没有归宿?如果没有归宿的话那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所形成的对立,又是怎么样一种存在方式呢?然后这个世界,仅仅是物质性的吗?就像后面说的这句话一样,生命的能量都要参与循环,这个世界真的是能量性质的吗?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在学习一些经典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思想方法,就像我们从六祖坛经里面让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上下相亲,前后相随,音声相和,中国古人朴素的辩证法,他一直都知道,任何东西它都是对立而存在的,你单纯的去强调一个东西,那么另外一个东西它不存在吗?他不是不存在,而是因为你没认识到它而已,就像下面这句话一样,生命的能量都要参与循环。能量参与循环,生命里面有能量?能量参与循环?那么生命的智慧呢?是不是也要参与循环?如果你单纯的说这个世界只有生命的能量,没有生命所谓的智慧,那么这个东西它是到底怎么成立的呢?那这个能量到底怎么成立的?对不对。比如说下面一句话,生命的能量都有个性,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凡有个性的存在都是循环的,都不得进入本源,你只要有个性,那你就是被循环的状态中,都不得进入本源中,也就是说你不能进入共性中。所以呢,有个性生命需要明白共性的存在,这才是归宿。这是我们中国朴素的比较哲学或者比较的辩证法所得出的一种基本结论。

这其中的意义就是生命智慧的存在 。有个性的生命需要明白共性的存在才是归宿,就是你个性归入到共性中间去,你才有可能说,你不会湮灭,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哲学体系,就是我们认为的自己的这种哲学体系这个立足点,就是我们要寻求共性的存在,对不对。这其中的意义就是生命智慧的存在,就是你只有生命有智慧以后,你才能够明白这个共性的存在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如果仅仅在乎生命的智慧,而不关心生命精神的立足点的确立,那么修炼者的系统生命还是建立不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如果只是在乎生命的智慧,而不关心生命的精神的立足点,就是他实现三个问题,他倒过去,倒过来,说回去的话,实际上他是相互依赖性,就是你个性肯定是需要参与循环,循环是需要归于无形的。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你个性参与的循环,循环又归于隆平,那么这个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然后生命就成了能量性的吗?这个能量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异议,那么这个世界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存在呢?所以说这里面肯定有个矛盾,我们需要重新在另外一个角度,去开启对它的认识,这个另外一个角度的实验,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角度就是说:上下相亲,前后相随,音声相合,阴阳相对。就是说我们有个性,我们就肯定知道一定有个共性,他在这个地方不变,有个不断变化的个性 存在,无数的不断变化的个性存在,它必然有一个共性的存在,它是不变的。如果说我们生命有能量存在的话,那么一定有生命的智慧他也在并列着,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就要关心智慧,就要关心共性,同时也要关心我们精神的立足点。所以说,单纯的把生命的物质都归于无形,那我们生命的立足点呢,精神的立足点怎么去确定呢?如果你不确定他,你说生命这样存在下去,那你坐那个宇宙飞船,在那个宇宙间的旅行,在不断旅行有什么意义呢?你不断在这个这个宇宙间旅行,你是靠什么东西来旅行呢?就是你认为这个生命形成什么样的?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既然是物质性的,比如说物质归于无形了,那么精神性的,精神性的东西它是不是能够确定呢?这些问题都一定要自己先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我想说,仅仅在乎生命的智慧,而不关心生命的精神立足点的确定,确定者的系统生命还是建立不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这些相对的,朴素的,比较哲学中认识到生命的系统性,这个系统性使人,就是说它相对而存在的这种系统性,他不是这些单纯的独立的观念,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物质他要归于无行,能量要参与循环,能量都有个性,像这些结论,他都忽略了物质背后有精神,能量背后有智慧,个性后面有共性,他忽略了他的对立面,没有把这个对立面说出来,那么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不能够被我们这样简单的说给老百姓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老百姓如果没有接受过这些系统的比较思维方式的话,我们就很容易被这些,被那些就叫什么呢?现在不是说关于那个小学教材的那个问题对里面有很多插图,对小学生就开始进行一些思想方面的,一些潜移默化的侵蚀,侵蚀就是把他们的思想给腐蚀了,往哪个方向腐蚀呢?往不自然的方向,往那个消极的所谓的资本主义所喜欢的价值观的这个方向腐蚀了,当然这个问题,我想大家肯定关心的比我多,对不对,我也只是说从标题上看过一些那些内容,具体细节没仔细地去,但我知道有这样一些问题出现。而我们要教给老百姓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说一味的去接受这些问题,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一个能量的问题,就是你要接受这个能量的概念,你要把能量的这个单纯的强调,这个风气呢就已经固化在老百姓的那个认识中间去了。这个问题的逻辑关系是现代文明的社会需要研究的课题,它事关人类的进化方向。所以说大家不要掉以轻心,这个世界真的是能量态的吗?这个结论以人类现有的认识能力,恐怕还需要把它存余下来才是最好的,说简单的就是你不要先下结论,他既不是能量的,也不是智慧的,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27 1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7-3 18:13 编辑

本文来自于瞻彼阙聊天室。文字整理:章道友。
2022年6月11日语聊汇总——厚音老师讲解《庄子(外篇》(第35讲)

厚音老师解答内容:
    梦里面关于星际旅行的场景非常清晰、描述得很仔细,这是个人的一些自主意识在起引导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梦境。引导的一面是强化自我还是淡化我执,这一点在认识上是很重要的。科学对于天体的认识还处在“其事好还”的面貌中。老子说的“其事好还”这句话用在关于科学对天体的认识上面说的就是科学给自己确定一些原则的时候,这个原则是不是自然性的?这个自然性与我们所认识的或者从科学上界定的自然是不是同一个自然?是两回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科学对天体的认识都没有办法确定这个事的确是这样。

   就像讲过好几次的美国的旅行者一号和二号相继飞出了太阳系(的例子),根据科学家专家们的反复计算发现,现在它们只是到了太阳系比较外延的部分,真正要飞出太阳系还得两万年左右。我们从距离上来说可能对两万年以后它们还在太阳系中间这个问题有点不大理解,实际上不要说两万年以后的事,就是现在旅行者一号和二号所处的天文物理的面貌它们甚至都没办法再传回任何的信息了,因为它们已经脱离了或者它们的核动力电池已经用光了,所以它们很难再往回发送各方面信息。这种情况说明我们人类现在的科学是很受限的。

   受限是因为认识上受限,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去支撑科学的或者真性自然的一些认识。我们没有办法去支撑真性自然的一些认识,而现在所得出来的一些结论往往又在被自己不断地否定中,为什么呢?因为新的科学认识随着实验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就像量子物理学一样,量子物理学在一百多年以前是不受待见的,一百年以后却发展成为非常玄妙的一种科学。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面光速可以说成是世界的最高速度,现在在量子物理学里面量子纠缠的信息传递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那怎样去解释广义相对论的这种限制呢?所以我们现在说“其事好还”是说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体系也不一定是合乎自然的,与其做一次浩瀚无际的星际旅行,还不如在人偪窄的内心世界中来一次直驱灵魂的探索。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三十五回《天道》5与其做一次浩瀚无际的星际旅行,还不如在人偪窄的内心世界中来一次直驱灵魂的探索。

    “有个声音告诉我:生命的物质都要归于无形,生命的能量都要参与循环,生命的能量都有个性”:

    “生命的物质都要归于无形”,这句话表面上符合事实,但是并没有交代其反面生命的精神的归宿问题。当然我们说生命的物质可以归于无形,最后归土了又还原自然了,所有的物质都分解了,那么生命的精神有没有归宿呢?如果没有归宿的话,那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所形成的对立又是怎么样一种存在方式呢?这个世界难道仅仅是物质性的吗?就像后面说的这句话一样“生命的能量都要参与循环”,这个世界真的是能量性质的吗?

   我们在学习一些经典的时候有时候就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思想方法,从《六祖坛经》里面我们就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三十六对),(也就是《道德经》里的)“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中国古人的朴素的辩证法一直都知道任何东西都是对立而存在的,单纯去强调一个东西那另外一个东西不存在吗?不是不存在,而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而已。

   “生命的能量都有个性”,生命里面有能量,能量参与的循环,那么生命的智慧是不是也要参与循环呢?如果你单纯说这个世界只有生命的能量,没有生命所谓的智慧,那这个能量到底怎么成立的?

   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凡有个性的存在都是循环的都不得进入本源中。你只要有个性了,那你就是被循环的状态中,都不得进入本源中,也就是你不能进入共性中,所以有个性生命需要明白共性的存在,这才是归宿,这是我们中国朴素的比较哲学或者比较的辩证法所得出来的一种基本结论。这其中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智慧的存在。

    有个性的生命需要明白共性的存在才是归宿,你个性归入到共性中间去,你才有可能说你是不会湮灭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哲学体系(我们认为的自己的这种哲学体系)的立足点,就是我们要寻求共性的存在,这其中的意义就是生命智慧的存在,你只有生命有智慧以后,你才能够明白这个共性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仅仅在乎生命的智慧而不关心生命精神的立足点的确立,修炼者的系统生命还是建立不起来。这里有三个问题(生命的物质都要归于无形,生命的能量都要参与循环,生命的能量都有个性),倒过来说回去的话,实际上是相互依赖性的。你个性肯定是需要参与循环的,循环是需要归于无形的,既然是这样,你个性参与循环,循环又归于了无形,那么这个生命有什么意义呢?然后生命就成了能量性的吗?这个能量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意义,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存在呢?

   这里面肯定有个矛盾,我们需要重新在另外一个角度去开启对它的认识,这个另外一个角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比较的角度,就是“高下相倾,前后相随,音声相和,阴阳相对”。我们有个性,我们就肯定知道一定有个共性在那个地方不变,有一个不断地变化的个性的存在。无数的不断变化的个性的存在,必然有一个共性的存在,它是不变的。

   如果我们生命有能量存在的话,那么一定有生命的智慧也在并列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智慧,既要关心共性,同时也要关心我们精神的立足点。如果我们单纯的把生命的物质都归于无形了,那我们生命的立足点精神的立足点怎么去确定呢?如果你不确定它,你说生命这样存在下去,坐着宇宙飞船在宇宙间不断旅行有什么意义呢?

   你不断在宇宙间旅行,你是靠什么东西在旅行呢?你这个生命形态到底什么样的?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既然物质性的,你说物质的会归于无形;是精神性的,那么精神性的东西是不是能够确定呢?这些问题都一定要自己先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三十五回《天道》5  既要关心智慧,既要关心共性,同时也要关心我们精神的立足点。


    仅仅在乎生命的智慧而不关心生命精神的立足点的确立,修炼者的系统生命还是建立不起来。我们在相对的朴素的比较哲学中认识到生命的系统性,这个系统性就是相对而存在的系统性,它不是单纯的独立的观念,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物质它归于无形,能量要参与循环,能量都有个性”,像这些结论都忽略了物质背后有精神、能量背后有智慧、个性后面有共性,这些结论忽略了它的对立面,没有把这个对立面说出来。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够被我们这样简单的说给老百姓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老百姓如果没有接受过这样一些系统的比较思维方式的话很容易被侵蚀,就像现在关于小学教材的插图问题,教材里面有很多插图对小学生就开始进行一些思想方面的潜移默化地侵蚀,把他们的思想往着不自然的方向、往着消极的所谓的资本主义所喜欢的价值观的方向腐蚀了。当然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关心的比我多,我只是从标题上看过一些内容,具体细节没仔细去看,但我知道有这样一些问题出现。

   我们要教给老百姓怎样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这些问题。就像刚才讲的能量的问题,你接受这个能量的概念,你又把能量的这个单纯的强调的风气固化到老百姓的认识中间去了。这个问题的逻辑关系是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研究的课题,它事关人类的进化方向。所以大家不要掉以轻心,这个世界真的是能量态的吗?这个结论以人类现有的认识能力恐怕还需要把它存疑下来才是最好的。

    说简单点就是你不要轻易下结论,它既不是能量的也不是智慧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你慢慢等着瞧你活久了,你就见到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活得够久的时候,你脑袋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必然自然而然能够收集到相关的信息的介绍。

    像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一样,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强调的仁义,现代人强调了能量,这简直就是一样的道理。这两者似乎无关,实际上都在片面地看待这个世界,都不是修炼者所应该执着的地方。我们现在强调能量,所以我们脑袋瓜子里面一天到晚都在说一件事,比如“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好像这也是一条真的真理一样,实际根本就不是真理。

   为什么不是真理,因为他不知道这个大炮的射程之内的具有大炮的这个存在也不一定是长久的,因为它长久不了,多少的帝国靠它的强大,它能维持下去吗?它维持不下去的,为什么维持不下去呢?因为能量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世界本身不是能量性的,背后还有一种东西调制着这个运动的趋势。

   就像我们说集约性法则,大家觉得集约性法则太抽象了,但作为我来说,我对这个抽象的东西一直都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里),你只要在运动,你都将被你自己的运动所左右,不是说你的运动左右着世界,而是世界在你的运动之下给予了你一定的反馈,这就是刚刚所说的“其事好还”的基本意义。

    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单纯的去讨论一个能量问题其目的实际上很清楚,这个世界你用能量去确定,就像两千多年以前孔子想用仁义去确定这个世界的本意一样,实际上确定不了的,即使他是圣人也确定不了,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非常狭隘的这种认识去确定这个世界的本质呢?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三十五回《天道》5  世界本身不是能量性的,背后还有一种东西调制着这个运动的趋势。

   “发现自己又回到星际飞船,船里掌舵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心里知道她是自己爱人。她微笑着说:我们可以走了吗?我回头看了一眼过去,微笑说:走吧。醒来时,身心空明、祥和安宁。”:

    这一个自然段好像跟上面的人体关系和能量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是有关系的,这就像人的职业惯性体现在人生的选择习惯中一样,人的性别意识也是有惯性的。人的性别意识的驱使之下,使本来并不确定的存在用某种自认为合理的结论代替了一切,就像梦境中的自我一样,一定会设想成为当下的性别。

    当下性别是个男的就永远把男的当做是自我的存在确定下来了,因为异性的信息量太贫乏而无法介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异性不了解,比如说我是一个男性,我对女性就不大了解不大理解,判断里面总有失误的地方,所以男女之间为什么总有矛盾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了一辈子说不到一起。其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地方。你不得不承认,当你是个男的时候,你没办法去理解女性的思维的方式,她的状态你也不理解,她行为的结果你肯定总是耿耿于怀,这样的话这个社会怎么会没有矛盾呢?

    因为异性的信息量太贫乏,而没办法让自己的信息重新介入到异性的感受中间去,这也是我执的另类的再现。这个问题拿到现在来说,可能就觉得人们有一种反驳的理论,现在有很多人搞同性恋,之所以有同性恋的存在就是因为他的性别是不确定性,明明是个男的他喜欢扮演女性的角色,明明是个女的他喜欢扮演男性的角色,那么这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是不是真实的再现呢?不一定。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是想说这个背后的运动机理,我们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我的这个生命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在其他的星际旅行(坐着星际飞船在星际旅行)这种大的运动了。

    如果在梦中自我的性别一直没有变过的话,实际就是我执的另类的再现。如果生命旅行这一站是地球,而且是个男性到地球上来了,那么下一站还应该依旧保持男性才符合于自己的既定思维,但实际上现实中这一点又是不确定的,按照佛教的轮回转世说,这个东西是确定不了的,你不能说你下辈子就真的还是男的。这辈子是个男的,下辈子一定是个男的,上辈子肯定也是个男的,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不就是一厢情愿的吗?实际上这个一厢情愿是不存在的。

    当然这说的是宗教的概念,在现实中实际上也是的,你说哪个东西能够确定呢?没有一项能够确定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是比较真实的。既然不确定性比较真实,那么是不是我们要确定它的不确定性呢?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想确定什么东西,我们只是说用我们自己比较合乎自然的一些认识来促进我们自己本身的修炼。

   比如说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我是一个男性,在我们身体里面是不是就没有女性的遗传基因呢?肯定是有的。这种遗传基因是不是我们能够让它释放出来呢?一释放出来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他就变成了同性恋。但如果说释放出来以后,能够知道释放在哪个角度、哪个时空里面或者哪个时间段里面,然后就知道怎么利用释放出来的信息进行生命的造化,这就是修炼的最精彩的时间段。

   现实修炼界的历炼的确不是一厢情愿的爱情故事,而是对生命究竟的真实体验和再造化。比如我们生命身体里面有母系遗传基因、有父系遗传基因,科学的方法就是把父系和母系的遗传基因都能够把调动出来,然后把自己本身的性别确认意识忽略不计,抹去不让它在线,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想在自己的生命中间造化一个符合于自然的符合于未来的一种生命,或者符合于另外一个生存空间所需要条件的一种生命。

   因此认识自己仍然是成真中的一项重要的彻底否定自己的务须。我们得把这个务须做好,我们不要过度的去相信所谓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厢情愿的爱情故事,或者确定了自我之相(确定了我相)以后的所谓的爱情故事,那是更加不可能长久。

   人这一辈子的生命旅行能够释放自己的全然遗传信息作一次跨性别的生命结构重组从而获得与天地相偕振的系统存在,这个就称之为合道。这句话很绕口,希望大家把这句话记下来以后花时间去考究考究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三十五回《天道》5  人这一辈子的生命旅行能够释放自己的全然遗传信息作一次跨性别的生命结构重组从而获得与天地相偕振的系统存在,这个就称之为合道。

   有什么样的文化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创作,就像西方电影里面太空大战一样,为什么从西方引进的这些动画片或者科幻片里面总是打打杀杀呢?因为他们的这种认识思想里面有很多实际上谈不上对世界真实的一种反应,偏偏现在有很多的公知们对传统文化一点都不了解,相反一味去吹嘘西方的所谓的文化的科学性,实际上科学性这个东西也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推翻过去的结论产生一种新的科学观念,这才是科学的现实。既然是这样那过去的认识由谁去背这个责任呢?


   不要把我们的思想放在不确定的状态中去确定所谓的真理,就像我们在战争中去寻找真理一样,好像觉得大炮射程以内才有真理,大炮射击以外就没有真理了,大炮射程以外还是有真理的,为什么有真理呢?因为这个世界就像我们刚才学的那句话一样,它是在暗示我们大家一个道理,“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你是不是要打乱世界的规律让它失去控制呢?我揣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述。


   人有创造性是好的,你创造出来很多的观念强行要求老百姓去接触这个东西,创造所谓的及时的历史和及时的社会面貌,然后就认为这就是合理的(因为存在就是合理),但是实际上这个存在是合理的这一面是不是就是自然的呢?


   庄子的思想一直在表达一种境界,就是这都不是自然的,这都是人有意的造作出来的,你强调那些东西强调仁义把这个世界搞乱了,他想回到原始状态里面去。当然庄子也知道这个东西回不去,回不去了那怎么办呢?他只有把强加给老百姓的这些公知们的观念拿出来批判一顿,告诉后人们不要觉得他是专家就完全相信他的这种结论,不一定的,专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这里面的笑话还是有很多的,曾经在草庄给大家讲过这些笑话。


     -----厚音老师聊国学之《庄子·外篇》第三十五回《天道》5.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聊天笔录,未经审阅,不当之处请大家直言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6-30 14: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7-1 11: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7-3 14:13 编辑

我们不能把自己隔绝在人世之外谈清静,当自己觉得自己的稳定性,清静心养起来了,就需要检验,把自己放在具體的事情中去檢驗,把自己放在有挑战的环境里去檢驗,把自己放在有诱惑的东西面前去檢驗,看自己乱不乱,能不能定的住,一检验,就知道自己是否达标。《道德经》第四章给出了检验的方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以,先养再检验,检验不合格,再养再检验,这个需要来来回回的检验,大致就能明白自己的定静功夫了。定静功夫能够做到以“百姓为刍狗时”,“玄牝之门”就打开了。

我们说定静功夫时,不是指单纯的练功夫,而是性命双修下的定静功夫,是遵守“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个条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7-3 14: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我非非我 于 2022-7-3 18:05 编辑

时间: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语聊——悟真篇第57讲
提问人:传奇人生
问题内容:  如何才算做到修炼的生活化问题?

前次聆听老师语聊课后,大家又在QQ群里交流修炼的生活化问题,道友提到生活中还有打坐的话就不算生活化了,因为生活中常人是没有打坐的,也就是说还没有做到如常人那般样子的自然生活存在着。

但有:有参接忆接悟接的方法使人在二十四小时中不间断地修炼着;还有真人如常的说法,和光同尘地生活着;还有道存与存道的关系应用于日常的心意间;还有神修和修神的主宾换位关系等……

而现实中:修炼的人总是希望有个具体的方法比如打坐啊念佛啊烧香祈祷发愿啊等等形式的存在,总是吃素持戒啊不相往来啊等有别于常人的外在形式,来说明自己是在修炼的道路中,这样异于常人的生存方式,证明自己是在修炼中。

难道,修炼的生活化之后的人,就不再需要打坐等积蓄的外在的形式存在了?难道只需心想事成那样子用在心意上就可以了吗?那么,请教老师如何才算修炼的生活化呢?

答: “忘我”是无私我的返朴归真状态,“无为”是觉悟者夺造化的自然流动——

打坐是人获得清静的一个基本方法,修炼的生活化并不是指不打坐了,而是指用生活来验证修炼而不是代替修炼。
修炼的生活化与打坐本来是张驰有致的一种生存整体,我们将其有意地对立起来进行讨论,其结果会引导人远离对“生存中包含修炼,但是不能代替积极主动的修炼”这一基本理念。
“心想事成”并不是心意上想来的,要不然这世界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在生活中学会“忘我无为”了也就能做到“修炼的生活化”。

“忘我”是无私我的返朴归真状态,“无为”是觉悟者夺造化的自然流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7-31 13: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荷之美的问题:钢管挂窗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非我非非我 发表于 2022-8-4 2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2014年3月22日语聊——悟真篇第63讲
提问人:小潘
问题内容:
                            肚脐眼没了是怎么回事?

       请教熊老师一个问题:肚脐眼没了是怎么回事?     
       春节拜访一位80岁的老先生钱丹。钱老说他的肚脐没了。我看到他的肚脐是闭合了,只剩下一条细缝。这是怎么回事?
另,钱老说他的肺已经停止呼吸,只有肚子在呼吸,练功的时候可以看到肚子里有个小孩在翻跟斗。(钱老右手寸位摸不到脉象,关尺位的脉象比我还有力)

厚音老师:
                          人主观上的创造可以改变成一个结果,但是不能孕育一个新的世界(生命)——


      “肚脐闭合只剩下一条细缝”不是没有了而是有了变化,由眼变成了缝。“肺停止了呼吸,只有肚子在呼吸”这是对呼吸之柔的一种误解,不是停止了而是通过腹式呼吸轻弱化了,所以右手寸位几乎摸不到脉象(右肺大肠脾胃命)。右手关尺的脉象有力说明钱老的饮食起居很合宜。小潘以上的转述说明钱老的命功练的不错。

  “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人主观上的创造可以改变成一个结果但是不能孕育一个新的世界(生命)。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摸一摸钱老的左寸就能与“肚子里有个小孩在翻跟斗”对得上号了,是高兴的翻跟斗还是难受的翻跟斗值得研讨。所以命功练得过好的人先天会受抑而不是促进其生长与发育以至于“天下”的未来会中断在“后天”,这就是“天生天杀,道之理”的由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7 18:42 , Processed in 0.0302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