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4|回复: 0

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谈起

[复制链接]
相知如镜 发表于 2009-3-18 13: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朋友博客 )(注:本文不代表“相知如镜”的观点)


中国古代有个禅宗和尚(青源惟信禅师)“得道”以后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则禅宗“公案”,讲的是在参禅学道以前,参禅学道之中,修成“得道”以后,所经历的三种不同境界。

  参禅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指:一般人看山,就看见山,顶多说那是泰山,那是衡山,那是座石头山,那像我家老屋后面的小土山;看水,就看见水,顶多说那是海水、河水、湖水、小水洼里的脏水。不会去加以思虑、着意分别。这种境界美其名可以说是“自然的礼物”,一般地说是“不假思索”;若带贬损之意,甚至可说是“无知”。

  “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种参禅学道过程中得到的境界,我没有参过禅,不知究竟;但我想可以用另外的境界来仿佛比较。学习科学,修养到一定程度,“见山不是山”:或者是地球板块运动所造,或者是人工堆积土石构成;中间可能蕴藏某种矿藏可以采掘利用,山上还生有林木草药资源,等等。“见水不是水”:它由氢和氧两种元素化合而成,分子式是“H2O”,分子量是“18﹒0152”;海水富含盐分可以提取,脏水生有细菌必须消毒,等等。还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是在看山看水时看见了某种象征、另外的意义。这样的境界,是追求知识的结果。宗教的参禅学道,拜师读经,应该也要从追求知识入手,也得到类似境界?或者是静坐禅定(气功修炼)入门时,直觉或幻觉中得到类似境界。

  中国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体认天、人、物、我同一,圣、凡、荣、辱无别,领悟“烦恼即是菩提”,做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修养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去思虑、或者说是忘却了山山水水的道理和分别,逍遥徜徉于山水天地之间,这样“得个休歇处”,所以就“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个“得道”以后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好像和参禅学道以前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样;其实,由于经过了学道以后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懂得了山和水的构成、作用、道理、意义,等等,这样一来,两种境界当然不同:学道以前没有理解认识山水本质,也可以说是“无知”;通过学习,理解认识了对象,具有了知识,这是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道成功,能够忘却那些理解认识所得来的知识意义,不把分辨争夺放在心上,无怨无悔,达到新的“无知”;最高境界做到“知”“行”融为一体,就好像人走路一样,不假思索,抬腿就行。这种“无知”包容了原来的无知和有知,是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也是黑格尔所谓“人工的创造”。或者如马克思主义所论,是从“自然王国”出发,经由理性修养(宗教家通过宗教修行),飞跃而进入了“自由王国”。

  世界上有少数人,“无知无识,顺帝之则”,浑浑噩噩、混沌一生。中国古代有言,“人生识字忧患始”,没文化反而没烦恼,羡慕这种不想事的“无知”。认为,别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最好终生没有忧愁思虑,那将是一种幸福。

  可是大多数人生了眼睛、耳朵、大脑,由见闻而思虑,产生各种烦恼;烦恼纠结不解,感觉痛苦难耐。我总结人生有两大类烦恼痛苦,分述如下:

  第一类是追求物质享受,欲望永不满足。明朝宗室朱载堉有首小曲《山坡羊•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搔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描写形容得生动形象。清朝钱德苍编辑《解人颐》,将其改编为《不知足诗》,为了躲避文字狱,简省了要做皇帝想成神仙等八句。金庸先生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第八回引用它来对乾隆皇帝吟唱,又比原作多了四句。我这里作一点补充:有些人还为子孙后代考虑长远而广置产业,不知餍足。这还是说的每一步欲望都得到满足,那人还有烦恼痛苦。其实世间更多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在追求实现欲望的过程中饱受挫折、磨难,甚至争斗、犯罪,走向毁灭。

  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就是人类这种求生存、图发展的本能、希望所得更好的欲望,促使人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创新科技,才有了今天现代化的舒适生活,存世各种辉煌壮丽的物质文明成果。

  还有一类烦恼痛苦,那是对于知识、对于真理的追求。有一些人对于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却陷入对于世界上知识奥秘的苦苦探索、不懈追求之中,常常遗憾“书有未曾经我读”,读起书来恨不得“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甚至发誓“朝闻道,夕死可也”。可是,天下知识千门万户,好多道理回环往复,推到顶点还会出现“二律背反”;绝对真理就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于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况且,这个世界,强权横行,恶恶相护,常常“没有道理可讲”;你那凡事都爱“讲道理”的人,被人骂作“迂腐”,受到排挤厌恨;再加上看到讲真话的能干人受重罚,见义勇为的骨鲠之人吃大亏,你能不凛然寒心、愁苦莫名?即使如此,仍然还有少数人,坚持理想主义,认定一条道路,不停顿、不转弯,前面是万丈深渊也跳下去。比如屈原,就是这样坚持理想主义的典型;他最后在汨罗投江自沉的动机,我们可以猜测、推论几种,可在那之前,他的《离骚》等作品反映出,他经历了多少忧愁痛苦,经过了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

  然而也幸好有这么些人,做蜡烛、当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周围,人类的精神文明之花,才能常开不败,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才能日渐充实宏富。正如鲁迅先生所赞颂,这样的硬骨头,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宗教家修行,主要是厌弃了人世间利益争夺的丑恶、残酷,所谓“看破红尘”;因此依附于一种信仰,收摄心神,克制欲望,全身心追求“超凡脱俗”。

  理想主义者却是坚信:一定有某种伦理、原则,理论、方法,可以规范社会,约束人们,让大家有序竞争、友爱合作,共同建造人间天堂。因此坚执己见,特立独行。

  宗教家修行“得道”以后达到的上述那种“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圆融境界,据说孔门儒学修养到家,也能达到。孔子所谓“仁者无忧,勇者无惧”,所谓“君子坦荡荡”,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表彰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都是表述这种“孔颜乐处”呢。

  怎样才能达到忧乐圆融、自在自由的境界,这可是要靠“修行在各人”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01:18 , Processed in 0.0208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