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9|回复: 6

关于虚态与修道的关系,就教于大方之家

[复制链接]
静如 发表于 2009-5-24 1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蜡烛在点燃它之前,它永远是蜡烛,但它一旦被点燃后,即必须进入生灭的流程,遵循物壮则老的规律,直至蜡炬成灰泪始干。同理,虚态的存在一旦落实,即进入实态系统而必须走完它的全程。故《庄子·内篇·齐物论》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故修道尚虚,是为玄德:隐于实态,独立不改,超然物外,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此亦即是与物同在,但却始终“置身世外”,笑看花开花落,游乎四海之外,闲云野鹤,恍兮惚兮,不知其始,不知其终,始终在将发未发之间。

然虚亦非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不可捉摸,不可把握,可以言传,又不可以言传;可以意会,又不可以意会。不可以牛羊眼观之,不可如蜩与学鸠。故《庄子·内篇·逍遥游》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修道至此,则“我无为而民自化”,则“予无所用天下为”。
灵通 发表于 2009-5-24 15: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实变换只因为我们有了站位,我们认为自己站在了虚位的时候其实就已坐实了,可当在实处有所失的时候,虚的一面必定给了你补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当我们想在阳性思维弄懂这个虚实的时候,那就是站在自己的一个角度了,正所谓你所谓是我所谓非,而屏蔽了其余的可能性。前人说混沌初蒙,智识未开。儒家说中庸之道。佛家说前念未灭,后念未起时。皆是说虚实之间站位。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个虚实,总说往内看,可大部分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我们考虑的是什么?从自己心里就自己知道了,钱再多点,生活再安适些,官帽再大些---从中表现的却都是外看,一虚一实之间修与不修?老师说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慈就是首先就是往内的,你那总是往外去求取,那个天道是公平,那你的内呢?
以前看老师推荐的达摩传电影,里面开头那一点也是从一个方面说虚实吧。到底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呢?我们一站就是实了,一说就实了,正是在这个矛盾中才是修。
那咋办?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佛家讲触着即反,正所谓去者不留,来者不拒,不分析,不判断。我是空,我是无。说了不可琢磨,不可把握了,可心里还是想去琢磨把握,真的不如不去琢磨不去把握。放下想去琢磨,想去把握背后的动机,都是虚的,都是实的。都不是虚的,都不是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静如 发表于 2009-5-24 16: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实之间站位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庄子·内篇·养生主》,其中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亦如《阴符经》所说:“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5-24 17: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玄了,看半天什么都没搞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的传说 发表于 2009-5-25 05: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通文章入悟境,扫去悟迹即为真。灵通老师,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9-5-25 08: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静如于2009-05-24 16:10发表的:
虚实之间站位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庄子·内篇·养生主》,其中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亦如《阴符经》所说:“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庄子的意思各有各说,暂不论。但我觉得您的意思我倒是明白了,不知理解您的意思对不对。我们这里所谓的神如果被我们这样认为了,那他就是站在了实处,就像佛家讲的识蕴,入了这个。如果认为它就是真心真我,那和玄德所说的整体观相悖了。无欲无我方是真。整体间只有互动响应,虚实只是分别,顺应这个整体的规律才是神。
当然这还是在思维上的论,实际的功夫却没有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静如 发表于 2009-5-25 1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似乎越说越复杂了。俺们希望厚英老师能作下开示,是为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04:02 , Processed in 0.0185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