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53|回复: 2

[第二十二章] 事物一分为二的转化——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修道者的自我认知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2-18 08: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在这一章里面还是讲的一种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涉及到的社会现象就比较多一些。我们一般很容易从曲呀?枉啊?去理解社会现象。受委屈呀?被冤枉啊?但实际上它在这个地方讲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曲,就是弯曲的。弯曲的东西容易求全。弯曲也是弯转。像木头,弯转好了以后,就成了桶啊,盆子啊,是容器。容器,它的性能就全了。如果单纯是一块木头的话,它可能就不全。

所以他这个地方讲的全是有它的物质性的。他不仅讲的是那种社会上的那种被委屈呀?当然这个地方如果要是作为委屈的话,人们往精神上去想,这肯定是对的。而且往精神上去想,是个基本方向。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很委屈,特别是当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有曲折的时候,肯定就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实际上你不用求得理解,也可以求得全的这一面。在这个地方他就讲了全的道理。按我的说法,曲,是弯转的意思。弯转,它有反向的意思。

就像我那天讲的,正物质与反物质之间,它本身是一对阴阳。反物质我们看不见。造成我们的现状,让你很难以捉摸。就是这个世界,让你看不透。比方说阴性的世界,特别是鬼,神,这些阴性的信息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因为它是反物质,所以我们看它的时候看不到。但实际上反的一面正好说明了正的一面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是它肯定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因为正物质的中间全部都充填了反物质,所以,按史蒂芬.霍金,这个伟大的科学家所说的道理,由于正物质之间充斥了反物质,所以说,我们看到的这个空间是无限弯曲的。这个无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它有多弯曲,它就有多弯曲。就是无限大的东西它无限的弯曲,最后就回到零了。回到零点,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圆圈。它圆满了,这就叫全。

大家注意,我这个地方不是讲单纯的物理学。是讲一种自然的现象。就是当有正面的事物在发展的时候,反面的事物同时也在发展。你是求得它发展的这一面呢?还是求得它全面的这一面呢?我们现在可以给大家下一个结论,肯定我们修炼是求全的。而不是单纯的求发展。实际上发展它只是一个过程,就像UU1001词语替换同志说的,发展是硬道理。这个过程它非要经过不可。

它要经过哪些东西呢?经过它的反面,然后最终走到全的一面。这个过程非常微妙,当你在正面享受的时候,你的反面正在积累,当你的正面在委屈的时候,你的反面就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吸收信号。

《海澳华预言》里面说到有些定义,就是宇宙的规律。其中有个重要的规律就是说,象海澳华这么高级的星球,它不能干涉地球人的生活。你就是打得一塌糊涂,他也不能用他的高技术来干扰你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外星人的干涉。人类发展到这个程度,也没有看到哪个外星人在中间插一杠子,没有插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这个全是什么意思。当然这含有一定的科幻性,我们只取其意。

而我们现在所建立的文化也好,修炼的思维也好,以及我们的社会观念也好,都是只有正向的概念,正向的概念是很害人的一个东西。你看不到全面。

你比方说,老子祸和福的思想,大家就很难以接受。大家说起来振振有词,福祸相倚嘛,无所谓的。说起来好说,但是你在经历的时候,经历祸事就满腔怨言,没有一个没有怨言的。你在享受的时候,觉得它有恩典。那么在你有祸事的时候呢?你老是抱怨。这就是恩怨的全意。全意,就是事物全部的一面。完整的这一面,它就体现出恩和怨的共同存在。

祸和福的相互依存,然后,祸和福的相互转换。明白的人,或者是有高智慧的人,他就不求福,而是非常坦然地去面对祸。因为他每面对一次祸,经过一次,他实际上就积累了一分福。这个福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福就是他全面的未来。这个未来并不是说你这一辈子的未来,而是指的人的进化信号的未来。

人,分三六九等,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你就不明白,有的人当国家领导,有的人是商人,有的人什么事他都会干。还有乞丐,还有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你走在路上,看到那些很可怜的人,或者是步履蹒跚,或者是年纪不算大,但是显得很衰老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庆幸自己懂得一点修炼呢?或者你是不是庆幸自己生活在城市呢?或者你是不是庆幸自己有了国家的工资可拿呢?或者你是不是庆幸自己到现在为止,什么东西都要比人家强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意识。

老子的思想里面,大部分的哲学思维都是来自于比较的。没有比较,你的思维就停顿了。你的思维老在动,这个就叫动心。你一动心,就落到刚才那个字里面去了,就是正物质。你老在正物质的趋向里面求好,比方说你处心积虑地去攫取人家的利益,占人家的便宜;或者,你认为环境与你不相干,然后,你想占环境的便宜,就像过去的工厂一样,你拿一点,我拿一点,最后企业被拿光了。每天工作又不尽心。这都是正向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不尽心,这说明了什么东西呢?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它反向的这一面也在积累。那个时候,工资不高,好像有社会保障,最后呢?这个保障一下子全部都垮了。因为企业都架空了。企业的工人下岗,最后社会所积累的反物质产生了作用。这个作用中反向的东西来自于什么地方?

如果按佛家的说法,他实际上就是业力,整个社会,整个企业,整个工厂都在积累这个反向的业力。业力最后造成了工资没有保障了,工人就是在工厂里面上班,工厂没有钱给你了,因为工厂已经垮了。但是你又想赖在工厂里面,目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这就说明想混饭吃的正向一面已经没有了,已经被力破坏了。

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一个基本观念,社会与人一体,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记住。

再就是他人与己,也是一体。

再就是另外一个概念,自然与人、与己也是一体。这三点是一体的。

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炼者,修到一定境界你还没有记住老子曲则全这句话的话,那就说明你根本就没有修炼。因为你有分别心。你不明白佛祖在两千多年前就说的,小集体有小集体的业力,大集体有大集体的业力,整个社会有整个社会的业力,你这个人有自己生命过程的业力。业力的积累,就是反向的物质。它看不见,但它存不存在呢?回答是肯定存在的。

这一章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接着他用后一句话对前一句话作了补充。他说,枉则直,枉也是弯曲的意思。就是弯曲的东西最后一定会变直。直的东西最后一定会变弯。两点之间连接的一条直线,这个直线是直线么?

我们大家看地图就知道,经线,你站在任何一点看它都是直的。但是在地图上它就弯了。而且大家都知道,比方说从中国航海到澳大利亚去,它的航线是弯着画过去的。小学生就不明白了?老师,这条线为什么是弯的哪?老师就向他解释,你以为画一条直线,是到达澳大利亚最近的一条路,实际上你画的直线是很远的一条路。而这条曲线才是最近的,为什么呢?地球本身是弯曲的,只有你的路线与地球的弯曲相吻合的时候,才是最近的。而直线反而远得多。这就是我们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反向的这一面你没注意。你以为那个事物是直的,你走着走着的时候,他就变弯了。实际上是因为它本身的性质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对自身生命的运动性质能够熟悉多少呢?你知道哪些地方是弯的哪下地方是直的?作为老子来说,他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那就是你不要求直,你要求弯。就是因为枉则直,枉就是弯曲的意思。你最后终究有直线可走的。

在我们的现实中是这样,在我们的思想中是不是这样呢?也是这样的。往往总以为自己想的问题是捷径。当按你自己设想的那条路走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条路越走越远。你的曲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想求直,最后总是很难以直,所以说《道德经》讲的整个内容,它在给大家提高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实际上就是素质的积累。他在教大家积累素质。教大家怎么样去想问题。你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差了。

当你求名的时候,求利的时候,求恩的时候,大家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吗?这都是正向的一种运动积累。你正向积累,你就不知道你的反向在积累什么东西。所谓的圣明人,他不但是有钱,关键一点是什么?他心中没有钱。大家要是不信的话,问问那些圣明的有钱人,就是他心中从来没有把钱当作是心中的目标。

就像我们从杂志上看到的李嘉诚,香港的富翁,下车的时候,一块硬币掉下去了,顺着沟滚到下水道的盖子下面了。李嘉诚就说,把那块钱捞起来,老板说要捞,佣人就把钱捞起来了。李嘉诚马上就从秘书那里拿出十块钱来,递给了那个佣人,人家就不理解了,您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一块钱付出了十块钱,掉下去就算了吧。错了。他没有把这个钱看成是自己的钱,他说这个钱掉到沟里去以后,就丧失了它的价值。你捡起来,它就有一块钱的价值了。这个价值是没有量可数的。这十块钱你给出去了,它还是在流动,如果你让那一块钱掉下去了,你的这个精神就丢了。

什么精神?就是尊重这个事物的精神。你丢了这个精神,要钱还有什么用啊?你就是钱再多,它只会给你带来灾难和害处。我想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如果这个事情摆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能够做好吗?我们往往做不好,这是因为我们人看事物,往往只看到它正面的一面,只看到他名的一面,利的一面,就像比尔盖茨一样,如果地上掉了一百美元的话,他绝不会弯腰去捡。因为他在弯腰的两秒钟时间里,能赚一千美元,他算了一下,划不来。他说我不弯这个腰。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他也不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我想他如果遇到一百美元,他绝对要去捡。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为了钱去捡,而是为了它的价值去捡。

过去有个屈原,他被他的叔伯兄弟楚怀王流放到汨罗江边去了。最后跳到江里自杀了。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什么叫屈原呢?就是因为他太委屈了。最后他代表我们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动不动就跳江。那天我讲的王国维,中国近代史上顶级的文人,最后跳到昆明湖里面淹死了。这些人为什么要跳?因为他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压抑得太厉害,所以说这个文化深了以后,人的思维很难以解脱。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大家积累,一定要小心,从正面积累。我也常常想,我积累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的体会,这个体会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观察。我们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看书上。我观察一点想一点,有机会时,我就把古人的一些话,在有缘份的情况下拿出来参照一下。我告诉大家,这是我在介绍我的修练方法。这个修练方法到底对大家有没有借鉴,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取舍。我想,会有好处的。

接下来老子就用物理现象来说明前面两个道理。为什么说曲则全,枉则直呢?就是因为低洼的地方将被填满。破旧的东西将被更新。你缺少的呢?上天一定会补足你。你多了以后,就困惑了,你就会莫名其妙的失去它,你还不知道。这是他从物理现象中说到的一些道理。来补充说明前面两个概念,曲和枉。所以后面一个字至关重要,我们要求“全”,什么样的全呢?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指的就是这个全。全是什么东西呢?全是阴阳合一。一肯定生出了二,两个合成一个,就是一。这个一是圣人始终都不离的一个事物。他所说的一并不是单纯的一心一意。而是在比较中,知道事物的反面,以及它反向的发展趋势。我想这两点就是他所说的一的全面含义。

如果不能这样去理解,你说哪个是你的一呀?你一心,怎么个一心哪?一个心?那就不叫道。因为你心里面还有心,心里面还有心,一层套一层,我看你怎么办?那么他在这个地方綰U1001词语替换隽艘桓龇浅<虻サ南窒螅?蔷褪鞘挛锏谋冉稀?br />

任何一个事物,当你在关注它的时候,实际上你只是利用了他的正向的一面。当你在反面能够掌握它的时候,这个事物就已经被你抱住了。抱住了一的这一面。这就是它的全部性质。

当然在这个地方他用的天下式,更能说明我刚才的推论是有道理的。就是说,这是天下的一种规律。这是天下不变的一种状态。也是天下,你赖以掌握自由的一种根本的方式。

接下来,他从另外一个角度,从自我修持的角度,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我们顺序的讲。

不自见,故明。自见是自我表白和显露的意思。当你在夸奖自己的时候,及你阳性的一面有很多突出特点的时候,那么你对你阴性的一面是不是就忽略了?这就是明,日月为明。一个阳性的,一个阴性的。当你只说阳性的一面时,阴性的一面你就欠缺了。因此不自见的时候,肯定就明了,因为你了解自己不足的一面了。

不自是,故彰。彰是彰显的意思。你不自以为是的时候,你的本来,就容易彰显出来。你的本来是朴素的那一面。所以我们在修练上的长处,如果自我夸耀,特别是,谈到功象,大家有意的攀比。就像在社会中争先进一样,你说有什么功象,他就说我也有。而且我的功象怎么怎么一大套。这样的人就是自是,他想显现自己的某种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最终,影响了你正确的彰显。这个彰显是你朴素本来的那一面,就是神。

像这样性格的人他要想练神,他练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成天在幻觉里面过日子。当然幻觉并不是不好,像我们昨天介绍的想象,就是一种幻觉。但这和我此谈到的自以为是的幻觉有哪些区别呢?这个幻觉是属于妄念。而那种真正修练的人他在心态非常平衡的时候产生一种幻想叫什么呢?是叫导引,或者是叫观想。因为这个东西他有规律性。它是按规律性引导你的。他要你怎么想,你最好是不要违背它的规律性。那么这个有规律的引导和盲目的幻想是有区别的了。一般自以为是的人都有妄念。这个结论可以成立。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己夸奖自己。这样的人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劳呢?不自伐的人,他自然而然就有功了。那么如果说在修练的时候,你做了很多的事,有为也好,无为也好,你做了很多的事,如果你心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总以为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像我们在单位争先进一样,我做了多少多少工作,领导为什么不重视我?为什么不提拨我?为什么不给我加工资?这些思想就是自伐,自伐了,那些领导偏偏不给你加。他认为你没有功,因为你这个人德性不行。这是我们的现状,也是我们的社会现实。

人们在潜意识里面不喜欢自伐的人。因为人们潜意识都知道这个规律性的东西,都会认为这种人没品味。所以我们在社会上表现的谦虚一点不是坏事,是好事。主要的好处表现在哪个方面呢?(答:没有反信息。)没有反信息?这就说明,我刚才讲的框定了你的思维。它最大的好处是他的心态能够自励,就是自我的内在能够激励自己的人,这种人,它的能量无限。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我说到自励的时候,它和曲、枉是相关的,因为当你在社会上越是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你的自励就越强。这种人才称得上是大志。如果你不能自励,而是自暴自弃,这种人,他就自生自灭,最后顺着潮水就流走了。

从内在的机理上推论,如果他不自伐,那么最大的好处是它能自励。他并不需要别人去劝他或者给他一种安慰。它不需要,因为他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看李白,那个高力士说,你只要给我一点点好处,我就帮你说两句话。他偏不。因为他不喜欢阿谀奉承,他见了高力士就头疼,最后他不是叫高力士给他脱靴么?李林甫给他磨墨,否则他不写。在朝廷他都敢与人较真,你说他的志气大不大。他就知道,你哪天非得用我不可。

不自矜,故长。不自矜就是你自己并不抬高自己,不夸耀自己,这种人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夸耀肯定是从阳性的角度去说了。要是夸耀自己,你成长起来有多困难哪?因为你这个心已经满足了。你自满了,怎么可能再去前进呢?矜,是夸耀的意思。

这个矜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谨慎。就是这个人非常小心,过去有个词,叫矜持,非常小心谨慎,在这个地方也是对的。就是你不强迫的给自己施加压力,那么你这个人的生长,自然而然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你太过头的用那些戒律呀,条文哪?框定自己的话,你的压力过大,要想在修练上有长足的进步就非常困难了。

我们再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小孩儿知道什么叫谨慎吗?不知道,所以他不停的在生长。吃了亏,上了当,他就知道哪件事该做,哪件事不该做,这就是他成长的必然过程。我们为什么不模仿这种过程呢?不要怕,也不要矜持,不要过度的约束自己。也不要过度的抬高自己,不过度的夸耀自己。

最后,这四个不字,总结成为一个词,就是不争。大家都可能会从社会意义上去理解这个词,但最后从修练的实践中我就知道了,它说的是自身的修炼意义。就是说你在社会上不与人相争,你在修练上你不与自己相争。这个话是不大好理解的。在座哪位道友能够把这个意思说一下吗?(自己跟自己较劲。)对,这是一种类型,看来这种类型是很普遍的啊。练到一定程度以后,争就成了普遍现象。

你的身体内部,有主观的一面,有客观的一面。主观的一面就是你在想。客观的一面是你的灵感。什么叫灵感哪?左一想,右一想,这就叫灵感。一会儿想到左边去了,一会儿想到右边去了,想到左边,超出了事物的常态,想到右边,回到了事物的常态。这时就会发现,一开始想的还是正确的,是经过实践证实了的。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

修练者和普通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道理。你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选择,有多重的方案摆在你的眼前,那么你选择哪一个方案呢?这一章就是告诉你,要选择不争。就这样选。要选那些你欠缺的一面,不要以为这样一来你就欠缺了,相反地它正好满足了。这就是老子大智慧最可宝贵的一面。常人在这个问题上会说,老子在放屁。真的,为什么呢?因为常人在面对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他只会取利,而不会取用。

取利,这个东西只要有好处就行了,取用,实用就行了。就像我们今天去买树一样,平时没有用的破编织袋,那个时候就有用了。什么是为利呢?那些树我能多挖一棵就好了,脑筋想这个利,但实际上用重不重要呢?我想用是很重要的。就是你到底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在你用的过程中,别看那一小截绳子,破袋子,它就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圣人最后说,圣人无弃物。圣人也无弃人。任何人,都有他的好处。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用处。

既然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样的话,那么你选择的时候还有必要去争吗?没有必要。老子的这种思想和他前前后后所说的话,是贯穿一致的。大家一定要承认这一点。是贯一的,一贯的,前后是统一的。他告诉你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不争”。因为在争的时候,他人一定先把阳性方面的利取走了。留下来的用,就让你去发挥。你发挥了以后积累的是什么东西呢?是阴性的东西。时间长了以后,你的智慧,你对人生的理解肯定要比别人深。

修练上也是这样。有这样一个词:思维换位。大家明不明白这个意思?如果见过慧慧的话,肯定就有体会。慧慧在我们草庄生活了几年,她的思维就是换位了。但她这个换位是失去了一部分。失去了阳性的一部分,阳性部分已经被能量冲散了。要想重新聚合起来,需要巨大的能量,需要时间的调和。但是这个时间没有给她。我跟她哥哥说了,她最起码要五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思维。一般人活一年,相当于元神活三个月左右。按这个比例,人长到五岁的时候,他的元神基本上就已经到了能通情达理了,你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这个年纪了,就像小孩儿一样,你把这个拿过来,你要听话。因为阳性的她已经失去了,重新凝聚就非得要这么长的时间,可惜她没呆这么长的时间。

下面我讲一讲正常人怎么换位。

正常人的换位一定要小心,这个小心,就是师傅在前面所说的“慎”,什么叫慎呢?平常人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随意的开口就说,开口就有抱怨,开口就有仇恨,开口就对人家有想法,或者开口就对这个社会不满。

要正确地去选择你的思维。就是你随时的平衡。怎么平衡呢?从大的包容上,容公全天道这五个字大家还是要把它记熟。这是个顺序,就是你慢慢的接近它。如果你没有大的境界,你容得了吗?你公得了吗?你的容器太小了,太狭窄了,一点点事放进去,它就塞得满满的。脑瓜子全部都是仇恨,抱怨,你说你容得下去吗?所以说你就平衡不了,你平衡不了,就没办法正确的选择你做的事。你平常养不成这种习惯,到了那个时候思维一换位,哗,它变成了公家的,什么叫公家的呢?就是公众的思维。

人家想什么,你也想什么,人家有什么感觉,你也有什么感觉。这个时候你肯定要恐惧。跑不了的。大家在座的可能还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你肯定要恐惧,你一恐惧,你身体中的体系就全部都破坏了。我把这个过程,在书里面叫釜底抽薪。什么叫釜底抽薪?因为你的这个主观意识是很怪的,它就像弥勒老祖的先天元气袋一样,它把你往里面一塞,然后背起来就跑。你不得不跟他跑,孙悟空也没办法,唐僧也被装进去了。哪咤、四大天王也都被装进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个无底洞。你用金箍棒也好,用剑去刺它也好,都刺不破它,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大了。它是先天一气所形成的东西。所以说你没办法跟它对抗。

你的潜意识根本就没办法跟你的主观意识对抗的。因为它是代表天的。天是什么意思?天性在人,人是天性的体现,人心在机,人心是机动的。它乱想一气。所以说你有时候思想换位的时候,只要瞎想,那就完了。那你整个有规律的体系就变成了没规则的了。你整个的思维体系里面,又是能量,又是信号,就搅成了一锅粥。所以那个时候就叫入魔。

当你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特别是当你练神的时候,你练到它有生命力了,他能够活动了,而且他要运动的时候,他到外面去,带进来很多信号。它有时候要把你主观意识给替换掉。就是思维换位。它换掉了,有时候你的主观意识醒过来了,或者是有时候在临界点上相互之间进行拉扯的时候,那非常危险。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能量它已经上去了,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在现实中反反复复地去理解。当然我在这个地方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把这个东西搞得非常明白。

比方说这是一个人,这是脊椎骨,这是尾闾,这是肾脏,肾脏的能量一下来,先下到小腹部,就是气海里面,从气海进入尾闾,然后沿着脊椎骨上去,到玉枕。然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入中枢神经。另外一路沿着玉枕上来,学过针灸的人都知道,手三阴、手三阳的归属全部都在耳朵和额头的两侧,所以能量上来以后,全部都反到手、脚各个方向去了。一分布下去就造成你这个人在阳性的一面生火,所以这个时候能量很大,比如我们所说的藏密功里面的虹化,实际上也是这股能量,沿着他的轮,在上升,上升以后也是要进入到人的大脑里面,进入以后它如果是控制了神经中枢,他长期的训练有素的话,到了一定程度它就可以利用神经中枢,然后再去释放能量,再把整个肉体点燃。

但是一般的人的走火是怎么样的呢?一上去以后,它就进入到手三阴、手三阳中去了,人的手、脚的反应就特别大。要么就灵动,要么就发热,

有个练功的老师就是这样。他练到后来都能够把人家的衬衫给烧着。他给人家发功治病,人家觉得太热,一看,衬衫已经烧糊了一大块,这才知道能量原来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手上的确能够生火。

另外一种情况是入魔。能量进入神经中枢以后,你的理智里面根本上没有一种先天的东西去控制它的话,后天你去调动这个能量,或者是你的先天和后天在交叉运作的时候,你的先天被你的后天干扰了,简单说,就是你在跟自己相争的时候,这个时候,能量进去以后,就没有规律性了。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能量往什么地方走,你根本不知道,你有什么权力去控制它呢?只有你的先天之神,它才知道这个能量怎么走,它才是无穷的智慧。它能够掌握这个东西,进去了以后,往什么地方走,往什么地方拐弯,什么时候下去,它清楚得很。在这个时候,你如果认为你的主观意识不得了,什么都懂了,看了几本书就觉得了不起,然后根据书上的东西去炮制,那你无非就是在玩弄自己的性命。

现代科学有它好处的一面,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科学,哪里有电视看哪?但这就象两种文化一样,一个中医,一个西医,你说哪一种好?实际上都好,但实际上谁能够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呢?实际上西医接近不了,只有中医能够接近。为什么?因为中医是抽象的。而西医呢?它是具体的。她太具体了,什么东西都要讲具体的分析,什么东西都要借助于仪器,那你研究到后来能够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吗?

中医根本都不需要仪器去接近,他把你的手一搭,就知道你有什么病。你怀孩子他就知道。是男是女他知道。根本都不用作B超或者A超,你说到底是哪个科学?哪个便宜?哪个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我想这一看就知道,中医肯定有优势的这一面。但相反的在文化方面这个优势被慢慢的消蚀了。现在中医都在学西医,而西医学中医都是学它药的化学性。它把这个当中医。那什么叫中医呢?中医实际上就是系统论。这个系统论在西医里面就没有。

能量进大脑就是这样,一进去以后,就打乱了脑结构。这个人就入魔。因为你的大脑中枢已经搅乱了。你这个时候要想恢复思维,它非常困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这个能量自动的凝聚起来,然后沿着这个通道进入鼻腔,然后跨过太极玄。然后下去,(迎着)胸腔,进入腹腔,进入气海,那么他又醒过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练功的人一般都是这样,能量不应该先进大脑,应该用你的能量去激发你的前额,这个地方有个松果体,这个松果体,它有超感觉能力,就是很多超感觉的细胞都在这个地方。如果能量上来没有直接刺激它,那么就非常困难,一般人玉枕这个地方有个固定的窍,大部分的中枢神经都是从这个窍里面,从这个孔里面下到脊椎骨里面去的。所以能量一旦上来以后,它很容易顺着这个孔就进去了。这个时候你主观上如果是和自己相争,你一争,它就岔了道,它就不往上去,它就往中间跑,一跑进去了,你这个人就不得不入魔。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不争是最安全的。不争,你给它足够的权力和足够的能量,那么它自动的就会引导这个能量上去。有的人他练着练着,能量上去以后,能量又不够,它就停在这个地方,那才惨,很多年以前看到有人就是这样,他的四肢在不停的动,头不停的动,就像发了羊癫风一样,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四肢,为什么?因为它的能量不够大,它就长期的停在这个地方,不停的刺激小脑。小脑就在这个地方,这是人的运动中枢。大家可能在心理学上都知道这个道理。小脑的后面是延脑,延脑的后面是胼蒂,是左右大脑的连接网络是很粗的神经主干。再进去,一刺激胼蒂,左右就乱套了。太极就混沌了。人也就傻了。

人一旦丧失了主观意识以后,能量肯定要归原。归原了以后怎么办呢?它要下去。它如果不归原,不归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去的话,原来的位置在下腹部,他一定要回到下腹部,这个人才醒得过来。它如果永远的停在上面,就像我们在坐有的人,就是这样,他的能量就停留在大脑里面。它不动,无论怎么练,有很多信号你就是调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它那个通道永远都是打开的。所以我就劝这种人你不要练,你就放弃。

我不是跟大家说了么,你学会放弃一点,那么这个能量没有你意识的干扰,你不练,它肯定自己要走自己的路。怎么走哪?它有它自己的方向。你不要担心。所以我老在说,鼻梁高的人,练功没什么问题,你就是练疯了,也能醒过来。这不是说笑话,你看那个道友,他高鼻梁,而且他的鼻梁是个直的。一直通到额头上。所以他入几次魔,他就醒几次。每次入魔他都醒过来了。按过去的说法,度尔三生,我想总有一次你要醒过来,总有一次你会放弃自己。

人不正,不仅仅是你跟社会的关系问题,还有你自己跟自己的关系问题。大家千万要记住我这句忠告。不要搞忘了。你不要以为你自己懂得的多,真的,懂得多一点屁用都没有。一定要按老子的这些说法去做。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当然这个全是因为你的“不争”而到来的。你勉强的去争,最后终将失去自己。无论是你的事业也好,你的家庭也好,你的金钱也好,还是你的修炼。只要你争,最后终将失去。这一章就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的修炼历史,要是写出来的话,也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尽管与《红楼梦》比不对吧,但最起码也是一把辛酸泪呀。我正在写,我几乎用我的一辈子在写。

问:熊老师,你要是不讲的话,我们自己看,能看明白么?

不是不能看明白,而是因为你不可能从修炼的角度去看它。你只可能从文字的角度。比方说,我们有新华字典,有词源,有辞海,你去翻,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老是沿着前人的古套套往里钻。钻进去之后,你跳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当初在文字很少用的时候,是怎么去解释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纸张,记载文字很困难。大部分都是靠口头流传的。还有写在竹简上的。那个竹简很重,一本书,四千八百多个字,要背一大捆。多累。现在我们几张纸就把它拿走了。你用辞海也好,词源也好,如同文字游戏。

从西方医学,从东方医学,再就是从一些宗教的修炼方式,和其他的一些医疗观念,实际上最终能够解释人体的能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学问,中医最完整,当你把这个体系真正的了解了以后,基本上你对人体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你就知道修炼应该修哪些东西。

现在有的大学提倡读《黄帝内经》。很多理科学院。目的是你学理科,也要了解一下人体的知识。看古人是怎样用朴素的辩证观念去阐述人和天地之间这种联系的。最起码一点,天气凉了,你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和怎么去保养它。它说得很清楚。

《黄帝内经》它的基本思想和易经的思想很统一。它只不过是说得很细。但它基本上阐述的还是天人合一。它把人和天统一起来看,但是它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在境界上就欠缺一些。他没有从反向的角度谈人可以控制存在,人可以调节自然,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说。它只是说人可以感应自然。相互影响,它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我上次曾经说了,人任何事情不干,只要活着,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贡献。这个观念原来就讲过了吧。您对这个观念肯定接受不了。只要人活着,器官就在交换。就像一棵树一样。存在,肯定要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人活着也是这样,你要吸进信号,然后再吐出你的信号。你吐出的信号正是老天爷所需要的。

所以说你的经验就是他的经验。他的无为只不过是在等着你的有为去表现。所以说你在生存中间的任何表现,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这个意思我在十多年前是怎么明白的呢?我是偶然看到一幅画,画上,山东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庙里面,有弥勒佛的朔像,朔像的底下有这样几个字,偶然的想到这个问题或者说觉悟到这个问题的。“历行完满,位登十地”,这八个字。我一看就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了。他说,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佛,它实际上是未来佛,他在佛家的经典里面是未来佛。什么叫未来佛,就是他还没出现。他没出现怎么会历行完满呢?当时我发现这本身是矛盾的。未来的怎么会历行完满呢?哦,他正在历验,实际上他正在经历。位登十地,每一个角色他都经历过了。包括你闫工的角色他也正在经历。所以您的活着,就是弥勒佛活着。

(从我身上取得经验?)

对,但是您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与神对话是现代的著作,而古人在很多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了。那古人他是怎么知道的?哦,原来古人是通过他的灵气知道的。因为修炼的时候,肯定要利用自己的灵,发展自己的灵,然后他和玄界的那些东西沟通。沟通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未来佛他已经在经历,他已经位登十地了。他已经经历了,从空间上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跨度。既然这个跨度已经存在,实际上他正在分布自己的信号,然后正在凝聚它。

不是它取得经验,而是取得感觉,实际上它在感觉就是您在感觉了。实际上您如果是在修炼的话你就会发现,你这个感觉也是这样的。(它拿别人当自己。)那当然了。刚才不是说了吗?人与我一体,社会与我一体,自然与我一体。这三个议题我已经说出来了,你就应该去联想它。

我举个例子。少林寺您去过没有?达摩洞有机会应该去看一看。达摩洞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当年达摩住在里面壁九年,他的影子就印在岩壁上了。那是真的印在岩壁上了。墙上有一个清晰的人影子轮廓。因为外面的阳光每天都在照,都被人挡住了。小沙弥们每天都去做卫生,有一天两个小和尚做卫生,其中有一个比较顽皮,祖师爷一坐坐这么长时间,他有没有感觉啦?那个说不知道。能不能试一下呀?哎呀,你太不尊重祖师爷了,这个调皮的他不管尊不尊重啊,他拿一根草去掏祖师爷的鼻孔,那肯定要打喷嚏了?结果他一碰达摩的鼻孔,旁边的那个小和尚就阿且,一碰就阿且,他就感觉到奇怪,我碰祖师爷的鼻孔,你打什么阿且?(笑)

这说明什么道理?你不是说感觉吗?到底是小和尚感觉祖师爷还是祖师爷感觉小和尚呢?实际上他是互相在感受,这个道理是互相在感受,您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感受的机会呢?感受的时候只要你不争,你肯定能获得这个完美的真实的存在。这个存在才是长久不灭的感受。这是修炼的实质,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实质的。有没有道理?

问?我还有一个问题,自然和我一体,这就好像交换不平等。自然给我的多,我给自然地少,他养活了我,我养活不了他。

您为什么要求这个平等啊?(办事要公平.)那你怎么公平得了哪?你从自然那个地方拿得多,最后老天爷要从你这个地方拿走了?最后取走了你的生命啊?你要想到最终。你要想他不拿回去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修炼了。

实际上修炼是在加深你感受的交换,这个交换有很多生化的机制就被你掌握了,你一旦掌握了其中的一个生化机制的时候,只要掌握了一类的生化机制,你就可以直接进入到造化的天地里面去。你就能生生不已了。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棵草,一年下来,它就枯了。第二年它又要从新发起来。这是它根在起作用,但是有一种生物,长时间的生活在空间,就是那颗树,它能活几千年,像华山上那几棵松树,活了四千多年,并不大,它只这么粗,四千多年它只有这么粗,那不可思议它有多结实。但它也并没有体现出它什么特殊的面貌来。这就说明它之所以能活这么久是因为它的交换非常艰苦而得来的。

大家都知道,华山岩石非常坚硬,几乎都是那种比较硬的花岗岩。它要在那种花岗岩的山顶上站立脚跟,你说它该有多艰苦啊?它付出的艰苦越大,它扎的根就越深,寿命就越长,越艰苦就越长。相反地,温柔的环境,很松软的土壤,就像青城后山的植物一样,我一看就想,这些植物多可怜哪?总以为自己生长在温柔之乡,但实际上它生活在非常短寿的环境里面。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竞争这块地方。都觉得这块地方非常肥沃,实际上到后山去看一看就知道,那个植物密到什么程度,人根本都钻不进去。但是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没有大树。只要长到这么粗以后,它底下全部就烂了。风一吹就倒了。它底下太肥了,容易腐蚀了。

与华山上的松树比有非常大的区别,华山上的松树,环境非常艰苦,在赤裸裸的石头上它要立下脚跟来。人也是这样,你是在艰苦的环境里面获得的东西长久呢?还是在温柔的环境中获得的东西长久呢?肯定是艰苦环境中,你获得的东西是真实的,长久的。这和老子的思想的确是相吻合的。因为他知道福和祸之间的辩证关系。你要想造化,你非要讲福和祸的这种转化。你守住那一面,你不要去取人家都去取的那一面就行了。也就是你不要跟众人去争,你再也不跟自己去争,这两个不争成立的时候呢,你的造化自动的、潜移默化的就在进行。可以这样说,当我讲到后来的话,大家不用练功,也不用掌握什么方法,你们自动的就知道怎么在练,就是自动的就在练。以后要达到这种境界。

1、立场决定创新。

2、对比提供选择。

3、先立足后兼容。

4、观念的转变是抱一的基础。

5、不争之德希有全面。
灵通 发表于 2008-2-19 14: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思:
经过它的反面,然后最终走到全的一面---
完整的这一面,它就体现出恩和怨的共同存在。----
《道德经》讲的整个内容,它在给大家提高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实际上就是素质的积累。
社会与人一体,他人与己,自然与人、与己也是一体---那就是你不要求直,你要求弯。
任何一个事物,当你在关注它的时候,实际上你只是利用了他的正向的一面。当你在反面能够掌握它的时候,这个事物就已经被你抱住了。
你勉强的去争,最后终将失去自己。无论是你的事业也好,你的家庭也好,你的金钱也好,还是你的修炼。只要你争,最后终将失去。
反悟:
任何事物如果不给他定性是好是坏,也就没有这些分别了,可是人就真正做不到这一点。抱一,守黑。大家都求有功,我求无功?大家都求财利,我甘于清贫?大家都求健康,我吸大家病气?大家都求名,我只默默?对比后选择,不以自学知识来指导,取反么?
体行:
不争先承认全面,里面外面都是它,正面反面都是一个。去了反,去了坏,好也没有正也没有。承认了接受了才能真正面对。一个人说话心里先做了个比较,与自己所知相合不相合,不相合就去反对了,说明自己有与不相合相和的东西,心里有了争斗并不是与人有什么是先内斗了。自己与人一体与众生一体,一个事物、人出现有了分别就是说明自己心里有了分别,就如同一个念头出现一样,只是这个念头被一个外在人代替罢了。
一体两面取个落脚点,站在反面,不然空谈中间也是枉然。刚说的众生皆健康我独病,记得佛家有个法门叫自他相换,好像就是把众生的业力之气想成黑气吸出来放入己身,而众生得以远离痛苦。不也是取反的佐证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8-2-19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点教条,但也是我的过程,只是给大家起个头,再后面的,有可能不一定每章都这样写了,请各位继续。呵呵。请大家跟上师父的引导进度,不管是论坛还是语聊都踊跃点吧,只有暴露出来才是问题,要不都觉得傻好的,没有问题,或者是只是别人的没有一点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3:36 , Processed in 0.0225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